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期刊百科 > 论文指导 > 论文开题 > 论文一般写什么论文写作一般怎么培养(共3篇)

论文一般写什么论文写作一般怎么培养(共3篇)

日期:2023-02-09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论文开题



  第1篇: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渐进式培养模式研究


  当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主要有四种惯常模式,这四种模式存在诸多不利于提升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因素。笔者认为,可以在高校确立和推广一种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提升的渐进式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通过为“学术论文”准确定性、引导学生阅读高水平学术论文,实现论文指导的渐进性和连贯性,完善学生论文写作激励机制等步骤来实现的。实施这一模式还需要关注和反思几个相关问题。

  论文写作是大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训练环节,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论文写作能使校方有效了解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解水平,因为论文写作不仅需要坚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更需要对专业理论系统、完整的掌握,没有丰富的本专业学科知识和对各项前沿成果的了解,是写不出质量较好的论文的。另一方面,论文写作能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论文写作不再是对所学知识的重复和照搬,而是要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创新,提升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论文写作还是培养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通过这一训练能让本科生初步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原则,提前接触和进入学术研究领域,达到学、研相长的目的,同时还能够推动高校学生形成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的良性模式,对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鲜明的意义。所以,提升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让他们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和技巧、培养学生对论文写作的兴趣,在大学教育中是极其必要的。

  为此,我们在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中进行了深入调研,先后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同时,我们还对三个班级学生的课程论文以渐进式培养模式进行了全程指导,效果非常显著,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惯常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针对这一问题的一种渐进式培养模式,以期为提升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尽绵薄之力。

  一、当前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惯常模式及其问题

  当前,国内高校对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普遍重视不够,能注重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高校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学校采取的是课程论文或学年论文的要求,要求本科学生每年写一篇专业学年论文,并将其中的一些优秀论文汇集成册,甚至在相关院系组织优秀论文评奖活动等,这些都有效地提升了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兴趣。但这些总体上是以“奖优”为原则,对大部分学生并无严格训练和要求,可以说,大部分高校对学生论文写作的重视程度是极欠缺的。高校较为普遍的一种现象是,论文写作泛滥化,几乎每门课都要求写课程论文。学生每学期要写的课程论文数量很多,但获得的指导却极为欠缺,造成论文写作形式化、随意化,学生提交的论文也缺乏规范性和学术性,其中甚至不乏抄袭。

  1.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惯常模式

  根据笔者的观察和总结,当前高校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主要有以下四种惯常模式:

  其一,随意模式。所谓“随意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中,无论在论文选题上还是具体内容上都缺乏教师的明确指导,只需学生随意提交一篇论文作为教师评分依据;论文题目只要同课程内容相关就可以,教师也不与学生就此论文内容进行二次沟通和交流,其唯一的功用就是要借此给学生打个成绩。这种模式通常在高校公选课中比较常见,一方面因公选课学生人数较多,常常超过百人,教师认真批阅每一篇论文有很大的困难;另一方面,高校通常对公选课的考核要求较为灵活,管理相对较松,所以渐渐形成这种随意模式。当然,这也反映了授课教师的责任心。

  其二,规范模式。教师对学生的论文写作多着眼于基本学术规范,而对论文选题、论证框架、主要观点、写作技巧等具体内容关注不多,只要学生写出的论文符合基本的学术论文规范(如不抄袭、遵守引文注释规范等)、不出大问题就可以了。这种模式是当前高校学生论文写作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状况,很多教师在布置课程论文的时候最强调的就是一定不能抄袭,至于其学术性和创新性则多不被重视。

  其三,择优指导模式。在规范模式基础上,教师对个别论文选题较好或写作能力较为突出的学生的论文进行专门指导,让这部分学生尽可能写出一篇较为优秀的论文。这种模式在专业课程的学年论文或课程论文写作中比较常见,教师通常比较钟爱这些已然具备较好论文写作能力与素养的学生,非常乐意尽心指导此类学生,但能接受此种写作指导的学生凤毛麟角。

  其四,全面指导模式。个别极富责任心的教师对学生的论文写作不是听之任之或有限指导,而是对授课班级所有学生的论文展开全面指导,对每一位学生都根据其写作水平及其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对一的全面指导,让学生尽可能在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都有所进步。在这种模式下,教师通常会对一个班级学生的论文写作制定选题、开题、框架构建、指导查阅资料、写作和答辩等一整套程序,按部就班地完成,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论文写作能力的目的。但是,这种模式极耗时间和精力,而一门课的课时是有限的,要在正常授课之余完成这几个程序通常是困难的,需占用教师大量课余时间。所以,只有极个别教师能做得到。

  2.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惯常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以上我们总结了当前国内高校学生较为普遍的四种学术论文写作惯常模式,每一种模式的存在都同高校的教学、管理现状密切相关。但必须看到,这些学术论文写作惯常模式中都存在一些问题,不利于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提升和培养。

