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期刊百科 > 写作指导 > 语文教学论文怎么写

语文教学论文怎么写

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写作指导


  培养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学会发现、学会探索、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就是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欣赏和品味。语文教育工作者应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变教学为导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语文教学论文怎么写,欢迎阅读!


  因为教育教学论文是教师经过实践研究、收集资料、分析综合、理论论证等过程的产物,是以文字为媒介把研究成果固定下来、表述出来的一种载体,所以撰写的过程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了解一下撰写的基本常识也是有必要的。再说,近几年语文教师撰写教学论文的积极性很高,论文的数量很多,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比如泛泛而谈的多,深入剖析的少;坐而论道的多,策略建议的少;穿新鞋走老路的多,有创意有个性的少;拼凑的多,思考的少;等等。这样说来,也有必要让我们共同去思考探讨提高教学论文的质量问题,共同为“撰写出有事实、有理论、有对策的教学论文”而努力,尽量使教学论文内容鲜活、剖析深入、见解真实。


  一、语文教学论文的种类

  从论文的内容来看,一般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对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文章。这类论文有对语文教学的性质这一命题作阐述与解释的,例如:《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3期《审视“语文”》(作者: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就是从“精神的家园”、“感性的语文”、“儿童的语文”、“民族的语文”和“生活的语文”几个方面论述了“语文是什么?”这一命题;有对语文教学规律的思考与解释,笔者的《悟什么怎么悟》(发表于2004年8期《教学月刊》)当属此列;或是站在新的理论高度、用新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某些问题,例如,批评语文教学满堂灌、机械练等不足,倡导对话教学,《教学月刊》总第41期中的《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就论述了“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的对话过程”的观点。


  第二,收集、整理一些分散的材料,使之系统化,用新观点、新方法加以论证,得出新结论。例如,收集各国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有关资料,进行横向比较研究,寻找共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3年第5期有篇题为《中美阅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比较》的文章,就是在“多”和“活”上分析了美国阅读教材教师教学用书的特点。


  第三,对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总有这样那样的,或大或小的体会,总有自己的得意之处,及时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便也成了教学论文。这类论文比例最高,打开我们手中的语文教学杂志,有三分之二的文章就属此列。例如,《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上的“课例剖析”、“教艺例谈”、“教改探索”、“教改尝试”和“教学反思”等栏目登载的几乎都是一线教师的实践所感,记录着广大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执着追求的足迹,镌刻着一位位热血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叩问与咀嚼。


  从论文撰写的形式来看,狭义上的教学论文就是指围绕某一论点运用论据进行论证的文字表达。广义上的教学论文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报告性教学论文。如课题研究报告、教学调查报告等。

  第二,论辩性教学论文。此类论文论点明确,论述充分,学术味浓。

  第三,经验型教学论文。此类论文实用性强,如:教学案例、教学叙事、课堂教学评课稿。

  第四,随感式教学论文。如:读后感,教学随笔,教学反思,教学日记等。

  从严格意义上说,第三、第四类教学文章可能还不能登“教学论文”之雅堂,有的专家根本不把后两类的文章称作“教学论文”,晋升职称等评审也没有高看这两类文章,但实际上,后两类的教学论文才真正属于教师自己的,而且是教师专业成长发展必不可少的平台。


  下面先谈谈撰写第一类和第二类教学论文的基本常识。

  二、语文教学论文的基本结构

  (一)题目

  题目是教学论文的窗户,它应是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一个好的题目让人一对视,顿生好感,引发阅读兴趣,发挥很好的广告效应。比如“磨你千遍也不厌倦——我的《只有一个地球》成长纪实”寓庄于谐,大俗中透出大雅,不仅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且让读者顿生阅读期待之情。好的题目应是用精辟的语言来阐明自己打算探索和解决的问题,用准确的语言恰当地反映此文章研究的范围及所达到的深度。例如“创新阅读不是‘大话’阅读”,一看就明了文章将对阅读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创造性与严肃性上进行论述。又如“以小学语文为例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剖析”使读者一看便知研究的中心内容。所以,题目引用语要确切、简洁、精炼、通俗和新颖,使内行人看得明白,外行人也能有所理解。


  1、准确。论文的题目和内容要名实相符,也就是说,题目要能准确地反映论文所研究的内容,少用大而统之的术语,比如“浅谈┉┉”“试论┉┉”等表述显得平庸而空泛。一篇论文的题目可以是明确点明题意的,如《低年级课堂呼唤理性的激励性评价》;也可以是不明确点出题意的,如《发展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几种途径》,哪几个途径不具体指明;还可以问题式的,如《低段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无论用哪种形式,题目都应该能确切地反映所要研究的问题,反映所要论述的内容,切忌穿靴带帽唱高调。请看这样二个题目:“聆听生命的呼唤——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观”(文章从“认识生命之源、感受生命之趣、理解生命之谛”三方面来论述);还有一个题目是“让童心在课堂上飞扬”,这两个题目立足点都太宏观,涉及的范围也很大,没有反映出要论述的理念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


