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期刊百科 > 论文指导 > 论文格式 > 如何写好一篇自然科学类论文,自然科学类论文格式及要求

如何写好一篇自然科学类论文,自然科学类论文格式及要求

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论文格式


         

           自然科学论文格式,有些朋友觉得很难,根本无从下手。自然科学论文格式究竟该怎么写呢?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

           论文一般由题名、作者、目录、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附录等部分组成,其中部分组成(例如附录)可有可无。论文各组成的排序为: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英文题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附录和致谢。今天小编收集整理了一篇自然科学类论文,希望对正在发愁写论文的您有所帮助。



      1、文稿

  应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炼,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工整规范,必要时应做统计学处理。


  2、题

  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不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或符号,尽量避免用英文缩写。


  3、作者、单位和脚注

  作者姓名居题目下方,单位名称用括号注于作者下方,写至具体科室并注明城市和邮政编码。稿件首页的脚注处用中(英)文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简介,包括学历、职称、学衔(如院士、博导、硕导或其他学术头衔)、研究方向、本研究的基金资助项目与编号(附基金证书复印件,将优先发表)、联系电话、传真、E-mail等。

  作者姓名的排列顺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再更动,作者应是:①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它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通讯作者);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应列入志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或本人签名。


  4、摘要

  本版采用结构式摘要(讲座与综述可不按此结构书写),摘要的内容应客观真实,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主语,前三部分切忌掺杂作者的主观见解、解释和评论。非公知公认的符号或术语第一次出现时应写全称。


  5、关键词

  论著需标引2~8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主要的自由词和未被词表收录的新学科、新技术中的重要术语,也可作为关键词标出。如果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处理办法有:①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②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③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隔开。


  6、序号及标题层次

  文中的各种序号,全部用阿拉伯数字按顺序左起顶格书写。标题层次不宜过多,有标题才有序号,标题层次按第一层1,第二层1.1,第三层1.1.1,第四层1.1.1.1的顺序逐级标明,不同层次的数字之间加下圆点相分隔,最后一位数字后面不加标点,写法如下:

  1 △△△△(章的标题,顶格,占一行)

  1.1 △△△△(条的标题,顶格,占一行)

  1.1.1 △△△△(顶格,接正文)

  1.1.2 △△△△(顶格,接正文)


  7、图表

  每幅图表附在文中,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版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则在这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线条图应墨绘在白纸上,高宽比例约为5:7左右。以计算机制图者应提供激光打印图样。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用另纸标上,不要直接写在照片上,每幅图的背面应贴上标签,注明图号、作者姓名及图的上下方向。图片不可折损。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的部分。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


  8、单位

  实行国务院1984年2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请参照1991年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一书。注意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如ng·kg-1天-1应改为ng·kg-1·d-1;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如ng/kg/min应采用ng·kg-1·min-1的形式;组合单位中余线和负数幂亦不可混用,如前例不宜采用ng/kg·min-1的形式。在叙述中,应先列出法定计量单位数值,括号内写旧制单位数值,如 10kPa ( 75mmHg ),但如同一计量单位反复出现,可在首次出现时注出法定计量单位与旧制单位的换算系数,然后只列法定计量数值。


  9、数字

  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要写成5~95%,(50.2±0.6)%不要写成50.2±0.6%。附带尺寸单位的数值相乘,按下列方式书写:4 cm×3 cm×5 cm,而不写成4×3×5cm。


       10、统计学符号

  统计学符号按国家标准GB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

  (1) 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 表示(中位数仍用M)

  (2)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

  (3)标准误用

  (4)t检验用英文小写t

  (5)F检验用英文大写F

  (6)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c2

  (7)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

  (8)样本数用n表示

  (9)概率用英文大写P表示


  11、缩略语

  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词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公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移行。


  12、参考文献

  按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确需引用个人通讯时,可将通讯者姓名和通讯时间写在括号内插入正文相应处。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参考文献仅限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新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一般近5年来的文献占2/3以上。研究原著所引文献一般不少于5篇,依文中首次出现顺序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并在引用处加方括号用角码注明。参考文献一律用西文标点符号,每条均需著录起止页。3位及3位以内作者全部写出,3位以上作者只写前3位,后面加“等”,西文用“et al”,正在印刷的文章应标明“印刷中”。

  期刊格式——作者. 题名[J]. 刊名. 年;卷(期):起页-止页.止页码与起页码位数相同的数字可省略。

  专著格式——作者. 书名[M]. 版本.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页-止页.止页码与起页码位数相同的数字可省略。

  编著中章节作者的引用格式——章节作者. 题目. 见(In):主编者主编. 书名[M]. 版本.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页-止页。


  例如:

  [1] 亿年,王好,万删,等. XXXXX研究[J]. 中国XX杂志. 2000;8(12):807-10

  [2] 年外. 诶内. 见:XX主编. XX学[M]. 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24

  [3] Pinto JF, Podezeck F, Newton JM, et al. Investigation of tablets prepared from pellets produced by extrusion and spheronisationII[J]. Int J Pharm. 1997;152(1):7-10



