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 > 从文化差异来看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从文化差异来看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新闻


     最近中日关系一直处于不断摩擦的状态中,安倍不断挑战中国方面的底线,而我国国家公祭日也正式推出。纵观历史,这样纷繁复杂的关系一直就存在于战后中日交往的过程中,究其原因,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以及对历史认识的巨大差异是中日间频繁摩擦的主要原因,而且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只要中日间不能就历史问题达成共识,中日间的交往就还会一直笼罩在历史问题的阴影中。 
  1 中日间历史问题的具体表现 
  中日关系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现代。从中日开始交往--1840年,是中日关系的起步和萌芽期;1840年-1949年,为中日关系的发展和黑暗期;1949年至今,为中日关系的调整和相互适应期。特别是近期从2010年至今,这一段时间我认为是中日关系的竞争期。对于中日关系,我总结出如下的几个阶段:古代——友好中偶有摩擦,近代——对抗中不乏友好,现代——合作型关系夹杂着竞争,近期--竞争主导型关系,而在未来——两国在合作中形成良性竞争,避免对抗型乃至敌对型关系的形成。 
  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是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中日双方对日本侵略战争历史产生的分歧,是日本对待侵略战争历史及其责任的认识逐渐恶化的产物,主要表现为:日本政府对侵略战争责任的认识与政策进行了调整、转换和再调整,总的趋势是否认侵略历史,推卸战争责任,拒绝反省和认罪;日本保守派和右翼团体结成右翼保守势力,推动日本政府的战争责任政策向右调整;而日本大多数民众对日本侵华战争缺乏认识和反省,为日本政府的政策所主导、右翼保守势力的鼓动所左右,成为其群众基础。 
  中日间历史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历史认识问题、历史遗留问题、历史牵连问题和历史根源问题。 
  历史认识问题(历史事实层面),包括篡改教科书问题、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对待战争的态度问题和日本人的历史认识问题。历史遗留问题(战争事实层面),包括战争认识问题(对战争性质的认知)和战争责任问题(战争赔偿问题、遗留化学武器处理问题)。历史牵连问题(领土纠纷层面)包括台湾问题和钓鱼岛问题。历史根源问题(继续发展层面),对于中国来说要总结“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而对于日本来说则要反省“国强就想扩张”的教训。 
  日本对自己为什么会在二战中遭到惨重失败,似乎至今还没有真正找到根源,真正吸取教训,这与他们缺乏正确的历史观有着深刻的联系。 
  中国高度评价二战后日本人民坚持和平宪法、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然而,现在日本有人却处心积虑地要突破和平宪法的“束缚”,朝着偏重发展军事力量的方向发展,加快了走向“军事大国”的步伐。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积极参加联合国框架下的国际维和行动,想对国际事务发挥更大的影响,对此人们可以理解,但是,人们期待日本坚持而不要偏离战后几十年走过来的和平发展道路也是极有理由极其自然的。对于日本来说,只有在推进历史和解的过程中推进地区安全保障合作;在推进地区安全保障合作的过程中推进历史的和解,通过这两者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加深地区各国之间的信赖关系,这样才能有真正的安全。 
  2中日间产生历史问题的原因 
  2.1文化因素 
  2.1.1日本独特的民族习性 
  (1)岛国根性。大量史实和研究证明,一个民族的性格特征与它的生活环境相关。从地缘的角度来看,日本既是一个岛国,也是一个海洋国家。作为岛国,其相对孤立的地理环境和单一的民族构成,造成了日本人自以为是、目光短浅、气量狭小和以日本为中心的思维模式与排外情结。与此同时,日本又是一个海洋国家,海洋国家又包含着面向世界、冲破束缚、探索冒险、气概宏大和进取参与等积极特征。同时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岛国,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日本民族生活在一种不安定的、时刻存在着危险的地方,他们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一种寻求安全、寻求更多土地等资源的心理倾向。地域广袤、资源丰富的中国就成了它最大的觊觎对象。由此可见,与中华民族“仁”的文化相比,在日本民族的文化中,存在着一种固有的侵略倾向。日本的文化就是一种向外扩张的、侵略的文化。日本要树立其文化强国的形象,在历史问题上不可能真正向中国等东南亚国家道歉或谢罪。反而它只会做出如首相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历史教科书等美化侵略战争的行为为其“证明”或“洗罪”。 