  其一,有效指导缺失。当前高校大学生在学术论文写作方面大多处在一种“放任”状态,尽管绝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论文写作课,但此类课程课时少,且以理论学习为主,通常脱离具体的课程论文和知识背景,无法发挥其充分指导的效能,从而多流于形式。而具体课程的授课教师却通常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全面指导每个学生的论文写作,使得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中有效指导缺失。在我们的问卷调查中,83%的学生对自己在论文中大量复制、粘贴他人论文乃至抄袭的原因解释为“不知道怎么写论文”。也就是说,他们不掌握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甚至很多学生的论文写作还停留在高中层次上。上述第一种模式中教师的指导基本缺失,第二种也只是提出一些规范要求,算不上指导,第三种模式尽管有教师的认真指导,但也仅限于极个别人。只有第四种模式才能算得上是“指导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但能实施此指导模式的教师太少。可以想象,在没有充分学术论文写作训练情况下,学生论文的写作水平难以令人满意。

  其二,指导缺乏循序渐进性。尽管在第三、第四两种惯常模式中教师对学生的论文写作有所指导,但这种指导也是存在问题的。在这两种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直接切入式的,通常不具有持续性和循序渐进性。因为论文的写作方法、技巧需要在不断写作尝试中积累,需要教师持续分享自己的写作经验来帮助学生掌握写作技能,一步一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这两种模式恐怕只有对论文写作基础较好的学生能起到一些帮助作用,而对绝大多数学生发挥不了太大的效用。

  其三,论文指导中缺乏奖优惩怠机制。当前高校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之所以存在这四种惯常模式(尤其是前两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缺乏教师指导学生论文的奖优惩怠机制。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课程论文采取什么样的指导态度,完全取决于教师个人的决断,这就导致了大部分教师为减少麻烦而采纳前两种论文写作惯常模式。因为用心指导学生论文并不能给教师带来什么好处,而不用心指导也没有什么惩罚。个别教师能对学生的课程论文做到全面指导,根本上靠的是教师自身的责任心,而非教学管理机制使然,所以常常无法持续和长久。

  二、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提升的渐进式培养模式

  针对当前大学生论文写作的这种现状,有没有一种具有可操作性的、能提升其学术论文写作能力的模式或途径呢?通过笔者的调研、分析和具体实践,我们认为可以在高校确立和推广一种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能力提升的渐进式培养模式。对于这种模式,主要特点就是循序渐进,从学生进入高校后就开始实施,一直延续到毕业论文的写作,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步骤。

  (1)为“学术论文”准确定性,让学生正确认识学术论文写作同一般写作的差异。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规定,学术论文是指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上具有的、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上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讨论或学术刊物上发表,或用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可见,学术论文写作是一种不同于一般性文学创作的写作形式,它通常要求文字表述精炼、准确,术语运用恰当、规范,文章结构完整、逻辑关系紧密,主要围绕科学性问题展开探索与分析。但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对学术论文的这些特点及要求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在我们的论文指导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尚未从高中写作状态中脱离出来,他们或将学术论文写成中学生式的散文或记叙文,或者提交的学术论文类似于考试中的论述题,或者像课堂笔记,根本达不到学术论文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要求。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学生对学术论文的定性不明确以及书写方式不了解、不熟悉不无关系。只有让学生明白学术论文同其他写作类型的差异,才有可能让学生写好学术论文。所以,渐进式培养模式的第一步就强调,学生至少要在入学后的第二学期就必须了解什么样的论文才是学术论文,实现准确定性和定位,这是实施这一模式的前提和基础。

  (2)引导学生阅读高水平学术论文,熟悉并学习高水平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对大学新生来说,学术论文写作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绝大多数学生通常难以迅速掌握其要旨。要想培养并提升大学生的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引导学生阅读已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熟悉并学习高水平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并尝试模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在学术论文写作中,很多他人的写作技巧是可以有效模仿的,如论文选题角度、框架布局等技巧,而这些恰恰是刚刚步入大学校园学生们的短板。在我们的论文指导过程中,大学生普遍出现选题过大、过泛、过空的问题,还存在标题语病、标题歧义、标题冗长、标题不能有效传达论点信息等问题。

  论文整体分析框架是在论文选题设计基础上对整个论文写作思路的全面规划,是对选题如何展开论证的逻辑安排。良好的分析框架能让论文写作事半功倍,使论题的论证层次分明、条理清晰、逻辑关系紧密。但在我们的调研中,能有效安排论文分析框架的学生不多,绝大部分学生不懂得如何规划适当的分析论证框架。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完全可以在教师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大量阅读高水平学术论文来实现。因为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即便不见得都能写出高水平学术论文,但至少能对如何谋篇布局、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能够对一篇论文在形式上的优劣进行初步判断。在此基础上,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对已发表高水平论文进行不断模写,最终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在渐进式培养模式中,这一步骤应当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周期。