     下面小编收集了一篇范文供大家学习参考:


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构建


 

  摘要:运用布鲁姆目标分类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保障以及实施效果等五个方面初步建立起一套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并采取专家意见法确定指标权重,从这五个方面对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总体评价,对于提高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自然科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教学评价


  一、引言

  通常人们将科学划分为三个大的领域,即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每一领域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各不相同。自然科学以自然界、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它是研究自然界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生产和自然科学实验的知识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具有具体性、经验性和精确性的特点。自然科学研究对象是具体的、特殊的物质运动,相对于无限世界的永恒问题,注重观察和实验,尤其是重视数学应用,概括地讲就是重视检验。

  自然科学通识课程应该反映自然科学的基本特点,因此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应该有其特点,我们对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的教学评价目标与评价标准都应该有所不同。然而,我们目前对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的评价要么与人文社会科学用同一个指标,要么与专业课程的评价用同一个指标,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的评价没有反映出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的特点。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合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特点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二、文献综述

  目前对通识教育评价的研究还比较少,现有的通识教育评价研究,主要是通过对美国通识教育评价的介绍,以图对我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有所裨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美国通识教育评价历史与现状的分析介绍。美国高等学校对整体通识教育成效的评价始于20世纪80年代,改进通识教育教学的途径大致分为教师进修(FacultyDevelopment)、教师教学(FacultyTeaching)、教学评价(TeachingEvaluation)和教师评鉴(FacultyEvaluation)四个方面,各学校最常采用的评价组织方式可以总结为校际之间的联合途径、各校自行的方式和个别教师评价三种方式。除此之外,有关研究显示,美国通识课程评价主要包括目标、计划(设置)、内容、组织和实施以及效果的评价。当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评价方法是1998年美国北科罗拉多州大学通识教育委员会研究的一种能让教师积极参与的通识课程评价方法——课程嵌入式评价法,该方法让各步骤之间构成一个环状系统,以评促教。美国中等规模大学因其操作方便推广使用该方法。

  其二,对通识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评价是以一定价值观为基础的,通识教育评价也不例外。有学者从个人与社会角度将通识课程的价值取向分为适应和引领社会发展的“社会价值取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价值取向”,并认为二者是辩证统一的。有学者研究认为可以从高校要求与学生需要角度分析价值取向,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应受到“符合目的”和“满足需要”两种教学质量观的指导,在这两个质量观思想主导下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还有学者提出大学通识教育能力评价这一概念,将通识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制度指标、资源指标、行为指标和环境指标四个方面,其本意是对通识教育课程等诸多方面进行评价。有学者通过分析日本通识教育课程,指出其价值取向经历了一个从人文主义到科学主义,进而达到科学人文主义的发展过程。

  其三,对评价方法的研究。有效的评价方法是提高评价水平的重要保证。有学者通过对美国通识教育评价的研究,指出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因此应综合运用直接间接、定性定量的方法进行评价。有学者在分析通识教育评价的必要性与特殊性的基础上,认为好的评价方法应具备目的性、可行性和周密性三个特点,可以综合运用档案袋评价法、基本技能测验法、价值增值法以及各种问卷调查。但是这些对评价方法的研究仅限于一般性介绍,并无实质性探索。有学者提出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建立评价数据模型,为通识教育课程量化评价提供了一种可行性的数学分析方法。还有学者结合课程开发理论,在通识课程评价中运用矩阵方法,对课程与目标进行交互效应分析,较系统地探索了通识课程设置问题。这些方法总体来看都是数学统计方法在评价中的使用,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

  其四,对台湾地区通识教育评价的研究。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践较早,但实践仍不容乐观,沈君山认为没人愿意管,没人愿意教,没人愿意听。因此,台湾地区高校十分重视通识课程的评鉴,通过努力已初步形成较系统的评价体系。有学者提出台湾地区各大学课程设计应注意把握两个原则,一是以课程拓展学生思考问题时的时间深度,二是应加强不同领域或者部门之间的联系。台湾地区自1998年开始由教育主管部门委托通识教育学会办理“大学校园通识教育评鉴”活动,检查台湾各大学通识教育的规划与实施情况,为通识教育改进提出建议。这次评价的项目与指标包括办理目标与特色、组织及行政动作、教学与行政资源、课程与教学、师资素质与员额、服务与推广、未来发展和自我评鉴八个方面。有学者分析后认为台湾地区通识课程体现出理念清晰、内容丰富、方式灵活、设计刚柔并济的特色。

