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 > 中脘穴的应用论文

中脘穴的应用论文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临床医学



第1篇:中脘穴的临床应用分析


中脘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之会穴,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别名中管、太仓。《千金方〉云,中管、承满,主胁下坚痛。《千金灘云,中管、建里二穴,皆主霍乱肠鸣,腹痛胀满。《针灸资生经》云,中脘、三阴交,治食不化;霍乱吐泻,须先中脘而后水分可也。《针灸聚英》云,便血灸中脘、三里、气海。《针灸大成》云,霍乱吐泻,中脘、天枢。


中脘穴临床运用于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泻泄、纳呆、食不化等证外,还广泛应用于呃逆、精神疾病、冻疮、四肢关节疼痛、前额头痛(阳明经头痛)瘘证等症,根据不同的病证采用微通或温通法。


1呃逆


患者张某,女,60岁,有慢性胃病史8年,每因饮食不当或外受风寒而频发呃逆,开始时常规选用内关、章门等穴,效果不甚理想,后加用灸中脘穴,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按:呃逆的产生,一般是因为饮食不节,胃失和降,或胃气不足,阳气受遏,胃气不得下降而发。灸取中脘以鼓舞人体胃气,从而和胃降逆而止呃逆。


2精神疾病


患者冯某,女,40岁,因受惊吓致思维错乱,言行反常,情绪变化无常,在外院诊为精神分裂症,属于中医“癫狂”范畴。又如患者苑某,女,56岁,1990年11月在参加他人葬礼时受到惊吓,之后出现全身针刺样感觉,时轻时重,伴头痛,心烦,坐立不安,西医诊为神经官能症,属于中医“脏躁”范畴。此类疾病产生的根本所在是痰闭心穷,神明受阻。在常规针刺心俞、噫嘻、人中、百会、神庭、鸠尾等穴的同时,灸中脘穴,取得了明显疗效。按:中脘为胃募、腑会,灸中脘能健运脾胃,振奋阳气,化痰通络开窍。


3冻疮


患者李某,女,16岁,每年冬季面部冻疮多年,伴局部痒甚、肿胀、疼痛麻木感用火针点刺中脘穴,仅5次痊愈。按:冬季易患冻疮者,多因其素体脾胃阳虚,外受寒冷之邪,寒凝气滞,气血运行不畅,面部或肢体末端失于温煦所致。火针点刺或灸中脘可以振奋中阳,从而起到温阳散寒、通经活络、荣养肢末的作用。


4关节疼痛


患者梁某,女,47岁,全身关节游走性疼痛近10年,曾在某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多年,效果不佳。诊治中,在常规取穴的同时,用火针点刺中脘穴,疼痛明显减轻,近年病情稳定,未再进一步发展。又患者黄某,女,33岁,主因“腰及双胯、双膝关节疼痛5年”就诊。在某医院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效果不显,需細另方能麵行走活云力时间稍长即感疼痛难忍。用火针点刺中脘穴,仅1次后患者即感疼痛明显减轻,扶拐行走时间明显延长。按:本病一般由于患者素体正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侵入人体而发病。火针点刺中脘穴能鼓舞人体正气,正气充足则可促邪外出。


5前额头痛


患者王某,男,20岁,主因“后背发僵2个月伴前额头痛2周”就诊,自述有受风寒病史,在常规取穴的同时加用中脘穴以振奋中阳,祛风散寒,治疗1次而临床痊愈。按:前额头痛多见于痰湿阻络头痛,气血不足、脑窍失养之头痛及外感头痛。中脘为任脉穴,任主一身之阴,水液代谢也与任脉有关,又因中脘为胃之募、腑之会穴,故针刺任脉穴可健运脾胃,燥湿化痰,痰湿去、经络通而头痛止。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而中脘为胃募,针刺中脘可促进气血生化,气血足,脑窍得养而头痛止。


6痿证


患者王某,男,35岁,发作性四肢力弱6年余。在某医院诊为低钾性周期性麻搏,每次发作经静点氯化钾可缓解但容易反复发作。舌淡,苔白腻脉细滑。针取中脘穴,共治疗5次而痊愈。按:瘘证指四肢瘘软无力、纵缓不收、肌肉萎缩等病症,可见于西医脊髓炎、末梢神经炎、周期性麻痹、周围神经损伤、格林-巴利及肌萎缩等多种疾病中。中医认为多因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所致。针取中脘可使气血充盛,筋脉得以濡养,从而瘘证可愈。


作者:王桂玲(100010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


第2篇:临床中灵活运用中脘穴治疗的经验总结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天津300193吾师阎莉教授是著名的中医针灸专家,她从事针灸教学、科研及临床医疗工作40余载,治学严谨、医术精湛。阎老早年师从刘金山前辈,尤以对芒针疗法运用娴熟,笔者有幸随阎老学习,受益匪浅。现就阎莉教授在临床中灵活运用中脘穴治疗各种病症的临床经验整理如下。