  2、简炼。题目要简短明了,使人看了一目了然,马上就能明白作者想要论述的问题。如果题目过长,或过于拗口,就会影响读者的阅读期待,如《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效果的比较实验》,这个题目就显得太冗长了,可以改成《中学语文教学中三种教法的比较实验》,省去十个字,题目更简短明确,也没有违背原来的题意,阅读者看了,同样能理解论文所要研究、阐述的问题。比如有一次我想就如何理解“把握语文教育特点”这一规律谈些浅见,开始时想以“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为题,但发现这样的题目太大太没有针对性,最后就以“悟什么?怎么悟?”为标题,以“对‘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的思考”为副标题,才觉得简明扼要地把意思表达清楚了。


  3、新颖。教学是在不断发展,探索也是永无止境的。教学论文的题目如果只是复制前人的话语,教学研究就难以发展。因此,要敏锐地把握教学动态,学习有创意地表达。比如“教学的原生态”、“预设与生成”、“绿色课堂”等等词语非常有表现力。题目要亮丽、醒目,有时可以巧借名句,如“一语天然万古新“、“未成曲调先有情”、“巧把金针度与人”;有时可以妙用修辞,如“眼睛上的窗帘”、“飞扬个性天地,栖居心灵空间”;有时可以反弹琵琶,如“近墨者未必黑”;有时还可以巧改古诗、歌词为题,如:“你看,你看,试卷的脸在悄悄地改变”“透过开满鲜花的月亮”“拿什么评价你,我的孩子”“乱:怎一个怕字了得”“佳词妙句巧点击,片言只语总相宜”。当然,想拥有一个既有创意又确切的题目,这需要以稳实的研究、丰厚的积淀、深透的开掘作为基础。


  4、巧设题记。如果有必要,可以巧设题记。题记可以是两句小诗,可以是一句格言,也可以是短小的寄语。只要能形象、贴切地体现写作意图,并让读者感受到在笔墨挥动之间,处处流淌着墨韵书香。比如《贾老师教语文》的题记很有意思:当年,我为了生活而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如今,让我离开这三尺讲台,我将一刻也无法生活。又如《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每一篇阅读教学案例前都有高林生老师的题记,撷取一个题记与大家分享:“教人医术者说:要想让别人知道人体的构造,首先你得拿起手术刀,一刀一刀地解剖给人家看;教人武功者说: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自己去摸爬滚打才有可能得到真功夫;教人武功与医术如此,教人学习语言文字大概也是这个理。”


  (二)提要

  “提要”也称“摘要”,就是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要地概括出来,使读者了解论文概貌,以确定其有无阅读价值。提要以二三百字为宜,不要过长。例如《低年级课堂呼唤理性的激励性评价》的【内容摘要】在新理念的倡导下,低年级课堂呈现出热衷于无原则激励性评价的现象。本文通过四个典型案例的阐述,对激励性评价做了深刻冷静的反思,旨在呼唤老师们合理运用激励性评价语,使其发挥应有的功效。


  一般较短的论文(三千字以下)可不写提要。

  (三)绪论

  绪论(也称引论、引言、前言、序言)--提出观点。对本论内容加以简要介绍,把中心论点准确地概括出来。如果是语文教学研究报告,应该概述研究该课题的动机、目的、意义和主要方法,指出前人或旁人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到何种程度,哪些尚未解决,说明自己研究这个问题的主要成果和贡献。绪论文字要简洁、明确、具体,使人看到绪论,就知道本文的基本价值。请看吕树炯老师写的《语文教学残缺之美之鉴赏》的绪论:追求完美是艺术亘古不变的主题,但任何一件艺术作品几乎都无法达到完美。因为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一种遗憾的美,一种残缺的美。古希腊著名雕塑作品“断臂维纳斯”的不可超越的美就来自于它的断臂,来自于它的残缺。据说一位著名雕塑家化了很大心血为维纳斯续上手臂,可结果却似狗尾续貂,原来的令人目眩的美荡然无存。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同样不可能达到完美。在语文教学中,“残缺”之美能使课堂教学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再请看《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绪论: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旨在通过提升语文教学理念,拓宽可供学生利用的教学资源,营造开放的新型学习环境,构建适合学生多元发展的教学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兴趣,张扬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这里的“主题”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中心”,而“拓展”,则意味着开放,所以“主题拓展”,就是有中心地开放,在开放中体现意义的联结、情感的延续。一句话,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就是探讨以主题统帅全程、立体开放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方式,其固有特征表现在:主题性:主题拓展需要广泛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范围和资源,但在选择利用其他语文课程资源时要努力把握拓展的中心价值,强调以意义统帅文本,以情感引领过程,追求学习体验的深刻和专一。综合性:要改变单一文本、单一目标的常规学习思路,改造常见的接受性学习方式,在开放、立体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同时成为情感体验、个性化价值观形成等多元素养发展的过程。实践性:指主题拓展必须由学生亲自参与探究、参与活动的全程,从主题的筛选、方法的选择、方向的论证,乃至整个学习过程,都离不开学生的亲身实践、自主体验,真正体现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的语文教育特点。