  也有少数学位论文对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进行专门的研究,主要是对通识课程评价进行个案研究。但总的来说,目前对通识课程评价的系统性研究还较少。通识课程近年来存在备受诟病的质量问题,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评价体系的匮乏导致通识课程产生的积极效果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同时,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不断扩大的鸿沟,也导致了各自学科范围内的通识课程形式与内容的差异不断加大。因此,对不同学科领域的评价标准应该有所区别。而目前的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着两种不正确的倾向:第一种是所有的课程都是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没有针对通识课程特别是不同性质通识课程的评价体系;第二种是在对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时,所采用的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过于笼统,以一种粗略简单的评价体系应用于所有通识课程,这种千篇一律的方式显然对通识教育的理解过于肤浅,没有体现出学科门类的特点,因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毕竟属于完全不同的学科,在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也需要兼顾各自的特点,不能使用完全相同的评价指标。

  本选题从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的特点出发,研究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打破多年来一套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办”所有通识课程的局面,也防止继续沿用专业教育模式下过分专业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深化了通识教育质量评价研究,有利于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自然科学通识课程及其特点

  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自然现象或事物的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相较其他门类科学而言有其独特的性质。自然科学是关于自然的系统化的知识。自然科学不是简单堆砌零星知识,而是一个有机的知识整体,它具有以下特点:①客观性,这体现在研究对象、内容和评价标准都是客观存在的。②逻辑系统性,这体现在通过判断和推理的逻辑程序准确表示科学材料的概念和范畴。③计量性,这体现在自然科学的研究使用质量、长度、时间三个基本量纲进行定量分析。④无阶级性,这体现在自然科学反映的是自然界的规律,不属于任何特定的阶级,具有直接继承性。

  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是指在通识教育实践中为实现通识教育目标而担负传授自然科学领域知识的通识课程,学生通过学习自然科学通识课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获得跨学科分析研究问题的视野,进而架构与形成完整的知识与能力结构。

  自然科学通识课程主要传授自然科学相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基本态度和精神。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其一,自然科学通识课程传授自然科学基础性知识。钱学森根据改造世界的间接性将自然科学层次划分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和工程科学。其中基础科学是基石,提供知识储备;技术科学是过渡,研究理论向实践转变的通用技术;工程科学是应用,是理论的实际运用。自然科学通识课程应兼顾这三个层次,传授这三个层次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充分体现传授知识的基础性。同时,自然科学通识课程还应教授当代自然科学前沿性知识。自然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材料和新技术不断涌现,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自然科学通识课程应注重知识体系的科学合理组合,教授学生当代自然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使学生把握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

  其二,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注重提高学生运用科学计量手段揭示客观事物规律的能力。从自然科学研究对象分析,自然科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本身并进一步揭示其运动规律的科学。规律本身是具有客观性的,自然科学通过精确计量的手段进行定量分析,探究存在与运动规律。自然科学通识课程应充分向学生展示自然科学精确计量和定量分析的特点,提高学生定量分析能力。

  其三,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自然科学在研究过程中,强调判断与推导的逻辑严密性,将科学材料通过判断和推理的逻辑思维进行展示。自然科学通识教育课程应该利用课程的特性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精神等。

  其四,自然科学通识课程反映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之间以及当今自然科学向人文、社会科学融合渗透的趋势。马克思说“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使本领域各学科出现交叉,另一方面使自然科学迅速地向自然科学以外领域渗透,为一切科学认识提供研究手段。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更加应该体现交叉融合的特点,为培养“通融识见”的“人”提供可能。

  构建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必须充分体现以上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的特点。

  四、构建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基础

  目标是评价教育计划是否成功的基础。目标既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方式,同时又能更加清晰地说明课程与教学成功与否。如何将目标与评价科学紧密结合在一起,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对目标的科学分类,或者是将目标进一步具体化。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但最具影响力和实践操作性的当首推师承泰勒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

  布鲁姆认为确定目标至关重要,必须根据目标选择构成课程结构的“内容和行为”。布鲁姆从教育目标完整性出发,制定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技能(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大类,并按照这三大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包括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技能(能力)目标有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和习惯化等6种。学生达到了技能方面的目标,就意味着发展了某种特定的表现能力。情感目标包括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个性化5种基本的目标。2010年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有了修订版,这是在众多心理学家以及具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的思想结晶。修订版的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对认知目标进行了调整,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两方面重新规划认知目标。

  知识维度将知识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等。事实性知识是学习者在掌握某一学科或解决问题时必须知道的基本要素。概念性知识是指一个整体结构中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表明某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是如何加以组织的、如何发生内在联系的、如何体现出系统一致的方式等等。程序性知识是“如何做事的知识”。元认知知识是关于一般的认知知识和自我认知的知识。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对教师的教学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使教师能对课堂教学目标把握准确,能够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评价。因此,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是确定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目标以及设计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评价指标的重要理论基础。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通识教育目标也可以分为三大类:

  知识领域的目标——使学生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通识素质的知识,以及让学生了解这些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如何,为学生了解历史、理解社会和世界提供多种思维方式和广阔的教育,以形成学生宽广的知识面和均衡的知识结构。

  能力领域的目标——帮助学生掌握本门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基本技能,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科目知识分析其他学科问题或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批判、创新等能力;培养学生进一步学习的能力;掌握数学计算能力等等。