  (3)实现论文指导的渐进性和连贯性,是渐进式培养模式的核心。通常,我们对大学生学术论文的指导是缺乏渐进性和连贯性的。当下在绝大部分高校,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学生每上完一门课,授课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提交课程论文,而对学生所提交论文的要求却多是“一刀切”式的,很少考虑不同年级学生写作能力和层次上的差异性,更遑论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地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因为授课教师在上完这门课后可能不会再给这个班的学生上课了。所以,绝大部分学生所写的大部分课程论文对他们的写作能力提升没有多大效用。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一年级83%学生普遍表示自己不知道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三年级学生的这种状态几乎没有发生变化,因为他们的学术论文写作缺乏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升的过程。

  此外,即便部分教师对一部分学生的论文能予以认真指导,但通常也缺乏指导的连贯性。教师对学生的指导通常同学生在某一阶段达到的水平相关,在不同阶段指导的重点各有不同,所以学生只有持续地得到指导,水平才能不断提升。但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高校授课教师在上完一门课后可能再不会给这个班的学生上课了,而以后给这个班上课的教师由于课程差异,要求学生写的学术论文在选题上也多不相同。这就导致教师对学生学术论文的指导出现断裂,缺乏连贯性。很多学生大学四年提交了不下20篇论文,但具有一定水平、能拿得出手的却一篇也没有。所以,在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中强调论文指导的渐进性和连贯性是非常必要的。

  其一,精简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数量,重视质量。要解决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必须实现其论文从数量向质量转变。为此,我们可以考虑取消非专业课的课程论文要求,而性质相近课程的课程论文亦可合并,如“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两门课程的论文就完全可以合并,要求学生只提交一篇论文,但对论文质量的要求也要相应提高。

  其二,可合并的课程论文,由前后两门课程教师进行持续指导。这样就能让指导的连贯性增强,更有利于学生写出高质量学术论文,还能让学生在接受多位教师的持续指导中真正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

  其三,制定能体现渐进性、阶段性的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和要求。高校要明确大一、大二、大三以至大四毕业论文等不同阶段论文写作要求和达成目标,如大一学生的论文主要强调选题及写作规范性,大二可偏重论文框架设计和资料搜集方法,大三可重点要求论文观点的创新性,大四毕业论文则全面提升写作要求。

  其四,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必须从课程论文中产出。在我们的调研中,80%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都是临时选择,只有不到20%学生的论文来源于课程论文。可见,绝大部分学生的课程论文并没有对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产生重要影响,毕业论文选题同课程论文没有太大关系。若我们明确规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必须从课程论文中产生,就可以促使学生在完成课程论文时认真应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从而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上。

  (4)明确教师指导职责,完善学生论文写作激励机制。正如前文所述,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论文指导缺乏有效的奖优惩怠机制。只有明确教师在论文指导方面的基本职责,制定完善的奖优惩怠机制,才能推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学生论文的指导中。

  此外,还需完善学生论文写作激励机制。在教学层面,可以规定本科生所撰写优秀课程论文可由教师、院系推荐发表,所发表学术论文可作为毕业论文并免于答辩等。在学校层面,可以组织优秀论文(不仅限于毕业论文)评选、奖励活动。在社会层面,各级项目、基金及论文评选活动也可对本科生限制性开放。

  在渐进式培养模式下,学生才能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而不是到毕业时,在实习、就业或考研等众多压力之下,匆匆忙忙完成一篇无论从选题、框架构思,还是具体资料方面都是临时确定的论文。这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价值。

  三、对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反思

  笔者在调研、分析和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具体实践中深切感受到,想要打破当下已形成的高校学生论文写作惯习,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稳步推进、渐次变革的过程,因为这不是单纯一个学术论文写作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变革,其中有几个重要的关键点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其一,必须明确对学术论文抄袭的概念界定。论文抄袭是当下高校学生论文写作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推进渐进式学术论文写作培养模式的最大障碍。这一问题的存在同当前国内高校的教学管理现状以及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想要肃清论文抄袭现象,其前提之一就是先要明确对学术论文抄袭的概念界定。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尽管“论文抄袭”这个词早已耳熟能详,但很多学生对于怎样算论文抄袭并不是很清楚,甚至对教师作出的论文抄袭判定进行质疑。在对“你觉得以下哪些项符合你认识中的抄袭”这一问题的回答中,78%学生都选择了“将别人的论文完全复制过来”和“将多篇论文的内容复制后重新组合”这两项,而选择“使用他人论文中的数据、图表而未注明出处”“成段落引用他人论文内容”和“将外文文章翻译成中文”三项的比例分别只有11%、20%和8%,在绝大部分学生眼中这三项并不算抄袭。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先后出台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各类规范,明确界定了学术论文抄袭的概念,但也有部分高校尚未出台相应规范;即便在已制定此类规范的学校中,绝大部分都是着眼于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而对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中不端行为的关注尚不足,或者说很多高校尚不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所以,对学生学术论文抄袭适用规范的制定和出台已势在必行。

