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医学论文 > 医学护理 > 上海政法学院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路径思考

上海政法学院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路径思考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医学护理


  【摘要】本文概述了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的定义与教学模式,分析了上海政法学院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探讨了促进其发展的路径选择。指出,在学校软硬件方面,要改革双语人才引进方案;加强法学类双语课程建设投入;加强在职双语教师培养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双语师资准入和淘汰机制。在基础教学方面,要分阶段分级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强化教辅作用;系统化衔接课程设置。在考核方面,要改革平时成绩的检验方法;进行期末试卷题型改革。


  【关键词】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路径选择


  一、引言


  二战后,经济复苏,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速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双语教学。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受经济全球化以及加入WTO对外开放政策不断深化的影响,对于双语专业人才需求的迫切性使得教育部将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普及性,高效地培养双语专业人才的任务提上了日程。2001年我国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1]4号),指出:“按照‘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挑战,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明确要求高校要积极开展双语教学。2007年《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7]1号)文件指出:“要推动双语教学课程建设,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切实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语从事科研的能力”,这一要求进一步明确并强化了对高校开展双语教学课程建设的要求,并指出了双语教学的具体目标。


  以清华、北大、复旦等为代表的一些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已经在学科教育中逐步形成了衔接紧密、符合学科教学计划的双语教学课程体系建设,走在了专�I课双语教学的前列,而大部分地方类院校如上海政法学院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科类院校因为种种原因,双语教学仍旧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缓慢。本文将依据学界现状与本校实际状况,着眼于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经济学原理双语课程的建设,根据经济学原理自身学科双语教学的相关依据与条件,实践背景与问题,借鉴学界在双语教学发展与改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与本校经济学原理双语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经验分析,提出适合本校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实践的发展路径。


  二、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的定义与教学模式


  学界关于双语教学内涵界定基本实现了统一,认为双语教学是以非母语的第二语言为教学手段来获取知识,与第二语言的学习有本质的区别,指在具有一定的第二语言掌握的基础上,除了获得语言技巧外,还可以同时获得相关专业知识的过程。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是指在具有一定第二语言(在我国,第二语言通常指英语)运用水平的基础上,以第二语言为手段,进行的经济学原理教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专业知识,也掌握了专业英语的运用逻辑。


  学界对双语教学实践模式的认识也较为统一,普遍认为分为三种:一是过渡式双语教学,此种教学实践模式主要运用在学科教学初期,以母语为主,第二语言为辅,具体地表现在学科教学中,体现为专业术语往往采用第二语言模式,而具体原理的讲解则采用母语的形式,对第二语言水平要求较低,但是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此种模式在双语教学形成初期运用较多,虽然学生的接受度较高,但是语言与学科双重教学目的的效果并不明显;二是保持型双语教学,此种教学模式主要运用在学科教学的中期,平衡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应用,具体地表现在学科教学中,体现为除专业术语外,较为简单的概念、原理的讲解也逐步减少母语的使用,加大第二语言的使用,本阶段对于第二语言水平有一定的要求,除了要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外,主要是对第二语言词汇量和听力的要求,随着我国对第二语言重视度的提升,学生掌握第二语言的能力越来越强,此种模式逐渐成为了双语教学的主流模式,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第一种模式;三是浸没式双语教学,此种教学模式主要运用于学科教学的晚期,其实践模式中母语成为了次要教学语言,第二语言成为教学的主要语言,其对第二语言水平要求较高,对于阅读、词汇量以及听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该模式主要适用一些以第二语言为背景的科目教学,以及具有较高语言能力的学生对象,此种模式在地方类院校中运用相对较少,在涉外专业中运用较多,其教学效果往往参差不齐。


  三、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1、实施双语教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


  上海开放的历史背景,便利的港口口岸以及国际金融中心集散地等特征,为本校实施双语教学提供了便利条件。


  首先,从经济环境方面看,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第三大城市亚洲第一大都市,天然良港,亚太地区的经济枢纽等区位优势得以充分放大,上海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大量外资的进入以及国内企业的跨国投资经营,极大地扩大了双语能力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上海高校学科双语教学的步伐。


