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西方经济学 > 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兼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效果的路径——兼论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西方经济学


  摘要:西方经济学是我国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取得了长足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全面分析了本科西方经济学课程的特点,探讨了目前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路径来提高本科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课程特点;教学效果;


  经济学(国内一般称为西方经济学)在西方国家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最古老的艺术,最新颖的科学”[1]。在我国,它也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占有重要地位。1989年原国家教委统一规定西方经济学是各高等院校财经、管理类专业开设的11门核心课程之一,与政治经济学地位并重,属于学科专业基础课。2000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中,再次将西方经济学列入经管类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大大提升了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截至目前,我国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取得长足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首先比较全面地分析了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特点,然后研究了目前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路径以提高本科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一、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的特点


  (一)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


  西方经济学从起源到以后不断演变,从没有脱离经济实践活动。它源于解释经济现象,在加入了一些前提条件、假设与假说基础上,经济学理论则是对经济现象与经济实践分析、归纳的结晶。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情况、新问题的大量涌现,再加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原有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现实问题,于是对以前脱离实际的条件、假设和假说重新认识与设定,这是经济学理论体系不断发展与完善的逻辑轨迹[2]。


  西方经济学的每个经济理论,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矛盾日益累积的结果。20世纪30年代以前,经济学界以完全竞争为主要研究对象,普遍奉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主张“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认为通过市场价格调节,社会资源配置就可达到帕累托最优,反对政府干预。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进入了垄断阶段,原来以完全竞争市场为条件的微观理论受到挑战。1933年英国罗宾逊、美国张伯伦提出了不完全竞争和垄断竞争理论,实现了对传统西方经济学第一次比较重大的修改与补充。1929~1933年发生的经济大萧条,理论上,传统理论无法解释其原因;实践上,更提不出有效的政策建议来应对大萧条。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提出国家干预理论,标志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史称“凯恩斯革命”。凯恩斯主义认为,此次经济持续萧条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主张政府采取财政与货币政策来刺激需求,以增加GDP和扩大就业。20世纪70年代,西方世界出现了严重滞胀,由于新古典综合派无法对其解释,更提不出解决之道,因而陷入了困境。这时,理性预期学派、货币主义、供给学派、新剑桥学派、新制度学派和奥地利学派纷纷发动了对新古典综合派的猛烈抨击,并提出了各自的政策建议[3]。由此可见,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每一次修正与补充都是在特定经济背景下,为了解释和解决当时特定经济问题而进行的理论成果创新。因此,在讲授西方经济学理论时,一定要向学生讲清楚它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前提条件。只有这样,才能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做出比较客观的分析判断,才有助于借鉴其来解决现实问题,有助于防止与克服吸收借鉴过程中的盲目性与片面性。


  (二)理论体系庞杂,教学内容多


  西方经济学课程体系主要由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经济理论与观点构成,内容涉及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总体上说,西方经济学有三大部分内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流派。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价格,研究对象为个体(单个消费者、单个生产者),分析方法为个体分析,信奉萨伊定律,主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反对政府干预,主要由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结构理论、分配理论、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与市场失灵理论等构成。宏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论,研究对象为总体(国民经济的活动整体),分析方法为总体分析,主张需求管理,认为除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外,还需要政府对经济进行适当干预,主要由国民收入决定论、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总需求和总供给论、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失业与通胀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等构成。另外,西方经济学课程还需要从总体上把握各个流派的演化、主要观点及政策建议等,比如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综合派、新自由主义学派等。


  西方经济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管类专业重要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必备基础。它有大量基础理论与模型,教学内容较多,与数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管理学等诸多学科存在紧密联系。并且,随着西方经济学与这些学科的交叉发展,产生了一些新兴学科与边缘学科,如行为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这些新兴学科与边缘学科的主要理论不断被纳入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之中。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目的的层次性


