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师范教育 > 师范毕业生的从教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师范毕业生的从教意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师范教育


  根据先行研究的结论和长期教师教育实践中得来的一般感性认识,本文拟提出以下五个研究假设:第,我国师范毕业生从教意向整体比较高;第二,性别影响师范毕业生从教意向。具体说,就是女性毕业生高于男性。我国教师队伍和师范专业学生中女性比例一直很高。一般认为教师更适合女性,因此,在未来职业选择中师范专业女性毕业生应该比男性更愿意从教;第三,学校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对师范毕业生从教意向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具体说,就是比较有目的、有组织和有系统的教师教育更能够促进教师职业意识发展。这一假设准备检验社会流行观点:师范专业对培养未来教师的角色意识没有促进意义。[3]当然,否认师范专业的必要性往往和否认教师职业的专门性相一致。这种观点总是认为教师并不是像医生或律师那样的高度专门化的职业;第四,现实社会里教师过低的社会经济待遇会降低师范毕业生从教意向。一般认为毕业生不愿当教师以及现有教师队伍不稳主要因为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过低。这个假设就是从侧面来检验该观点的真实性;第五,家庭背景影响师范毕业生从教意向。具体说,就是家庭背景较好的师范专业毕业生较之于其它家庭背景的毕业生从教意向较低。这是因为,在我国社会里,家有三担粮,不做孩子王(即中小学教师)”的谚语自古有之,而且往往认为只有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才进入师范专业学习。

 

  二、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

 

  1.数据收集及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问卷调查实施于20134月末。以我国地处某大城市的X大学2009(20136月毕业)师范专业学生为研究样本。该大学四年级师范生参加过多次教育实习,对教师角色认识进一步加深,对教师角色扮演也有初步体验。而且,大部分学生已有明确就业去向。因此,他们的从教意向应该非常成熟而稳定。研究对象的这些特征符合本研究假设检验的需要。

 

  使用分层按比例抽样确定研究对象。操作步骤如下:首先,该校2009级师范生大约为1200人,根据样本抽取量与总体人数关系,[4]将本研究样本量确定为315;其次,计算出分层抽样的比例,该比例=样本量/2009级师范生总人数=315/1200,大约为0.25。根据该校2009级师范生各专业的人数以及男女生人数,按抽样比例分别从专业和性别层次中随机抽取相应的人数;第三,根据各系学生名册采用随机方法抽取学生个体,然后发放问卷。发放问卷315份,回收291份,回收率为92.9%。其中有效问卷265份,有效率为91.1%。在265个有效样本中,专业、性别、家庭背景的分布特征然师范院校的学生通常被认为来自于社会经济背景较低家庭的学生居多,但是,X大学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仍然远远高于全国人口统计的平均水平。

 

  2.分析方法

 

  (1)从教意向特征的分析方法

 

  从时间长短看,师范毕业生从教意向又具体分为毕业后从教意向和一生从教意向。调查中通过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能性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可能性两个问题和很高、无所谓和很低三个回答选项来获得数据。分析时,通过列联表和相关系数来描述和检验两种意愿之间的统计关系。列联表检验的零假设是两变量相互独立即没有统计关联。检验通过计算^统计量进行。f的大小与列联表中各格内频数取值和期望取值之差有关,差异越大Z2就越大。显著性程度p—定时,当f大到一定程度时就否定零假设。[6]具体分析结果表3

 

  (2)从教意向影响因素的分析方法

 

  首先,对因变量和自变量进行操作化定义。因变量是师范毕业生从教意向。分析时把无所谓答项的毕业生除外,因为本研究目的在于寻找准备从事教师职业和不准备从事教师职业的原因所在。除去无所谓答项后的样本数量分别变为202195。自变量是性别、所受学校教育、教师职业客观条件和家庭背景等。性别是明确的自然属性无需人为定义。师范生所受教育不仅有大中小学等教育阶段的差异也有大学中不同专业的差异,鉴于大学阶段是迄今为止被调查对象最高阶段的教育代表着以前所受教育的叠加结果,同时大学的文科和理工科之间在教育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存在很大区别,这里就以专业(理工科和文科)为所受学校教育的指标。教师职业客观条件主要指教师收入,这里以选择职业时是否重视经济收入为指标。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收入比同类毕业生就业于其他行业较低,[5]所以,有理由认为毕业后选择职业时,强调经济收入的学生其从教意向至少是毕业后从教意向应该很低。家庭背景使用家庭收入(年收入20000元及以下和20000元以上)、父亲职业(专业技术人员和非专业技术人员)、父亲学历(高中及以上和初中及以下)和家庭居住地(城市和乡镇)等四一10一个方面作为指标。

 

  其次对因变量和自变量赋值,由于自变量和因变量均已经处理为二分变量,所以可以采取对其中之一赋值为“0”,另一赋值为“1”的方法进行,本文采取学术界的习惯做法,把其中所占比例较大的属性赋值为“0”,另一属性赋值为“1”。其三,采用SSPS中的分析程序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具体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表4中每一自变量的回归系数“B”表示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该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当然,有些自变量的回归系数据有显著统计意义,而另外一些则没有。

 

  三、师范毕业生从教意向的基本特征

 

  对师范毕业生从教意向从下述三个角度分析:毕业后从教意向、一生从教意向和两种从教意向之间的关系。

 

