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文学论文 > 哲学理论 > 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下的节约型设计

中国古代哲学视野下的节约型设计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哲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J50文献标识码:A

  《礼记?中庸》第三十一章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指,天下万物各自有道,人与自然应该相互依存,彼此都不加伤害,万物才能和谐发展。然而,当今社会的种种环境问题却日趋恶劣:生态恶化、能源短缺、资源紧张……人们不得不开始反思自身的行为,反思人与环境的关系。在儒家看来,个人虽然应该“独善其身”,但更应该“兼济天下”,“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自身价值……只有每一个主体不断进行自我完善,并在追求个人价值时超越自身价值,追求群体的认同,才能最终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互完善的双重实现。”[1]然而,从产品开发角度来说,目前市场上有的生产者并不从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产品的社会效应、环境效应来考虑设计,而是以次充好,或生产一次性消耗品等去谋取更大的生产利润,不惜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这些不仅给生态造成了很大的危害,也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3]诚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制约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所以,能源匮乏、资源紧张的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就是节约的概念。

  节约的概念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倍受推崇。《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使之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富国》记载:“知节用裕民,则必有仁义圣良之名,而且有富厚丘山之积矣。”这些都表明了荀子对于朴素社会的赞赏。无独有偶,道家庄子也在其著述中提倡朴素之道,《庄子?马蹄》:“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此外,古籍《周易》一书中也有认为简易、简能是万物处世的基本原则,是帝王立功建业的前提,是社会永久发展的基础的观点。《周易?系辞上》云:“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一切事情都要从简从易,这才是贤人所追求的。[2]同时,节约也是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普及最广、最深入人心的美德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孔子认为节俭是做人的准则,他在“仁学”中提出了“温、良、恭、俭、让”等道德概念,如《论语?八佾》:“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论语?述而》:“奢则不孙,俭则固。”意为奢侈使人狂妄,节俭使人安稳。过节俭的生活,就是爱惜资源的表现。[2]鲁国大夫御孙有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道家创始人老子、庄子提倡“俭”,并主张无欲不争。法家《韩非子》一书中要求人们要从各方面勤俭节约。《韩非子?难二》中还强调了人在节俭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认为节俭是由人决定的,“俭于财用,节于衣食,宫室器械,周于资用,不事好玩,则入多。入多,皆人为也。” (《韩非子?难二》)先秦诸子百家也有诸多关于节约思想的言论,如《管子?乘马》中的“因天材,就地利”,“辨于黄金之理则知侈俭,知侈俭则百用节矣”。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也大力倡导节俭之风,并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理念的本质就是保障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的提出既体现了全新的生产和消费观念,也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生态伦理观。此后,结合各自专业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一些学者提出了建立“节约型企业”、“节约型大学”、“节约型建筑”、“节约型城市”等理念。同时,从事设计研究和实践的学者们也提出了“节约型设计”的理念。[3]

  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节约型设计观

  在节约思潮的不断推动下,新时期越来越多的产品也开始注重节约的理念,提倡资源利用的最优化。相关行业的商(协)会也在积极筹划节约型产品的研发和推广,并着手将节约的概念录入行业规划。而对于节约型产品的具体思考,有的生产商认为产品应讲究功能,设计越简单越好。然而,事实说明,在节约型产品中,设计的作用不容小觑,环保、适度、准确,符合实际需要的设计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节约型设计应该体现在设计思维和设计原则的更高层次上,而非单一的形式简约。如何把握好节约型设计的思维和原则,则需要我们努力去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

  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本土设计产生和发展的根源。传统哲学中“常善救物”、“有无相生”、“和合共生”等思想,与当代以可持续发展、资源优化配置为主要内容的节约型设计之间,体现了某种同一性,它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意识对节约型产品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良性的指导作用。

  (一)中国古代生态哲学思想

  庄子在其文章《月去箧》中表达了对生态变化的忧患情怀:“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乱。”意思是天下每每大乱、危机四伏,罪因皆在于人们不知足不知止。正由于这种不知足不知止,对上搅乱了日月的光明,对下熔耗了山川的精灵,中间破坏了四时的运行,使得天上的飞虫、地上的小草统统失去常性,引起了生态的紊乱。[4]因此,庄子主张“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即是说人与万物同生同长是一种真实、本质的状态,是一种超脱的境界。