  (2)大和民族优越感。与中国人“和”的思想相比,日本人从内心骨子里轻视亚洲,,表现出高傲自大和一种在亚洲人面前天生的大和民族优越感。他们认为:“大东亚战争”是为了帮助亚洲国家将欧美列强赶出亚洲,将其从殖民统治中解放出来;建立由日本人领导的大东亚共荣圈,俨然亚洲救世主的形象;“脱亚入欧”,强调自己是西方发达世界最重要的部分。这种观念一直影响着多数普通日本国民,导致日本政要和多数普通日本国民不愿意承认这场侵略战争,不愿向中国人民作出正式道歉、承担战争责任。 
  (3)耻感文化。美国人类学家鲁思o本尼迪克在《菊与刀》一书中,称日本文化是“耻感文化”,相对于欧洲的“忏悔文化”来说,“耻辱感文化就是对神也没有坦白的习惯。他们有庆贺幸运的仪式,但没有赎罪仪式”。因此,日本社会认为人不可以蒙受“耻辱”,名誉比生命更重要,表现在历史问题上就是宁愿否认和掩盖也不能承认让自己丢脸的历史。中国人背负沉重的历史重担,经常提醒国人不要忘记残酷的历史事实。对待中日历史问题,中国选择的是只要日本诚恳道歉就会“原諒”,但同时又会让国人抱着“不忘却”的态度谨记历史的教训。在耻辱感文化的影响下,日本人没有道歉和真诚忏悔的想法,不愿意对自己历史上发动的侵略战争作真诚的忏悔和向受害国人民道歉。日本人难以向中国等亚洲国家人民作真诚的道歉,一直不太愿意以书面形式向中国人作正式道歉。在日本的神道和佛教长期影响下,日本人形成了具有自己浓厚民族色彩的罪恶观和生死观,造成了日本整个民族的“罪恶感的薄弱”。涉及到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日方一直认为日本政府已经多次道歉,按照日本人的罪恶结构,既然已经道歉,那么其心理上的罪恶意识也就结束了,这也似乎解释了为什么日本人一直对于中国的道歉要求表示的如此反感,认为中国是在利用历史牌打压日本,在利用历史问题进行国内的爱国主义教育。

      日本人的生死观认为死人无善恶之分、不追究死者生前的是非善恶、人死后都化作为神“人死后是不会受罪的。日本人除了知道印度(佛教)箴言的僧侣之外,完全没有一个人有以今生的功过决定来世的想法,他们——除了充分理解教义的皈依基督教的人们——也不承认死后有赏罚或天堂与地狱”。日本人妄图用自己的生死观为日本首相及政要参拜清国神社开脱罪责。“长期以来在日本有一种‘神话’,强调日本的传统宗教文化认为‘人亡皆成佛,不再分善恶’,所以也不必追究甲级战犯亡灵的罪过,而可以参拜靖国神社。这显然是受到战时靖国神社宣扬的国家神道的无形影响,是一种严重的误导”。日本人形成的不追究死者生前善恶的生死观是从日本耻辱感文化中推理出的结论,即使没有后来明治维新后国家神道的宣传,这种生死观也会延续至今的。问题的关键是如果甲级战犯是在日本国内犯的罪,日本人不追究死者生前的罪,这是日本文化和日本国内的问题,中国不会干涉。但现在甲级战犯不是日本国内的问题,他们不是在国内犯的罪,而是在侵略战争中对外关系中犯的罪,以日本国内的文化和逻辑来解决甲级战犯问题这本身是行不通的,混淆了国内外界限。 
  2.1.2 国家发展转型需要-“普通国家”的目标 
  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及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其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确立,从物质层面上对日本不顾亚洲国家的猛烈批判顽固坚持错误的历史认识提供了支持。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膨胀,日本极力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因此,抹去不光彩历史,甩掉“战败国”帽子,做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有重大影响的“普通国家”成为日本政界众多要员的“奋斗目标”。 
  2.1.3 日本历史观的影响 
  从日本的民族信仰来看,最主要的就是神道教。其基本主张就是天皇即国家,要做到国家至上,忠君爱国,也就是要拥护天皇的统治和政策。战后天皇的战争责任一直得不到清算,放弃追究昭和天皇的战争责任就意味着在日本清算战犯及其余孽的工作必然只是走过场而已。正是这种对天皇无条件崇拜的皇国史观阻碍了日本人在历史问题上有一个正确认识。 
  日本政府也始终不肯以历史真相和正确的历史观教育国民。日本政府在战后对近代史的教育采取的是消极态度,政府从来没有对国民正式地进行过正确的历史观教育。相当多的国民根本不清楚他们的国家曾经进行的战争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甚至只知道日本是有史以来原子弹的唯一受害者,却不知道日本为什么遭到原子弹的轰炸,不知道日本法西斯军国主义首先是害人者;不少人只知道中国在历史问题上经常愤怒地批评日本,却不知道中国为什么要这样,甚至形成中国总是在“拿历史做文章”的感觉。 
  2.2 罪行未能彻底清算--与其他国家文化差异 
  战后国际社会未能彻底清算日本侵略罪行。 