中脘穴是胃的“募穴”、“八会穴之一”、“腑之会”,《甲乙经》称“手太阳、少阳,足阳明所生,任脉气所发”,此穴不仅能通治消化系统的多种疾病,还能治疗其它系统的疾病。阎老在临床中以中脘穴为主治疗失眠、呃逆、各种顽固疼痛均收到满意疗效。现将阎老在临床治疗运用中脘穴为主治疗的有效病例介绍如下。


1失眠


失眠,又称“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病证。轻者难以入睡,或多梦易惊醒,醒后不能入睡,重者彻夜不得眠。


患者李某,男,38岁,工程师.自述半年来因工作劳累,思虑过度而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惊醒,严重时彻夜不眠伴有心悸、头晕、周身乏力。针刺中脘,双侧内关、神门、三阴交、照海。其中,中脘穴采用(Q25mmx100mm)芒针针刺,进针轻捻缓进,以呼吸补泻之泻法,得气后出针。内关、神门穴采用提插捻转之泻法,三阴交、照海采用提插捻转之补法,留针30mm每曰一次,治疗5次后睡眠基本恢复正常.


体会:本病因情志不遂,气机郁滞所导致。气郁日久,耗伤阴血,血不养心,心失所养则神失所安,以致心神不宁,脏腑功能失调。中脘穴为上、中、下三焦之枢纽,深刺中脘穴旨在通调三焦气机,打通人体枢纽,使气血调达,阴阳调和而神有所安。同时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刺之不仅可疏利中焦气机,使失降的胃气得以下降,浊气不再上扰心神而安卧。还可使脾胃得以健运化生气血以充养心神而安睡。心藏神,包络为其外卫,取内关、神门清泄心火,而达养心安神,三阴交、照海交通心肾而安神。


2呃逆


呃逆,俗称“打呃,本病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情志不遂等,使胃气不得下降,上逆而导致喉间呃声连连,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轻者持续数分钟不治自愈,重者持续数小时,严重者呃逆昼夜不停,进而影响饮食和睡眠。患者,张其.女.45岁.慢性胃病史十年,每因饮食不当或外感风寒而诱发呃逆,服用中西药疗效不明显,遂采用针刺中脘、气海、内关,足三里、公孙,且中脘穴配以艾灸,针灸3次后呃逆消失而未复发。


体会:针刺治疗呃逆有效验穴不少,如外关、翳风、耳迷根、攒竹、风池等。但对于某些顽固性呃逆,若拘泥于常法,则效果不一定理想,治疗的关键是要弄清楚引起呃逆的病因极其发病机理,根据病因病机辨证施治。该患者有慢性胃病史,常因不节饮食或感寒而发病,由此说明此患者素日脾胃虚弱,脾阳虚日久累及肾阳,使元气亏虚、摄纳无权,上逆而病发。中脘位于胃脘部,又为胃之募,六腑之会穴。《针灸甲乙经》说:腹中雷鸣相逐,食不化,逆气,灸上脘下一寸,名太仓七壮。,遵此灸中脘,不仅鼓舞人体胃气,使胃气降而呃逆止。同时采用灸法可以温补阳气,协气海以助摄纳,在配以常规之穴而奏效。


3上胞下垂


上胞下垂,又称“睢目”、“浸目”、“睑废”临床表现为复视,双侧或单侧眼睑下垂,抬举费力,遮盖部分瞳孔甚至完全将瞳孔遮盖。


患者,姚某,男,60岁,初诊时左眼睑下垂,遮盖大部分瞳孔孔复视伴眼球抽痛朝轻暮重,舌谈红,苔薄白脉沉弱。遂取中脘、足三里、照海、申脉、配以局部睛明、鱼腰、撰竹等。治疗一月后眼球抽痛消失,两月后复视消失,左眼平视时上睑遮盖瞳孔仅2mm双睑基本对称。


体会:祖国医学认为上胞下垂乃脾气虚弱,脾气下陷所致。取中脘行呼吸补泻之补法,使中州得旺,水谷之精气得以布散,清气得以上升荣养胞睑。申脉、照海乃阴阳跷的起始穴,针之可使阴阳调畅,经气顺达,上濡于目而司目之开合。足三里乃胃之合穴,合治内腑与中脘相配,健运脾胃,补益气血,强壮身体。睛明、鱼腰、撰竹等,疏通局部经脉,促进眼肌血液流通。


4头痛


头痛只是一个症状,它可以出现在许多疾病之中,如高血压病、颈椎病、感冒、耳鼻眼疾患均可导致。阎老认为不管什么疾病引起的头痛只要证属痰湿中阻,阻碍气机运行,使浊气上扰清窍而致,均可以中脘为主治疗。


患者,祁某,女,52岁,因头痛一月就诊,症见头痛,以前额部疼痛明显,阴雨天痛甚,伴胃脘胀满,舌淡,苔白腻,脉沉滑。针中脘,双侧丰隆、阴陵泉。中脘穴采用(Q25mrm<100mm)针针刺,缓慢捻转进针,采用呼吸补泻之泻法,针感缓缓发散即出针。丰隆、阴陵泉穴采用提插泻法。针后病人即感头痛减轻,7次后病愈。