  情感领域的目标——引导学生形成某种兴趣、态度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与自然、社会和他人和谐相处。

  与上述三类通识教育目标相对应,自然科学通识教育教学目标也可分为知识领域的教学目标、能力领域的教学目标和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这三大教学目标又可以根据每门课程的具体情况细分为若干个子目标。进行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评价时,需要根据这些大目标分别设计多个子目标,以避免评价目标过于抽象、笼统和含糊。


  五、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涉及多个方面。根据前面对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特点的分析,运用布鲁姆目标分类学理论,结合我国教学评价的实际情况,我们通过因素分析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教学保障、教学效果五个方面构建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本研究设计的评价主体是专家(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评价的客体是教师和学生及其教与学的活动,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改,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决策服务。评价方法有质性评价(aulitativeevaluation)与量化评价(quantitativeevaluation)。本研究体系主要以量化评价为主。为了充分体现专家(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的原则,将教师与学生也作为评价主体参加评价。其评价体系基本框架见下表1。

  表1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评价目标评价主体评价对象评价方法评价内容

  1.通识课程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方式与方法

  4.教学效果1.管理者2.教师3.学生1.教师2.学生档案袋评价法、心理量表测验法、标准化考试、问卷调查法、课程嵌入式评价法、学生在校期间的自我评价与毕业后用人单位的他人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等等。1.教学目标2.教学内容3.教学方法4.实施保障5.教学效果

  将以上评价内容做进一步细化,得到以下“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量表”(见表2)。该评价体系中各级指标权重采取专家意见法进行确定,权重的确定方法以及该量表的使用方法在后面专题论述。

  (一)权数的确定

  上述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及分值,即转变为定量指标。

  考虑到实际操作的简便性,我们将这个评价体系的指标达到程度分为五个等级,采取奇数赋值法分别赋值5、4、3、2、1,分值越高意味着达到程度越高。因为本评价体系是由一级指标逐级向下分解到三级指标,我们必须给出各级指标的权重并采取数理统计方法按指标的隶属关系进行归一化处理。

  权重的确定是个难点,对这个问题的处理一般采取历史经验法、专家意见法等方法来确定。本研究采取了专家意见法,通过发放问卷征询专家意见给出各级指标权重,然后对各专家给出的权重用算术平均法求得平均数作为权重。在研究过程中征询了10位专家意见,分别是3名通识教育研究者,4名自然科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师,2名管理人员,1名课程管理人员。经收集专家提供的意见,具体权重数据的确定资料如下。

  表2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量表

  一级指标

  指标权重(%)

  二级指标指标权重(%)

  三级观测点指标

  指标权重(%)

  权重系数

  各评价等级加权后得分

  说明

  (1)(2)(3)(4)(5)(6)(7)(8)(9)(10)(11)(12)(13)

  教学目标23%

  认知领域36%使学生准确掌握课程所涉及的科学事实,概念和范畴,原理、定律和学说100%8.28000%0.4140.33120.24840.16560.0828

  情感领域32%通过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学术和生活的严谨态度;增强人文科学情怀100%7.36000%0.3680.29440.22080.14720.0736

  能力领域32%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研究方法和基本技能;具备运用科学计量手段揭示客观事物规律的能力;具有运用本门学科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其它学科领域和社会问题的能力100%7.36000%0.3680.29440.22080.14720.0736通过评审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现场听课或教学视频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评判

  教学内容35%

  内容选取41%内容组织36%教材书目23%

  1.根据本课程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教育内容11%1.57850%0.0789250.063140.0473550.031570.015785

  2.充分考虑学生特性,给予学生本学科领域内一定的准备知识12%1.72200%0.08610.068880.051660.034440.01722

  3.体现本课程领域内基础性知识21%3.01350%0.1506750.120540.0904050.060270.030135

  4.具有前沿性,反映当代科学技术最新的发展趋势20%2.87000%0.14350.11480.08610.05740.0287

  5.反映社会发展对学生自然科学技术知识的需要21%3.01350%0.1506750.120540.0904050.060270.030135

  6.宽度与深度相适应15%2.15250%0.1076250.08610.0645750.043050.021525

  1.内容组织具有递进性,符合人对自然科学的一般认知规律19%2.39400%0.11970.095760.071820.047880.02394

  2.注重理论学习与实验实训相结合31%3.90600%0.19530.156240.117180.078120.03906

  3.教学内容由点到面,模块层次设计科学,衔接自然24%3.02400%0.15120.120960.090720.060480.03024

  4.体现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联系,贯穿与其他学科的融通26%3.27600%0.16380.131040.098280.065520.03276

  1.能开发体现自然科学通识课程特点的适用教材52%4.18600%0.20930.167440.125580.083720.04186

  2.推荐阅读的书目具有代表性,难易程度适中48%3.86400%0.19320.154560.115920.077280.03864通过评审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现场听课或教学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评判

  续表2

  一级指标

  指标权重(%)

  二级指标

  指标权重(%)

  三级观测点指标

  指标权重(%)

