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 > 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生命观教育

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生命观教育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的加剧,高职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心理、人际关系等多重压力,类似马加爵、药家鑫等贱视生命、自杀或伤害他人生命等恶性事件在校园时有发生,这种情况的发生,凸显出高职学生生命意识的薄弱和高校对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欠缺,他们的过激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不安,给他人家庭造成了痛苦,也给自己造成了灾难。面对严酷的现实迫使广大教育工作者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这些年轻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为何把生命看得如此低贱?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他们心目中缺乏应有的生命意识,未能形成健康的生命观,发展健全的人格。“文学即人学”,这一观点充分体现了文学对于人的关注和作为一种语言艺术它与人之间的密切关系。因此,视人文性为重要特点的高职语文教学,在充分重视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等道德规范教育的同时,结合高职语文教材的实际,充分深入挖掘高职语文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利用高职语文教学的广阔平台开展对高职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受生命的律动,重视生命的价值,实现对学生的生命关怀,最终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显得尤其必要。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观教育的可行性

  1、高职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渗透着生命观教育的因素

  人文教育表现为人文学科的教育,包括语言、文学、历史、哲学艺术、道德等的教育。而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文精神,即主张以人为本,尊重人的尊严与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追求人的自由、平等和解放的思想,其精髓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诚如周国平先生所概括的“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其目的是启迪学生思考“人应该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是什么?”等问题。高职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质的任务,体现着鲜明的人文性特征。因而高职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语言和培养人文精神合二为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语文能力得到形成和发展外,同时也丰富了人文精神、完善了个性生命,并使个体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获得整体和谐的发展。但以往的高职语文教学,往往缺少人文关怀,教学远离生活实际,忽视学生个体的价值和情感体验,忽略对学生人生价值和意义的关照,把语文教学仅看成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工具,淡化了以生命的全面提升为核心的“语文素养”的提高。人文性是语文素养应有之内涵,人文性自然包含着对生命的敬畏、对人生价值的守护、对生活的丰富体验,生命观教育使“语文素养”的落实更加现实和具体,鉴于高职语文课程与人的生命活动和精神生活的紧密联系,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观教育,理应成为教学内容的题中应有之义。

  2、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生命观教育的宝贵资源

  (1)传统文化中传承着的生命观教育思想

  从教材所选的古代作品中可以看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崇尚生命的教育思想。史载,尧与舜有过一段对话:“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舜明确肯定生命是普天之下万事万物中最为宝贵最有价值的东西。在古人的心目中,宇宙万物都是有生命的,是生生不息充满生机的有机体。“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传》所描绘的正是宇宙创生的图景。

  儒家也十分强调人在宇宙间的崇高地位,认为人是万物之灵,天地之心。其生命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为以人为贵、以孝为本。孔子就提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观点。崇尚生命是儒家学说的基本思想,儒家文化就是围绕人而展开,儒学即为人学。读《论语》,我们便可以深切体会到孔子以一个圣者的胸怀表现出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与珍惜。

  道家同样高扬个体生命价值,认为在世界万物中,个体生命是一种最高贵的存在。其生命哲学思想集中体现为贵己重生、轻物重生。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老子以名与货和人的自身价值对比,教人自重、自爱,教人不要贪图虚荣和名利,要珍惜自身的价值与尊严,不可自贱其身。庄子继承了老子尊重生命的原则,认为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名声、利禄、珠宝,乃至天下。他在《让王》篇中,明确阐述了以生命为贵、以名利为轻的重生思想,呼吁人们要爱惜生命。

  佛教的生命观通过强调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用顿悟成佛来作为人之生命的最终目的,从而使人放下生命之外的一切物欲,以实现有限的生命进入无限超脱的境界。其对于生命的主要态度是,以一颗平常心去超越现实的矛盾,寻找生命的本质;用平静的心境去体会生命的充实和幸福;通过个体生命的体会去顿悟人生。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可以结合这些传统文化中有关生命观教育的思想,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以珍爱生命为主题的生命观教育。