  从国外来看,西方经济学教学分为三个层次:初级、中级与高级经济学。层次越高,理论体系中所包含的数理知识与模型越多,层次不同则在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深度等方面有所不同:初级西方经济学大量引用生活案例;中级经济学理论深度有所提高,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较广泛;高级经济学大量运用数学语言、数学模型及数学推导,理论深度进一步提高。从国内来看,西方经济学教学目的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比较全面介绍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框架与基本理论体系,为学生后续学习提供比较好的知识储备,这是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的主要目的;第二个层次,在第一个层次基础上,理论分析深度有所提高,比较详细讲解西方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并结合相关经济模型与数学推理来分析现实经济现象与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这一层次目前只是国内部分高校本科西方经济学教学目的;第三个层次,培养本科生科学的经济分析思想,能够“像经济学家一样去思考”,这是最高层次的目标。因此,每所学校应根据本校实际与学生自身特点来确定自己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目的,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提高西方经济学的教学效果。


  (四)研究方法多样化,数学化趋势明显


  从西方经济学诞生到目前为止,其研究方法日趋多样化:既有实证分析,又有规范分析;既有边际分析(增量分析),又有均衡(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分析;既有静态分析,又有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既有个体分析,又有总体分析。但是,概括来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以实证分析为主,大量运用数学推理与数学模型来论证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例如:微观经济学中的均衡价格模型、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弹性分析、生产函数、等产量线与等成本线、成本函数、一般均衡模型等;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IS-LM模型、AD-AS模型、IS-LM-BP模型、菲力普斯曲线、乘数-加速数模型、经济增长模型等。尤其在现代西方经济学阶段,为使其在形式上更接近于自然科学,现代西方经济学广泛运用数学与统计方法,而且随着日益普及计算机技术,又开发了大量计量分析软件、计算机模拟仿真系统与实验经济学等,使得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方法更加多样化,数学化趋势更明显。无可否认,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数学化趋势具有一些明显优势:逻辑上,广泛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经济理论,使其更加严谨、简洁;理论上,大量运用统计数据检验现实经济问题,使经济理论更具现实针对性;实践上,针对实证分析所发现的问题,更能提出一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如此以来,西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上述特征,对初学者而言常常不太适应,学习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如果初学者数学水平不是很好,毫无疑问,更增加了其学习理解难度,无形中会打击部分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积极性。


  (五)阶级性与客观性并存


  西方经济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它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经济制度基础上,在意识形态上,它通过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与优越性来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4]。私有制是其经济基础,发达市场经济是其经济运行机制,其基本假定是“经济人”(又称理性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词典》定义的经济人是:经济行为者是理性的,他们在各种约束的限制下,追求目标函数的最大化。在某种程度上,经济人就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原理,用来证明资本主义相对封建主义的优越性。斯密在《国富论》中写到:“每个人都在力图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能得到最大价值。一般地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进的公共福利为多少。他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安乐,仅仅是他个人利益。在这样做时,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促进一种目标,而这种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利益时所得到的效果更大。”[5]


  此外,西方经济学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它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归纳与总结,既适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也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比如,微观经济学从实践中归纳总结的一些理论,如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要素理论与均衡理论等,对所有消费者与生产者都具有普遍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二、目前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本科生经济敏感性差,缺乏经济学思维,自主学习能力缺乏


  多数本科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社会实践经历,从未接触过经济学。同时,他们的经济来源主要出自各自的家庭,其经济知识大多来源于间接获得,如人们的谈论、对父母职业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和网络等,他们并没有直接参与相关经济活动。这样,对初次学习西方经济理论的本科生而言,他们对相关经济现象和经济理论的敏感性较差,在系统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极易产生某种程度的枯燥感。更重要的是,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分析日常学习、生活中出现的经济现象与经济问题,缺乏经济学思维。


  学习西方经济学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这样学生才能比较容易理解其中的数学模型及推导过程。目前,有些高校在大一就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相关数学内容学生还没有学,这更增加了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的难度。此外,许多教师在教授西方经济学时多运用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缺乏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而学生课前又不能主动预习,上课被动接受知识,课后不能主动复习,自主学习能力弱,导致教学效果欠佳。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欠缺