  权重系数

  各评价等级加权后得分

  A(5)B(4)C(3)D(2)E(1)说明

  (1)(2)(3)(4)(5)(6)(7)(8)(9)(10)(11)(12)(13)

  教学形式与方法12%

  教学方法55%

  教学手段45%

  1.教学方法得当,能够运用案例分析、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使高深的内容变得通俗易懂16%1.05600%0.05280.042240.031680.021120.01056

  2.能根据课程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的运用与设定的教学目标相适应24%1.58400%0.07920.063360.047520.031680.01584

  3.注重课后阅读和练习,并及时答疑18%1.18800%0.05940.047520.035640.023760.01188

  4.能够主动地使本门课程与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综合交叉,提供多元化的认识视野和多角度的思维方式23%1.51800%0.07590.060720.045540.030360.01518

  5.能够与学生平等对话和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19%1.25400%0.06270.050160.037620.025080.01254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营造强烈的现实感,增强教学的趣味性31%1.67400%0.08370.066960.050220.033480.01674

  2.突出实验演示,体现自然科学实证特征36%1.94400%0.09720.077760.058320.038880.01944

  3.教学手段的选用与教学目标及内容相适应,符合自然科学研究的特点33%1.78200%0.08910.071280.053460.035640.01782通过评审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计划等教学文件和现场观测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评判

  实施保障10%师资力量56%硬件条件44%

  1.有一支知识结构和年龄、职称结构合理的通识课程教学团队20%1.12000%0.0560.04480.03360.02240.0112

  2.主讲老师在本学科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度,并具备良好的教学能力28%1.56800%0.07840.062720.047040.031360.01568

  3.积极开展本学科领域教学研究25%1.40000%0.070.0560.0420.0280.014

  4.团队治学严谨,认真负责,教学准备充分,教案书写规范,对通识课程教学态度积极27%1.51200%0.07560.060480.045360.030240.01512

  1.课程建设经费投入合理33%1.45200%0.07260.058080.043560.029040.01452

  .合理配置和开放与教学活动相适应的实验室34%1.49600%0.07480.059840.044880.029920.01496

  3.能配置适应教学需要的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设备33%1.45200%0.07260.058080.043560.029040.01452通过评审相关教学文件和现场观测对实施保障条件进行评判

  续表2

  一级指标

  指标权重(%)

  二级指标指标权重(%)三级观测点指标指标权重(%)权重系数各评价等级加权后得分A(5)B(4)C(3)D(2)E(1)说明

  (1)(2)(3)(4)(5)(6)(7)(8)(9)(10)(11)(12)(13)

  教学效果20%认知领域目标达成36%情感领域目标达成32%能力领域目标达成32%

  让学生掌握本课程领域内基础性、前沿性知识,并了解其应用,使各领域知识能融会贯通100%7.20000%0.36*0.288*0.216*0.144*0.072*

  让学生形成严谨细致的治学精神与善于与人合作的团队意识;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实现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融合,达成人文情怀100%6.40000%0.32**0.256**0.192**0.128**0.064**

  1.注重学生定量计量分析能力的培养23%1.47200%0.0736***0.05888***0.04416***0.02944***0.01472***

  2.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21%1.34400%0.0672***0.05376***0.04032***0.02688***0.01344***

  3.进行本课程领域特有的研究方法的培养和训练23%1.47200%0.0736***0.05888***0.04416***0.02944***0.01472***

  4.突出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18%1.15200%0.0576***0.04608***0.03456***0.02304***0.01152***

  5.能分辨科学证据与个人意见、事实与学说的关系,提高使用科学证据的能力15%0.96000%***0.048***0.0384***0.0288***0.0192***0.0096***专家(管理者)、教师与学生三方面根据课程实施实际情况,通过现场听课或教学视频,检查作业(课程论文、实验设计)等方法,对照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育目标来评价目标的达到程度

  注:以下指标仅针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部分的五级的评分标准如下:

  E(1)1.能准确陈述研习的课程所涉及的科学事实,概念和范畴,原理、定律和学说,研究方法,定理,基本的科学理论;

  D(2)2.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研习的课程所涉及的科学事实,概念和范畴,原理、定律和学说,研究方法,定理,基本的科学理论;

  C(3)3.能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分析解释自然现象,进行逻辑推导和演算;

  B(4)4.能将所学到的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结合起来,理解其共性与差异性,了解自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A(5)5.能运用自然科学方法论与思想,从自然科学层面分析、探究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社会现象。

  **部分的五级的评分标准如下:

  E(1)1.能认真听取从不同理论角度对某些自然科学现象的解释;

  D(2)2.能提出自己支持哪些对自然科学现象进行解释的理论;

  C(3)3.在课程讨论中阐述自己支持哪些对自然科学现象进行解释的理论观点的原因,能理解科学技术的功能与局限性;

  B(4)4.能从不同理论角度解释和论证某些自然科学现象;