  其二,应当反思高校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实际意义。高校要求大学生写学术论文的初衷是要在论文写作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创新,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初步尝试开展科学研究,让本科生初步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原则,提前接触和进入学术研究领域,达到学、研相长的目的,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实践中,学术论文写作非但没有充分发挥这样的积极作用,相反,当前这种存在缺陷的学术论文写作模式的推行,在学生中滋养了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气,即对学术论文写作没有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学术研究缺乏严肃、正面理解,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学术研究,“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是他们对学术论文写作的普遍看法,这从根本上颠覆了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应有之意,助长了学生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心理。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高校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实际意义。

  其三,应当反思社会学术环境对高校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学术界在学术论文写作、发表及评价机制等方面乱象丛生,除了论文抄袭之外,数据造假、人情关系、写作论文等问题也愈加突出。这些问题引发的一些负面影响越来越多地扩展到高校内,而且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现在更是影响到高校大学生。在各部门关注这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言献策的时候通常都忽略了高校大学生这一层面,因为他们对学术界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这仍然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需要在高校学生中提前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矫正。因为这样的心态和行为一旦形成,通常很难去除。更何况,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必将成为将来中国学术界的中流砥柱和希望。

  其二,可合并的课程论文,由前后两门课程教师进行持续指导。这样就能让指导的连贯性增强,更有利于学生写出高质量学术论文,还能让学生在接受多位教师的持续指导中真正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

  其三,制定能体现渐进性、阶段性的学术论文写作规范和要求。高校要明确大一、大二、大三以至大四毕业论文等不同阶段论文写作要求和达成目标,如大一学生的论文主要强调选题及写作规范性,大二可偏重论文框架设计和资料搜集方法,大三可重点要求论文观点的创新性,大四毕业论文则全面提升写作要求。

  其四,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必须从课程论文中产出。在我们的调研中,80%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都是临时选择,只有不到20%学生的论文来源于课程论文。可见,绝大部分学生的课程论文并没有对他们的毕业论文写作产生重要影响,毕业论文选题同课程论文没有太大关系。若我们明确规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必须从课程论文中产生,就可以促使学生在完成课程论文时认真应对,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论文,从而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上。

  (4)明确教师指导职责,完善学生论文写作激励机制。正如前文所述,当前高校对教师的论文指导缺乏有效的奖优惩怠机制。只有明确教师在论文指导方面的基本职责,制定完善的奖优惩怠机制,才能推动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激励教师积极投入到学生论文的指导中。

  此外,还需完善学生论文写作激励机制。在教学层面,可以规定本科生所撰写优秀课程论文可由教师、院系推荐发表,所发表学术论文可作为毕业论文并免于答辩等。在学校层面,可以组织优秀论文(不仅限于毕业论文)评选、奖励活动。在社会层面,各级项目、基金及论文评选活动也可对本科生限制性开放。

  在渐进式培养模式下,学生才能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而不是到毕业时,在实习、就业或考研等众多压力之下,匆匆忙忙完成一篇无论从选题、框架构思,还是具体资料方面都是临时确定的论文。这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是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实践价值。

  三、对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反思

  笔者在调研、分析和指导学生论文写作的具体实践中深切感受到,想要打破当下已形成的高校学生论文写作惯习,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稳步推进、渐次变革的过程,因为这不是单纯一个学术论文写作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的变革,其中有几个重要的关键点值得我们关注和反思。

  其一,必须明确对学术论文抄袭的概念界定。论文抄袭是当下高校学生论文写作中较为普遍的现象,也是推进渐进式学术论文写作培养模式的最大障碍。这一问题的存在同当前国内高校的教学管理现状以及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想要肃清论文抄袭现象,其前提之一就是先要明确对学术论文抄袭的概念界定。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尽管“论文抄袭”这个词早已耳熟能详,但很多学生对于怎样算论文抄袭并不是很清楚,甚至对教师作出的论文抄袭判定进行质疑。在对“你觉得以下哪些项符合你认识中的抄袭”这一问题的回答中,78%学生都选择了“将别人的论文完全复制过来”和“将多篇论文的内容复制后重新组合”这两项,而选择“使用他人论文中的数据、图表而未注明出处”“成段落引用他人论文内容”和“将外文文章翻译成中文”三项的比例分别只有11%、20%和8%,在绝大部分学生眼中这三项并不算抄袭。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先后出台了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各类规范,明确界定了学术论文抄袭的概念,但也有部分高校尚未出台相应规范;即便在已制定此类规范的学校中,绝大部分都是着眼于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而对学生学术论文写作中不端行为的关注尚不足,或者说很多高校尚不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所以,对学生学术论文抄袭适用规范的制定和出台已势在必行。

  其二,应当反思高校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实际意义。高校要求大学生写学术论文的初衷是要在论文写作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创新,提升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初步尝试开展科学研究,让本科生初步了解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和原则,提前接触和进入学术研究领域,达到学、研相长的目的,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但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实践中,学术论文写作非但没有充分发挥这样的积极作用,相反,当前这种存在缺陷的学术论文写作模式的推行,在学生中滋养了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气,即对学术论文写作没有认真、严谨的态度,对学术研究缺乏严肃、正面理解,不能正确认识科学的学术研究,“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会抄不会抄”是他们对学术论文写作的普遍看法,这从根本上颠覆了大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应有之意,助长了学生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心理。所以,我们有必要反思高校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实际意义。

