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新闻 > 观察、解读与反思:《今日观察》的“经济新闻

观察、解读与反思:《今日观察》的“经济新闻

日期:2022-12-01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新闻


关键词: 电视评论 价值立场 参与性 反思性

[摘要]:最近几年来,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们对于知情权的加强,电视评论类节目大量增加,本文即以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观察》节目为研究对象,探讨电视评论兴起的深层机制、电视评论的特点以及其社会作用。

  2008年开始中央电视台对电视节目进行了大规模改版,以符合新的时代要求,《朝闻天下》、《新闻1+1》和《今日观察》等节目都是改版后的“新面孔”,按照白岩松的理解,这次媒体改革实际上拉开了“民主序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民众渴望有更多的知情权、表达权,而只有媒体进一步开放,民众才能有更多知情权。[1]

  《今日观察》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产生,这档节目的启播时间为2008年10月27日,每天晚上21点55分播出,该栏目由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推出的一档具有很强经济特色的高端评论类节目,节目邀请学者专家对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评论。《今日观察》开播后立刻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收视率一路走高,得到了观众的普遍认可。收视率高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我国经济与全球化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各种各样的经济问题不仅越来越多,而且越来复杂,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不仅对世界各国,而且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使得许多民众迫切希望能够认识当前各种各样的经济现象。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许多报纸、杂志和电视传媒都开设了“经济专栏”,帮助读者、观众认识当今世界的各种经济现象,可以说,这是促使《今日观察》产生的直接原因,《今日观察》的口号就是要对“当天最重要的经济事件展开评论和解读”;其次,《今日观察》的“经济新闻评论”,采用了主持人、评论员、经济学家和网民多元互动的结构,这一结构凸现了多元话语表达和民主参与意识,不同观点和意见在这里都得到了展现,媒体不仅提供“事实”,而且提供“言论”,既得到了知识精英阶层的认可,厉以宁、张维迎、樊纲、许小年等著名经济学家都亮相节目,同时也得到了普通观众的认可,观众的参与热情非常高,真正做到了“广泛参与”。

  一、今日观察:全球视野与中国立场

  吉登斯在《现代性的后果》一文中指出:“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关系的强化,这种关系以这样一种方式将彼此相距遥远的地域连接起来,即此地所发生的事件可能是由许多英里以外的异地事件而引起,反之亦然。”[2]

  而且在他看来,全球化更多的是表现为经济“全球化”,任何一个地方的经济都与世界其他地方紧密相关。作为一个“世界工厂”,中国经济与世界其他国家的经济从未像今天这样联系紧密,世界经济的变化与我国的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前面说过《今日观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中产生,这一节目的宗旨就是从“全球高度”审视、解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各种各样的经济事件并“呈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动态”。从开播以来,节目选取的大量节目都是“全球话题”,并且评论家、专家的解读往往也是“立足全球”,把一个个经济事件放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加以分析、考察和解读,例如2009年2月11日的《美再推经济复苏计划》、2009年6月17日的《金砖四国:共同的梦想》、2009年7月22日的《人民币汇率,是升是降?》、9月15日的《再向贸易保护主义说“不”》、2009年9月18日的《金融危机一周年(一):世界经济何处去?》、2009年9月21日的《金融危机一周年(二):谁主沉浮?》,这些节目都紧扣着“世界经济”展开,通过权威数据、专家评论等方式对金融危机的原因、中美贸易战的背景都进行了深入解读,通过这些节目,观众能够深刻体会到了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密切联系。

  不过,《今日观察》栏目不仅仅是“宏大叙事”,从宏观上帮助观众认识和解读全球经济现象,另一方面,这个栏目特别强调解读的“中国立场”和“民众视角”,树立国家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传播政治经济学家早已指出经济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每个国家在全球经济秩序中一律平等。相反,不同国家在此全球经济秩序中的身份、地位和话语权力都不一样,所以文森特•莫斯可强调要关注全球化语境中的“权力关系”,因为“正是它们共同构建了资源的生产、分配与消费”。[3]《今日观察》特别注意中国在世界经济秩序中的位置,注重从“中国立场”思考、解读全球社会所发生的各种经济事件,譬如2009年7月22日的《人民币汇率,是升是降》、9月15日的《再向贸易保护主义说“不”》都从中国自身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出发,分析当代世界经济现象。

  除此之外,《今日观察》还特别关注“民生”,强调一切都从“民生视角”出发。当代社会经济问题,不单纯是国家政府之事,它关涉广大民众的个人利益。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经济高速增长并不一定都是好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房价、环境、交通、医疗卫生等等,这些都关涉到普通百姓的切身利益,广大民众格外关注,《今日观察》十分注重“为百姓立言”,《农民工养老保险》、《家电下乡:好政策,路难行》、《农村消费:拒绝功利刺激》、《从‘养儿防老’到‘国家防老’》、《价涨量跌,楼市又到“十字路口”》、《切莫误读民工荒》等节目都可以算得上“底层叙事”,透过表面的经济现象,考察其背后的国计民生,呼唤社会公平、张扬社会正义是节目的立场。例如《切莫误读民工荒》站在“底层立场”,对当下经济中出现的民工荒,做出了独特的解读,认为“民工荒”并一定说明经济危机已经过去,工厂大量需要民工,相反,或许是因为民工的待遇等方面没有得到保障,导致了民工不愿意出来工作。