  A(5)5.能从自然科学角度解释自己所学专业的一些问题,并给出严密的证明,培养对学术与生活的严谨态度,认识理性思考在价值判断中的作用,能深刻理解科学技术的功能与局限性,增强人文科学情怀。


  ***部分的五级的评分标准如下:

  E(1)1.能知道本课程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科学证据、思维及技能;

  D(2)2.能参与围绕本课程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基本科学证据的收集、思维及技能训练所展开的各项活动;

  C(3)3.能在指导下运用所学基本概念、原理、学说进行推理、演算、论证;

  B(4)4.在新的情景下能独立运用所学基本概念、原理、学说进行推理、演算、论证;

  A(5)5.〖ZK(〗能灵活运用掌握的自然科学思维方式、研究方法与基本技能以及科学证据解决自己所学专业、日常生活及一些社会问题。

  1.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一级权重10名专家给出的意见如表3所示。

  2.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一级指标所属的各二级指标的权重10名专家给出的意见如表4所示。

  3.三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二级指标所属的各三级观测点指标的权重10名专家给出的意见如表5所示。

  表3一级指标权重

  专家一级指标abcdefghij平均权数(%)

  教学目标2515103020352030202523

  教学内容3035383040353035403535

  形式方法15141257101012152010

  实施保障1516155510105101012

  教学效果1520253028103018151020

  注:如教学目标的平均权数=(25+15+10+30+20+35+20+30+20+25)/10=23(注:每个专家给出的权重总和为100%,以下关于权重的总和都是这样规定)。其余的类推可计算得出(同上面的计算方法)。需要说明,对各级权数的确定为了计算方便,全部取整数。对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的权重的计算也采取了这一方法。

  表4二级指标权重

  专家指标abcdefghij平均权数(%)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实施保障教学效果

  认知领域3540343330353830404036

  情感领域3530333430353035402032

  能力领域3030333340303235204032

  内容选取4050343540503838454041

  内容组织4030334030303038454536

  教材书目2020332530203224101523

  教学方法5055564065525060705555

  教学手段5045446035485040304545

  师资力量5060706545458030555856

  硬件条件5040303555552070454244

  认知3540343330353830404036

  情感3530333430353035402032

  能力3030333340303235204032

  注:专家认为既然以教学目标来判断实际效果,那么在教学目标中给出的权重此处同样适应。

  表5三级指标权重

  专家指标abcdefghij平均权数(%)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能力领域内容选取内容组织教材书目

  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指标1201597610151010611

  指标228109121061010111012

  指标31015302025221815203021

  指标41530251525352010181020

  指标51520181824152230212821

  指标6121092810121525201615

  指标12520251525181020151719

  指标23015253535254535382531

  指标32040252517222025123024

  指标42525252523352520352826

  指标15560457045624265423552

  指标24540553055385835586548

  续表5

  专家指标abcdefghij平均权数(%)

  形式方法教学保障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力量硬件条件认知领域情感领域能力领域

  指标11520152020101025151516

  指标22520301820292225302024

  指标31520152320151520152018

  指标42520201920263320301523

  指标52020202020202010103019

  指标13330404030353020252831

  指标23330253050353640454036

  指标33440353020303440303233

  指标11825151520222020301820

  指标23430323525103535103028

  指标31815352030382015322725

  指标43030183025302530282527

  指标13333354030353825303033

  指标23333353030302540453834

  指标33434303040353735253233

  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100

  指标12530222420222020182523

  指标21715172420204015251521

  指标32315202220201045203023

  指标42020181520232010201518

  指标51520231520151010171515

  以上通过对专家意见进行算术平均,我们已经计算出了三级指标的权重。

  (二)评分的计算及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价

  权重确定以后,下一步就要计算确定各指标各级别的具体对应的分值。因为本评价体系是由一级指标向三级指标逐级分级构成的,因此对指标对应的分值也应该逐级按权重加权计算。

  1.量表的计算方法和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举例说明

  第一步,计算第三级指标在总指标体系中的综合权重系数。

  第三级观测点指标在总指标体系中的综合权重系数=一级指标权重×二级指标权重×三级指标权重,如:一级指标“教学内容”所属二级指标“内容选取”下的三级“指标1”在总指标体系中的综合权重系数=035×041×011=1578500%,其余权重系数的计算如此类推。

  第二步,计算各第三级指标各评价级别在总指标体系中的得分(各评价等级加权后得分)。

  第三级指标各评价级别在总指标体系中的得分(各评价等级加权后得分)=第三级指标在总指标体系中的综合权重系数×各级分值,如:教学内容所属内容选取下的指标1评价为A级(5分)在总指标体系中的得分=1578500%×5=0078925,其余各评价等级得分的计算如此类推。

  至此,我们用以上方法已经编制好了一套完整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量表。

  第三步,运用量表计算综合得分,对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得分=∑第三级指标实际被评价级别在总指标体系中的得分

  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综合得分5)×100%

  例一:

  对《数学的精神》这门通识课程进行评价,某一评价人员按指标体系对各三级观测点指标评价等级如下:

