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计算机论文 > 信息安全 > 和谐社会视域下新闻传媒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和谐社会视域下新闻传媒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信息安全


摘 要: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新闻媒体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力度得到了很大提升,但值得注意的是,新闻媒体在报道中对弱势群体时的关注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加以反思和改进。

关键词:新闻传媒; 弱势群体; 和谐社会; 关怀
自上世纪90年代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以来,社会上出现出了众多的弱势群体,维护好这些弱势群体的公共利益,新闻传媒责无旁贷。近些年来,媒体对弱势群体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与利益诉求的报道所占报纸版面和和广播电视时段也越来越多。新闻传媒关注弱势群体不仅可以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现状的关怀,也可以切实解决弱势群体面临的部分生活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弱势群体的概念及其受众权利
在社会学中,所谓的弱势群体,也称社会弱者群体或者社会脆弱群体。他根据人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况来界定,而非体能状态和生理特征。他是对社会上那些生活困难或受到排斥、被边缘化的人的概称。伴随社会变革的进行,部分社会成员由于自身能力不足或者不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而被抛到边缘地带,在重新分配社会利益的格局中处于弱势地位,就逐渐成为了弱势群体。从构成上看,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此外还包括失业者、下岗职工、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等在内的处于劳动关系底端的人。在现实中,上述群体之间实往往交叉存在。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据估计,我国目前弱势群体规模在1.4—1.8 亿人左右,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14%[1]。对规模如此庞大的弱势群体,新闻媒体必须高度重视。媒体接触权、传播权以及知晓权,是一般受众所享有的基本权利,作为弱势群体,这些权利也应当享有。但现实中的传媒接近权却是弱势群体望尘莫及的,从相关调研中可见,弱势群体与媒体接触是相当困难的。当下,我国存在上千家不同种类的电视台,然而其中仅仅有百分之一的栏目是针对农村的,在县级电视台中,也仅仅存在屈指可数的十几家农村专栏。由此可见,当下我国媒体必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开办更多的专栏节目势在必行,为确保弱势群体能够更好的、更充分的与媒体接触,实现其媒体接触权。所谓传播权,是指通过大众传媒渠道进行传播的一种权利,只有当媒体愿意并且能够为弱势群体提供时间以及一定的版面时,弱势群体才能够充分的享有传播权。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在北京青年报的读者群里,只有0.4%的读者是农民以及农民工群体,由此可见,传播权在弱势群体那里并没有充分实现,他们利用媒体达成自己需求这一方式并不是切实可行的。所谓知晓权,是指社会成员保障自我生活所需的种种有用信息以及获取与自己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相关信息的一种权利。作为弱势群体知晓权的实现,主要通过媒体来提供相关政策以及解读等信息,与此同时,媒体还应提供相应的服务信息,帮助弱势群体再就业的实现。
2 新闻传媒加强对弱势群体关怀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2.1 关怀弱势群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当前形势下,由弱势群体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阻碍了和谐社会的构建,关注弱势群体也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的社会”。而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尚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又与弱势群体息息相关。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着力进行的改革取得了很大的实效,但这却是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的,像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还缺乏维护的机制,这也给改革繁荣的背后留下了极大的缺憾。如今,改革要继续深化,就应给予弱势群体应有的关怀,真正将改革的丰硕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保障弱势群体的各项权益,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手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基本原则[2]。