  目前的西方经济学本科课程教学中,由于受到多种条件限制,教学方式主要局限在课堂,从课程开始到结束,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学实践活动普遍缺失。学生大都是被动地听,没有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因而无法活跃学生的思维,结果是培养学生的三大能力(自主学习、分析及解决问题、创新思维)流于形式。加之西方经济学内容多、难度大、课时又有限,教师只能注重理论讲授,没有更多时间尝试不同教学手段(比如大量的案例教学、讨论、实验等)。另外,国内的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主要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而且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早期版本,不能做到与国外最新理论与前沿问题同步。更重要的是,西方经济学教材中比较欠缺研究、分析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经济现象与问题。这样,学生既便了解掌握了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也不会运用相关理论发现、分析与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6]。


  (三)考核方式单一


  由于西方经济学是经管类专业基础课,考核方式一般都在期末采用闭卷方法,试卷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类试题较少甚至没有,阅卷过程标准化,甚至一些主观性较强的题目也按答案要点给分。此种考核方式仍主要考查学生识记能力,忽视了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对善于死记硬背的学生而言,此种考核方式具有比较优势,而对勤于思考、具有一定创新潜力的学生而言,常常会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为他们平时花费了相当多时间学习这门课,而考试却不一定能得高分。另外,考核过程过于强调考试结果,疏于平时学习过程管理。平时学生疏于学习,考试之前突击复习,有时反而可以考个好成绩。因此,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思考、分析、解决现实经济现象与问题的能力。


  (四)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


  高校的西方经济学教学中基本普及了多媒体,相对传统教学模式而言,多媒体教学将图表、声音、文字、视频、动画等现代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具有明显优势:信息量大、节省时间、表现力强、图文并茂、改善教学环境等,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带来了方便。然而,它只是西方经济学众多教学法中的一种,也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板书式教学。这是因为,西方经济学教学中会遇到大量图表与数学推理,这些内容单纯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需要配合使用板书等传统教学方式。在图表分析与数学推理中,板书可以让学生清晰看到几何图形的推演进程与数学模型的推理步骤,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经济理论与模型。同时,在过于依赖多媒体教学中,部分学生反映教师讲课速度过快,自己跟不上。前一个问题刚想思考思考,下一个问题又来了,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上课速度,要记忆的知识点多,几乎没有思考的余地。这样以来,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而且,随着日益普及多媒体教学,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抛弃课本和教案,不充分备课,过于依赖PPT,授课内容基本上围绕PPT展开,出现新式的“照本宣科”,教学形式单一,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五)班级规模问题


  课堂讨论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用经济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动脑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自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班级规模也不断扩大,使得课堂讨论无法顺利组织,即使勉强组织,效果也较差,影响了学生学习经济学的积极性与效果。所以,高校应根据各自实际,适当增加经费投入,在做好在职教师培训的同时,积极引进教师,扩大合格专业教师的数量,尽量实行小班教学,以利于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增加教师与学生、学生之间的课堂交流,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提高西方经济学本科教学效果的路径


  (一)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加强方法论教学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到,西方经济学是一门体系庞杂、流派众多、不断发展演化的科学,教师不可能把其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因此,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正如凯恩斯所说,它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穿插方法论教学。比如,在讲授某些基本概念与理论时,应避免直接告诉学生,而应从其提出的背景入手,向学生分析不同时代、不同经济学流派对某些基本概念与理论的理解,这样学生就知道了经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演化的科学。例如,在宏观经济学中讲到消费理论时,主流经济学派是凯恩斯的绝对收入说,还有弗朗科·莫迪利安尼(iani)的生命周期说、杜森贝利(berry)的相对收入说和米尔顿·弗里德曼(an)的永久收入说等,其中任何一种学说的观点都是在特定条件下,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与解决经济生活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与矛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向学生讲清一些基本概念与理论的来龙去脉。特别应加强经济学方法论的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关键是要培养他们用经济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以来,加入经济学方法论教学对于任课教师也更具挑战性,这就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所以,西方经济学教学的核心应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一套系统的经济思维,以便提升其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用经济学思维方式去发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多样化


