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管理论文 > 工商管理论文 > 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初探

中国古典管理思想初探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工商管理论文


摘要: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积我国劳动人民5000年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它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内涵。探索中国古代管理的思想流派和理论体系,古为今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热点”。不仅如此,这对于建设中国式现代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古典管理思想 流派 体系

  现代意义上的管理理论溯源于西方,它是伴随着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诞生而发展起来的。这就给人们一种模糊的认识:似乎西方文明是孕育现代化管理的唯一母体。其实,作为在人类共同劳动中产生的管理思想是与各个国家、民族的文明史及其文化背景相关联的。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浩如烟海的治国、治生(经济)及修身的思想,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管理文化。

  研究一下中华古典管理思想,分析其成败,探究其优劣,古为今用,这对于探索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带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中华古典管理思想的流派

  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农业宗法社会国家管理的指针,它的原生形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成形。那时,恰逢诸子竞起,百家争鸣。各学派无不提出自己的一套经邦济世的理论、谋略,形成了强大的文化震撼力。这次思想大解放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成熟的标志。其中形成系统的管理理论并对两千多年中国传统社会具有广泛渗透力的却只有儒、道、法三家。

  这三元的互动与嬗变使中华古典管理思想呈现出阶段性发展的特征,并且在这一思想整合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干的管理理论框架,下面就着重介绍这三大管理思想流派。绵延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管理文化的基干。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被视为显学。它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史和管理实践中具有其他派别思想无法比拟的影响力。

  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1反映的就是汉代以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将儒学视为经世致用的必修课。原始儒学是以伦理为中心,政治伦理一体化的管理思想。其管理思维有一个由自我管理(修身)到家庭管理、再到国家管理的逻辑轨迹,而且还有独具中国管理特色的终极目标设计——“大同”的社会构想。一言以蔽之,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信仰仁义,主张以同情忠恕来追求至善。体悟天地生万物的仁心,奋然兴起发挥生生不已的创造活力,并不只求个人生命的完成实现,而是连同一切人群,与一切万有的生命都一起要在雍容恢宏的气度中完成实现。”2道家是由中国古代哲人建立起来的学派,其管理思想极富于智慧和艺术。

  道家主张无为管理,推崇“无为而无不为”3的管理方式。老子所谓“无为”并不是要求管理者消极观望或无所作为,而是应该效法道在化育万物中的作为:看似无为,实质上无所不为。这就说明管理者的管理行为要以一种无声无息的自然方式展开,其依据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除此之外,无为管理最形象的概括是“治大国,若烹小鲜。”5这句话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治”,指管理者要积极进行管理,而不是不管理;二是要求管理者尽量减少管理活动,就像烹饪小鱼一样,翻动多了,小鱼就会烂。西汉初年道家思想经过改造应用到社会管理活动中,结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道家的无为管理实质上是把人的社会性减少到最低限度,通过恢复人的自然属性的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

  法家是诸子百家中政治色彩最浓重的学派。该学派旗帜鲜明地站在封建统治者的立场上,专门探讨统治者的管理技术。“法”、“势”、“术”是法家管理谋略的三大理论柱石。“势”指管理者的地位和力量,它本身可以随着职位高低而变化。因此,管理上的服从与被服从要依权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而定,而不考虑道德品质的因素。“贤而屈于不肖者,权轻也;不肖而服于贤者,位尊也。”6“术”是统治者驾驭部下、统帅民众的方法、策略。“法”是统治者手中最锐利的武器,是“胜民”的不二法门。法家主张以法治国,以刑去刑。在法家看来,管理的行为是一种“循利”的行为。人“以肠胃为根本,不食不能活,是不免于欲利之心。”7因此人类普遍的爱是根本不存在的,人与人之间只是一种利害关系。

  同时,法家强调君主之利是高于一切的,君主既要统率民众,又要防御大臣。那么,采取的最好方法,就是遵循“利”的原则,君主与臣民之间只不过是一桩以爵禄换取法术和“效死”的交易。

  二、中华古典管理思想的理论体系

  中华古典管理思想的理论体系架构有这样一个特点:先秦时期复杂多元,各学派旗帜鲜明。西汉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也从此划一时代,确立了以儒学为主干兼纳它派的理论体系。下面,笔者以现代管理学为视角,循儒学主干的框架,对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理论体系作概要性的分析和探究。

  1.管理目标观

  目标管理是美国企业管理学家德鲁克于1954年提出来的,它是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在目标设计上独具特色。道家个人管理的目标是“内圣外王”,社会管理的理想状态是“小国寡民”;墨家的社会管理目标是“三圣”时代;儒家的目标管理最具典型意义和现代价值,概言之,它力图通过“修己——安人”的过程,达到社会管理的终极目标——“大同”。其中,“修己”与“安人”体现了个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统一的辩证关系。个人管理逐步实现自律到自觉的飞跃:“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8这样,就可以推己及人实现社会管理的目标。第一步“齐家”,对家庭及家庭成员进行行之有效的管理。第二步“治国”,国是家的扩大和延展。国与家只不过是地域面积和人口数量上存在着不同,二者的管理原则并不存在实质性差别。第三步“平天下”,在全世界的范围使大同的社会构想变成现实的社会制度。