体会:本病患者前额部疼痛证属痰湿阻络清窍,使清阳不得上升,荣养脑髓而致。中脘为任脉穴,任主一身之阴,水液代谢也与任脉有关,故针之。并配以足三里、丰隆、阴陵泉穴助中脘健运脾胃,通畅气机,升清降浊,清阳上升脑髓得养而痛止。


阎老运用中脘穴治疗各种病证,其独到之处是采用芒针方法,视病人肥瘦予以不同针刺深度。治疗时以辨证治疗为要,实证病人行呼吸补泻之泻法,即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因六腑以通为顺,泻之可使腑气通畅,气机调顺而达升清降浊,理气化湿,行气止痛等诸效。虚证病人行呼吸补泻之补法,即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针后配以艾灸中脘,以提高补虚功效。


中脘位于胃脘部,又为胃之募,六腑之会穴,而脾与胃在生理方面又是络属构成的表里关系,即纳运相合,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而脾又为精、气、血、津液生化之源,因此脾气健运,水谷得化,则后天之精充盈。血有化源,则血液充足,才能发挥奉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作用。正是具有上述功效,所以中脘在临床有着广泛治疗前景,对于中脘在某些疑难病症所发挥疗效的机制有待于我们不断的探求。


作者:(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天津 300193


第3篇:中脘穴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


失眠:刘X,女,42岁,工人。患者夜间不能睡已有3~4个月。近日来昼夜不能入眠,胃脘胀满,有时疼痛,时有恶心呕吐,嗳腐吞酸,大便异臭,有时伴有腹痛。苔黄腻、脉弦滑。证属:胃气不和,治宜:和胃化滞法。


饮食不节、胃有食滞未化胃气不和,升降失常,故胃腹胀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以致不能安睡。即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热结大肠,大便秘结、异臭、腑气不通、所以腹胀、腹痛、苔黄腻、脉弦滑。


取中脘穴。用30号1.5寸毫针垂直进针,施呼吸补泻手法,得气后持续手法3分钟,使针感在上腹部有沉重酸胀感或胃部有收缩感。留针30分,每隔3~5分钟行针一次,每日一次,经治疗一次后,胃脘胀痛减轻,继治疗两次后,诸证皆除,再巩固治疗三次后患者夜间安睡如初。一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胃脘痛:李XX,女,28岁,农民一患者胃脘胀满,疼痛时拒按,嗳腐吞酸,有时呕吐不消化之食物,吐后则舒,不思饮食,大便不爽,苔黄厚腻,脉滑。证属:饮食积滞,治宜:消导行滞和胃止痛。食滞中焦,脾胃纳化失常,胃失和降,故胃脘胀痛拒按,呕恶不思食;食积胃脘,浊气上逆,故嗳腐吞酸,呕吐不消化之食物,腑行不畅则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均为食积内阻之象。


取中脘穴。用30号1.5寸毫针,泻法进针,待得气后,持续泻的手法3~5分钟,使针感在中脘穴四周放射并达到脐下。每日治疗一次,经治疗一次后胃脘胀满疼痛大减,继治疗两次后,嗳腐吞酸、呕吐未作,再治疗两次后诸证皆消而告全愈。一周后随防,未见复发,己到田间劳动。


呃逆:周X,男,48岁,工人。主诉:呃逆己有一周。患者刻下:呃声沉缓、有力,遇寒呃逆更甚,得热则减,口不渴,伴有胸膈及胃脘不舒,喜热饮,厌食冷物,饮食减少,舌苔白、脉迟缓。证属:胃寒(呃逆)治宜:温中祛寒、降逆止呃法。


过食生冷或胃本积寒,以致寒邪阻遏,肺胃之气失于和降,故呃声沉缓有力,因胃气不和,食不运化,故脘隔痞闷不舒。得热则减,遇寒更甚者,是因为寒气得热则易于流通,故可减轻膈脘之不适。若内外之寒气相并,便益增其势。《景岳全书•呃逆》篇说:寒呃可温可散,寒去则气自舒也'口不渴、苔白、脉迟缓均属胃中有寒之象。


取中脘穴。用30号1.5寸毫针,用烧山火手法,进针待得气后持续用烧山火手法3~5分钟,(患者自感胃脘部有温热感)留针30分钟,加艾条悬灸,灸穴处皮肤潮红为佳。每隔3分钟行针一次.经针下后约10分钟左右,患者呃逆即止,第二天复诊时呃逆未发作,再巩固治疗两次。病告痊愈。一周后随访,疗效巩固未见复发。


体会与讨论:中脘穴是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是胃之募穴,八会穴之一。胃与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中脘穴常作扶正之要穴。故在临庆上应用很广,收效卓捷。


作者:张育勤,张巍,赵宜群(221009江苏省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221003江苏省徐州市市级机关门诊部;221144江苏省铜山县乌坡乡卫生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linchuangyixue/9417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