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管理 > 对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几点思考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摘要:创新是我们民族的灵魂,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创新的体现是一个“新”字,而关键则在一个“创”字。因为“新”是结果,“创”是过程。创新需要实践,需要大胆,需要主观努力,需要彻底精神。创新的前提是要有意识,这种意识越浓烈,创新的机会就会越多,创新的成果就会越显著……
  

关键词:创新 学生内驱力 多媒体 教学生活化 多维课堂结构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教育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国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有着特殊使命。”因此创新是我们民族的灵魂,语文课堂教学更是如此。创新的体现是一个“新”字,而关键则在一个“创”字。因为“新”是结果,“创”是过程。创新需要实践,需要大胆,需要主观努力,需要彻底精神。创新的前提是要有意识,这种意识越浓烈,创新的机会就会越多,创新的成果就会越显著。作为语文的教育工作者同样在教育教学过程必须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就目前语文教学现状来说,大部分老师是穿新鞋走老路,新教材老教法,你改你的,我教我的,不管你怎么改,我都是这么教,“以不变应万变”,老教师是这样,新教师向老教师学习也是这样。于是教序五段型(背景、作者、课题课文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思考练习作业),轻车熟路;一人包唱独角戏,满堂灌,既放心又顺手;读课文套教参,拄拐棍,若等闲,教师跟着教参走,学生跟着教师行,省力方便又稳当。于是教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语文课,却始终不能脱颖而出,不能成为名师名家。这不能不说是目前我国语文教学现状的大概,不能不说是我们一部分语文教师的悲哀。那么,语文课堂教学怎样实施创新呢? 在这里依据阅读教学的多年经验,谈谈我的点滴体会。
  一、激发阅读兴趣,启动学生内驱力
  阅读兴趣,是指进行阅读时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内容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阅读活动中最直接最活跃的意向心理因素,它对维系注意力,增加理解与记忆,激发联想和创造思维,唤起情感体验,都具有积极作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加大力度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合理使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崭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它实现了由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的可能,为学生架起通向理性认识的桥梁。合理使用多媒体,可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理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加深内心的体验,进入具体的情境,处于一种最佳的情绪状态。同时还能让学生充分享受文、图、声、像多样光景的赏读意趣。例如:学习《再别康桥》一课时,不是按通常的教法即学生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而是先将有关的背景资料在屏幕上显示,再放映康桥的美丽风光,后听课文配乐朗诵。优美凄惋的乐曲引发了学生内心的共鸣,学生们仿佛跨越空间,在康河美丽的晚景里体味到作者对康桥真切、深挚的爱。在一定程度上领略到作品的韵律美、画面美。
  2、阅读教学生活化。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曾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是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感受、理解、体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会有同样的感受、理解、体验的。教学不应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导致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这“碰撞”就在于让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如:在进行《拿来主义》教学时,学生觉得深奥难懂,提不起兴趣,甚至认为对待事物当然得持“拿来”的态度,需要的则拿,不需要的则扔或销毁,理所当然的事,用不着学。于是我抓住“需要”两字问:“什么是需要的,什么是不需要的?”他们一致问答:“需要的是鱼翅等精华的东西,不需要的是烟枪、烟灯、姨太太等糟粕部分。”我追问:“那你们从你们偶像身上拿来什么精华部分?”他们一听一片默然,然后又议论纷纷,最后达成共识:“追星族往往效仿明星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甚至‘酷’的神情。但这些不是精华。”那怎样才能获取精华部分呢?学生便主动地把眼光投向课文中的拿来主义的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已去拿。”通过这样联系实际,学生感受到这篇文章对于自身的指导作用,也就乐于为之了。
  所以,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课文的特点作适时适度的“点”、“联”,把生活引入阅读之中,气氛就会活跃,精神就会振奋,才能开辟出阅读教学的一片芳草地。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能积极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使阅读训练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从而为创新阅读打下的坚实的基础。