  其中“安人”是贯穿修齐治平的一条红线。修齐治平本身就是一个安定家人、安定他人、安定百姓的管理行为,而且也是管理者孜孜以求达到的目标和理想。那么,怎么样才算达到“修己——安人”的理想状态呢?儒家的回答是: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9这就是儒家为社会管理所设计的终极目标。它向我们展示的是一幅消灭了私有制,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图景。但是,这种理想社会是在感叹当时礼崩乐坏、大道既没的社会现实中提出来的,它并不引导人们向前看,而是效法先贤,仍停留在对过去社会的留恋。

  应该看到,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安人”与“大同”的目标理想是难以真正实现的,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消灭了私有制,消除了一切旧的社会关系和重大的社会差别,才能有资格谈“安人”与“大同”。将我国这种独特的目标管理用于企业及社会管理,就会营造出一个个人目标与企业(团体)目标及社会管理目标协调一致的目标链,前一个目标的完成是后一个目标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后者的达成又是前者的印证和升华。这样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合理的目标流程网络。

  2.管理的组织观

  组织是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之一,它是指“对人员及事物进行有效的组合工作”。10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组织问题的探讨,集中在《荀子》一书中。荀子认为合群是人类的本性之一。那么,人类如何结成社会群体呢?荀子的回答是:“分”。在荀子看来,人类结成社会群体,没有等级划分的限制,就会发生争夺。

  首先,“群分”是社会分工和职业差别所必然导致的,也是解决诸类矛盾的最佳方案。因为用来供养一个人的产品是由各行各业的人所提供的。一个人是无论如何不可能精通所有技艺的,也不可能同时从事所有的职业,所以人“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也,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11其次,“分”为组织手段,是人类社会良性运转的基础。荀子指出:“有分义,则容天下而治;无分义,则一妻一妾而乱。”12在荀子看来,圣王所以制礼以分之,是籍此“养人之欲,给人之术,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13把划分各人的等级地位职分作为人类社会组织的根本原则,没有名分,是人类的大灾难,有了分,人类社会组织就可以良性运转了。最后,“分”是社会达到有序化控制的标志。荀子认为,职务划定了,民众就不会谋求其他职位;等级确定后,社会秩序就不致混乱。这样,从大臣百官到平民百姓无不是终身之后,才求安居;有了真才实学之后,才敢出仕谋官。民风日渐纯朴,人人各得其所。“夫是之谓政教之极。”14

  综上所述,中华古典管理思想已经涉及现代组织理论的结构、形态等问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管理迫切需要解决以下组织问题:(1)建立一个合理而又富于弹性的组织结构,以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2)明确企业管理者和每个员工的责、权、利,促进组织目标的达成;(3)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并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一个温和的组织环境。

  3.管理人性观

  对人性的认识是管理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依据。西方行为科学和中国传统人性理论对于人性的探讨大都是从人的自然属性展开的。西方行为科学先后提出四种人性假设:经济人、社会人、自动人和复杂人。并据此产生三种人性管理理论:x理论、y理论和超y理论。中国传统人性理论有儒家的人性可塑说(其中包括荀子性恶论和孟子性善论)、道家的人性自然说、法家的人性好利说等。儒家的开山祖孔子最早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15.荀子和孟子都承继了这一“人性可塑”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是好利多欲的,他指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16这里的“伪”并不是虚伪的意思,而是指性善是人为的。他又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17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夺。因此,必须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才能使人们遵守礼法,从而最终趋于安定太平。

  通过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荀况的人性假设与西方管理学的x理论十分相近。与荀子截然相反,孟子则认为:人的性情天生是趋向善的,之所以会不善,不是资质的过错。“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18这与西方行为科学的y理论对人性的认识如出一辙。y理论认为:人并非天生就对组织的要求采取消极或抵制态度的,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态度,只不过是他在组织内的经历和遭遇造成的。不仅如此,该理论还认为:人们也并非是天生厌恶工作的,对人们来说,从事工作如同娱乐和休息一样是非常自然的。道家崇尚自然,在道家看来,人的形体、衰老、生死等等都是自然的过程。

  在这里,道家将人还给了自然,人性的获得当然必须到自然中寻找。“同与禽兽游,族与万物并。”19人类只有摆脱了一切社会关系的羁绊,自然到与牛马为伍,同大自然融为一体,才能算得上真正圆满的人性。法家的代表人物慎到、商鞅都认为人性是好利的。“匠人成棺,不憎人死;利之所在,忘其丑也。”20韩非子继承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认识,他认为人性好利是出于人的本能,就连父母子女之间也是计算利而行事的。人性假设是管理者采取管理措施的必要前提。西方行为科学都假定人性不是一个“变数”。管理者只有设法去适应人性。在这一点上,与我国道家、法家的看法是一致的。道家认为人性是原生的;法家认为,人性是不能改造的,也无需改造。但是,儒家都认为人性是可变的。荀子主张“导人去伪”;孟子主张“领悟善端”。他们都强调后天的塑造和引导,这就比一味被动地适应人性能取得更理想的管理效果。无论我国古代先贤还是西方行为学家都没有认识到:除了人的自然属性之外,在阶级社会里,人性首先体现为阶级性,它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

