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 >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对策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7C-0024-03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素质界定

  200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开展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育[2004]16号)中对“双师型”教师的涵义作了如下界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讲师(或以上)教师职称,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专任教师:(1)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含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近5年中有2年以上(可累计计算)在企业第一线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历,或参加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获得合格证书,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3)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2项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已被企业使用,效益良好;(4)近5年主持(或主要参与)两项校内实践教学设施建设或提升技术水平的设计安装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内同类学校中居先进水平。这种将“双师”素质要求标准化的做法为高职院校立足自身优势、培养“双师”素质教师提供了依据。

  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全面的职业素质,即不仅具备高校教师资格,又有相应的岗位技能证书;不仅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能够完成理论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能够具备专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能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双师型”教师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快速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事业对高职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作为一名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不能满足于仅仅具备教师的基本资格,也不能满足于单纯地传播理论知识,而应当具备较强的职业能力和丰富的职业素质,从而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使学生既能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又能具备较强的技术应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一是行业职业道德和素质。“双师型”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具备任职岗位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基础上,熟悉并遵守社会公德以及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并身体力行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双师型”教师要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本专业人才技术、技能水平的要求,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并能正确完成技能操作示范。

  二是良好的身心素质。“双师型”教师承担着教育教学中的传授知识、提高技能和培育素质的三重任务,需要较大的身心付出,需要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除应具备一般教师所具有的心理素质外,还应具有一些独特的心理素质,如精细的观察力、坚韧不拔的毅力、精准的动作力等等。

  三是组织协调能力。“双师型”教师要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懂得相关企业的管理规律,能够提高学生参与企业管理的能力,组织学生开展相关的社会实践和社会活动。

  四是创新能力。“双师型”教师要善于接受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掌握创新的一般原理和技能,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活动。

  五是产学研相结合的能力。“双师型”教师应当首先成为技术应用型人才,熟悉行业运作、发展的相关环节,使教学不与行业发展的实际相脱节,培养的人才不与市场需求相脱节。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实问题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和国家的标准相比,“双师型”教师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师资来源渠道单一,缺乏实践锻炼机会。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大都是普通高校毕业生,尽管这类人才有较强的理论素养,但由于长期处于学校这个单一的环境,没有在企业或生产第一线锻炼的机会,因此他们缺乏有效指导学生进行实训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同时,一些高职院校对提高专任教师实践能力的重视不够,为了在短期内提高自身的影响力,过分关注教学规模、校舍建设,而忽视了教学质量及师资队伍建设,在教师的培训、实践锻炼方面投入不够,影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二)师资数量紧张,难以满足高职目标达成的需要。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迅猛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型、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连年扩招、学生数量激增,导致师资严重短缺。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师每天忙于日常的教学工作、学生管理和科研任务,对于外出培训或进企业锻炼,则显得力不从心。这种师资状况必然会影响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并重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功能,并且影响到高职教育的社会竞争力。

  (三)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在学历结构方面,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数量占比偏低,与高职院校的发展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如某一所高职院校财经类专业教师在读博士仅占教师总数的0.5%,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占教师总数的20%,本科学历的占教师总数的50%,大专以下学历的占29.5%。在职称结构方面,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占比偏小,讲师以下教师占比偏大,与专业建设及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1]

  (四)“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单一。尽管国务院对“双师型”教师进行了界定,但并没有制定相应具体的“双师型”教师的评定标准。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中,论文、科研仍然是重中之重,专业课教师除了要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管理工作,还要完成论文写作的任务,根本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本专业的实践经验积累和提高技术应用能力。

  此外,教师队伍年龄梯度不合理、缺乏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条件不足等问题也客观存在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专任教师提高自身能力以达到“双师型”标准和要求的积极性,而且从长远来看,也关乎高职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优秀毕业生,关乎到高职教育能否持续健康发展。   三、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加强制度保障,完善培养条件

  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不仅应指引方向,而且要制定相应的“双师型”教师标准。在评定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数量目标,而应当将教师的综合素质作为重要的评估指标。

  首先,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既关心支持,又严格要求,努力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同时,要认真考虑各教师学历、专长以及年龄等因素,根据学历、专长和年龄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实践锻炼计划、培养培训制度和实施细则,并通过咨询、引导、宣传、教育等方式使教师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锻炼后应达到的效果。

  其次,学校应为专任教师提供优良的工作和学习环境,完善培养培训条件。学校应努力建设相应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在硬件上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创造条件。同时,要积极组织专业课教师深入一线调研和培训,并逐步形成机制,从而形成职教师资培养培训网络。

  (二)创新机制,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1.名师带头示范。为发挥优秀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学校要从师德、智力、学历、才干等多方面严格选定优秀教师,通过优秀教师的理论传授和实践帮助,逐步推动全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整体水平提高。要准确把握青年教师专长和特点,制订相应的提高计划,合理安排指导教师,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

  2.加强教师企业锻炼。校企合作后,职业院校要制定专业教师入驻校企合作基地挂职锻炼的具体规定,针对教师的年龄及经验等合理确定教师入驻企业挂职锻炼的次数。各专业每学期至少要抽调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和管理第一线,及时了解企业新动态和新技术。为了提高对市场需求及走势的敏锐观察力,挂职锻炼的教师要积极参与企业技术、管理和科技开发等工作,以便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同时,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挂职锻炼的教师要认真带着平时教学和科研中的一些课题和难题到企业的具体实践中,通过与企业技术人员的讨论以及科研、科技开发等方式切实提高科研开发能力,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过程。

  3.鼓励教师考获职业资格证书,为教师提供外出培训、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如软件设计师、系统分析员、电工维修证书、高级汽车维修工、(中)高级技工等证书;另一方面,选派教师到国外或香港及相关科研机构、重点院校进修学习深造,以提高教师的技能和研究能力。

  4.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为促进“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以激发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校每年给予被评为各级学科、专业带头人的“双师型”教师一定的专项津贴以及研究经费,甚至实行低职高聘,提高结构工资等;从学术休假、出国培训、进修等方面对具有“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进行制度倾斜;为调动“双师型”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让获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享受与博士、硕士相同或相近的优惠待遇等。

  (三)招纳贤才,提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通过积极的人才政策,引进具备“双师型”资格的人才也是有效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有益方式。当下,在企业中有很多博学善讲、既有教师素质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适量引进此类人才,既能满足教学需要,还能够为职业院校的课程建设带来生机。此外,还可以通过招聘兼职教师的方式聘任科研、企事业单位优秀的科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技术能手,这既能扩大“双师”素质教师队伍,也能丰富和优化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的结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hiyejiaoyu/21105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