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 > 论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维度及践行

论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维度及践行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作者简介:李海晶(1983-),女,江西兴国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讲师,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与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研究”(编号:15KS10),主持人:李海晶;2015年度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研究”,主持人:李海晶;江西省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理论研究创新工程专项课题“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研究”(编号:15QM53),主持人:李海晶;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校级重点项目“习近平治国理政与传统文化的契合研究”,主持人:李海晶。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17-0023-0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高等教育的艰巨使命及本质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高职教育既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又兼具高等教育的属性,并且已逐步进入到注重内涵质量发展的重要阶段。尽管人们对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内涵和外延的界定有不同的认识,但其核心要素主要体现在“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等关键词上,既体现着对道德素质的要求,也包含对技术能力的要求。正如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1]因此,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培养的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高职教育中尤其重要。

  一、立德树人是高职教育之根本

  追本溯源,“立德”一词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左传》中:“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树人”的思想最早出现于《管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2]从词源来看,反映着我国古代社会对立德和育人漫长与艰辛的深刻体会,以及对道德和价值孜孜不倦的重视和追求。长期以来,国家非常重视对德育和素质的教育和培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加强素质教育”的思想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报告中多次重申。

  立德树人在高职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这意味着高职院校培养人才不仅在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上有要求,在道德教育培养方面仍然有着明确要求。2012年6月教育部颁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这一定位包含了四个层次: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必须有技术技能,三是要兼具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素质,四是要符合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很多高职院校最容易忽视的,也是满足这四个层次需要的前提实际上是培养高职学生具备较强的道德素质,这是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人才培养的根本。虽然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基础有差异,但道德素质要求是一致的。培养的学生既要有社会道德、社会公德,也要有职业道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顽强的意志和毅力学习繁重的专业技术技能,才能树立高度的自信心、责任心和进取心接受社会检验,也才能培养崇高的爱岗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与未来工作岗位相匹配。在此基础之上,高职院校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素质和综合素质。因此,把立德树人融入到高职教育的关键环节,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必要的。

  除了德育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目标方向和艰巨任务,即培养出符合以上四个层次需要的社会应用型专门人才。清华大学的终身校长梅贻琦老先生在1941年发表了题为《大学一解》的文章,提出“今日之大学教育,骤视之,若与明明德、新民之义不甚相干,然若加深察,则可知今日大学教育之种种措施,始终今未能超越此二义之范围,所患者,在体认尚有未尽而实践尚有不力耳”[3]。梅老先生简短的话语在今日仍然振聋发聩,尤其对高职教育而言,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仍在于“体认尚有未尽”、“实践尚有不力”。华中科技大学李培根的观点也比较有代表性,他认为“影响学校声誉的最重要因素,是毕业生在社会上的总体表现状况。”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没有建立起自己独特的教育体系和科学的培养模式,不少高职院校本质上还是沿用本科学科型教育模式,招生时主要满足了高校扩招的需要,就业时又盲目追求专升本升学率和就业率,而忽视了学生本身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过硬综合素质和技术技能培育,忽视了当前高职教育的关键是要为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培养优秀人才。

  因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历史时期,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针见血的,是努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才兼备应用型人才的必须。只有这样,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固后方和磅礴力量。

  二、高职教育立德树人之维度

  高职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德才兼备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主阵地。高职教育所要“树”的人,绝不仅仅只是能够适应岗位技能需要的“工具”或“产品”,而是心灵开放、个性鲜明、德才兼具、技术过硬的鲜活个体。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结合这些要求,联系工作实际,笔者以为在当前形势下,高职教育应在以下五个维度中深入践行“立德树人”:   (一)要使学生身心健康

  与一般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因此远离运动、蜗居宿舍、长时间沉迷于网络的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并不少见,这种精神面貌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以及未来职业匹配度是不相称的。从当前高职院校患心理疾病,尤其是非正常死亡的学生数据看,给我们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敲响一记警钟,激烈的学业竞争、严峻的就业压力下、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加之高职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与认同感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因此,立德树人,首先就是要使学生身心健康,使学生努力实现身体、心理与生命价值的和谐统一。

  (二)要使学生胸怀祖国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依据中国国情确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能只是靠一代人的艰辛与付出,而要靠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长期不懈的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与辉煌。受过高等教育的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国家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各项事业长足发展的生力军。每一位高职学生都应胸怀祖国,服务社会,在进行人生旅程的规划和探索时,能够自觉把个人价值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人生梦”和“中国梦”紧密融合在一起,并积极践行,付诸实践,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三)要使学生敢于担当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4]这段话体现了社会历史以及生命本质所赋予人本身的责任。当前,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媒体的炒作、社会职业道德的滑坡、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环境……这些因素不断冲击着思想还不太成熟,能力素质、道德素质又参差不齐的高职学生,容易使他们形成金钱至上、明哲保身、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错误的价值取向。高职教育应唤醒或强化学生的使命感及责任意识,使之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引领和典范。