  (四)本论

  本论(正文)--进行论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论点作分析说明。以事实、数据和有关理论作为论据,按思辨的规则进行推理,展开论证。

  这一部分是教学论文展开论题、分析问题的主体部分,阐明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必然联系,有理有据地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科学性、正确性,以最大限度说服读者、感染读者。因此,这部分内容应当丰富、翔实,观点要与材料一致,论述的先后次序,推理的层次,都要根据事理的内在联系来安排,做到有条不紊。所以这部分要求做到结构层次性、论证逻辑性和论据丰富性。


  如果是语文教学研究报告,这部分是教师表达教学研究成果的主体。这部分的关键在于论证,包括课题的提出,对解决问题的设想、研究过程(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主要数据)、研究结果等。


  本论部分要注意理论的运用和逻辑推理,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衔接,注意主次,抓住本质。如果结构比较复杂,在中心论点提出后,还要将其分解,按照不同的层次设置若干分论点或小论点,可加小标题,使用序号书写风格要保持统一。试举笔者写的《论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无为与有为》,希望能印证以上观点。


  作文教学似乎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堡垒,成为我们的围城,我们总在突围,方法林林总总,流派形形色色,可我们总感到不尽人意,为什么?原因很复杂,最根本的是我们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了。


  所谓简单问题复杂化,指对作文教学的定位,太把作文当作作文。小学生为什么要习作?其一,是语言文字的运用练笔。其二,是因为他们要发表自己的生活感受,要表达对周围的看法,他们只要有触发点,并把它们写下来,就是作文。但是,由于习惯心理定势使然,更何况为了应试,作文教学功利化,教师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习作与主题明、立意深、构思巧、取材新挂钩,潜意识中整齐划一地向优秀作文看齐,所以一味拔高要求,还写不通句子,就要求写段、写篇,还写不清楚、写不明白,就要求生动形象,就如孩子不会走就要求跑、跳,结果导致畸形发展。对作文教学人为的“恶炒”、“升值”使学生视作文为海市蜃楼,可望不可及,从而产生消极、失语。这不是简单问题复杂化了吗?


  复杂问题简单化,指对作文教学改革的研究上,在具体的作文教学策略上,有认识简单化倾向,有的认为小学生习作训练只要有所感就写得出,有的认为认识事物的能力发展了同时也发展了表达能力,有的一味强调阅读积累、读中悟写。这种一维的思考方式,把作文教学中的复杂现象简化成单一的因果关系,从纯粹概念中看似辩证地推导出现实来,其实脱离学生认知规律、学习实际,把理想中的完美(如只要从观察获得内容,就能写出文章来)作为标准或依据来解释小学生的作文现实,其结果必然是苍白无力。

  怎么办?怎样找到与实际相沟通的桥梁,走出作文教学死胡同?我以为教师要在宏观“战略”上无为,在微观“战术”上有为,这样方能“无为而有为则可为”。


  一、无为而治,走出强权束缚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习作的定位非常明确:“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分阶段目标的定位也十分清楚:1---2年级重点是“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3—4年级重点是“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5—6年级重点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能写“常见应用文”。语文教师要真切领会精神,揭开习作神秘的盖头,在宏观上对习作的定位走出“高原状态”,认清作文的功效在于应用,在于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以,语文教师要在习作理念、习作要求、习作表达、习作评价等方面作宏观上的“无为而治”,别让教师的强权意志成为学生习作的一道咒、一把尺、一把刀。


  首先,在习作理念上,别把学生当作系统写作知识灌输与技能训练的对象,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习得,显形的人为灌与训是逼他们吞食,导致肠梗阻,违背人的发展。在习作要求上走出教师预设的理想化的期待心理,小学生的学力、阅历、知识等等毕竟是有限的,所以不要强求篇篇是佳作,生生是妙手,千万别在布局谋篇、构思立意、遣词造句上折磨学生。其次,在习作表达上,少一些限制与束缚,别再以思想健康、宏扬正面禁锢学生,允许学生异想天开、自主作文,允许学生先玩后写、写中有“抄”,鼓励体裁开放、自由表达,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只要学生“我写我事、我抒我情”都给以真诚喝彩。再次,在习作评价上,教师就学生思考而思考之,万万不能做‘难侍侯的婆婆’,也不能老做‘医生’,极尽修剪之能事,应少一些苛责,多一些欣赏,多一分宽容,多一分善待,允许学生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提倡宽度批改,弱化甑别功能。


