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计算机论文 > 计算机应用 > 从发展的视野论网络时代高等教育的变革

从发展的视野论网络时代高等教育的变革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计算机应用


摘 要:通过对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探讨,揭示网络教育时代高等教育教学模式变革的必然性。探讨的途径:一是沿着传统高等学校职能发展的历史脉络,从发展的角度考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所发生的变革;二是从信息技术发展对高等教育影响的角度进行考察。通过这一视角的探究,展示网络技术发展必然带来教学过程变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网络时代;高等教育;教师;学生
  网络技术的发展,使高等教育进入了网络教育时代,并迅速在各类高等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中得到应用和发展。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过程中,网络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是书籍、视听等教育媒体的自然延伸。网络环境“海量”的信息资源、便捷的信息获取途径、有效的信息传递工具,造就了互动性、情境性、资源共享性、辅助性和个性化等教学特点,给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生机。
  1、高等学校教学变革的启示
  传统高等教育教学一般采取以下方法:(1)教师课堂讲授、举例和答疑,演讲和口才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2)学生诵读、牢记大量的阅读和资料查询,辩论成为他们推崇的一门艺术;(3)考试——高校最重要的是考试,学生通过学习考试合格,即可毕业。总的来讲,该教学模式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以教学为主,办学思想必须符合时代的基本特性。这种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并强调背诵和考试的硬性背记式教学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1]
  高等教育的发展,使各种学科体系在大学中扎了根,形成相关的院系体系,并促进了专业和职业的分化,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社会的不断进步,高速发展的相关产业对知识的需求,必然促使我们重新认识高校的地位和价值。高校如果仅把教学科研作为自己的基本职能,而不考虑教学科研社会化,这不但与高等教育的本质相悖,而且与社会需求相悖。高等教育是培养社会高水平人才的过程,怎样更好地体现其价值是当今高校必须面对的问题。高等教育的发展将对社会发展起到关键的推动作用,社会对高校职能的认可,又是高校发展的主要动力,高校的教学模式也将不断地随着社会发展发生变革。
  如果不把与社会生产相联系的技术与高等教育相联,不把各种能力训练在自己的课程中加以发展,不把人才与知识的社会化过程当成现今大学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来考虑,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将让人担忧。
  高校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高校办学思想和教学模式一旦形成,便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随着社会进步,传统教学又会转化成一种惰性,并对变革持冷漠的反应。但高校并没有被这种惰性所遏制,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细化,许多过去不被看好的技术对高等教育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模式,逐渐成为改变传统职能的动力。
  高等教育必须服务社会的职能,使传统教学制度发生巨大变革。高校必须打破封闭体制,与社会之间建立有机联系,师生们必须融入社会,从根本上改变被动消极的传统教学方法。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科学研究放在重要的地位,使高校成为应用科学的圣殿。
  由此可以看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高校的教学模式与社会的关系必然发生变革。跨入新的世纪,我国高等教育处在网络教育时代,高校的教学过程必将面临新的变革。
  2、教师角色定位与转换
  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应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充分认识时代的特点,做好角色定位和转换,利用网络信息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进一步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化,适应社会发展。
  教师的角色必须转换,其主要职能应该转换为对教学资源和内容的设计,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导航者、指导者和交流者。教师除将教学内容编制成网络信息外,还须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与学生交流、解答疑难以及指导学生如何获取教学信息、设计学习方法等,同时组织并参与学生的相关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按自身特点选择不同的方式、进度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学生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资源,如何尽快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教师的引导至重要。那么,网络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又是如何定位和转换的?具体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2.1教师要成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和倡导者
  网络时代知识信息迅猛发展,教师仅靠大学学到的知识是不够用的,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成为积极的终身学习者,并以此影响学生。教师不仅要关注自己学科方面的信息,还须关注其他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动态,组织、激励学生探索新知识。
  2.2教师的职能由“教”变为“导”
