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 > 思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思辨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


 艺术家若没有思想,其作品就像一堆烂草;作家若没有思想,其文章就像抽干了水分的枯萎的花瓣;学生若没有思想,就像没有扎根的小树苗,长不高,吃不壮。思想的缺席在于灵魂的缺席,而思辨的丧失更是自我的迷失。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坚持每天四问。拥有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力,方有可能不断地产生新思想,指引我们从“山重水复”的困境走向“柳暗花明”的仙境。
  只有有了批判和理性的精神,他才会有充实的内心,才会热爱生活,充满活力。可是,环顾四周,我们身边大都是人云亦云的跟风者。片面化、碎片化、极端化的言论影射出社会的浮躁和浅薄,人们普遍丧失了思考和辨别的能力,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说“脑子被搞死了”。对此,语文教育有着不可推却的责任,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语文教师既没有泰山压顶的权威,也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但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可以尽自己所能挽救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帮助他们养成善思考、能辨析的能力,让学生从小认识思辨,学会思辨,并善于思辨,通过思辨能力的培养,让语文教学充满智慧和激情。
  一、预约思辨,读书与积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能获得对世界、他人、自我多方位的认识,汲取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营养,体验思想的碰撞和灵魂的启迪。读书是一切思想和灵感的来源。若读书不广博,知识匮乏,眼界狭隘,就很有可能片面地为某种观点所同化,甚至可能误解作者的真正意图。一位从教不久的教师向罗素请教:“德国的小学教科书说打败拿破仑完全是德国人的力量,英国的小学教科书说打败拿破仑是英国人的力量。学生到底相信哪一种说法呢?”罗素说:“我主张把这两种教科书放在一块儿让学生来读。”那位教师就更加疑惑了:“您这样做到底让孩子相信什么呢?”罗素说:“你教的学生不信了,你的教育就成功了。”的确,教会学生不轻易相信权威,自己去思考,去辨别,教育岂不就成功了?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不是将知识点灌输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不同的书。每一本书都承载了作者的思想和观念,学生读书多,自然能聆听到不同的声音,脑子里能积淀与众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必然会挤压、碰撞,学生纠结于一次又一次的“百家争鸣”,经历过一场又一场的思想风暴,再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思辨力便逐渐形成了。
  读书在于存疑,学生有疑问才会思考,有思考方能判断。当然,读书不可尽信,误将书本奉为圣旨;读书切忌蜻蜓点水,追求不求甚解的快感;读书更不能敷衍了事,如小和尚念经般应付。读书的过程应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爱因斯坦曾经强调:“人们解决世界上的所有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而不是搬书本。”读书的多少决定思想的多寡,思考的深浅决定思想的质量,读书与思辨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只有将读书与思辨结合起来,才能把所读之书转化成自身财富,提高个人素质,增强判断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有思想有智慧的人。
  二、捕捉思辨,提问与倾听
  课堂是一个开放而充满无限可能的舞台,学生博览群书,内心潜藏着无数个想法,课堂若不给他们提供一个讨论表达的机会,学生的思辨力便会大打折扣。语文教师需有意识地在自己的课堂上创造自由的环境,给予学生表达独立见解的机会,鼓励学生敢说、能说、会说。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参与其中,表达自己,倾听他人,激烈争论,积极思考,课堂方能激起智慧和灵感的火花。
  而现实的课堂上,提问与互动几乎成了一种漫不经心的“敷衍”和不加思考的“习惯”,学生对问题不感兴趣,没有参与其中,这样就容易导致提问的无效性,激不起学生的思考。课堂提问若想激发学生质疑的精神和思辨的欲望,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者问题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求学生必须要通过思考才能有所收获;二者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1],不指向某个标准的答案,允许多向度的理解;三者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学生只有对问题充满好奇心,方能打开思维,达到1+1>2的效果。此外,提问要把握时机,可以是教师精心铺设的,也可以是课上自然引发的,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双慧眼,能够敏锐地发现和机智地展开。
  课堂不是优秀学生展示的舞台,而是每一个学生表达自我的平台,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倾听不同的声音。当发现一些学生的理解有些浅薄或有所偏颇的时候,语文教师不能蜻蜓点水般蒙混过关,而是要抓住契机对其进行深层次引导和挖掘,引发其更多的思索。只有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思在其中,才能真正激起课堂上思辨的火花。
  一堂别开生面的诗歌体验课让笔者深受启发,整堂课上,教师不断指引学生走向思辨的高峰。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默读诗歌,写出脑子里忽然蹦出来的词语,鼓励同学们解释自己写下的关键词。大家各抒己见,仁者见仁,从不同角度阐述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和认识,或是真假关系,或联系到禅文化,或提到顿悟、本原,抑或是短暂与永恒。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激励学生将新的感悟同样标注在诗歌旁边,鼓励同学们说说自己的新发现,几乎每个同学在朗读后都有了不同于第一次的理解。就在大家都惊奇于这种变化时,教师及时引导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首诗歌会有不同的看法?为什么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情况下对一首诗歌有不同的感悟?问题一抛出立即激起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何自己与他人的看法不尽相同?为什么朗读后与默读后的感受会有所变化?每个同学都主动参与,认真思考,大胆表达,积极讨论,收获颇丰。整堂诗歌体验课,教师没有越俎代庖,真正做到了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课堂上碰撞着思维的火花,洋溢着思辨的智慧。
  三、激活思辨,写作与交流
  不动笔墨不读书,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先生曾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不动笔,莫读书。”意思是读书的同时,让笔也“ 动”起来,这样才能提高读书的效果。书中的某些观点和言辞或引发好奇与思考,或造成疑问与困惑,若不及时记录下来,这些灵感闪烁点就会如云雾般瞬间消散。读书不是一个单向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读书者本身也在思考,何不将这瞬间的思考及时付诸笔墨?读书与写作自古是孪生兄弟,语文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激发思考风暴,还要帮助学生养成爱动笔的习惯。
  读书不辍,动笔不断,将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录于笔端,写作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深入思考、判断辨析的过程。将写作的成果在同辈或长辈间展示和交流,兴许可以听到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创造性的建议,引发二次创作。孔子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对自己留下的墨迹定期反思,不仅能加深印象,增长才干,又何尝不是与过去的自己对话交流的一种方式。写作能够记录一个人不同时期的心理波动和思考角度,有助于深入认识自己。思考多了,就会有自己的判断,增强自我反思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多动笔,多交流,方能巩固思考,明察秋毫。所以,当我们豪情万丈、激情澎湃时,请不要吝惜笔墨,尽情挥洒文字吧!
  
  
  参考文献:
  [1]徐淑,周秋凤.思而入情 辨而明理——谈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思辨活动[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11(Z1).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teshujiaoyu/10108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