  其次,从社会文化方面看,发展对外经济伴随而来的是社会文化的融合,外籍务工、留学、游学及旅游人士不断增加;全球经济不景气背景下中国经济的坚挺,使得本土留学人员大量回沪就业;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国际双语学校规模化出现,人们对第二语言愈加重视。至此,大量的外籍人员、具有留学语言背景的国人以及国人对第二语言重视度的提高,使得沪上相配套的软硬件逐渐匹配,形成了普遍的第二语言日常社交环境,造就了沪上各专业第二语言的广泛需求与被需求,学科双语教学成为了必然。


  第三,从生源环境看,上海高校非本市招生的名额同期望进入上海高校深造的国内学子的数量相比是极其稀缺的,这就使得占据地理区位优势的本校非本市招生的门槛极高,并且学校在招生过程中对于生源的英语成绩尤其重视,大批高分英语成绩的非本市生源进入我校,高分英语成绩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相对较强的外语能力以及学习能力,为学校实施学科双语教学奠定了客观基础。


  第四,目前双语教学课程设置具有较高的自主度,为本校实践双语教学提供了机会。2001年起,教育部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指导性文件,要求高校在本科教育阶段努力创造条件,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专业课程教学,并以一定的双语课程比例为指标来对高校进行教学评估,但是对于开展双语课程教学相关具体指标的要求相对模糊,例如开展双语课程教学的师资配置、双语课第二语言的使用比例安排、双语课程的具体评价指标、双语课程效果的考核指标等,使得上海政法学院开展双语教学具有了一定的自主度,可以根据本校具体状况进行摸索式实践双语教学,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发现问题从而进一步完善。2、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实践现状


  目前本校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实践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留学生全英文经济学原理教学,这部分教学,目前是处于储备课程状态,由于经管学院生源等方面的问题,尚未展开。另一部分是普通经管类专业学生的经济学原理双语课程,于2013年秋季稳定展开,出于对学生英语能力的考虑,学校规定,学生入学第二学年,方可进行双语课学习,因此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实际上是针对经济学原理中的宏观部分(以下统称宏观经济学)展开的,具体现状如下:课程开设方面,学生自主选课,20-50人小班授课,课程人数超过20人开课,在过去几年的教学中,宏观经济学双语课程长期稳定在一个班,40-50人左右,占全部选课学生的8%-10%;课程教学方面,采用多媒体教学,使用Mankiw的PrinciplesofEconomics英文原版教材,课程大纲授课老师自行拟定,考核方式为全英文闭卷考试。课程效果考核方面,通过教师观察课堂反馈、课堂问卷、学生期末成绩以及学生期末评教进行综合考察。


  3、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共性问题。学界普遍认为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的现状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双语语言环境匮乏、双语教材缺失与师资不足三个方面,而这三方面的问题也正是上海政法学院开展双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首先,一方面,相对于移民国家来说,我国普通家庭的双语语言环境相对缺失,除在课堂上、学习中或者一些极其少有的涉外社交场合,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很少接触和运用母语以外的语言;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对第二语言的重视度逐渐加强,双语公共资源,如公共场所的中英文指示牌、外文报纸、广播、电视节目等不断增多,但是双语资源环境依旧贫乏,不利于双语第二语言的运用。


  其次,经济学双语教学教材的来源有两种,一是直接引入国外经典经济学原理教材,国内常见的主要是Mankiw的PrinciplesofEconomics与Samuelson的Economics,这些教材很好的承接了西方�济学的历史发展背景,但是与我国经济发展历史背景脱节,缺乏实践联系。二是使用国内学者自编英文版双语教材,其语言应用能力的限制,往往使得教材理论内容较多,案例与应用较少,并且更新很慢甚至没有。因此无论是直接引入国外经典教材还是自编教材,都不能够准确描述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背景的双语教材严重缺失。最后,国内地方高等院校,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师资匹配状况并不理想,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初的主流师资教育背景导致了现阶段主要师资基本上都是单科型的,不能很好地将经济学与英语这两个学科很好地融会贯通,从而熟练地运用英语技巧来深入讲授经济学原理,最终导致经济学双语教学的基础目标难以实现。