  其三,应当反思社会学术环境对高校学生学术论文写作的负面影响。当前,我国学术界在学术论文写作、发表及评价机制等方面乱象丛生,除了论文抄袭之外,数据造假、人情关系、写作论文等问题也愈加突出。这些问题引发的一些负面影响越来越多地扩展到高校内,而且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现在更是影响到高校大学生。在各部门关注这些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建言献策的时候通常都忽略了高校大学生这一层面,因为他们对学术界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是,这仍然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需要在高校学生中提前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矫正。因为这样的心态和行为一旦形成,通常很难去除。更何况,当前的高校大学生必将成为将来中国学术界的中流砥柱和希望。


  第2篇:关于大学毕业论文写作人称的思考


  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人称的选择是关系到论文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从论文写作规范及写作人称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大学毕业论文在写作人称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大学毕业论文写作人称的规范和原则,从而为提高大学毕业论文的严谨性和权威性。

  一、引言

  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高校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价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大学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有特定的写作规范,在格式、结构、语言特点等方面都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学生在写作时,一般都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然而,有一个环节却常被他们忽视,这就是写作人称。大学毕业论文在写作人称上的乱象,对论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造成不良的影响,降低了论文的质量。

  本文将从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和写作人称的基本概念入手,分析大学毕业论文在写作人称上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论文写作人称的基本概念

  1.人称的基本概念

  人称,是语法术语,是指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行为、动作是属于谁的。人称一般有三种:第一人称(如,我、我们)属于说话人;第二人称(如,你、你们)属于听话人;第三人称(如,他、他们)属于说话人、听话以外的人。这里是从语法角度上来谈人称的概念,所以,也叫语法人称。

  人称可以用名词表示,也可以用代词表示,即,人称代词。代词所指的是说话的人叫第一人称,如“我、我们”;所指的听话的人叫做第二人称,例如“你、你们”;所指的是其他的人或事物叫第三人称,如“他、她、它、它们”。名词一般是第三人称。[1]

  2.写作人称的基本概念

  写作人称,也叫叙述人称。在生活中,所谓的叙述就是将事情的前后经过记载下来或说出来。而在理论研究中,叙述是把研究成果用一定的方法在理论上再现出来。[2]在论文写作时,论文的作者在文中总是用某种人称来称呼自己,这就是写作人称,它体现了论文作者与所表述的文字之间的关系。同样,写作人称也分三种:第一人称,是以“我”(或“我们”)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并以“我”(或“我们”)的口吻来阐述观点;第二人称,是以“你”(或“你们”)为对象的叙述;第三人称,是指叙述者以局外人的口吻,叙述“他”或“他们”的事情。[2]在叙述时,可以用三种人称进行,甚至可以在三种人称之间变换。

  三、大学毕业论文在写作人称上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对于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人称,我国并没有统一的规范,仅仅对论文摘要的人称作了相应的规定。而对于论文的其他部分的写作人称并没有作统一的规定。因此,学生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论文的选题、结构、论证的方法等方面,对于论文的写作人称却相当忽视,从而造成了人称使用上的混乱,损害了论文的质量,降低了论文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随意性

  由于缺少写作人称的意识,大学生在毕业论文中,随意选择人称,如:我(认为)、我们(认为)、本人(认为)、本文(分析了)、本研究(重点探讨了)、笔者(对—进行了研究)、该实验(证明)、已有学者(指出),等等。作者不考虑这些写作人称是否符合语境,而是信手拈来。这种随意选择人称的方式,看似表达很丰富,但实际上很牵强,缺少严谨性。例如,在引述他人的研究成果时,如果文中有一部分是作者自己对该研究的分析,则不应使用“该研究(证明)”这样的第三人称,而应该用第一人称“我们(认为)”,这样表达就将事实、引证及作者自己的观点区分开来,也就更符合学术论文的严谨性。

  2.口语化

  学术论文在文体风格上有一定的要求,即,多用书面语,不用口语。但是,在大学毕业论文中依然存在口语化的人称表达。如,众人(皆知)、有的人(以为)、多年的经验(表明)等表达方式。这种口语化的写作人称,冲淡了毕业论文的学术性、严肃性。

  3.单一性

  前文提到,在叙述时,可以用三种人称进行,甚至可以在三种人称之间变换,具体由论文的语境决定。一篇完整的论文,在结构上由引言、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过程、结论等要素构成,并且论证的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因此,在论述过程中,必然涉及不同的语境,从而选择不同的写作人称。然而,在大学毕业论文中,从头到尾只使用一种写作人称的现象屡有发生,如,整片论文充斥着“我(认为)”。这样的毕业论文,读起来十分单调乏味,应尽量避免。