  为了改变单纯依赖多媒体教学的单一教学方法以及实现预期教学目标,同时也为了降低教师教学成本与学生学习成本,应灵活选择案例教学法、实验经济学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课堂提问讨论法和比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7]。其目的既是为了针对不同教学内容与不同类别的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也是为了尽可能降低教与学的成本。


  1.加强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20世纪20年代首创和倡导的一种模拟实践的教学方法,后广泛运用于经管类教学中。经济学案例教学常常剖析现实经济问题,揭示经济现象隐含的本质内容,吸引学生认真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另外,采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将分散的课程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有助于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8]。比如,在讲到富有需求弹性商品时,有一句谚语“薄利多销”,就可要求学生在大型节假日期间到商场超市家电区看看,可以看到商家都在打折促销,分析商家为何降价销售其收入反而上升,然后再用弹性原理对之进行解释,使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再如,在讲到消费负外部性时,就可举吸烟的例子,吸烟有损吸烟者的健康,也给其他人带来不利影响。讲到博弈论时,可以用其来分析学生期末复习猜题与教师出试题之间的博弈等。这些事例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比比皆是,学生在笑声中学到了知识。所以,案例教学法可以减少传统教学中学生的乏味感,提高教学效果,是一个很好的师生沟通媒介。但是要注意,案例教学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选取恰如其分的案例,优秀案例常常以现实问题为研究对象,学生剖析、诊断各种典型案例可锻炼其创造性思维,有助于主动去思考、分析、处理身边问题,这样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这种潜力就会突显,在工作中可与同事进行有效沟通、交流与合作。应该注意的是,案例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方式,是理论教学的延伸与深化,而不是对其替代,只有将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适当引入实验教学。


  实验经济学是在可控实验环境下,模仿自然科学实验,针对某一现象或经济理论,通过控制某些变量、观测实验过程及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某些经济理论来为经济决策提供依据。比如,讲到一般均衡理论时,可以设计一次一般均衡理论实验,让学生收集一些商品与要素的供求数据,在Excel中模拟一般均衡的形成过程,以及检验一般均衡的存在性、唯一性与稳定性等问题。此种教学方法采取精心设计的实验来模拟现实经济过程与经济主体行为,以便检验经济学相关假设与结论,鼓励学生亲手实验,自己观察与分析问题并总结规律。这样以来,学生可以比较直观、深刻地理解并掌握相对枯燥的经济学理论。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教学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自己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总结经济规律,有助于培养其动手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自信心,是一种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实验教学,可以提高教学主动性,学生由以前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教师也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9]。应注意的是,引入经济学实验是提高学生学习西方经济学兴趣的一种辅助工具,并不是替代传统讲述式教学。同时,实验教学要取得预期效果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并对其进行科学组织、设计。


  3.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


  由上面分析可知,如果多媒体教学运用不当,则会给教学过程带来负面影响,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如何有效运用多媒体教学,提升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是需要每一位任课教师认真思索、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1)PPT制作要少而精。任课教师要根据每一章每一节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尽量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能反映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内在逻辑性。(2)要运用最新的数据资料。制作PPT时,加入各机构发布的相关最新统计资料、经济运行数据来分析、佐证所讲的基本经济理论与政策措施,增加经济学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与直观性,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经济现象来理解、掌握经济学理论。(3)PPT设计要动静结合。设计PPT时要尽量生动活泼,语音、动画、音乐、影像资料、图片等交替运用,动态描述经济运行规律,如三维动画立体感就比二维效果好。用图形分析经济理论时,要对图形进行分解,把推理过程展现出来,尽量避免直接展示最终图形,要让学生清晰看到理论的逻辑推导过程。比如,在讲到IS曲线与LM曲线图形推导时,就应通过四个象限动态演绎它们的推导过程。(4)多媒体教学要与其他教学手段灵活搭配。因为西方经济学内容庞杂,必须结合实际运用多种教学法讲授,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多种教学法的各自优势,活泼课堂气氛[10]。