  长此以往,教师表面的无为,却能达到“无为而治”之功效,其主要价值在于消除压抑,医治“作文恐惧症”、“无病呻吟症”、“搬弄技巧症”,引导学生以平常心面对习作,为激发表达欲望、抒发真情实感奠定正常的心理基础。


  二、有为而治,多维培养

  任何事物都是由许多个因素决定的,写作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从作文分娩的过程看,它是人感官的、情感的、言语的整体回归。《左传》云:“人之为人,言也”,言是人之所属、心之所属、语感之所属。这些所属告诉我们写作至少需要几方面的协同:感觉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情意状态,不能厚此薄彼,不能非此即彼,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心理,系统着眼、微观入手多维多向地去培养、发展学生的多元能力。


  1、感觉

  感觉能力是写好作文的第一要义,凭着被训练过的眼睛去观察,耳朵去博闻,手脚去操作,身体去体味,然后把来自各方面的感觉信息按照一定的程序描述下来,便是作文。感觉能力需要培养,我们看作家写作的原始契机都来自一些再平常不过的生活琐事,这些琐事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是熟视无睹,但一旦拥有敏锐的眼睛、善感的心灵,就能发现可取之材。长期的作文教学实践也告诉我们,学生生活在这个大千世界里,也目睹耳闻了生活中的大小琐事,可是就如呼吸空气一样,他们并没有感到空气的存在,园中之竹未能成为眼中之竹,更何论成为胸中之竹。


  因此,要培养一个人的感觉能力,对于生活仅仅是观察是远远不够的,仅仅给他提供新的感觉对象也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强调观察中的思考、感受和体验。从根本上说,在观察客观事物的同时强调关注与之相对应的内在心灵感受,要求学生在观察外物的同时又能观察感受,在挖掘生活的同时又能挖掘自我。如学生找春天,不少人在校外田野上转了一圈,不是写柳树发芽,就是桃花开了,如果我们让儿童学会全方位调动自己的感觉器官去看、听、嗅、摸,并有意识地引领孩子体验当时内心的感受,那么在他们的眼里就会出现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个世界由平面变为立体,由黑白变为多彩,由静态变为动态。他们不仅看到“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在我们的眼前闪耀”,还会感受到“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心动才会情动,才会有那些鲜明的形象、色彩、音响,才会感受那鲜活跳跃的生命,也只有经历了心灵的激情荡漾,那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有可能成为“笔下之竹”,就如古人所说的“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用心而得”,否则,没有给孩子亲自感受体验事物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的孩子的视觉、嗅觉、听觉、触觉能力逐渐被削弱,他们变得记忆力超群而感官迟钝,他们无须体味世界,只须记忆世界,无须创造生活,只须重复生活,从而导致固定的描写程式,遇到高兴就“一蹦三尺高”,受到表扬“比吃了蜜还甜”,一着急就“好比热锅上的蚂蚁”,甚至,苦咬笔头觉得无话可写。


  在生活中发展学生感觉能力的同时,不能忽视在阅读中有意识地培养感觉能力。因为感觉能力的发展需要表象的储备,而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在书中,所以要放飞学生心灵与文本对话,在阅读中让他们接触更广阔的生活,古今中外、好恶美丑尽收眼底,从而丰富充实学生间接的生活储备,读书的意义,也就不仅在于学习技巧,还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也发展了感觉能力。