  (1)美国因素。当时美国从自身利益出发,保留了日本的天皇制,远东法庭不追究天皇的责任,希望利用天皇的巨大威望控制日本,天皇制的部分保留为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留下了精神支柱,此外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对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整肃不彻底,允许一些战犯在二战后重新任职,这一“放虎归山”政策是导致日本跳过彻底反省侵略历史这一课的起始原因。 
  (2)亚洲各国。另一方面,由于战后亚洲各国普遍处于刚刚独立的贫弱状态,加上又经历了中国国共内战、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等连绵不断的战乱状态,既没有能力、也没有机会来敦促和监督日本彻底清算其侵略罪行,后来也未能形成敦促日本反省侵略历史的强大的国际舆论,使得日本不仅以最小限度的赔偿、准赔偿或免于赔偿实现了与几乎所有邻国的邦交正常化,而且把应付出的赔偿变成了经济援助,把义务变成了善举。以上的两方面原因导致日本政府始终没有对历史进行深刻而彻底的反省。 
  2.3 近期矛盾激化的原因 
  近期中日关系持续僵化,矛盾重重,日本不断单方面挑战中国的底线,这些都是由于文化差異对历史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日本右翼势力、激进势力企图利用历史问题转移人民的视线,转嫁本国经济发展危机带来的压力,不断利用历史问题做文章,试图以此来激励人民发展经济,进一步改变东亚地区权力结构,妄图像美国一样成为东亚乃至世界的霸主。这就导致近期日本各界动作频频,而且矛头均直指中国,引起中日间关系紧张、僵化甚至一度达到冰点。 
  3 解决中日间历史问题的重要性 
  中日间的历史问题不仅仅是日本国内的政治问题,也关系到中日两国今后的关系,关系到两国人民的相处,同时也是关系到历史观的一个大是大非问题,影响到中日两国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各方面的关系。而且中日间的历史问题解决不好,也会影响到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安危。 
  对于中日间历史问题的解决,可以借鉴德国的做法。当然日本和德国,这两个国家在国家构造、国民性、风俗习惯等方面差异不小。但是德国却可以融入欧洲,也可以和相互仇视的近邻--法国一笑泯恩仇。从历史来看德法关系比中日关系要更纠结,可是德法做到了和解,而中日两国的心灵距离越来越远。所以,我认为日本在处理中日甚至中日韩之间历史问题时完全可以借鉴德国的经验,以此来试图解决历史问题。 
  中日之间如果要解决历史问题,需要跨越国境认识历史,我提出以下几点希望能为解决问题有所裨益。 
  (1)日本政府将正视和反省侵华战争历史作为解决问题的政治基础,同时日本政府还应当处理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 
  (2)日本民众认识日本对华战争的侵略史实及罪恶性质,遏止参拜靖国神社等为侵略战争历史翻案的行径。 
  (3)中日民众双方“换位认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促进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恐怕没有哪两个国家像中日两国那样,在地理位置上两个国家如此之近,可是两国的心理距离却如此之远;也没有哪两个国家像中日两国那样,交往的历史是如此悠久,可是两国的关系却如此复杂。中日两国如果一直处理不好历史问题对两国的发展都没有好处,任何一方都将不是获利者,两国会出现两败俱伤的局面。当前中日关系中历史问题的处理不仅是中日两国的事情,也是影响着世界局势的重大问题,中日两国应该冷静应对,避免争端,保持和平友好相处,这才是中日两国的出路。而日本方面应该学习、借鉴二战后德国的做法,端正自己的思想,承认历史,争取早日取得亚洲各国的谅解,使亚洲像欧洲一样真正地融为一体,形成一个强大的亚洲集团。 
  参考文献 
  [1](美)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熊达云、王智新译,菊与刀[M].商务印书馆,2012. 
  [2](日)外園豊基,最新日本史図表[M].第一学習社,2004. 
  [3](日)井上清,日本の歴史[M].岩波書店,1965. 
  [4]吴广义.解析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2). 
  [5]冯昭奎.如何看待中日关系中的历史问题[J].瞭望新闻周刊,2003(31). 
  [6]高增杰.中日关系中文化因素的意义[J].日本学刊,1996(1). 
  [7]解丽媛.中日文化冲突及对中日两国关系的影响[D].延边大学,2012. 
  作者简介:万秋阳(1983-),女,南京晓庄学院讲师,南京大学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中日对比语言学,中日关系。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wen/2094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