  (2)自有问题。本校实施经济学双语教学除了要克服上述的共性问题外,自身的一些背景条件也为开展双语教学制造了难题。首先,上海政法学院(以下称“本校”)系政法类院校,经济学学科地位相对弱势,二级学院难以吸引具有双语学科教学能力的名校海外留学人才的加入,因此很难从引入师资方面解决双语师资匮乏的问题。并且,对于非主流学科课程建设及投入相对较少,激励机制不足,而进行双语专业课教学,教师往往要付出多倍于普通专业课教学的努力,因此有潜力或者有足够双语能力的教师缺乏投入双语教学的动力。其次,对于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培养机制与激励机制的缺失,培养机制方面主要体现在缺乏双语教学教师的第二语言运用的相关培训缺失,例如学校提供的半年以上相关培训进修名额较少,短期出国培训虽然名额较多,但效果并不理想。激励机制缺失主要体现在教师自主性语言深造激励机制不足上。教师自主进行一年期以上国外访学交流以及国外学位学习计划资金配套不足,教师主动申请缺乏积极性。最后,双语教学考核方式不科学,目前双语课程还是以传统的期末笔试考试为主要考核方式,学生往往通过临时抱佛脚的快速短暂记忆模式进行背书,应付考试,难以实现双语教学目标:专业英语逻辑养成、掌握专业知识、理论运用于实践。教学效果验收难以反映课程真实效果。


  四、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的路径选择


  针对本校开展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所面临的学界共性困难与本校特有的困难,个人认为,本校实施经济学原理教学的路径选择要从三个方面开始。


  1、学校软硬件方面


  首先,改革双语人才引进方案。应该加强本校经济管理学院的人才招聘宣传力度,不拘一格的引进双语教学人才,吸引优秀海归人才加入。本校招聘长期以来年龄成为最大障碍,对于没有职称的应届毕业生无论是海归还是本土博士往往要求35周岁以下,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具有较强经济社会经验的双语人才的加入,因此适当放开年龄限制对于人才的引入具有一定的正面意义。


  其次,加强法学类双语课程建设投入。设置或加大本校法学类双语课程建设经费,积极主动学习借鉴国外教育的先进手段,从硬件上匹配双语课程,例如建设经济学原理双语课程计算机多媒体教室,配置课堂互动的多媒体选择答题系统,购买相关软件,方便师生随堂交流,完成双语课堂的教学任务。


  第三,加强在职双语教师培养的投入力度。政策和资金上加大力度鼓励学科专业知识渊博且外语基础好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到目标国家进行长期留学与进修,以及参加国内外的语言培训的长期项目学习,营造积极的双语氛围,培养教师的语言直觉,为双语教学的开展奠定语言基础


  第四,建立健全双语师资准入和淘汰机制。双语教师资格是双语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科学的资格准入与淘汰机制是双语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基本前提,将体现双语教学资格准入与淘汰的机制同教学与课程考核有机匹配,可以有效地淡化甚至彻底消除高校双语教学可能存在的盲目跟风现象,稳定双语师资队伍,确保双语教学取得较好的成效。