  (四)要使学生技术过硬

  国际流行的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为高职教学改革提供了打破学科本位课程模式的理论依据,而培养技术过硬的优秀人才应成为高职教育的办学优势和鲜明特色。我国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高职毕业生成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夹生饭”,对高等教育而言,高职学生理论知识稍弱一些,对于专门的职业教育而言,高职毕业生技术技能却又不过硬。因此,高职毕业生就业时容易遭遇冷门的尴尬。高职院校应科学定位,以“应用”为主旨开展课程教学,努力培养一大批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高、社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五)要使学生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005年,病榻上的科学界泰斗钱学森同志坦诚向温家宝同志建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每一位教育者对这番话进行思索后,都要勇敢地面对这一现实:我们的教育是有缺陷的[5]。这一缺陷直接导致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相对过剩。高职教育工作者在国家大力发展创新教育、提升内涵发展的背景下,应积极启发学生创新思考,训练学生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高职院校能够真正成为理性思想交锋的阵地以及实践技能探索的精神共同体。

  值得强调的是,在价值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上述五个维度应是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基础和必须,是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优质”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逻辑起点。

  三、高职教育立德树人之践行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践行高职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绝不是一句空话、套话,它应成为全体高职教育工作者需要正确树立和深刻领悟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也是新形势下需要落到实处的艰巨使命。

  (一)高职教育工作者要立“师德”

  立德先立师,树人先正己,高职院校“立德树人”首先就是要立“师德”。德,不可能自然形成,所以需要“立”;人,不可能自发成才,所以需要“树”。这种“树”与“立”,可以是接受外在的道德、知识的传递、教育,更可以是在耳濡目染、日复一日的熏陶、感染下所形成素质的自觉内化。在长期的高职教育实践中,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似乎一直被理解为“育德育人”。细细推敲,二者之间虽相联系却又有着明显的差异。“育”侧重于教育、培养、灌输,强调的是教育者单方的责任以及道德的灌输传递;而“立”不仅强调教育者的灌输传递,也包含教育者以及教育环境对被教育者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强调教育双方的实践与互动,以及受教育者在传递、感染、吸收基础上的自觉内化。也就是说,教师的德性本身就是最关键的一门隐性课程,无时无刻不对学生起着标杆和领航作用,尤其是在以市场和职业为导向的应用型高职人才培育中,教师言传身教、身体力行显得尤其重要。

  立“师德”就是要不断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专业课师资队伍、辅导员以及高职院校行政人员四支队伍的内涵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要把握党和国家理论前沿,以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使学生积极把握国家发展动态,并自觉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素质和道德情操,胸怀祖国、明辨是非。专业课师资队伍站在讲台上就是学生最鲜活的教材,就已经开始履行自己“立德树人”的崇高使命,他们的道德情操、职业操守、治学态度、行为准则、“三观”思想、人格魅力、对知识或理念创新的独到见解和积极引导,将对受教育者产生着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职能部门行政人员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教育形式不一样的“小窗口”,但其使命与职责却都是一致的,行政人员的服务态度、业务水平、职业道德都将给学生做出表率,成为即将走向社会职场的学生职业道德世界的“第二课堂”。   (二)高职教育工作者要做“实干家”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国家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实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必备素质。因此,高职教育工作者要身体力行,在“立德树人”这一长期、漫长、艰辛历史使命的实现过程中,要积极做脚踏实地的“实干家”。

  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要“能做事”。“能做事”意味着高职教育工作者要有锐意改革的精神,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担当意识,有能力使团队和谐运作,改革不断推动,实现跨越发展,在困难和挑战面前,能够不流俗、不生搬硬套、不畏惧困难,更不轻言放弃。以高职院校课程创新改革为例,当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或理论灌输模式与学生培养的目标要求不相匹配时,高职院校应推陈出新,提出讨论式、启发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技能培养模式,大胆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和创新能力。

  脚踏实地的“实干家”要“做实事”。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目标虽然明确,但素质教育却似乎总是难以卓有成效地推动,说到底,受传统思想和教育体制的束缚,目前的高职教育还是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羁绊。这种模式下,教师只重视知识灌输,忽视学生的道德成长,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这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永远只能是一句口号,是难以真正付诸实践的。“做实事”意味着要真正摆脱重智轻德和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开拓路径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高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来重视,寓教于学、寓教于乐,以德育为统帅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高职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高职教育实现“立德树人”,必须依托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不断创新。只有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自觉抵御外来不良文化的侵袭;才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在传承中积极探寻中华文化蕴含的大智慧和深邃道理,并最终能够为我所用。只有在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传播和创造中华文明,才能使国家不但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而且也成为世界文化强国;才能使我们的文化能够被世界更多的国家和民族所认同,在世界文化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树立高职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汪洋大海中任意驰骋,成为有志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滚滚洪流中的杰出人才。

  此外,高职院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意味着能够依靠一定的文化媒介更好地开展育人工作,如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良好的舆论氛围营造、加强校园人文关怀、校园创新理念塑造等,只有各层面工作多管齐下,高职校园才能真正成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与道德塑造的一方乐土、一块圣地,“立德树人”的艰巨使命才能更好更健康地有序开展。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培养模式和师资队伍,人才的培育就会成为一句空谈。正如马克思所言: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不管任务多么艰巨,中国的高职教育事业必将坚定地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践行立德树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有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0994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