  为了避免给我们的生态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包括庄子在内的古代先哲们都在极力推崇自然界万物应该与人相和谐的思想。“无为”是老子的主要观点,他主张人类在自然的状态中,应顺应并遵循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道德经》第十章曰:“生之蓄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为玄德。”老子认为天、地、人都是通过“自然无为”,在遵循自有的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变化着,天地是无所偏爱的,人与万物自然生长,宇宙万物的道才是真道,万物的生存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不能横加干涉,否则就违背了“天道”而不能长久存在。正如李约瑟所说:“无为在最初原始科学的道家思想中,是指‘避免违反自然的行为’,即避免拂逆事物之天性。”[5]这种意识旨在排斥那些不遵循自然界规律甚至强加破坏的人的作为。在遵照自然界规律的同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之有节制地滥采、滥用自然资源,才“是为玄德”。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律,进行正确的行为,才能持续的生存发展下去。《道德经》第五章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说穷,不如守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等道家真义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对现代节约型的设计思想有所启发。   (二)节约的目的在于可持续发展

  古代哲学中“顺天道而为”、“无为”等哲学思想,与当今提倡节约资源与维护生态平衡的节约型设计的主张如出一辙。在节约型产品的概念中,“节约”的涵义不是通过设计节省单件产品的原材料,也不是尽量考虑使用低价原材料而减少资源,而是杜绝浪费,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资源的永续发展――“顺天道而为”。例如,在实践中,优良的设计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资源去实现,但从长远来看,比起那些用后即弃的设计来说,还是节约了资源。因此,节约型社会所说的“节约”是为了发展,促进发展的节约。“节约型设计所提倡的,是从循环经济模式的角度实现资源、能源最优化的设计;是对企业、消费者、社会和环境都具有责任感的设计;是对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使用环境有着周密考虑的设计;是真正能为实现节约型社会发挥各方面作用的设计。”[3]总而言之,我们的节约型设计发展只有建立在对资源的长久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人文关怀的基础上,才能为人类带去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二、对当代节约型产品设计的解读

  一个好的设计理念能令产品更具生命并与社会和谐共荣,一件精巧的设计作品总会引发人们去思考隐藏在产品背后的韵味与哲理。经济学家杜森?佰瑞认为:“在人类涉及的各种活动中,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不管是产品的购买,还是产品的制造与销售;不管是提供物质上的途径,还是精神上的享受,(文化)都构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的重要性可见一斑。”[6]通过长期的探索,以及传统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人文理想的潜移默化,节约型产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设计特点。

  (一)“常善救物”的生态智慧

  由于技术和设计的助推,在产品使用过程中,物品因不断废弃和老化的本身属性,难免产生“弃物”,而现代的快节奏也使得用后即弃成为大部分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显著特点,即使是耐用型产品,如家具、电视等,消费者也会随着样式和性能的技术革新而有步骤地进行更换。如果简单地将这些废弃物品进行焚烧,或者回收再制造,不仅浪费回收过程中大量的人力和资金,而且在处理过程中也会对我们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针对这种状况,节约型产品设计师选择了对废弃物进行“救助”,而非简单回收或直接丢弃,以实现物品的“自我救赎”,这就符合了老子提出的“常善救物”的思想。

  《老子》第二十七章曰:“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广雅?释诂》对此的解释是:“救,助也。”“救物”,即“辅万物之自然”。陈鼓应先生的解释是:“因此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这就叫做保持明镜。”[7]“常善救物,故无弃物”的思想表明,人们不能通过一己之私而对世间万物有任何的强作妄为,因为一切事物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它们都为道所生,都与道相合,没有什么是应该被丢弃的。墨子在其《辞过》中也论述了这种思想:“当今之主,其为舟车,与此异矣,全固轻利皆已具,必厚作敛于百姓,以饰舟车,饰车以文采,饰舟以刻镂。女子废其纺织而修文采,故民寒,男子离其耕稼而修刻镂,故民饥。人君为舟车若此,故左右象之,是以其民饥寒并至。故为奸邪。奸邪多则刑罚深,刑罚深则国乱。君实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为舟车,不可不节。”这种“物尽其用”的思想告诉我们,如若我们都能认识到事物的这一本质,世界上就不会存在无价值而被抛弃的东西了,继而也就达到了节约的目的。