  4.主观性

  除了上述几种常见的问题,学生在写作人称的选择上,还存在着过于主观的问题。比如“绝大多数学者(认同此观点)”、“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坚持认为)”、“所有持这种观点的人(都以为)”等等。这种虚张声势的表达方法,暴露了作者想当然的观点和证据不够充分的弱点。

  四、措施与途径

  1.确定大学毕业论文写作人称的规范和原则

  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人称,关系到学术论文的严谨性,因此,我们应当制定相应的规范,以确保论文的质量。目前,国家仅对论文的摘要部分的人称制定了规范,而对论文的其他部分的人称没有特别的规定。因此,我们应当做到:有规范的,就按规范执行;没有规范的就遵循一定的原则。那么,写作人称应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呢?

  (1)客观性原则

  学术论文不同于文学创作,它必须是客观的、理性的、逻辑严谨的。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人称的选择首先应当客观性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在选择写作人称时,应根据语境的不同,客观地采用不同的人称。

  首先,在论文致谢部分,作者主要表达自己对相关人士的谢意,并不涉及他人的思想和观点,通篇陈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应当选择第一人称来充当写作人称。由于大学毕业论文是由学生独立完成,一般不存在合著的问题,因此,确切地说,应当选择第一人称单数“我”来充当写作人称,不宜使用第一人称复数“我们”。

  其二,对于摘要部分,我国有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CNS13152,1993)关于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对论文的摘要部分作如此要求:不要用第一人称,而应采用第三人称,不要用“本文”、“作者”等作主语。[3]这是因为摘要是对论文要点的浓缩,它必须客观、简洁,应尽可能避免对论文的主观评价,避免使用比较主观的表达。因此学生在写作时,应严格遵守这一规定。

  其三,在正文部分,由于语境的多变,写作人称可以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之间切换,但要遵循客观性的原则。

  在引言部分,介绍写作背景时,应避免使用第一人称,而应当使用名词来充当句子的主语,以淡化写作人称,使背景的导入自然而客观。如,“自中国加入WTO体系以来,中西经济贸易及文化交流进入一个全新阶段”。但是,如果作者对背景资料进融进了自己的分析,那么,在分析处,写作人称就可采用第一人称“我”或“我们”,以示这部分是作者自己的观点,如,可表述为“根据对近五年的贸易数据的分析,我们认为……”,而不应当表述为“近五年的贸易数据表明……”,因为后者会造成模棱两可的感觉:是近五年的贸易数据自己表明了什么?还是作者认为表明了什么?还是别的学者认为表明了什么。读者分不清哪是事实、哪是引证、哪是作者自己的思想观点。

  引证部分应当采用文献的一次作者(即原作者)来充当句子的主语,以明确引证部分的出处。这是符合有关学术论文文献标注的规定的。

  结论部分,由于主要描述作者的研究成果,是作者思想和观点集合,因此可用第一人称。

  综上所述,凡是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和观点的地方,应当采用第一人称;凡是引用他人的研究成果,应当用第三人称(原作者)充当写作人称;事实部分,应当用名词来充当主语,避免用第一人称;对于引证的分析,可用第一人称。

  (2)正式性原则

  大学毕业论文属于正式文体,文字的表达应当采用书面语,写作人称也不例外。不应当使用“个人(认为)”“众人(皆知)”、“有的人(以为)”、“多年的经验(表明)”等表达方式,而应当使用诸如“我们”、“本文”、“笔者”、“本研究”、“该研究”等写作人称。注意,“本研究”与“该研究”是不同的,“本研究”是指本文所描述的研究,可归入第一人称,而“该研究”是指本文所引证的他人的研究,可归入第三人称。

  (3)多样化原则

  大学毕业论文尽管严谨,但并不拒绝文采,写作人称的使用在遵循客观性原则的基础上,应适当多样化。如,我(认为),我们(认为),本人、笔者、本文、本研究、该研究等,在符合语境的前提下,可交替使用,避免通篇只用一个人称,如“我(认为)”。

  (4)谦逊的原则

  大学生在本领域学术成就尚浅,一般都不具有权威性,因此,在选择写作人称时,还应当保持谦逊,尽可能少用“本人(认为)”或“我(认为)”这样凸显身份的人称,而应当用“我们(人)”这样的写作人称。因为,“我们(认为)”在语用含义上,要比“我(认为)”显得谦逊一些。大学毕业论文一般都是个人独立完成,很少有合作完成的,但依然可以用“我们(认为)”来代替“我(认为)”。

  人称代词的语用含义是相当丰富的。语用含义,是指句子(或词语)说话人使用这个句子(或词语)表达的实际意义,它与这个句子或词语本身的意义有时是不同的。例如,“我们”本身的含义是第一人称复数,但在语用含义上也可以指单数,如,张小兰对同事刘玉敏说:“我们家老公会做一桌子的好菜呢。”这句话中的“我们”,在语用含义上是单数“我(张小兰)”,并不包括刘玉敏,但此处的“我们”比“我”显得更有人情味。同样,“我”在与语用上也可以指复数。如,国务院新闻发言人发表讲话时常用“我党”、“我军”、“我国”这样的字眼,但此处的“我”并不代表新闻发言人个人,而代表“我们”。