  1.师范毕业生的毕业后从教意向

 

  表3所示结果表明,调查样本中,毕业后从教意向很高的仅占全体师范毕业生的13.2%,与此相比,毕业后从教意向很低的却占65.4%,是从教意向很高毕业生人数的5倍之多。很明显,问卷中的师范毕业生其毕业初期的从教意向非常低。

 

  2.师范毕业生的一生从教意向

 

  令人欣慰的是,调查样本中,毕业生的一生从教意向比毕业后从教意向略高。但从整体来看,一生原意从教的毕业生比例也很低仅有19.1%,与此相比,不愿意一生从教的毕业生仍然多达全体的56.8%。因此,即使从长期从教意向来看,问卷中毕业生的回答也不容乐观。

 

  3.师范毕业生毕业后从教意向和一生从教意向之间的联系

 

  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师的社会经济地位相对不是很高,因此不能否认会有很多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迫于生计压力,虽然在毕业初期不愿意从教,但在工作一定时间积累了相当经济实力后还会返回到教师行业。然而,表3中数字表明这个可能性不存在,因为毕业后从教意向很低一生从教意向很高的仅占3.9%。同时还有2.3%毕业后从教意向很高生从教意向却很低的毕业生,这部分人应该是囿于现实条件毕业后无法立即跳出教门无奈从教的。

 

QQ截图20160317150737.png


  而且,进一步的统计显著性检验表明,不管是否把无所谓答项的样本包含在分析之内,二者之间的关系都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说明毕业后不愿意从教的毕业生一生中也不太可能愿意返回教师岗位,因而大学阶段师范生从教意向的形成和培养非常重要。

 

  总之,仅仅从调查样本来看,我国师范毕业生的从教意向非常低,本研究的第个理论假设没有得到实证数据支持。据此结论不难判断目前的师范专业对学生从教意向的培养不是很成功。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了师范毕业生的从教意向形成呢?

 

  四、师范毕业生从教意向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1.性别对从教意向的影响

 

  无论是毕业后从教意向还是一生从教意向,男生都远远高于女生,虽然毕业后从教意向的性别差异缺乏统计显著性。也就是说实证数据不支持本研究的第二个假设。

 

  本研究结果虽然和社会流行观点相左,但是仔细思考便不难察觉里面所包含的真正现实逻辑:追溯到师范专业入学之始,虽然选择该专业的女性很多,但相当一部分可能未必出自内心对教师职业的喜爱而是出自一般社会世俗观念的影响。与此相比,在现实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较为负面的刻板印象之下,如果不是出于对教师职业的相当挚爱,男生选择进入师范专业学习的可能性就大为降低。既然下决心选择从教,接受师范教育后再改变从教意向比女生少,是可以理解的。这种心理在其后的师范专业学习中会进步得到强化从而成为教师职业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

 

  2.专业教育和学习对从教意向的影响

 

  从教育影响的角度来分析毕业生从教意向过低这一现实,存在着两种可能性:第,目前采取师范专业进行教师教育的模式缺乏效果;或者第二,虽然目前的教师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从教意向,但是具体实践中所采取的措施并没有充分发挥这种功能。如果目前教师教育模式客观上缺乏效果,那么就会推导出如下判断: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师范专业的文科和理科学生从教意向应该没有太大差别。

 

  无论是毕业后的从教意向还是一生的从教意向,理工科学生都明显高于文科学生,虽然在生从教意向上,理工科高9%左右的差异并不具有显著的统计意义。很显然,理工科和文科在对学生的教育上存在着很多差异,这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学的专业教育对师范生从教意向的形成具有一定作用,同时也说明了大学教育在青少年个人成长上所具有的功效。这个结果支持了第三个理论假设。同时还说明,至少在从教意向的形成上,现行的专门师范教育模式不是没有独特的效用。这个独特功能之所以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极有可能是因为现行教师教育实践没有充分挖掘专门师范教育模式所蕴含的客观功效。

 

  3.教师职业经济待遇的影响

 

   毕业后选择职业时,注重该职业的经济待遇和不注重的学生之间在两类从教意向上均没有显著的统计差异。也就是说教师职业的收入高低应该不是师范毕业生不选择教师职业的决定因素,因此,本研究的第四个理论假设没有得到实证数据支撑。这个结果看似与已有的大多数实证研究的结果相左,但是若深入分析就会发现其实未必。

 

  如果不考虑统计结果的统计显著性这点,仅仅来看两个因变量的回归系数的正负,就会发现,不管毕业后从教意向还是终生从教意向的回归系数都为负数。这表明,师范生毕业后求职时越讲求经济收入,其今后从教的可能性确实就越低,两者还是体现了相关性。只是这种可能性在本研究的数据体系(dataset)中,能够被确定的概率程度还达不到统计显著性的技术要求而已。

 

  经济因素对从教意向影响的统计不确定性来自于本研究数据体系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则来源于被调查对象的特殊性:我国重点大学的师范生。众所周知,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机会供不应求,尤其是名牌大学的学习机会非常短缺,高考竞争异常激烈。其结果是,高考填报志愿时,名牌大学的正向经济激励效应盖过了师范专业的负向经济激励效应。访谈调查的结果也证实,相当比例的师范生最初是冲着该大学而非师范专业来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shifanjiaoyu/9961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