  2、情感

  池田大作在《我的人学》里说过这样一句值得玩味的话:“一句话具有一颗心。”说写主体总在他所说所写的话语里自觉或不自觉地寄寓他某种思想感情,是他心灵的投射,如果一篇文章离开了情感,只能是一块没有活力的干肉,决不是生命体。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个情感就是想说想写的冲动,一种倾诉的欲望,一种想表达自己真情实感的撞击力。我们如果有机会看看学生的日记(写给自己看的日记),就可以明白情感是作文全过程的基本点,学生真情喷涌时即使错别字滚动也让读者怦然心动,而面对美好的景物、动人的场面,一个无动于衷、表情木然的人,没有冲动的学生,即使写了,也是应命之作。因此,首先,要培养学生爱自然、爱人类之情怀。一旦有了这种情怀,学生就能看到山势的奇伟,触到流水的冷热,听到小鸟的啁啾,嗅到野花的芬芳,从而触发学生灵魂,把肚子里憋着、脑里藏着、心里念着的话从笔尖流出来。其次,解放学生的个性、解放学生的心智,鼓励学生敞亮心扉,抒写性灵,即使是稚嫩的虚构,大可不必视为洪水猛兽,应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引导。如野炊活动后,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体裁习作,可以是《小虫爬进了锅里》、《快乐的午餐》,也可以是《火烧到我的头发上》、《饭菜到进河里》,可以是记叙文、议论文,也可以书信体、小韵文,让学生愿写、乐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再次,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形象的教学、引人入胜的启迪、以情动情的点拨,如“语言描绘”、“实物演示”、“生活再现”、“现场表演”、“声像渲染”等,让学生入境生情、融情入境,从而引爆情感临界点,使他们一吐为快。同时语文教师的情应如岩浆蓄积于心底,用时便喷涌而出,口能点火,笔能生花,使学生心灵中沉淀的情得以共鸣、发酵、释放。值得提醒的是尽量克服应命而作,少做命题作文,即使是命题作文,也要与学生的生活积累、经验保持联系,如澳门回归、香港回归主题的征文,学生有什么真切的感受、有什么表达欲望呢?只好克隆、只好无病呻吟,逼鸭子吐食,那能吐出什么宝贝呀!


  3、语言

  在实践中发现,学生有时胸中有“米”,有很多很好的“米”,也有倾吐的冲动,可因为语言贫困,有米难炊,呈搜肚刮肠之苦、提襟见肘之窘,有时学生作文意象鲜明,但缺乏遣词造句的能力,这时的思维就象是忘了配音的电影,声象无法同期同步。学生习作中还经常出现不规范的语言,口语化严重,如“我这次一定要把鱼钓上来,否则白白来了”。这一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语言的贫乏也会成为写作的瓶颈。因为写作是编码,面对的是杂乱无章的素材和朦胧的思绪,要把所感、所闻、所思的内部言语转化为外部的书面言语,要使思绪由粗糙而趋于畅达,必须在书面语言的积累、运用上苦下功夫。作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言、丰富语言责无旁贷。


  问题是怎么引?最主要的途径是阅读,读社会,读文本,读教师。怎么读?社会这本丰厚的无字书,充盈着鲜活的语言,可组织学生搜集新婚佳节的对联、搜集民间俗语俚语、搜集民间传说等,但是,社会语言比较芜杂,往往美丑不分、泥沙俱下,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辨、学会选择。其次,要提供大量优化组合的阅读材料,有资料显示,中国小学生的阅读量仅为美国小学生的二十分之一,这足可说明量的缺陷。语文教学如果只是守住一本课本,犹如单腿走路行而不远,所以需要开展课外的泛读,旨在要求学生在课外阅读时进行大量的积累,去跋涉课堂之外的万水千山,去观赏大千世界的万紫千红。我们的做法是,教师一发现新书好书就向学生推荐,要求学生每学期读一本中外名著(少儿版),熟背必背古诗,举行“古诗词擂台赛”,城区学校开设名著阅读指导课、课外阅读指导课、儿童文学社。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量的积累,还必须伴随质的提升。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例文几乎都是精心选择,这些文章字斟句酌,推敲严密,十分考究,正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最好范本。最低要求也应引导学生感知必要的、最初的书面表达的规则和写作方法。提高一步说,注重引领学生在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加强对精彩语段的品味赏析,通过对比理解、想象感悟等欣赏性阅读活动,提高对字词句的感受力,领悟作者独具匠心的语言表达方法。当然,在阅读过程中被开拓、积淀的语感图式还是属于听读型的,要把他深化为说写型,变所知所感为所有,还得“烂读”,使言语对象沉淀于学生的内心,融入孩子的血液,才可能浑然成语言直觉,一有情景触发便自动服务于说写。“欣赏品味、烂读积淀”的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使学生堆积的语言进入周转期,应有目的导引语言流向,如创设语境活用诗句,“音乐课上,我们听到了贝多芬的《月光曲》。乐曲无比美妙,我们被深深陶醉了,不禁赞叹道:‘(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又如,通过一词多写来促进学生语言的灵动丰富,“傍晚,同学们三三两两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请学生把“傍晚”换个说法,有的说“夕阳西下”、“热气已经退尽,只留下最后的一道晚霞在天边、在山头、在树梢。”还有的写“太阳公公要跟月亮婆婆交班了”、“刚下班的阿姨匆匆忙忙赶回家做晚餐”。


  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也是十分有效的积累运用语言手段。读书笔记伴随着学生个体的读书过程,是学生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可以是格言妙语摘抄,知识信息收集和整理,也可以是思维火花的捕捉。日积月累,学生语言自然就丰富了。

  读教师,主要指教师的下水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等都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渠道,这里不作展开。

  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是个漫长的过程,就如文火煲汤,不能急功近利,教师正确把握习作的定位,立足长效给以指导,才是正道。