  因此,在大学毕业论文写作中,可以用“我们(认为)”来代替“我(认为)”,以表达作者的谦逊。

  2.改进学术论文的教学,加强论文写作人称的训练,

  论文写作人称虽然重要,但并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关键在于我们平时的教学是否过硬。建议高校开设学术论文写作课程,加强论文写作人称的教学和训练,提高学生对于论文写作人称的认知和实际应用,确保论文的学术性、严谨性。

  五、结语

  以上,我们主要讨论了大学毕业论文的写作规范和写作人称的基本概念,分析了大学毕业论文在写作人称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两个解决该问题的措施或途径。希望通过以上的探讨,能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写作规范和原则,能提高学生对写作人称的认识和能力,从总体上提高论文的质量。

  作者:李冬莲来源:亚太教育2015年32期


  第3篇:加强高职学生论文写作训练之我见


  论文写作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种常规方式。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质量不高。文章阐述了论文写作训练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的训练方法。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生作为一个新的教育层次和新的教育群体应运而生。经过近几年的讨论、调整和发展,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已经确立,即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主,增强学生自身的社会竞争力。这种与本科教育“错位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同。高等职业院校本身,也在这一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不断地从教育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多样化、课程设置体系、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做了积极而有益的改革与尝试。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深感高职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日常论文写作训练,并将它作为学生常规作业的一部分,使之常规化、制度化。

  加强高职学生论文写作训练十分必要

  这里所说的论文,是指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所写的论文,可称之为日常论文。它与学生毕业论文相比,在篇幅、选题、难易程度等方面都要容易些。但无论是日常论文还是毕业论文,都是写作者对某些问题产生兴趣或疑问,进而探讨和研究,并将自己的研究写成文字的文章。它是写作者心血和智慧的结晶,是写作者深思熟虑、多方求证、反复实践后得出的真知灼见。对于学生来说,论文写作训练不仅可以锻炼其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论文写作,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探究问题的钻研精神以及全面思考问题和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说,一篇看似简单的论文,可以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在高职教育中,无论是从高职培养目标出发,还是从高职学生论文写作现状考虑,或者从论文与一般作业比较而言,都应该对学生论文写作训练予以重视。

  首先,加强论文写作训练符合高职教学的特点。高职教育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对于文科财经类高职院校来说,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是单纯的做账、填报表、统计数据,更多地表现为能在将来的工作岗位上,对市场的发展变化洞察幽微,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管理建言献策;对新方案、新项目的实施,提出有科学依据的论证。所有这些,仅靠高谈阔论无济于事,而要行诸笔端,见诸纸墨。如果没有在校时的学习实践,很难保证学生将来工作能得心应手。

  从高职教育自身的特点来看,高职的学习是学生在接受了基础教育之后,在专业知识和能力上的一次全面更新和提高,是学生走向社会的过渡,是为学生应对社会挑战与竞争进行的准备。这种准备要求学生有面对问题深入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日常的论文写作训练在心智、思维、动手能力方面恰恰可以对学生予以培养和强化,使学生具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所以说,加强学生论文写作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改善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需要以加强日常论文写作训练做基础。据对我省目前财经类高职院校的不完全调查,基本上都要求毕业生写毕业论文。因为学生的毕业论文是他们在校三年学习成绩的一次总结性汇报,是学生知识的积累与个人兴趣结合的最好体现,也是学生思维成熟,逻辑严密,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见证。但从最近二三年毕业生的毕业论文来看,质量普遍不高:一是拷贝网上论文现象严重,缺乏个人见解;二是论文结构混乱,条理不清;三是语言不流畅,逻辑不够严密。作为检查学生三年学习结果的一个手段,毕业论文的写作流于形式,学生没有从论文的写作中获益。究其原因,主要是:(1)学生的论文写作缺乏日常的训练。很多学校的学生从进校到毕业,论文写作只体现在毕业之际,平时较少有教师布置论文写作,学生对论文的具体写法知之甚少或完全不知。因此,到毕业时只得“瞎子摸象”,东拼西凑。(2)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够。高职生虽经过高考,但与到本科院校学习的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他们的学习热情不高,主动性不够,到了新的环境中,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目标与事实的背离,使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更弱。平时作业独立完成已属不易,再要求他们能主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写作论文则更为困难。(3)学校的教学要求中还未对论文写作予以重视。我省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脱胎于原来的中专学校,虽然招生对象已由原来的初中生变为高中生,但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和教学理念非一朝一夕可以转变。所以,平常作业和期末考试就成了检查学生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的主要形式。而作业只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通过作业训练,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印象;教师通过作业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而论文写作显然与作业在目标要求和写作方法上存在着较大差异。由于学习习惯的影响,目前在高职院校中,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业仍是占主流。