  图1不浪费的铅笔头

  图2Lee 购物袋的设计

  一项“经典”的设计从来都不是“用后即弃”,而是在没有任何新型的替代物之前,保持可持续发展状态下的“节约”。现代社会,设计师们不仅从最初的设计构想阶段就考虑到了最终的回收再利用,而且对现有的设计产物也展开了再利用的可能性研究,完美地达到了“常善救物”的生态理念。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将艺术设计造型方法和创新的思想运用在这些废弃的材料中,并重新定位它们的使用功能。在生产中,利用切割、拼和、热熔等手段赋予它们新的形态,为这些废弃材料带来二次生命,并激发起大众的环保意识”[8]。比如设计师U Jung Heo 和 Sa Yoeng Kim设计的一款铅笔(图1),就解决了铅笔头不能被使用而遭到遗弃的厄运,他设计的铅笔管可与铅笔头进行有效衔接,使铅笔能够在不断的循环中完整被使用,从而延长了产品的使用寿命。“常善救物”的思想应用于设计,“除了能有利地平衡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两者关系之外,更重要的是它完全符合了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同时也是一种兼顾新老产品的可执行方式,通过它发掘老产品新的生命价值,新产品设计可以在设计初期就进行产品后期利用的规划,优化产品设计,平衡环境和经济利益。”[9]来自Happy工作室的设计师为牛仔品牌Lee设计的手提纸袋也是一个典型范例,这个牛皮纸手提纸袋使用双色印刷,外形上看并无不同,但消费者使用完袋子后,可以对袋子进行分割,纸袋的每个部分有不同的作用,可以做成年历、书签、笔筒、信封、书皮、卡片套等等,分隔开后的创意纸袋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乐趣(图2)。这些节约型设计实现了对常弃物的“救助”,使产品在一次功能淘汰时,非常容易地就转入了二次功能的使用。这种做法不仅是减少对环境破坏的一种有效的设计方式,也有望从产品角度改变人们的持物观念。

  (二)“虚实相生”的造型特点

  《老子》第十一章曰:“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老子从最高的道来解释“无”、“有”,即是说“无”非空,不是什么都没有。“无”是很大的概念,它包容了一切的可见与不可见,可听与不可听,无声无形的“道”,皆是“无”所产生。传统文化中“有无相生”的命题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重要审美原则之一,也称为“虚实相生”。“有”亦是“实”,“无”乃是“虚”,“虚实相生”的道家真义抽象出来,运用到节约型产品的创新设计中,可以让我们体会到独特的生态境界。在艺术美学中,“实”为眼前之景,而“虚”为想象虚构之景,“虚”要通过实境来实现,“实”要通过虚境丰满充实,“实”与“虚”的辩证统一普遍表现于一切艺术意境的审美、传达之中。“老子认为世界是‘有’和‘无’,‘虚’和‘实’的统一。有了这种统一,万物才得以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10]   “设计中的‘虚’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隐’,更多时候‘隐’和‘藏’是为了更好地‘显’和‘露’,以传达更丰富、更感人、更有内蕴的世界。”[11]虚实结合、有无相生的艺术处理手法主要是指使产品某些有意缺失的部件成为作品的言外之意之所在。“虚”的那部分相对于“实”来说,是比较不容易掌握的。瑞德第二届Golden Frog Award优秀毕业设计中有一套名为“减半设计”的卫浴系列节约型设计作品,它通过以“虚”带“实”的造型设计达到了节约的目的。设计的重点部分在镜前的花盆,它利用镜面反射,让花盆从正面看上去是完整的,而实际上每个花盆只有一半。虽然减少了原材料,但仍能保持完整的生活品质,同时也增加了生活的情趣。“虚”是“实”的根本,“实”是“虚”的衍生。“通过镜面产生的第二空间,它只是第一空间的幻想,并没有占据实际空间位置,是不需要第二个实空间而增加的第二空间(虚空间),它扩大和延伸了第一空间(实空间)。”[12]“虚实”空间在辩证统一中也同时蕴含着“有”与“无”的构成观念,如图3中所示的减半餐具,它由一个陶瓷盘、一个杯子和一个碗共同组成,对比我们常使用的餐具,它的每个部分即完整又减了一半。“虚”是“实”的依托,“实”是“虚”的表现,这套减半餐具从形式上和心理上辅助我们减少平时的饮食摄入量。利用虚实结合的设计手法,节约型设计师在产品构造上留有虚灵之域,用最少的原材料做出了最充满情感的节约型设计作品,在变幻莫测的虚实变化中,以丰富的虚实关系营造出了一种无限的境界,让消费者体会出了一番“别有洞天”的审美意趣。

  通过在创作中结合“虚实相生”的哲学思想、特定的思维和运作方式,节约型设计不仅减去了产品原有的材料和空间,实现了最简单的结构和最洗练的造型,并通过恰当处理与环境之间达到平衡,使消费者体验出独特的东方意境。在当今的节约型设计中,如何利用节约部分的“无”来展现设计“有”的大境界,是设计师值得思考的方向。