2.2 关怀弱势群体是新闻传媒实现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新闻媒体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理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起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重任。新闻传媒关注弱势群体,为他们的公共利益做主张,正是贯彻执行公平正义这一和谐社会理念的最好体现。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经济急速发展的过渡转型期,很多存在已久的矛盾和问题不可避免地在当前阶段爆发,并障碍了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在这一特殊时期,各方都更应加强对弱势群体的重视与关注力度,以缓和并争取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新闻传媒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理应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做好与弱势群体相关的宣传报道,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为和谐社会的建设贡献力量。
2.3 新闻传媒是关怀弱势群体的可靠手段
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由于传播手段多样,普及面广等优势,相对与弱势群体关系较密切且易为他们所接受,也是弱势群体表达自己诉求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现实中许许多多的弱势群体正是依赖新闻媒体的介入才得以获得社会和政府的关注,进而促使自身的权益得到维护,自身的困难得以解决,因此在许多弱势群体的眼中,新闻媒体就是解决他们困难最可靠和有效的工具。例如,2010年4月5日《焦点访谈》在节目中播出了广东省仙城镇东浮山村豪华墓地毁林占田的事情,节目一经播出后,立即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镇政府于4月6日上午便派出挖掘机推毁了豪华墓地。之后全体村民向栏目组寄去感谢信,感谢节目有效地推动了问题的解决。面对弱势群体对自身的信任,媒体更应积极主动为弱势群体说话,发挥弱势群体与政府之间有效沟通的桥梁作用。
3 当前新闻传媒关怀弱势群体存在的不足
近些年来,媒体对弱势群体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与利益诉求的报道所占报纸版面和和广播电视时段也越来越多,可以说实现了质的飞跃。但是现实中仍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具体不足如下。
3.1 一些新闻传媒对弱势群体的报道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深度
某些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只是泛泛而谈,深层次探讨十分缺乏。大部分报道没有将弱势群体放在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考量,而是流于形式和表面,缺乏弱势群体与社会互动的探讨,及可 实现的解决方案,更鲜有将报道视角拓展至国家政策法律的高度,缺乏高瞻远瞩和深入源头的思维与眼光。例如,媒体对于节日送温暖活动报道,几乎全部侧重于政府或者干部对孤寡老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关心,弱势群体则主要作为被关心的对象,所传达出的只有感激与赞扬,他们内心深处的更为复杂的思想情感却鲜有媒体触及,更缺乏他们表达自我的途径,对于造成他们现状的社会根源媒体也往往缺乏深刻的挖掘与思考。
3.2 某些新闻传媒在报道中将弱势群体弱化和边缘化
在新闻媒体选择、报道新闻的过程中,常常出现忽略和淡化弱势群体的现象,比如在一些有关农民工的新闻报道中,受访对象大多是一些专家学者或政府官员,而对农民工这个主体却没有深入和贴近。报道中更多引用学者与官员的意见,而农民工的意见则鲜有提及。虽然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需广泛征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但更多应立足他们自身,只有认真听取他们的呼声才能真实地在报道中还原他们的生存状态,也才能确保以后问题的解决切合实际。
3.3 某些新闻传媒存在着间接伤害弱势群体的现象
3.3.1   对弱势群体的人格尊严、情感等的忽视
弱势群体需要同情、关爱与帮助,同样也需要最起码的人格尊重。媒体在报道弱势群体时,首先要明确弱势群体同样是有尊严和感情的社会成员,而不能因为他们接受帮助就低人一等。部分媒体报道时,漠视采访对象的隐私,不顾他们的内心感受,把暴露他们的痛苦作为赚取收视率的手段,使得关爱弱势群体的初衷变成了对他们的伤害。新闻工作者在关于弱势群体的报道中不应一味地追求刺激,也不应该为了吸引受众注意而不惜暴露和夸张,甚至描写暴力、色情镜头[3]。新闻媒体不应肆意窥探弱势群体的隐私与伤痛记忆,因为人们在触及以往创痛的过程中常常会再度引起心灵的痛楚,这种做法也违反了媒体报道时的职业道德要求。
3.1.2   对弱势群体话语权的忽视
媒体报道中通常所见到都是单个的受损害的弱势群体,缺乏整个群体的共同声音。而这些单个的弱势群体往往是经过被动选择的成员代表,他们的言说不能真实和全面地反映群体的要求和意见。岁尾年末的时候,各类传播媒体上经常能见到关于农民工讨薪与回家的报道,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但从实质来讲,大部分却是应景之作。除了讨薪和回家之外,农民工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还体现在时时刻刻和方方面面,他们的医疗保障、住房、子女入学等问题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持久关心,单纯的“应景”报道无法体现他们的全部诉求,更不能使他们的境遇从根本上得到改善。