  要想改变这种“千人一面”、“众口一词”的写作现状,就应该对目前的作业占主导地位的训练方法进行改革,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经常进行论文写作实践,从而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最后,论文写作训练具有普通作业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从广义的角度理解,论文也是一种作业,但这里所讲的作业只是普通意义上的概念。与普通作业相比,论文写作对学生能力的全面提高要有效得多。主要表现在:(1)看问题的全面性。高职生经过高中三年的基础教育,尤其是经过高考应试教育的培训,其学习习惯和思维都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而我们的日常作业训练往往是就问题答问题,作业的题型往往也是以“什么是”、“特点如何”、“作用怎样”这样的命题形式出现;即使偶尔出现一些简析、论述,都有标准答案或解题要点的提示,学生只需将提示答案背熟,保证考试不会失分。而论文写作则是在学生自己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或疑问后,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多途径地查找资料,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2)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从高中到高职,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的应试目标变为知识积累、锻炼动手能力、接受社会竞争的目标;教学氛围也由原来的紧张有序变得相对轻松、自由。在一个压力不大,学习环境相对宽松的条件下,如果在作业的训练上,仍然一味地沿用中学的模式,难免让学生失望。学生原本就缺乏的主动性,经过一段时间会更加重。而论文写作可以改变学生对作业的看法,提升作业训练的内涵,在具体的实践中感受出两者的不同。学生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不再是以简单的解释性、问答式解决论文中提出的问题,需要自己寻找资料,咨询教师,独立思考。在问题的提出到论文最终完成的一段时间内,学生的主动性会得到锻炼和提高。(3)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一般的作业训练是针对问题,简要回答,偶有论述性的问题,由于时间、篇幅所限,其答案的内在逻辑性是否严密,学生一般无暇顾及。论文写作则不然,它不是简单的文字堆砌,也不是观点、材料的随意拼凑,而是要写作者仔细地思考,反复地推敲,从整篇文章上考虑观点、材料之间的关系,在文章的布局谋篇上进行规划、调整,使自己所写的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言之成理,使读者接受。(4)个人见解的独创性。一般的作业训练只要按照已学内容作简单、机械的回答即可,鲜有学生灵感火花的闪现;论文写作恰恰需要学生有自己个人的见解,独到的发现。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发现;即使是同一问题,他们阐述的深度也不完全一致,有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观点。但不论何种情况,都是学生自己的独特认识。我们的教育一再呼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论文中学生个人独到的见解,正是学生创新精神的一种表现。这一点尤其重要。

  从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改革高职院校的作业练习模式,加强学生常规论文的写作训练,并将其作为学生作业的重要一部分纳入教学要求中,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势在必行。

  论文写作训练方法要落在实处

  学生日常论文写作训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在选题上,宜简不宜繁,宜小不宜大。作为平常的论文写作训练,教师要指导学生避免宏观的、过于宽泛、难于把握的内容,而应选择微观的、具体的、易于把握的话题。论文写作并非一蹴而就之事。学生初学论文写作,一旦选题过难或过大,很难保证写作任务的完成;而简单易行的选题,高职学生凭着他们高中的基本功,再加上教师的指导,是完全可以完成的。通过一次次的训练,学生不仅熟悉了论文写作的过程,学到了论文写作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成功地完成论文写作后,会有一种自豪感和自信心。这种成就感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

  其次,在时间上,可以一学期为一个训练单位。一般可以从学生进校的第二学期开始,每学期布置学生写一篇论文。由学生在该学期所学的课程中,任选一门课作为选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学期的时间,一般能保证学生完成从选题到查找资料,再到写作、修改直至论文定稿,并且不会对其他的学习任务形成冲击。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对每个专业、每个班级的任课情况、教师配备有一个统筹规划,合理调配,以确保论文写作训练不流于形式。

  再次,文章的篇幅、字数应有所限制。日常论文写作,不仅在选题上要易于把握,在篇幅、字数上也应该短小精悍。一般以2000字左右为宜。因为我们训练的是学生对论文的认识,要求的是学生通过日常论文的写作积累写作毕业论文的经验,锻炼和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2000字左右的篇幅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要求。

  最后,教师的全身心指导是学生论文写作成功的保证。一旦确立了学生论文写作的地位,教师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又增加了任务。要指导学生选题、查找资料,审阅、评改学生的论文。其劳动强度和时间、精力的付出,远非批改作业可比。但只有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论文写作才能制度化、常规化,才能获得成功。所以说,教师的全身心投入,是学生论文写作成功的保证。

  高职院校是新兴的教育层次,高职生是一群新的受教育群体。高职教育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内容。论文写作的常规化和制度化只是其中的很小一部分。但这个很小的一部分带给学生的收益却很大,它会影响学生走上社会后的发展方向。因此,我们应该予以重视。

  作者:程庆珊来源:职业教育研究2007年2期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qkbk/lwgs/lunwenkaiti/26785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