  二、提倡阅读自主,读出共性中的个性。
  创新的起点是独立与自主。阅读“自主”意识实质上指阅读主体独立领受和驾驭文本的主人意识。正象鲁迅所说:“自已思索,自已做主”。现代教育观念也一再强调要发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教师以“引导”为主,“引”是方法,“导”是应采取的态度和过程;在学生方面,保护个性,释放个性,张扬个性是他们普遍心理,特别是现代中学生,他们渴望运用自已的审美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来审视文学作品,从而表现自已的评价与思索。顺应这一心理和现实,鼓励阅读主体的个性张扬,阅读就会出“新”,作为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作品,而不是带着作品走向学生,要求学生运用自己的理解力去研读课文,用自身体验和感情去解读作品。
  如在《雷雨》一课中往往容易给剧中的周朴园贴上“虚伪、凶狠、人格卑下,无任何仁义道德可言的反动资本家的标签。笔者上该课时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学生观看课文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一段录相,然后出示一个讨论话题“周朴园对鲁侍萍是否有真情?”组织学生争鸣,形成有价值的冲突,由于学生对该剧获得了直观的感受,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学生竞相发言,纷纷从课文中找出能支撑自已观点的语段,有人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虚伪,有人认为是有真情的,甚至有人认为周朴园也是封建礼教下的牺牲品,他赶走侍萍是由于社会及家庭的压力。尽管学生的看法显得幼稚甚至过火,但勿庸置疑,这种讨论和争辩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大有裨益。对同一人物有不同的看法即所谓的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仅在于学生生活体验不同,还因为许多文学作品存在着“空白”及“未定点”,这些“空白”及“未定点”,也为学生的自主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学中,教师要慧眼独具地发现它们,并引发学生生活、情感、知识的积淀与之相连接,阐发深意。
三、 创建多维的课堂结构,砺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阅读,不是冷眼旁观式的拷贝作品,而是读者从作者的精神产品中提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心智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大脑借助内部言语对文字信息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既有从形式到内容的逆向思维,又有从内容到形式的顺向思维:既有以吸取、理解为主的一般思维,又有以鉴赏、评价为主的创造性思维。因此阅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大脑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比较、想象、联想的复杂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的思考力得以增进,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由此看来,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
  教师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应创设多维的课堂结构,引进“双主”(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机制:
  第一,废除 “讲读”模式,建立 “议读”机制。新课改提倡“讨论式阅读”,要求“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有自已的见解”。改革阅读课,必须变“一言堂”为“群言堂”把阅读归还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班级阅读教学属于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个体阅读为基础的群体阅读,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由教师相机点拨,在读读议议中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
  第二,创设氛围,鼓励质疑。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人的智力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求教师具有民主、平等、公正的思想意识,营造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已的思想,使个体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获小进,大疑获大知”。疑是活跃学生思维的动力。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新的需要;疑是刺激学生主动探求、振奋创新的兴奋点。只要学生带着“怀疑一切”的眼光,就能够从平凡中见新奇,于无声处听惊雷。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创造发明的起点,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有时教师也可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如让学生“反弹琵琶”:《项链》一文批判了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请对这种说法予以批判;勤奋一定出人才吗?请阐述自己的观点。
  第三,同中求异,标新立异。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就是要使学生具备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思维习惯。能够在同中求异、别开生面。在长期的实践中,由于选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经过长时间的千锤百炼,人们似乎对其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其实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由于个性思想、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差异很大,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难免出现见仁见智,甚至相对立的情况。这时,教师就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寻新求异的感觉,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探求,在求异过程中获得能力,标新立异地打造一片新天地。
  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而学生阅读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易事,需要

教师教学耐心、教育创新,并持之恒,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入手,让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的良好习惯,努力挖掘他们深处潜能,把培养的创新能力作为阅读教学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 《名师设计教学创新思维---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5.04.
  [2] 《中国教育报》.
  [3] 《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1-2-1.
  [4] 《教学的革命》梅里尔•哈明.

论文网在线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guanli/5015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