  (三)“和合共生”的功能交融

  春秋时期齐人管仲和鲁人墨翟在著述中对“利”的概念提出鲜明的见解。墨子对“利”的解说,为古代设计行业提出了一种评判标准,从而将其社会理想“兼相爱,交相利”的精神意蕴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对于设计的评价,墨子认为首先必须视其效益是否满足人的需要,若无益于此,再精巧的技艺也是“拙”。受此影响,节约型设计并不是功能的单一,材质的吝啬,而是重视消费者最迫切、最真实的需求,努力优化功能组合。以达到节约资源和资源最优配置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在造物上常常表现出对物境融合的关注。太极图更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一种典型表征。《易经?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因此太极呈首尾相接,黑白相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负阴抱阳、刚柔相济的典型正负共生。这种阴阳互补的关系代表着先人对于共生哲学的认识[13]。中国的“太极说”用哲学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宇宙人生的生成和发展:太极生阴阳,阴阳之交生万物,阴阳之最生男女。太极何以能如此?因为太极本身就是由互生互动、相辅相成的阴阳二气所组成,阴阳交合便生出天、地、人。[14]随着学者对太极思想的深入研究,其“和合共生”的辩证法则,逐渐渗透到节约型设计思维当中。“和合共生”的思想使得设计师用更加理性的、逻辑的思维将节约概念融入到产品的创新设计中,这种思维方法称之为功能的整合:设计师们将各个相互存在着一定关系的,并且能够互相影响和依赖的产品进行功能的一体化重组,“这要求产品与产品之间具备一些共性与联系:形态上相互呼应,完整契合,并且存在部分相互借用关系;材质上相同或相近,一定程度上形成对比”[15]。整合的目的在于使产品的功能利用率最大化,而不是一味地寻求多功能。在具体实践中,整合产品一方面需要适应人的使用方式,以免造成一些不必要的功能浪费,另一方面应尽力保持功能和造型语言的完美结合,使得整合产品更为美观合理。

  图3减半设计的餐具图4洗手液水龙头

  在合理的设计伦理观前提下,功能的整合既整合了消费需求,又能够得到令人惊喜的作品,许多优秀设计作品正是因为功能或形式的最佳组合,使产品达到了节约的目的。2010年度红点设计概念奖 (Red Dot Design Award)章俊杰的作品洗手液水龙头(Anti-Waste)(图4),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这款能促进节约用水的洗手液水龙头目的正是为了解决日常使用洗手液不关水龙头的情况,简单地说,它将洗手液瓶子和水龙头整合在了一起,并用中空的长柄杆作为开关兼出液口来进行联动控制:将长柄杆抬起,水龙头就会出水;将长柄杆下压,水龙头则止水;将长柄杆用力压下,中空长柄杆中就会流出洗手液。因此,使用者在挤出洗手液的同时,水龙头则必然呈现出闭合的状态。这项设计使洗手液和水龙头两项功能完美地融入到产品的造型语言中,并让相关的两个产品产生互利共生的关系。一方面为节省水源做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日常洗手液的塑料包装过程和一些不必要的材料浪费。

  图5Portable Cup(红点奖2010)

  功能的“和合共生”不仅使产品各项功能得到有效发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更是集节约性、便利性、耐用性于一体。“Portable Cup”(图5)是2010年德国红点设计概念奖的获奖作品,它为了减少日常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将塑料提带和一次性纸杯进行了形式上的整体化和功能间的有机整合,使得塑料提带和一次性纸杯之间达到相互的统一。在使用纸杯时,只需要消费者将两边的竖条撕开往上拉,再折合,就能够形成一个简易的提手。这样做既节省了资源,规避了一次性塑料袋的浪费,保证了方便携带,又获得了比原来更加美观实用的设计效果,可谓一举三得,实现了产品与人之间、产品与产品之间的和谐发展。

  三、结语

  市场的竞争是激烈的,在长足的竞争中,那些为营利而不惜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生产商竭泽而渔,焚林而猎,只有那些在利益范围内能够照顾到经济、环境、消费者利益的生产商才能赢得广大的市场。在某些展会中,一些企业打着节约设计的旗号为企业宣传造势,而出于经济原因,实际上鲜有真正的实施者,这种行为无疑与节约的初衷背道而驰。在资源日益窘迫的今天,要完成“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目标,服务于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设计师们,必须牢固树立现代节约型设计观念,在遵循美学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整合、材料成本和开发周期等因素,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发挥生态效应,同时优化各种相关因素,摈弃多余的功能,防止过度的装饰,注重节能环保,减少材料和能源消耗,实现产品综合效益最大化。   节约理念的形成需要靠产品去引导消费者,为消费者提供一种生活的优化方式,而不是消费者靠已有的节约理念,利用产品进行节约行动。通过设计师的产品引导有助于将节约的理念深入人心,定能逐渐改变当前的不良消费模式和生活观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可持续并不完全矛盾。虽然要实现一个万物和谐共生的理想世界可能很遥远,但节约型设计的发展可以促使我们在面对环境时保持一种积极的作为。为了使这种作为变得更为长久、持续和有效,我们不能仅仅将它划归为设计师的个人意愿,而应使之成为设计群体甚至公众的公共性认知及行为。(下转第117页)(责任编辑:徐智本)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wenxuelunwen/zhexuelilun/15520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