  (五)结论

  结论——在论证的基础上提出结论性的意见,作为文章的总概括,得出或重申自己的见解。如果是课题报告,结论部分是整个研究的结晶,是对本论进行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而得出的认识。


  写结论的目的是加强读者对全篇文章的印象,所以撰写时要措词严谨,逻辑严密,文字简明扼要、精确有力,使读者看到作者的独到见解。不得使用“大概”。“可能”之类含混不清的字眼。不能得出明确结论时,要说明有待进一步探讨。结论的位置一般写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但也有的文章因每层各段的意见已交代清楚,不需另作结论。请看《小学语文主题拓展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结论:


  实验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主题拓展教学是切实可行并极具成效的,可以有力地促进课堂学习方式的变革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推动学生的多元智能开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践中取得的骄人成果,表明主题拓展教学的开展不但必要而且可行,我们创造的一系列个性化经验具有继续研究和推广的价值。但是,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


  1、研究主题拓展教学,要警惕变本加厉地深挖教材、无度地拓展教材的倾向,要警惕滑入机械地“1+1”式的学习模式,要防止将主题拓展蜕变为另一种“增负”,或者转换成家长的代劳。所以如何在度的把握与质的追求中取得平衡,是我们继续研究的问题。


  2、主题拓展活动具备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拓展过程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无法照搬别人的经验,必须重新组合自己的知识和积累,发挥自己的潜力和特长,需要脑力和体力的高度释放。因此,怎样在主题拓展教学中发展学生优秀的学习品质,优化教学策略,保持创造性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这也成为课题后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六)参考文献。在文章的最后注明写作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引用别人原话或原文时还需注明出处,以便查找。这样做反映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表示对他人成果的尊重。如果是课题报告的话,也反映了研究者对本课题的历史和现状研究的程度,便于读者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情况、论文水平情况和结论的可信度。


  三、教学论文的撰写

  (一)选题

  论文选题是撰写论文的起点,是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选题的优劣好坏,直接涉及到论文的学术价值,如果选题不当,论文就没有多大价值,甚至可能“流产”。因此选题必须恰当有效,这是论文成败的关键。选题时要把握以下几点:


  1、选“自己所长”。日常的教学活动和教学研究为选题提供了沃土和源泉。教学论文的选题从自己的教学实际出发,这是选题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向。首先要选择自己留心思考、认真研究过并有所收获的问题,这样的选题才有可能考虑写作,没有实践基础或虽有实践但无收获体会,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比如奉化实验小学的郭昶老师,我们称他“高产作家”,他每年写10余篇的语文教学论文几乎全部能发表,为何能如此高产?因为他及时地记录教学所感所想。为何编者如此青睐他?因为他的文章“真”,每篇文章都浸透着他的教学思考与智慧。举个例吧,《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2期有篇文章——《徜徉在诗意的春天里》,此文是郭昶老师教学了《燕子》后一气呵成的。


  选“自己所长”还指选择自己对此有浓厚研究兴趣的问题,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可以激发自己研究的热情,调动自己的主动性,以专心、细心、恒心和耐心的心态去完成论文的撰写。最近,听了特级教师唐懋龙老师的一个讲座——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非常有收获,这种收获不仅仅指教学研究思想的冲击与碰撞,更主要的是在讲座过程中所折射出来的“研究并快乐着”的精神境界感动着每个听众,讲座中所诠释的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写真了唐老师与教学实际“零距离”研究的状态,他的讲座就是一篇洋洋洒洒的教学论文。会后,他告诉我们,对“小学低年级写话教学”的研究兴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激发并付之实践。原来如此,那就尽在不言中喽。


  2、选“现实意义”。教学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论文撰写的内容或研究的课题。有些问题的指向非常广泛,带有很大的普遍性,问题的解决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较大的精力。对于普通的语文教师来说,限于自身的素养和客观的研究条件,并无能力来承担。有的又太过具体,缺乏普遍价值。所以,我们必须兼顾各种条件,选定既有现实研究意义又是力所能及的问题。比如“朗读教学的有效性”、“从形式合作走向有效合作”、“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等问题的研究应该说是很有现实意义,且也是一线语文教师应该去思考并能以实践为依托的。


  3、选“四点问题”。就是选择教育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重点、热点和冷点问题,前三点问题带普遍性、整体性和全局性,冷点问题更需要独创性。当然,也可以是“热点问题冷思考”“冷点问题热实践”,但不管怎样,都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自己的新认识、新发现、新创造,或完善或纠偏或发展“潮头”理论。当前,新课程的实施,新教材的运用,为教师的研究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和实质性的研究载体,比如“人教版教材低段的识字量问题”、“语文学习园地的教学等同于单元练习的问题”、“语文三维目标的整合问题”等等都是值得语文教师用行动去解决的。