  教学目标:ABB教学内容:ACCEABBBAACD

  教学形式与方法:ABDBCBCC实施保障:BCADBBD

  教学效果:CCDBBCE

  如教学目标所属三级观测点指标分别实际被评为A、B、B级,查《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量表》可知,在总指标体系中的得分分别为0414、02944、02944,其余的如此类推,最后将所有得分相加即为综合得分。

  教学目标:ABB等级对照量表对应分值为:

  0.4140.29440.2944

  教学内容:ACCEABBBAACD等级对照量表对应分值为:

  0.0789250.051660.0904050.02870.1506750.08610.09576

  0.156240.15120.16380.125580.07728

  教学形式与方法:ABDBCBCC等级对照量表对应分值为:

  0.05280.063360.023760.060720.037620.066960.05832

  0.05346

  实施保障:BCADBBD等级对照量表对应分值为:

  0.04480.047040.070.030240.058080.059840.02904

  教学效果:CCDBBCE等级对照量表对应分值为:

  0.2160.1920.029440.053760.058880.034560.0096

  将以上得分相加即为综合得分:

  综合得分=3.609405

  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3.6094055)×100%=72.1881%

  即:该评价人员对该课程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教学目标总体达到程度)为721881%。

  需要说明,我们采取了1-5的级数赋值法对各指标分级,一是为了考虑操作上的简便,二是仅对评价指标分五个层次,有利于在评价中拉开距离。但是这样也使我们的评价不够精细,相对较粗糙。因此,如果在条件许可时可以不采用分级赋值法而直接采取百分制打分,然后按上述计算原理计算,这样可以使得评价结果更加精细。

  第一步,计算第三级指标在总指标体系中的综合权重系数。该步骤对权重的计算和上文“量表的计算方法和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举例说明”部分第一步相同。

  第二步,计算各第三级指标各评价级别在总指标体系中的得分(各评价等级加权后得分):

  第三级指标实际被评价百分制得分在总指标体系中的得分=第三级指标在总指标体系中的综合权重系数×百分制下得分

  如:教学内容所属内容选取下的指标1被评价为90分在总指标体系中的得分=1.578500%×90=1.42065

  第三步,运用量表计算综合得分,对教学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综合得分=∑第三级指标实际被评价百分制得分在总指标体系中的得分

  此处的综合得分即为百分制下的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得分。

  2.使用本评价体系对各级指标达到程度的分析

  以上计算是以定量分析方式描述了本指标体系下综合目标达到的情况。如果要分别分析一级指标、二级指标达到情况则可以采取如下方法。

  例二:

  根据例一某一评价人员所给评价等级资料,现在要分析“教学内容”(一级指标)所属“内容选取”(二级指标)的目标达到情况。

  第一步,计算二级指标下所属三级指标在A级(5分)情况下在总指标体系中的得分之和,即若全部获得A级所获得的满分:

  “内容选取”所属三级指标在A级(5分)情况下在总指标体系中的得分之和=0.078925+0.0861+0.150675+0.1435+0.150675+0.107625=0.7175

  第二步,计算二级指标下所属三级指标的实际得分:

  从例一资料已知“内容选取”所属三级指标的实际被评等级分别为A、C、C、E、A、B,查对《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量表》可知对应的分值为0.078925、0.05166、0.090405、0.0287、0150675、0.0861。

  “内容选取”所属三级指标的实际得分=0.078925+0.05166+0.090405+0.0287+0.150675+00861=0.486465

  第三步,计算二级指标达到情况:

  “内容选取”达到情况=“内容选取”所属三级指标的实际得分/“内容选取”所属三级指标在A级(5分)情况下在总指标体系中的得分之和=(0486465/07175)×100%=67.8%

  即:该评价人员对该课程“内容选取”方面教学质量的评价(二级指标达到程度)为678%。

  如此类推,也可以计算分析一级指标的目标达到情况,此处不再赘述。

  五级赋值法下以百分比表示的各级指标的达到程度有五个节点数据,分别为100%、80%、60%、40%、20%,即最好可以获得100%,最差也可以获得20%。根据自然科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特征和本指标体系的内涵,本研究认为分别取这几个节点数据的中位数划分区间,可以将目标达到程度百分比的基本含义做如下划分,20%~30%差,30%~50%较差,50%~70%中,70%~90%良,90%~100%优。

  若直接采取百分制打分,最好可以获得100%,最差可以获得0%。因此,在此情况下目标达到程度百分比的基本含义的划分以0%~100%之间分五级较妥当一些,即0%~20%差,20%~40%较差,40%~60%中,60%~80%良,80%~100%优。通过这个比较,不难看出五级赋值法相对于百分制直接打分法最终评价结果要粗糙一些,但是却有利于拉开距离。