  2、基础教学方面


  首先,分阶段分级式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因材施教,选择性小班上课目前是符合本校实际状况开展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的课程设置模式。一方面,韩建侠,俞理明(2007)研究表明,一般通过CET-6考试或者CET-4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浸没式双语教学中,可以基本实现教学目标,获得一定的专业英语逻辑与较好的专业知识的掌握,而其他学生由于听力或词汇量的障碍,导致教学目标实现困难。本校的经济学原理课程设置是大一下学期进行微观部分学习,大二上学期进行宏观部分学习,而本校学生在大一下学期的英文水平距离上述标准差异较大,因此基于学生自主选课(中文课与双语课多元化选择)的基础上大一下学期微观部分的学习,应采用过渡式双语教学手段,而大二上学期的宏观部分学习,在微观部分的过渡式双语教学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英文水平进行考核和测评,选择性的进行保持型双语教学,对于英文能力突出、考核优秀、积极性高的同学进行侵没式双语教学。另一方面,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应采取小班上课模式,增强课堂互动,提升教学效果。本校传统的经济学原理教学模式是根据学校自有的教师和教学条件,以大班(100-150人)授课的模式展开的。“教师讲的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现象历经多轮教学改革,依旧无果,而开展双语教学,其特殊性使得问题更加突出,因此缩小课堂规模,也是实现双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内容。个人认为,开展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初期,普遍化并不可行,应采用小班授课(20-50人)模式,进行分阶段分级式实验试点,利于“双主教学模式”[1]实践,从而更好地实现双语教学的效果。其次,强化教辅,系统性地增加经济学案例分析学习,理论联系实践,深化内容加深专业理论的理解与应用。现阶段对于国外教材的引入要持学习借鉴的态度,应借鉴Mankiw经济学原理的生动与Samuelson经济学原理的广度,结合我国实际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践,丰富教辅来弥补教材自身的缺陷。可以采用原版教材自学模式,以习题进行自我巩固,激励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并以此为前提进行理论原理的系统讲解与难点解析,在此基础上更多地进行现实案例剖析,将一般原理同中国实践对比分析,这一过程一方面充分强化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巩固了理论功底,另一方面将理论更贴近现实,为学生进入现实经济社会奠定了较好的运用专业与语言的能力基础。


  第三,明确开展经济学原理双语课的阶段性目标,系统化衔接课程设置,以动机性来提升双语教学的效果。语言心理学家蒂托恩认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儿童(成年人更是如此)变得越来越受所获得的习惯和先前学习经验的影响,变得更加依赖于具体的动机和系统化的学习。[2]本校开展经济学原理双语教学,一是要保证学生获得专业知识的学习;二是让学生开始适应第二语言专业课堂,在此基础上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三是通过双语专业知识的学习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开课目的,逐步完善同经济学原理双语课程相衔接的系统化的双语课程体系设置,并让学生充分相信学院有足够的准备和信心开始系统化的双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双语教学效果。


  3、考核方面


  经济学原理双语课程的考核除了是对语言与专业知识的检验,更多地应聚焦在对经济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效果上,据此,考核方案改革如下:


  首先,改革平时成绩的检验方法。传统的平时成绩通常包括出勤、课堂表现、作业三个方面,大班授课由于学生众多,学生的课堂表现难以全面覆盖记录,加之教师精力有限,作业难以系统地布置与批改,因此出勤成为平时成绩的主要部分,课堂表现和作业只能成为平时成绩的参考部分。小班授课模式改革,赋予了教师更多的课堂互动以及系统地作业训练的机会,学习方法以及思维方式的培养在互动中较易实现,课堂表现与作业水平将成为平时成绩的主要部分,考核结果较贴近实际,更为科学。


  其次,期末试卷题型改革。简单的死记硬背模式在现阶段本校经济学原理考核当中流行深远,考完就忘是这种模式的普遍结果,因此改革期末考试试卷题型模式,是督促学生日常积累,培养学生经济学逻辑,创新学生经济学思维的必然前提。打破教务处的传统封闭式命题模式,进行开放性命题,将经济学原理同当期社会经济实践现象相联系,督促综合运用所学方法以及经济学思维接受考核,深度考察学生的经济学基础以及实践运用能力。


  【作者简介】邹淼(1983-)女,辽宁人,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实践.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yxlw/yxhl/8751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