  4.加强课堂提问、讨论式教学。


  教学活动是一个双向过程,既需要教师细心教,更需要学生积极学。因此,能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课堂提问、讨论式教学法有助于拓宽学生学习思路,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到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提高学生自主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学习始终处于“问题—思考—探索—解答”的积极状态。对学生非常熟悉且敏感的话题,可以进行课堂提问、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由于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最终结论也就不同,进而可以深刻揭示相关概念与理论的内涵。这样,就会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引起其高度兴趣与注意,从而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协同性与探索性。这无疑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例如,在讲到博弈论中的序贯博弈时,就大学生谈恋爱的情侣博弈进行讨论。学生进行思考以后,再在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相互启发。最后,教师再就相关内容做全面总结,引出序贯博弈的概念。由此,学生对序贯博弈问题就有了一个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实践表明,这种方法很受学生欢迎,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5.适当运用比较教学法。


  西方经济学对初学者来说,表面上看内容庞杂,无论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比较困难,但经过学习研究后,就会发现它的很多内容有一定的相似性。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相关知识的相似性,教授新知识时启发学生回顾联想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把彼此相联系的知识点进行比较,从相似中找差异,在差异中找共性,从而发现其规律性与本质特征。通过比较可化繁为简,减少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其求知欲,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记得深刻,减轻其记忆负担。比如,新旧知识之间的比较:生产要素供给理论与消费者行为理论(序数效用论);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最优数量决定分析;宏观经济学中的AS-AD模型与微观经济学中的S-D模型;等等。另外,西方经济学中有大量易混淆的概念,教学中对其进行比较,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掌握。例如,等产量线与无差异曲线;MRT、MRTS与MRS;等成本线与消费预算线;边际报酬递减规律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最优生产要素组合条件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均衡条件;规模经济与范围经济;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等等。这些易混淆的概念尽管是解释不同经济理论,但其分析方法却极其相似。比如,等产量线与无差异曲线,二者特征与图形完全一样,差异在于前者表示的是厂商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轨迹,后者表示的是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


  (三)创新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可以有效检验教学效果,而且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是深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要改变因考核方式单一带来的教学低效率,可灵活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形式。平时成绩占50%,包括上课出勤率、课堂发言与讨论积极性、平时作业、相关小论文和每章小测试等,尤其是每章小测试,每章学完后,教师出一些客观题进行测试,了解学生掌握每章基础知识情况。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学生在每章学习过程中不敢怠慢,更为重要的是,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基础理论的自觉性。期末闭卷考试可以适当增加一些与现实相关的主观题,主要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的西方经济学基本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备课要充分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说明任课老师的知识积累与素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所以,任课老师平时要认真研读、深入领会西方经济学经典著作,阅读国内外经济类权威期刊的最新论文,了解掌握其前沿问题与动向。要通过观察和调研,更多地去研究经济学理论与现实问题,从而提高自己对理论体系的理解与掌握。只有这样,教师在讲课时才能引经据典、侃侃而谈,把授课内容讲得深入浅出,寓教于乐,课堂气氛活跃,从而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备课时,任课老师不能局限于指定的一本教材,而应准备多本教材,才能集多家精华,把一些基本概念、经济原理讲透彻,做到博采众长。另外,备课时应理论联系实际,授课时学生才能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巩固所学内容。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思考,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五)新学期上好第一堂课


  在高校任课教师之间流行这么一句话:“学期初上好第一堂课,一学期的课就成功了一半。”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在第一堂课应向学生讲清楚这门课的整体框架,以便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该门课程。接着,让学生翻开目录,对其逐一解释。如此以来,学生就大致了解了该门课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比如,上微观经济学时,第一堂课应向学生讲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资源配置:若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机制作用,一个社会的经济资源就可以实现最优化配置,也就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如此以来,学生就可以比较系统地理解并把握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知识体系。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xfjjx/10061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