  六、对本指标体系合理性的探讨

  有研究根据泰勒原则将我国高校课程编制活动进行归纳提出四阶段模式,并将此模式与国外研究成果进行比较,认为各国高校在方案编制方面所遇到问题基本一致,只是解决的思路与措施不同,因此本指标体系从理论基础上分析是合理的。具体指标体系的架构则充分考虑了我国教学评价的历史习惯,运用因素分析法,从影响教学质量的几个关键因素着手设计指标,并将指标体系逐级细化,实际上这也是符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其基本框架与本研究所设计的一级指标体系是相似的,因此从已有成果和评价实践上看本研究所构建的基本框架是可行的。

  本研究各级指标的权重采取了专家意见法,考虑到专家们的意见。因此,从权重角度看,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专家给出的权重是否具有正态分布的特征,来进一步分析本指标体系的合理性。

  (1)对一级指标权重进行KS检验,验证其是否符合正态分布。“教学目标”专家给出的权重如下:25151030203520302025,现在要分析是否服务正态分布。要检验的假设是:①H0:服从正态分布;②H1:不服从正态分布。运用SPSS工具软件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可知,Z值=0.490,P=0.970>0.05,所以在0.05的显著性水平上接受H0,即服从正态分布。可按以上方法依次对其余一级指标进行分析(具体略)。

  (2)对二级指标权重进行KS检验,验证其是否符合正态分布。由于二级指标较多,这里选取一级指标权重最大的“教学内容”所属的“内容选取”、“内容组织”和“教材书目”三个二级指标进行分析(具体过程略)。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专家给出的二级指标的权重是符合正态分布的,各权重指标集中趋势良好,所求的平均权重具有代表性。

  七、本评价体系实际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任何评价体系在实际使用中都应当体现出公平性和客观性,因此本研究设计的评价体系除了专家(管理者)参与评价以外,将教师与学生也作为了评价主体,即教师与学生既是评价主体也是评价的客体,最大可能地体现公平性与客观性。根据与专家的访谈,他们认为我国教学质量的评价主要为教学管理与决策服务,应该以专家(管理者)评价为主,但是也要充分考虑到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应让他们也参与评价。因此,本研究认为最终评价结果应该是专家(管理者)、教师和学生使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的综合结果,但是专家(管理者)的权重设置应该大些,专家(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权重定为75%、15%、10%较为妥当。

  总之,自然科学通识课程仍然属于通识课程范畴,因而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评价应具有一般通识课程教学评价的共性。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等为研究对象,因此自然科学强调逻辑推理、科学实证和定量计量,具有不同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鉴于自然科学通识课程自身的特点,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评价指标又必须与人文社会科学通识课程或者其它专业课程的评价指标有所区别。本研究采用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将目标作为建立评价体系的起点,力图构建科学、合理并具可操作性的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希望对提高自然科学通识课程教学质量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陈向明,2008:《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探索——以北京大学元培计划为例》,教育科学出版社。

  \[2\]冯惠敏,2004:《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武汉大学出版社。

  \[3\]付继林等,2010:《大学通识教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教学研究》第3期。

  \[4\]葛晓飞,2008:《台湾地区综合性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西南大学学位论文。

  \[5\]黄坤锦,2006:《美国大学的通识教育——美国心灵的攀登》,北京大学出版社。

  \[6\]黄俊杰,2001:《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7\]克拉斯沃尔(Krathwohl,D.R.)、布鲁姆等,1989:《教育目标分类学(第二分册):情感领域》,中译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李波,2009:《美国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经验与启示》,《教书育人》第10期。

  \[9\]李曼丽,1999:《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清华大学出版社。

  \[10\]马晓春等,2009:《两种质量观视阈下的高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模式初探》,《文教资料》第9期。

  \[11\]庞海芍,2009:《通识教育:困境与希望》,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2\]彭寿清,2006:《大学通识课程设计研究》,西南大学学位论文。

  \[13\]史彩计,2007:《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评价的一种方法:课程嵌入式评价法》,《复旦教育论坛》第3期。

  \[14\]王肃婷,2004:《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评价初探》,汕头大学学位论文。

  \[15\]文祯中,2007:《自然科学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

  \[16\]杨颉,2003:《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17\]袁琦,2004:《美国大学通识教育评价研究》,东南大学学位论文。

  \[18\]曾德军,2004:《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研究》,武汉大学学位论文。

  TeachingEvaluationSystemAboutNaturalScienceGeneralEduationCurriculum

  FengHuimin1andHuTuo1

  Abstract:Inthispaper,usingBloomstaxonomyofeducationalobjectives,buildingupasetofsciencegeneraleducationcurriculumteachingqualityevaluationsystemfromtheteachingobjectives,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thod,teachingsupportandeffectaspects,andtakingexpertadvicestodeterminetheweightofindex,fromthefiveaspectsofnaturalscearchtoimprovethenaturalsciencegeneraleducationcurriculumteachingqualityhasimportantsignificanceintheoryandpractice.

  KeyWords:NaturalScience;TheCourseofGeneralEducation;TeachingQuality;TeachingEvaluation


  ■责任编辑汪晓清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qkbk/lwgs/lunwengeshi/2918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