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 > 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新闻


       避讳是指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长辈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1]它是封建礼制的繁文缛节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陈垣在《史讳举例》中这样描述中国的避讳制度:“避讳为中国特有之风俗,其俗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其历史垂二千年。”[2]在中国古代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明确的等级观念的桎梏下,中国历史上形成了许多的避讳规定和潜在的避讳规则,从而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避讳文化。 
  避讳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最早来源于古人对鬼神的信仰。原始社会的古人认为名字是身体的一部分,语言是福祸的根源,以避讳的方式趋利避害,避免说出一部分名字和事物,正好迎合了古人恐惧迷信的心理。因此避讳最早是通过避名来体现畏惧、尊敬的态度。这一认知也直接促进了“字”的出现。古代男子二十岁便举行冠礼,以“字”为称呼,为了表示尊敬,名则不再被同辈人使用。 
  周代把尊者、亲者、贤者作为避讳的对象。这种避讳制度是宗法关系在语言使用中的体现。《左传·桓公六年》就出现了“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的说法。[3]对于避讳的规则,也有详细的记载:“礼,不讳兼名;二名不偏讳。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君所无私讳,大夫之所有公讳。《诗》《书》不讳,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夫人之讳,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妇讳不出门。大功、小功不讳。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4]这就将避讳作为人际交往中的基本礼仪。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后,开始实行较为严格的避讳制度。陈垣在《史讳举例》总结了秦汉的避讳制度:“大约上书言事,不得触犯庙讳,当为通例。至若临文不讳,礼有明训。汉时近古,宜尚自由,不能以后世之例绳之。”[5]可见当时避免谈及称皇帝父祖的名讳已经成为惯例,而写作时可以不避讳。 
  漢承秦制,所不同的是汉朝有一定的字来代替需避讳的字。汉朝为避高祖刘邦的名讳,将“协和万国”改为“协和万邦”。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将“秀才”改称“茂才”。不仅如此,汉朝的避讳范围扩大到皇后。吕后本名吕雉,“雉”本是一种野鸡,为避皇后名讳,改用“野鸡”代称。改字法在汉朝避讳制度中很普遍。 
  三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避讳制度发展迟滞。虽然根据《礼记·曲礼上》记载,“礼不讳嫌名”,根据古礼臣子避君父名讳时,不讳声音相近的字。但是这一时期不仅避讳同字也避讳讳嫌名。《吴志》:“魏晋时期,赤乌五年,立子和为太子,改禾兴为嘉兴。”[6]这可以看作是避嫌名的开始。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门第观念盛行,避讳制度逐渐严密。两晋时期,人们特别重视家讳。《世说新语》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晋桓温的儿子桓玄设宴待客,有位宾客觉得就凉了,就命令侍者“温酒”,谁知桓玄听到自己父亲的名讳立刻痛苦不已,一时间席上颇为尴尬。为了避免言谈之中触犯他人的家讳,这一时期很对人专注于谱字研究。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都以善于避家讳为荣,南朝的刘宋太保王弘一天见近千名宾客都能避免谈及宾客家讳,一时间被传为美谈。 
  到了唐朝,避讳之风盛行,虽然唐太宗曾下令如果世及民两字不连续使用,并不算避讳,但是文人墨客习惯于用其他的字代替。到了高宗时期,“世”和“民”两个字都需避讳。为了避高宗名讳,凡是需要用“治”的地方都用“理”和“化”代替,甚至同音的“稚”也改用“幼” 代称。《唐律疏议》中还对犯讳行为做出了明确的惩罚规定。上书奏事犯庙讳的轻者要被杖责,重者还要面临服刑三年的惩治。严酷的避讳制度甚至影响着人才的选拔。唐朝制度规定,如果进士的家讳触犯了主考官的名讳,只能放弃考试。唐朝的著名诗人李贺就因为父亲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为其辩解,最终没能参加进士考试。值得一提的是,唐朝的避讳制度,除了采用代字法,还采用了缺省笔画的方法避讳,从一定程度上保留了经典文献的内容。 
  宋代是避讳制度最严苛的时代。仅宋高宗赵构的名讳就有五十多个,文人写作更是战战兢兢,唯恐忘记避讳而招来杀身之祸。除此之外,宋代还将轩辕黄帝、孔子、老子的名讳都当作是“圣人讳”,宋徽宗更是连自己的属相都要全国避讳。严苛的避讳制度下,人们对避讳制度难免讳莫如深。《宋史》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荒诞的故事:一个名叫徐积的人,为了避父亲的名讳“石”字,竟然终生不用石头做的器具,就连过石桥也要人把他背过去。这可以说是严格避讳制度下的荒诞之举。 
  由于元朝时少数民族政权,因此并没有承袭宋朝的避讳制度。到了明清两朝,避讳制度都由宽松转为严格。陈垣《史讳举例》中提到:“明讳之严,实起于天启崇祯之世。”[7] 
  作为另一个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清朝起初的避讳制度非常宽松。到了康熙时期,作为思想文化的统治制度,明清的避讳制度开始逐渐严苛。雍正乾隆时期,避讳制度达到了顶峰,很多文字狱都是以诗文中对庙讳和御名的不避讳作为处罚的依据。乾隆时期的《字贯》一案,因避讳不当获罪的人不计其数。 
  总之,作为中国特有的语言使用方式,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发源于中国古代的原始禁忌,伴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渐臻完善,成为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语用文化的一个缩影。 
  参考文献: 
  [1]江蓝生等.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74 
  [2]陈垣.史讳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15.189 
  [3]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陈垣.史讳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15.189 
  [6]陈垣.史讳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15.193 
  [7]陈垣.史讳举例[M].北京:中华书局,2015.222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wen/2094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