  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各种网络途径获取的知识比传统教学来得更多、更快、更精彩。教师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导”上,即指导学生决定符合自身需要的学习目标,设计和创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动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2.3建立平等、开放的师生交流关系
  网络使课堂无国界,支持地域上分散的各高校之间共享教学资源,为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提供公平、开放的获取知识的途径,使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交流更为频繁和开放,师生之间在相互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自由地探讨认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教师与学生个体之间通过交互或是联机对话进行联系。学生对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给予及时的回答。师生之间可进行实时的语言交流。学生在得到教师及时指导的同时,还增强了和教师情感的沟通。与群体学生讲授交流时,教师对群体学生同时进行授课,并通过交互界面向学生发布与教学内容一致的教学信息和有待解决的问题。学生面对同一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允许的情况下通过相应空间发布自己的观点来交流,并最终取得一致的意见。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能实时了解每个学生的上课情况,展示自己的屏幕教学信息。可以将优秀学生的屏幕切换作为共享范例信息,学生也可向教师申请向群体同学展示自己的信息。教师通过相应空间,指导群体学生深入探讨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利用各种观点相互激发,指引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与解决问题直接相关的信息上。
  2.4教师要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学设计上
  网络环境下,学科间的分界线很模糊,教师要以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基础,决定学生在校该学什么、怎么学,以网络信息基础来进行课程建设。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设计者和实施者,应积极规 划课程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策略及课程评价方法和手段等。
  网络环境下要求高校教师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能通过信息资源的检索,指导时机的选择以及创新情境的创设,成为解决课堂教学增效减负、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网络环境下教师的教学应具有时代特色,积极探索网络时代教学方式和与学生的交往。
  3、学生角色定位与转换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是延伸学生知识构建的媒体,是学生进行协作和对话的桥梁,是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知识的建构者。作为该时代下的高校学生,应该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技术的掌握者,是网络信息的受益者、采集者和处理者,是知识的探索者。
  学生应该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习。在新的教育环境下,学习方法、思考方法等因素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适应这些变化,高校学生角色必须适时的转换,必须从学习方式、学习内容、认知能力等方面转换自己的角色。学生学习的内容不能只局限于书本和教师传授的知识,他们首先应掌握的是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前提下,提高自已检索、应用、加工和辨识信息的能力。在网络教育环境下,学生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的优势,使学习具有计划性、监控性、评价性和方向性,学生角色要向多元化转换。
  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只有在适时的创新式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在良好的高校学习氛围的熏陶下,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适应新时代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明确学习目标,掌握适合自身在网络环境下创新能力发展的方法和策略,实现学习效果评价。
  4、网络环境教育自身存在的缺憾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环境教学也不例外。开放、互动、共享、个性化的教学是网络教学的优势,但也有缺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对大学营造特色文化氛围不利
  独具特色的文化氛围是一所大学学术底蕴的标志,也是其精神所在,国内外著名大学无不以自身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吸引着众多学子。如蔡元培先生为北京大学提出的“兼容并蓄”的思想,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秉承至今。网络环境下,高校成了无围墙的开放式教育机构,网络资源的开放性不可避免地使一些负面信息冲击校园,淡化大学精神,使大学沦为一所“纯世俗化”的机构,失去其个性。因此,网络环境下必须加大营造大学文化氛围的力度,构筑“精神家园”,抵挡网络时代负面信息洪流。
  4.2对自制能力差的学生不利
  大众教育背景下的高等教育,部分学生起点低、自制能力差,更有甚者缺乏道德自律。网络环境教育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很多学生,尤其是男生,他们似乎更期待在虚拟世界取得成功,沉迷于网络之中不能自拔,并有相互影响的态势,老师和同学劝导也无济于事,遂成“网瘾沉溺者”。除影响自己,也影响其他同学的正常学习和生活。这就形成“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和“自暴自弃”的学习心态,不能发挥正面教育的作用。
  4.3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不利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信息资源图文并茂、形声兼备,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能调动学生所有感官细胞,引发各种思考,产生思维的创新与飞跃。但在突破思维的禁锢上,思考的局限性也表现出来了。网络虚拟实现环境、网络实验室等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是成为怀有极大热情的组织者与策划者参与学习。但很多学生表现出依赖网络的现象。因此,网络环境在教学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方面也不是对所有高校学生都有效。