  (2)文本作者的传奇人生演绎着生命的赞歌

  高职语文课本中所选篇目的作者不少是命运多桀而又矢志不渝、具有祟高品格的人。他们生活境遇坎坷,当理想与现实、社会与人生之间发生深刻矛盾的时候,他们并不消沉、颓废,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相反却能在这种悲剧式人生境遇中秉持独立人格,保持着高贵的灵魂,表现出刚柔相济、卓然独立的大丈夫人格,古今中外不胜枚举。如汉代的司马迁就是其中的典范,他遭受对男人来说是奇耻大辱的宫刑而愤作《史记》,为中国文学留下了辉煌篇章;此外清代作家蒲松龄、曹雪芹,也是一生历经坎坷和磨难。蒲松龄8次科举不第,曹雪芹家道破落、贫困潦倒,但他们在遭遇挫折之后,不是颓废消沉,而是在郁愤中书写人生,分别写出了《聊斋志异》、《红楼梦》等影响世界的文学巨著。古代作家是这样,现当代的作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著名作家史铁生,一生历经苦难磨炼却又与命运顽强抗争,用残缺的身体,一直向人们讲述着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其作品中睿智的哲学之思及浓重的宗教意识照亮过众多读者迷惘的心灵。在外国文学史上,这类人物也是举不胜举,象《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海伦?凯勒,作为一个盲聋哑三全的女作家,自己生活在黑暗中却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女性,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处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因此,在讲授相关篇目的时候,结合对作者生平情况的介绍,让学生体会这些作者在颠沛流离或贫困潦倒或疾病缠身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时,怎样以坚强的意志应对磨难和挫折,以对生命执著的眷恋和对社会的强烈关注支撑自己走出困境,直面人生,并留下不朽的传世之作。

  (3)文本内容本身所蕴含的生命价值理念

  文学是人学,它深刻概括了文学与人生的辩证关系。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思想的结晶,记录着一个伟大人物在人生道路上行进过程中的思考和选择,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教材中精心选录的每一篇优秀作品,都在为高职学生提供一种真实的人生模式,一个优秀的生活范本。美国作家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描写主人公桑地亚哥在恶浪中与大鲨鱼作不屈不挠的斗争,让读者体验生命的顽强、尊严和伟大,体悟“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的人生哲理。欧?亨利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描写一个身患肺炎的琼珊姑娘把窗外墙上的常春藤叶子当作自己的生命。看着叶子一片片飘落,她悲观绝望,觉得那最后一片掉下来,她将离开人世。而同样身患肺炎的老画家贝尔曼先生在那片仅剩的叶子落下去的晚上,顶风冒雨在墙上为琼珊画上了最后一片叶子,便与世长辞。实际上他所画的那一片常春藤叶子,不只是一片叶子,也不只是一幅画,它是人们对希望不懈追求的象征,也映射出了贝尔曼先生善良的心灵。它给了琼珊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并使她的肺炎得以治愈。小说让人思考,对待生命,乐观的人和悲观的人会作出截然不同的抉择:乐观者即使面对死亡也会对生命充满希望,勇敢的为了自己的生命而与死神搏击;而悲观的人,即使拥有健康的体魄,也会因为不良的心态而使旺盛的生命枯萎。

  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经典作品时,要透过作品内容深刻体味作品中主人公的生命情感,走进他们的生命世界。深入挖掘作品中蕴含的生命哲学思想,引导学生多层次地认识生命的本质、探求生命的真谛,实现生命质量的提升。

  二、高职语文教学生命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生命观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一种教育理念。生命观教育应贯穿于人的一生,但在人生不同的阶段,生命观教育的具体内容会有所不同,针对高职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征,结合高职语文的教学内容,可着重进行有关生命意识、忧患意识、和谐意识、奉献意识等方面内容的教育。

  1、感恩戴义,让生命福杯满溢――生命意识的唤醒

  唤醒生命意识,是生命观教育的基础。生命意识教育就是指引导高职学生形成科学而完整的对生命的认识,进而形成对生命的爱护、珍惜、尊重的态度,并产生积极维护生命的理念。

  首先,体验生命的存在。大自然界,无论是人,还是物,均为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杏林子《生之歌》中描写的在作者手中作垂死挣扎的小飞蛾、墙角砖缝中生长出的香瓜子的小苗、听诊器里传出的心脏砰砰跳动声,均可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存在;林希《石缝间的生命》一文描写的丛生于石缝里的野草、山花和植根于岩石间的苍松、翠柏等,又可使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倔强、顽强和尊贵。

  其次,培养珍惜生命的意识。生命的出现是自然界无数年演变的结果,地球上存在的每一种生命都经历了千万年的物种进化。蒙田说:“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无论得意或失意,都应站在生命的制高点上,叩问生命,思考人生,懂得生命诚可贵的道理。不管生命长短,都要珍爱并保护它,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度过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再次,引导学生体悟生命渺小与伟大的辩证关系,树立顽强的生命意识。人在宇宙中是多么渺小,生命是多么脆弱,但人能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又是多么的伟大,因而在教学中让学生懂得对个体生命的执着与热爱,弃“小我”而“纵生大化”,把个体生命融于宇宙生命之中,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2、笑谈坎坷困顿,闲看云卷云舒――忧患意识的培养

