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 > 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素质教育背景下师范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师范教育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在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理应肩负起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使命。对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综述,为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促进师范教育的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师范教育;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7)36-0014-02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千百年来,教师一直被看作是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并被赋予崇高的地位。而师范院校被誉为“教师的摇篮”,担负着为国家输送合格教师的光荣使命。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之中,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师范教育担负着培养新教师的任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根据国家纲领性文件来调整教育模式,适时并且积极地进行改革,才能培养出具有时代特征的、高素质的教师,为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


  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对师范教育具有先导性意义,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适应基础教育


  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1]。师范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向中小学输送合格的教育人才。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制订新世纪中小学教师培养目标,首先要适应基础教育。适应基础教育,需要树立几种教育观。


  1.素质教育观


  1999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第三点规定“要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师范生应改变“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的思想,树立“素质教育观”。因而,师范院校应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加强对师范生素质教育观的培养,树立适应基础教育的新的学生观、教师观、教学观。


  2.科学知识观


  我国实行素质教育以来,要求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使学生在文化知识方面得到提升,还要让他们在情感、能力方面也获得进步。因此,师范生应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与方法,树立科学的知识观,不仅要重视知识文化层面的学习,也要注重情感、世界观等的培养。


  3.终身教育观


  “终身教育”这一术语是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正式提出。“终身教育”作为一种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思潮已被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普遍接受。教师专业化必然要求未来的教师能够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从而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


  (二)确立具体化的培养目标


  师范院校的学校培养目标应具有针对性,应清晰、明确地提出对师范生的要求,如应对师范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科研能力以及道德素养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使师范生有明确的专业目标,树立教师职业所需的专业理想,并提高自身的专业性。


  (三)制定可行化的培养目标


  教师培养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学校教育只是为继续教育打基础、做准备,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职业,教师教学技能需要依靠实践不断历练。因此,师范院校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设立的学校培养目标不应该偏高、偏全、过于理想化,而应结合学校自身的资源、条件、基础和特点进行理性思考,制定“现实性”和“可行化”的培养目标。其培养目标不应只是培养优秀的教师,而应当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态度、具有自我反思精神、具有专业发展潜力的教师[2]。


  二、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突出师范性


  作为培养教师的专业教育,师范学校理应突出它的专业性。但受学术风的影响,现今一些师范院校也盲目地、非理性地想要变为综合大学,这是不可取的。师范院校的“师范性”和“学术性”之争虽已告一段落,但各大师范院校“重学术”轻“师范性”的倾向仍比较严重。师范学校课程设置应该突出“师范性”,但不忽略“学术性”,在“师范性”的基础上发展“学术性”。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增加体现教师职业技能、专业素质的教育类课程。这类課程是师范教育的特色,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高校的重要标志,必须加以重视。


  (二)拓宽知识面


  霍姆斯小组在提交的报告《明日之教师》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心理等素质只有通过广博的专业教育才能获得[3]。因此,师范院校不能再执着于单一的、固定的诸如“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等老三门课程的教授,而应拓宽知识面,开设一些必要的选修课和通识课程,如增设一些与现代教育技术、现代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升学生多方面的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重视师范生素质的培养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主要依靠力量,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的兴衰成败。随着教育在国家发展中所处的战略地位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现今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对教师品德、心理素质等提出了新的更高水平的要求。因此,要想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的师资,师范院校就不能只注重师范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而应把师范生素质的提高也一并列入培养计划之中。因此:(1)开设人文科学、自然社会学、政治公共课等,培养师范生的政治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2)注重师范生师德的培养,开展品德教育、人文教育课等,培养师范生高尚的师德;(3)重视师范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2005年中国教师职业压力和心理健康调查”显示,超过80%的被调查教师反映压力大,近40%的被调查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佳[4]。因此,师范院校应防患于未然,重视师范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可开设一些诸如心理健康、压力应对等课程,从观念、策略等方面提高师范生压力应对的能力,让师范生能够拥有轻松愉快的心境、昂扬振奋的精神、乐观幽默的情绪以及坚韧不拔的毅力,才能使他们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适时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更好地为教育事业服务。


  (四)重视实践课程的开展


  教师职业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职业,它要求师范生具备一定的实际操作基础。可以通过延长实践时间、丰富教育实习形式诸如顶岗实习、组织支教活动、加强师范院校与实习学校之间的联系、开展其他类型的实践课程等加强实践培训。同时,师范院校也可组织一些社区服务、团队型社会服务、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全面丰富师范实践课程,提升师范生的服务能力与精神。


  三、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


  现今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大都是实行的“4+X”模式,这也是最基本、最灵活的培养模式。“4”是指的4年本科教育,经过4年的学科训练后,师范生在教育知识、教育技能和教育研究能力方面都能具备相应的基础,这也就为之后的“X”做好了准备工作。“X”指的是在4年制本科教育的基础上而增加的高层次教育。“X”富有变通性、灵活性和多样性,不同的师范院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和特色的不同,“X”可分别为0、0.5、1、2、3、4等,由此发展出基于“4+X”的多种分模式:(1)“4+0”:本科结业模式;(2)“4+0.5”:培训结业证模式;(3)“4+1”:本硕连读模式;(4)“4+2”:教育硕士模式;(5)“4+3”:硕博连读模式等。显然,在“4+X”培养模式下,各师范生能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模式,師范院校培养出来的教师也能够适应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需要。“4+X”模式既尊重了学生的兴趣、需要,也能够满足社会对教师不同层次的需求。但对大多师范院校来说,还是应在“4”上多下工夫,使培养模式不拘泥于传统的4年制,把“4”更加详细化、具体化、多元化。


  总之,师范教育的改革是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师范院校应从改革师范教育的目标入手,加强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具有时代特征的未来教师,为推动我国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振兴民族的教育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M].2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3. 

  [2]王少非.教师职前教育改革:来自美国医学教育的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2005(2):67. 

  [3]崔允漷,M·W·塞德拉克.霍姆斯小组报告《明日之教师》的主要观点[J].教师教育研究,1989(5):78-81. 

  [4]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M].6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458. 

    作者:刘锦春等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shifanjiaoyu/9932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