4 新闻传媒关怀弱势群体的改进建议
4.1 努力为尊重弱势群体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新闻媒体要帮助弱势群体,最关键的是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关注关怀弱势群体的氛围。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推进尊重弱势群体舆论氛围的营造。首先是做好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宣传手,将党和政府为弱势群体办好事、实事的精神发扬光大,使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心落到实处;二是在节目策划和栏目组织上下功夫,让弱势群体成为新闻媒体的常客与主角,如中央电视台的《社会经纬》、《今日说法》等栏目都以帮助弱势群体为宗旨,也受到了群众的好评;三是要深入基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打破新闻媒体与群众的距离。浙江卫视的《公民行动》栏目通过成立“浙商公益联盟”来一对一帮扶节目中报道过的弱势人群,帮助其解决困难过上正常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帮助弱势群体绝不是一时一刻之事,也非一人一家之事,媒体的帮助栏目尽管可以为个别当事人解决困难,但从数量上说毕竟只是少数,如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关怀的行动中,使社会美德成为社会的常态才是媒体努力的最终目标。媒体的关注也利于政府从体制措施的根源上发现不足和加以完善,从而发挥对政府科学决策的辅助作用。
4.2 加强对弱势群体关怀和帮助的力度
在全国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了“三个必须去”。即:“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到基层、深入到群众,特别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这不仅是对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媒体需要深入了解弱势群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他们工作、生活上的需求要在报道中真诚和如实反映,确保弱势群体在传播环节得到应有的尊重。让他们也享受到信息流通带来的实惠,感受到信息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进而使仁爱传受的互动得以实现。比如,浙江卫视的谈话节目《帮助》,立足于关心弱势群体,通过主持人和一些主人公对话的形式来反映他们的生活困境和悲剧命运,收到了很好的观众共鸣效果,也弘扬了关怀弱势群体的精神。
4.3 为弱势群体搭建表达权益诉求的开放平台
新闻传媒积极介入社会生活,将“公众议程”有效地纳入“媒体议程”中去,搭建社会各方意见交流与对话的开放平台,不仅体现了对公众知情权的的尊重,更重要的为公众借助媒体平台行使自己的自由表达权提供了便利,使各方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意见和观点得到展示,以尽快获得相关部门的关注,从而行使和维护好自己的权利。新闻传媒的平台作用对于弱势群体来讲是非十分重要的。新闻媒体具有特有的开辟公共空间与建构公共领域的作用,只有传媒行使好自己的职责,公众才有机会在公共领域“出场”进而自由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深入地交流与对话或者辩论也才能展开。从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到南方周末的《百姓茶坊》,以及众多网络媒体中的论坛、博客等,无论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电子媒体还是纸质媒体,都在努力为广大公众搭建自由准入和交流的开放平台,以聚民智和顺民意。
5 小结
弱势群体已经成为关乎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虽然与以往相比,大众传媒对弱势群体的重视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媒体应该首先完整全面的理解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这利益不但包括经济利益, 也包括政治权利。还有弱势群体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权益,都应该得到切实的关注。[4]新闻传媒关注弱势群体不仅可以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弱势群体现状的关怀,此外也可以切实解决弱势群体面临的部分生活难题,从而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明文. 关于弱势群体报道研究的分析. 当代传播,2009(3):44-46.
[2] 陈虹,陈炜. 和谐社会视域下新闻传媒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理论纵横,2008(34):65-67.
[3] 杨冬霞. 从涵化现象看媒体对弱势群体的报道. 新闻爱好者,2010(11):57-59.
[4] 董薇. 新闻媒体如何表达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 辽宁师专学报,2010(4):48-49.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xinxianquan/22581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