  因此,科学地、全面地认识人性对做好人性管理十分必要。笔者认为:要做好人性管理,一方面,尊重人的个性差异,在管理过程中“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进行人性差别管理;另一方面,积极推动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建设,在集体活动中锻炼和塑造人性。4.管理控制观控制,是保证各项管理活动达到预期目标的基本手段。法国古典管理学家法约尔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中明确地把控制列为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之一。他还指出控制的对象包括人、事、物、行为等等。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侧重于对人的控制。在这一点上,儒家强调礼治;道家讲“无为”;法家则依靠“法治”。由于道法两派在具体管理实践中都走向极端,所以强调以礼为核心,兼用德与刑两手的儒家则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管理控制的主流。在儒家那里,“礼”是用来规范以等级为中心的社会秩序、社会结构及人们行为的基本手段,是治国的根本。“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21“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22这些论述集中体现了“礼”在国家社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用政令来督导,用刑法来整治,对于治民虽然有效,但并不理想。孔子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3这样看来,以道德教化贯穿管理过程的始终,才能达到控制民众思想、稳定社会秩序的目的。

  儒家以“礼”来整合社会秩序,就是要求建立贵贱、君臣、父子等级从属关系为核心的名分等次,而且这个社会整合体系是绝对僭越不得的。孔子要求自己的学生必须把“礼”贯彻到一言一行之中去,“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24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所要求的“礼”不光是一种外在规范,而且有一个转化为个人自觉行动的鲜明要求。德与刑是儒家对社会进行必要控制的两手。他们主张“两手并用,先德后刑”,孔子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5德治属于内在管理和控制。孟子进一步指出:“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26因此,管理者只有率先垂范,才能使被管理者的行为自觉地纳入正常的轨道。

  刑在儒家看来是不得已而采取的措施,他们仍寄希望于管理者的德行,“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7当然儒家并不主张一味地求善,而应“宽猛相济”。儒家这一管理控制思想用之于现代管理实践就是要求:一方面要制定出严格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发挥管理者个人的表率作用。一旦出现了违法乱纪的行为,就要给予相应地惩罚。5.管理艺术观台湾交通大学的曾仕强教授在比较了中西文化精神之后提出中国文化是“艺术的”,中国管理“无论如何是一种艺术,也唯有管理艺术化,才能真正有效。”28我国古人历来十分讲求管理的艺术性。

  孙子的“因敌胜兵”谋略、老子的“适当权变”思想、孔子的“守弱用柔”谋略都是这一管理风格的集中体现。孙子在论述作战指导思想时指出:“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29根据时间、地点、条件而采取不同的作战方法,在战争的动态中求胜的用兵之道,体现了我国古代“权变”思想的萌芽。在谈及权变的必要性时,就连孔子也发出了“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30的感慨。其中所包含的适当权变的思想,体现了艺术管理的原则。

  与之相比较,我国道家更是充满了东方智慧,尤其是老子“守弱用柔”的权变谋略更是艺术管理的典范。这一谋略的第一步“静观待变”,就是要求管理者不要为管理活动中的动和变所迷惑,要冷静面对,临事不惧,反而可能略胜对手一筹。第二步“弱用之术”,即“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31这句话充满了辩证色彩,一般人都认为强胜弱,刚胜柔。老子却一反常人之见,指出刚强不过是事物加速走向灭亡的征兆。“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减,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32值得强调的是老子所讲的这一“守弱用柔”谋略并不是要求人们一味地为柔用柔,而是要求人们以柔为用。

  自然界弱兔胜悍鹰就是以柔弱胜刚强的典型事例。艺术管理的确是东方智慧应用的集中体现。将这一原则用之于现代管理,就是要求管理者:(1)努力将管理工作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以期形成独特的领导风格;(2)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条件,相应地改变管理的方式和技术,始终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注释

  1、《宋史·赵普传》

  2、28、曾仕强:《中国管理哲学》,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1年出版,第33、248页。

  3、4、5 、《老子》三十七章、二十五章、六十章、四十章、七十六章。

  6、20、《慎子》

  7、《韩非子·解老》

  8、23、25、《论语·为政》

  9、《礼记·礼运》

  10、苏东水:《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83页。

  11、《荀子·富国》

  12、《荀子·大略》

  13、《荀子·礼论》

  14、《荀子·臣道》

  15、《论语·阳货》

  16、17、《荀子·性恶》

  18、《孟子·告子上》

  19、《庄子·马蹄》

  21、《左传·隐公十一年》

  22、《荀子·劝学》

  24、27、《论语·颜渊》

  26、《孟子·公孙丑上》

  29、《孙子·虚实篇》

  30、《论语·公冶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gsgllw/7762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