  4、选“缺陷空白”。就是选择未被开垦的处女地或旁人研究缺陷处。语文教师应有独特的眼光和超前的意识去思索、去发现、去研究教学实践中那些“缺陷和空白”,用自己的智慧去填补、纠正、丰富和发展,这也是很有科学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的。比如“关于低段口语交际课的目标定位问题”,对此理论界还处于两种观点的交锋阶段,至于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评价标准建立、口语交际课的好课标准的探索都是刚刚起步,理论薄弱,行动更是欠缺。


  5、选题宜小不宜大。选题一般不宜过大,即切口要小,小易深,大易空。选题过大,道理讲不清说不透,最好是截取某一个小问题或某一个大问题的一个侧面来写,把道理说清楚,使人们看后得到启发,受到教益。

  例如,“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非智力因素”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它的定义、构成、作用、测定等方面均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作深入的探讨。这样的课题往往是一种研究方向,而对于一般的个体教师来说,把它当作为一个具体论题是不合适的。


  有必要说明,并不是一概反对选大题目,只是就当前广大语文教师的实际情况而论,难以集中很多的时间、精力来搜集资料,研究、撰写范围较大的文章。

  6、选题宜新不宜旧。文贵创新,有无创新关系到论文价值的大小。要注意从教学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中选题。选题陈旧,老生常谈,没有创见,没有新意,论文写的再多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有些题目,别人写了多次,如自己又提不出新观点、新见解,就没有必要再写了。


  而且选择富有新意的问题去研究,会使教师在撰写的过程中出现“饥饿感”(如某些材料不足,某些论据还不够充分,某些经验上升不到理论高度去认识),从而促使作者进一步开展行动研究,加强学习,或查文献,或进行调查等等,从中获得更多的素材,使教学论文的撰写真正成为提高自己的过程。


  例如,有位长期在完小教学的语文教师,他立足农村教学,发现在语文教学中,“残缺”之美能使课堂教学五彩斑斓,生机勃勃,活力无限。他撰写的《语文教学残缺之美之鉴赏》一文,从“别有天地的生成呈现残缺美”和“意犹未尽的结课蕴含残缺美”两方面来论述,最后结论:语文教学的“残缺”之美是艺术的特性使然,而不是刻意的追求。如果把完美的教学看作是整数“1”,那么令人赏心悦目的“残缺”之美就是循环小数“0.9”。它越来越接近“1”,但它永远不可能达到“1”。不过,追求完美依然是语文教学作为艺术的终极目标。在追求中品味“残缺”,在追求中享受“精彩”,这就是完美与残缺的辩证统一。


  该文中所论述的动态生成和让学生带着思考走出课堂,这两个命题在当今的语文教学论文中是比较常见的,但该教师却从“残缺美”的视角去挖掘和演绎,换个角度冲击读者,使审美疲劳的读者为之一振。这不失为一种睿智吧。


  (二)积累

  选题要想达到俯首皆拾、触手可及之境地,下笔要想进入文思泉涌、八面来风之状态,需要拥有充足的原材料和创造性的思考,这样才能“有米可炊”、“炊而有法”。

  1、要善于学习,养成积累资料的习惯。积累资料的途径很多,主要有:①多看多读,从阅读中扩大知识面,发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处,更重要的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新课题,产生素材的灵感。②深入学生,对于一线的语文教师来说,课堂教学与课外辅导是素材积累和产生的资源场,学生的问题,教师的问题都是我们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往往引发我们去思考、去研究,深入学生是我们进行教学教研论文创作的原动力和策源地。③坚持写教后感。教后感是对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以及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和教学效果的评析及总结,也可以说是教师对自己从设计——实施——效果的反思或心得体会,它是教学不断发展的路标。④勤做笔记、勤作卡片。卡片的内容主要是把学习和工作中碰到的一些必备理论、先进经验及学生反映的问题等及时进行摘录。其作用主要在于素材的积累,作为资料以备日后写作时查用。


  总之,素材的积累一是靠平时研究实践的积累;二是靠大量的参考文献和业务资料。

  2、要善于思考,养成教学并思考着的习惯。“我思故我在”,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在《风中的芦苇在思索》中说:“思想形成人的伟大,一个人不过是自然界里一株最脆弱的芦苇,但它是一株会思考的芦苇。”面对新课程,教师必须是一株会思考、善思考的芦苇。因此,在积累资料的过程中,要精于思考,多从源头上追问追问。资料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要及时做整理和综述工作,因为整理加工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在思考中利于发现新命题,产生创作灵感,使表面的东西得以深化,零散的东西变为整体,孤立的东西变得有联系。