  4.4对学生协作精神的培养不利
  电子邮件、BBS和在线聊天使师生之间的交流变得更为及时,频度也大大增强。它能克服人际交流的心理障碍,避免面对面交流时的种种弊端,既可以畅所欲言,又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这种“事务性沟通”反而会阻隔师生之间情感信息的沟通,不再有心灵火花的撞击,不再有由于相处而产生的师生情谊。[2]缺乏人与人之间的直面感情交流,长期冷面无情的交流将会导致学生逐渐失去接受道德与理想教育的兴趣,对前途产生迷惘的情绪,失去行为规范,这不能不说是网络教育时代的一种缺憾。[3]
  另外,网络教学环境的协同学习活动让学生之间不再是直接面对,而是教师通过网络把分散的学生连接成小组性的学习团体。他们利用声音、文本和图像等符号来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由此形成虚拟的人际交往环境。这种人际交往环境与传统教学环境完全不同,实际上是一种“人机关系”。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私有化空间封闭性更强,人际关系减少,教师与学生交往的频度不同,也具有不公平性。
  4.5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不利
  教师的仪表和言谈举止(包括板书)都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广博的知识、现代的教学理论、语言的驾驭能力是高校教师吸引学生的因素,学生喜欢听老师讲课,除了有对知识的渴望,还有对老师人格的崇拜。如数学教师课堂中精彩的推理,把抽象繁琐变为具体简便,把枯燥乏味变为生动幽默,把机械难学变为通俗易懂。这种富有激情,思维严谨,思路开阔的教学风格能让学生受益匪浅;中文教师引古论今的学识、口若悬河的演讲、教学的气度和气质,自然而然地在教学中体现出来,让学生感觉听课是一种享受。这些风格是网络环境下的教学不可及的。
  4.6对学生求知精神的培养不利
  网络让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网络知识的多样化也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来得容易。事实上,信息不能完全替代知识。知识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记录与经验的总结,是人的主观世界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和概括。[4]而信息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关于客观事物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的描述。或者说,知识是同类信息的深化、积累,是优化了的信息的总汇和结晶。而信息普遍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中,是物质和能量及其自身“信息”与其属性的标识、表现。信息不等于知识更无法取代知识,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网络信息正逐步代替学生的判断力,学生照搬网络信息,不能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的能力。照此发展,必将导致学生对基础理论的学习不感兴趣,学生虽然拥有一定的信息,但却分析能力低下、知识贫乏。
  另外,网络教学环境中过激、过偏的交流信息常常出 现;重视接受信息,轻视实践活动;重视智商培养,轻视情商培养;重视智力活动,轻视体力活动;重视现代科学技术,轻视传统文化等都是不可轻视的问题。网络教学必须有计算机网络作为物质基础,同时需要教师掌握相应的技术,所以在短期内普及是无法做到的。网络环境中学习进程控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处理得很好;基于网络的教学信息资源库也还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5、结语
  虽然网络教学能部分代替教师教学,却无法取代教师教育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网络教学只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延伸和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形式而存在,如果不把传统教学作为基础,网络环境教学将收效甚微。只有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特点,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中必须克服两个极端:一是过分依赖网络教学,淡化课堂教学;二是不能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优势,对网络教学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在心理上排斥,继续沿用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5]
  大学的各种学习探究活动无论是成功或失败,都具有教育价值,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开放、活跃、具有创新思维和能力,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生力军。高等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并加速知识信息的创造、加工、传播和应用,把科技成果推向社会,促进新科学、新技术和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促进教学和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刘承波.信息时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变革及其运行机制[D]厦门大学,2002 .34-39
  [2] 罗娟.浅谈因特网对教育的利与弊[J].咸宁学院学报,2007,(2).166-167
  [3] 潘燕桃.因特网与教育——论因特网对教育之利弊[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5) . 130-133
  [4] 程希.传统教育与网络化教育[J].科学决策, 2007,(6).9-10
  [5] 袁一达.网络教学的优势与不足[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5).44-4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jisuanjiyingyong/24270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