  总之,《今日观察》深刻地意识到经济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与政治、文化和整个社会发展密切关联,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的各项社会改革往往都是从经济体制为起点。经济问题本身就是各种社会问题的积聚,经济现象的背后往往是政治、知识和权力逻辑,有人说“当前,普通民众住房难、上学难、看病难是事实,中小企业发展难也是事实。民生又一次充当了变革的加速器。”[4]因而,分析当今世界和中国的经济现象,本身就是考察整个“中国社会”,考察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而《今日观察》的“观察”范围相当广泛,从南方到北方、从中央到地方,从大城市到乡村、从男性到女性,从老人到小孩,从房价到医疗,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都在“观察”范围之内,“观察”一词正表明节目对当代中国各种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节目同时也给观众提供了一个观察自我和中国社会的“独特视角”。

  二、参与式解读:权威评论与自由表达

  而在节目的编排结构上,《今日观察》的“新闻评论”可以说是一种“参与式解读”,即打破了过去主持人一统天下的“播新闻”形式。一方面聘请专家参与到节目机构中,直接与主持人交流,解读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经济现象;另一方面,邀请网络观众参与到节目中,自由发表对新闻事件、经济话题的观点,形成了评论员、经济学家和网民观众参与的节目形态,这种“参与式解读”构建了一个权威评论和自由表达相结合的多元话语空间。

  《今日观察》提出用最“权威的评论员”对当今的经济问题进行深入解读,张鸿、何帆、霍德明、刘戈、沈竹等评论员多来自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他们与主持人组成了一个“圆桌论坛”,共同解读当代社会的“经济现象”。邀请专家、学者参与电视节目,这是当代电视节目经常采用的一种方式,传媒利用专家、学者所掌握的丰富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知识,帮助观众解读当代社会的经济现象,这当然比主持人的单一介绍要更深入、权威,而且《今日观察》中的几位评论员,都做到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一些深奥的经济学现象。当然,评论员和专家、学者有时对一些经济问题的看法并不一致,《今日观察》并没有回避这点,而是让他们不同的观点都表达出来,譬如在9月16日《价涨量跌,楼市又到“十字路口”》这一档讨论今年房价涨跌的节目中,评论员张鸿与评论员马光远的观点意见相左,张鸿对“量跌价涨”现象比较乐观,认为这是因为开发商有钱,根本不怕“寒冬”;而评论员马光远却表达了一种悲观态度,认为“价涨量跌”对目前的经济形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他甚至预言2009年下半年会重演2008年房产大跌的悲剧。

  电视是当代的主导媒介,知识分子走上电视本身就意义重大,他们充当了“意见领袖”,对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发表“权威解读”,他们的“言论”对普通观众影响很大,直接左右着观众对事件和问题的看法。但我们要警惕的是,评论员的观点并不一定都正确,布尔迪尔在《关于电视》中甚至认为知识分子上了电视就意味着“主体性丧失”,“上电视的代价就是要经受一种绝妙的审查,一种自主性的丧失,其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之一就是主题是强加的,交流的环境是强加的,特别是讲话的时间也是有兼职的,种种限制的条件致使真正意义的表达几乎不可能有。”[5]本文并不完全赞同布尔迪厄的观点,认为知识分子一上电视就丧失了“自主性”,但另外一方面电视节目有固定时间和场所限制,这些确实制约了专家的“发挥”,我们经常看到专家的话说到一半时,便被主持人打断。另外,尽管评论员和专家都具有丰富知识,但当今的经济问题越来越繁杂,并不是少数的“权威评论员”一下子能够解决,许多重大经济事件,有时连世界最顶尖的经济专家也一筹莫展。

  所以,为了更全面、深入地认识当代经济和社会问题,《今日观察》十分强调“多元声音”,除了让专家发表意见外,还邀请网民观众参与到电视节目的评论中,创新性地“开启了网友视频表达时代”,网友可以通过上传视频“让自己的声音和形象直达全国权威主流媒体,直接与主持人面对面交流”,这种做法在国家主流媒体中还是首次,网友观众可以通过上传视频,在在国家主流电视媒体上以个人身份发表观点,而许多网民的观点有时十分深入、犀利,有不少网民的观点比专家更加简洁直接,譬如用生动的漫画表达对房价、医疗和教育等许多社会现象的看法,观众也因此有了更多的参与权和表达权,这些观众可以说是费斯克曾经提出的“作者式文本”,直接参与了电视文本的意义建构。而且,以往的经济类节目往往都显得比较严肃、深奥和专业化,普通观众很难看懂,但《今日观察》通过互动形式让观众参与节目,使得经济类节目变得丰富有趣起来,因而能够吸引更多观众收看电视节目,所以有人也指出“这些观点或成为节目的也往往成为节目当中非常重要的衔接点”。