  莎士比亚说“人生是不安定的航海”。生命虽然美好、可贵,但生活的道路却非一帆风顺,生活中无法避免遭受困难与不幸,存在着很多个体无法摆脱的困境。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对作者生命历程的介绍、生命感悟的解读和人物命运的关照,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艰辛,正确认识和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困境,增强忧患意识。

  首先要坦然面对逆境。先天残疾、飞来横祸、疾病缠身就是人生所面临的逆境。一个人踏上漫漫人生之路,就不得不面对人生的一切,直面各种挫折与苦难。高职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今中外的著名作家有数十位,讲述作家不屈奋斗的历史,可使学生懂得,人生之路就是不断栽跟头而又不断爬起来前行的漫长过程。正如鲁迅先生说的:“伟大的胸怀,应该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命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对自己的不幸。”达到到笑谈坎坷困顿,闲看云卷云舒的境界。。

  其次能从容面对死亡。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说:“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生到死,是每个人都无法逾越的历程。结合作品内容引导学生正确把握生与死的关系,科学对待人的生老病死。指导学生在短暂无常的人生中探寻生命的意义,追寻有价值的人生。

  3、寻梦桃园,聆听那陌上花开――和谐意识的建立

  《学习的革命》的作者戈登先生曾说,“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达到以上三个和谐,从而使受教育者在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四大基本关系中,能相互适应、相互包容,感到美好与惬意。”我们说的和谐人生就是要做到“四个和谐”:个人自我身心和谐,个人与他人关系和谐,个人与社会关系和谐,个人与自然关系和谐。

  高职语文教学在进行生命观教育时,要让高职学生体验生命和谐之美,实现生命的“四个和谐”。譬如在教学苏轼的《前赤壁赋》时,使学生明白,作者通过月夜泛舟、良辰佳景、饮酒赋诗、羽化登仙等场景的描绘,体验作者与自然和谐相处之乐;通过对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而生的愀然之悲和因景而生的人生如梦、伤今怀古之情的消解,感受作者在水未尝往、月莫消长的“超然”心理里对人生命运积极态度,体验作者与自我、社会和谐所获的人生之妙;通过客喜而笑、洗盏更酌、欢尽而眠的描写,体验与友人心灵相通后的和谐之欢。通过学习,要让学生懂得:个体只有实现了和谐,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关爱他人、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像善待自己一样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4、我有甘露不盈盏,也润枯茎两三枝――奉献意识的确立

  奉献意识属于人生价值观教育的范畴。生命观教育,不仅是让高职学生明确“活着”,还要引导他们明白“为何活”,引领他们探求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不仅表现在个体以自身力量克服困难、超越忧患、与命运抗争,更体现在对他人给予的爱、为社会所承担的责任和做出的贡献。马克思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我们就不会为它的重要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作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快乐,我们的幸福将居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你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千百年来人们之所以赞颂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因为它彰显着无私奉献的精神。中国历代诗歌中,有不少托物咏志诗。这些诗借物以寓性情,在对“物”的描写中,寄寓了诗人的思想情操、理想追求和奉献精神。如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两首咏物诗《石灰吟》和《咏煤炭》,将无私奉献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成为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高尚品德的典型概括。在《石灰吟》中,作者以石灰象征人格的高洁,着眼于石灰历经磨难“千锤万击”、“烈火焚烧”,写出了不论面对何种艰难险阻,严酷考验,始终表现出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死亡不足惧的品格。一句“粉身碎骨浑不怕”更是写出了石灰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则是石灰高风亮节的集中概括。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只有像范仲淹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自己的命运和他人、社会、祖国命运联系起来,自觉主动地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在努力关爱他人、服务社会、改善人类命运的过程中体验生命的丰满与心灵的充实,实现人生的自我超越。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观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观教育,引导学生思考生与死的生命课题,教育学生热爱自身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创造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义。但是,生命观教育毕竟不是高职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因此,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观教育时要贯彻因时因地制宜的方针,注意把握下列原则:

  (一)关联性原则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与教学内容和学生要有相关性,不能牵强附会、生搬硬套,这样学生才能够接受,并且这样的教育对学生才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二)适时性原则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要把握好时机,选择或创设合适的情境,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注意针对性、适应性和有效性。“适时”既可以是指与教学内容的恰当衔接,也可以指适应学生的实际需要。

  (三)适度性原则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命观教育要注意主次、轻重之分,避免喧宾夺主。每门课程都有其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高职语文教学中的生命观教育只是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的一部分。由于任课教师的不同,这种生命观教育具有灵活性和不确定性,但都必须坚持适度性原则,否则会陷入为教育而教育的窠臼。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0794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