  无论是聘请权威专家,还是邀请普通网民,《今日观察》都在打造一个不同社会身份参与式的话语平台和公共空间,不同的观点在这里得到了展现和表达,而正是通过“参与”,公众意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反映。当然,值得注意的是,权威专家和普通网民虽然都被邀请参与节目,但在电视节目的地位和话语权力仍然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而且能够参与讨论的观众也是经过编辑的把关、筛选,如何让更多的观众参与节目,得到表达的机会,实现真正的“自由意见市场”,这可能是节目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三、“电视评论”:当代社会的媒介反思

  今天中国的电视新闻节目已经由提供“事实”迈入到了“评论”时代,“电视评论”越来越显得重要。《今日观察》通过请专家、观众参与节目,对所发生的重要经济事件自由发表“电视评论”。

  但我们在前面已指出,相比于过去的电视节目,现在的专家与观众虽然拥有了更多的言论权。但都无法做到无限制的发表观点。这不仅因为电视节目本身的结构特点所决定,而且所有媒体实际上都有一种议题设置的功能,每个节目的制作,都会预先设定一种价值立场,“议题设置”要求专家、学者和网民观众在表达个体观点的同时,符合节目的整体需求和价值观念,所以每档节目尽管存在着多种声音、话语,但最后都会统一到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上,也就是说要受到费斯克所说的“意识形态代码”[6]规约。

  电视要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但不是让专家、网民可以胡乱地发表观点,而是要求他们承担媒介的社会责任,做一个负责任的“媒体评论员”。总的来说,反思当代社会是《今日观察》节目的一个重要议题,《今日观察》通过专家、评论员和网民观众对当代社会的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房价、民生、医疗卫生、环境污染和金融危机,各种各样的经济和社会现象都是节目的反思对象。《今日观察》能够始终与当下的情形保持一种审视的距离,强调对于当代社会的许多热点现象提供一种反思性,甚至批判性的观点;譬如在去年的金融危机中,当广大民众对于金融危机抱有悲观情绪时,《今日观察》对金融危机本身展开了反思性的分析解读,帮助民众弄清金融危机的来龙去脉,消除人们的恐惧意识;2009年经济形势好转,房价和股市开市好转,但在《“天价地王”:风光?风险?》中,《今日观察》通过一个个案例,反思了我国今年的房地产行业,批评了当代房地产业的疯狂标底现象;当国家出台农村“养老”新政策,民众一片欢呼时,在9月8日的《从“养儿防老”道“国家防老”》中,两位专家对国家出台政策表示了赞许,同时又对国家的政策力度以及方式,提出了一些反思性的建议,9月17日的《切莫误读“民工荒”》中,评论家张鸿和霍德明都深入解读和反思了“民工荒”现象,批评了社会上许多部门对于“民工荒”的误读,9月23日的《景区岂能“逢节就涨”》批评了风景区在节假日价格上涨的现象。

  总之,《今日观察》对一些不合理的经济和社会现象进行了深入反思,这些批判性的反思立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站在国家立场,为国家在经济和社会改革提供合理建议,譬如在经济危机的阶段,在普遍悲观的社会情绪中,《今日观察》却从正面引导,鼓舞民众提高信心,不要过分悲观;而在今年经济形势普遍好转的同时,《今日观察》又及时地对经济过热的现象“敲边鼓”,提醒国家和人民不要盲目乐观;另一方面,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今日观察》的话题与社会民生密切关联,它的评论底线也是以“底层立场”,为社会底层和绝大部分民众说话,2009年初,经济危机还十分严重的时候,针对国家的经济刺激政策,《今日观察》也及时推出了《家电下乡:好政策,路难行》、《春运》、《农村消费:拒绝功利刺激》,都是站在民众立场,反思各种各样的经济行为。这些反思都不是仅仅为了批评,相反,反思是为了促进国家和社会更好发展,推动社会民主进程和提高民众生活。

  不过,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知识分子和观众上电视都要受到电视节目本身条件的限制,讲话时间、方式和内容都会受到限制,这也使得一些节目的评论、解读和反思,有时显得浅显、并不能深入下去。所以,如何吸引更多地观众参与讨论,如何展开更深入地评论、解读,让节目对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反思更有力,让电视媒体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服务,这可能是《今日观察》在以后的节目中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注释]
[1]据白岩松2009年7月30日上午白岩松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暑期班的演讲。
[2](英国)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页。
[3](加拿大)文森特•莫斯可:《传播政治经济学》,胡正荣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5页。
[4]周鸿陵:《民生问题:社会变革的“加速器”》,《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8月27日。
[5](法国)皮埃尔•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许均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版,第11页。
[6](美国)费斯克:《电视文化》,祁阿红、张鲲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9页。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xinwen/22483.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