  3、要善感且动,培养处处皆学问的敏感度。于永正老师在他的随笔《读贾志敏老师》中有这样一段独白:听了这些话,我从内心感动,——我不是只“感”不“动”的人,我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绩,是因为我是个善于“择别人善者而从之”的人,是个既“感”有“动”的人。“感”和“动”道出了于老师之所以成为语文教学大师的秘诀之一。那么,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是否也能做到“情动而辞发”,哪怕这些“辞”只有两三百个字,也是既“感”即“动”的写照。如果总是能及时把思考和感受化为行动和语言,那么定能品味到“时时留心皆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甘醇,定能享受到思通万里、视接千载、信手拈来即文章的快感。


  (三)构思

  很难想象,一个思路不清晰的作者会写出条理清晰、脉络分明的论文来。所以,在正式撰写教学论文之前,必须先布局谋篇、编写提纲。纲举目张,才有正果。

  1、围绕主题展开。若要使论文写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必须要使全文有一条主线贯穿,这就是论文的主题。主题是一篇论文的灵魂,它是体现作者的教学观点、教学见解的一扇窗口。因此,下笔撰写论文前,谋篇构思就要围绕主题,构思要紧扣主题展开。正如法国的画家米勒(Millet)所说:“所谓构思,是指把一个人的思想传递给别人的艺术”。


  2、力求结构完整统一。在对一篇论文构思时,有时会发现需要按时间顺序编写,有时又会需要按地域位置(空间)顺序编写,但更多的还是需要按逻辑关系编写,即要求按照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而编写,按照教学研究的逻辑规律而编写。但不管属于何种情形,都应保持合乎情理、连贯完整。有时,构思出现几种写作方案,这就需要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随着思考的不断深化,写作思路又会经历一个由庞杂到单纯,由千头万绪到明晰清楚的过程,此时,应适时抓住顿悟之机,按照古人之法“应机立断,须定一途”,确定一种较好方案。


  3、编写写作提纲。写作提纲是论文的雏形,它类似一张建设蓝图,可以帮助作者勾划出全篇论文的框架或轮廓,体现消化材料与进行逻辑思维后形成的初步设想。拟订写作提纲是论文写作的开始,通过它把论文的主要观点和结构用文字固定、明确下来,使论文构思更完善。按提纲写作,可使论文层次清晰,前后照应,内容连贯,表达严密。据资料报导,世界上先拟制写作提纲,然后按提纲进行写作的人员,约占总数的95%。看来,通过编写提纲来帮助构思,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写好论文的办法。


  拟制写作提纲,只需要运用一些简单的句子甚至是词与词组加以提示,把材料单元与相应的论点有机组织编成顺序号。工作量并不大,也容易办到。提纲中用以提示写作的句子,有时即可用来做论文段落的标题。


  (1)写作提纲的种类。写作提纲一般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

  ①简单提纲。简单提纲的特点是比较概括,只列出论文各部分的大小标题,对如何具体展开论述则不涉及。一般说来,有一定论文写作经验的教师,往往只列简单提纲。

  ②详细提纲。详细提纲除了列出论文各部分的标题外,还在每一个标题下较为详细地写出所要阐述的内容的要点。因此,详细提纲实际上已近似于一篇论文的摘要。初写论文者,可把提纲列得详细些,以便写作时较为顺手。

  (2)编写提纲的要求。一份好的论文写作提纲,一般要求能做到三点:

  ①安排好全文的布局。如主要论点与次要论点的排列,论证的逻辑展开等,使论文各部分结构严密,条理清晰,推论合乎逻辑。

  ②安排好材料的使用。如基本材料和副次材料的排列,各部分、各个论点下需要例举的材料等。使研究过程中搜集和积累下来的大量材料组成一个层次清楚的有机结合的整体,提供具有充分说服力的论据和事实。

  ③安排好论文的篇幅。如全文大约多少字,各部分大约多少字。有了这个安排,写作时就可以更有计划,避免东拉西扯,离题太远。论文的篇幅应该根据题目的大小,掌握资料的多少而定。一般说来,篇幅过短,难以把问题分析得深刻、透彻。同样,洋洋数万言的论文也不容易写好,很容易变成资料的堆砌,杂乱无章。从当前发表语文教学论文的实际情况来看,论文的篇幅一般以三千到五千字为宜,语文教学研究主报告一般在八千到一万字,这也比较符合阅读者的心理。


  (3)在提纲的拟订过程中,要完成下面几项工作。

  ①明确论点。

  论点包括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也叫总论点,它是作者将要在文章中阐述的核心观点,就像血脉一样贯通全篇。但是,要想把中心论点阐述得具体、切实,就得分解成若干个分论点。分解中心论点的根据一定要明确、统一,前后一致。分解出的分论点,既要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又要有外在的序列形式。每个分论点都是中心论点的构成部分,几个分论点的综合就是中心论点。全文就是根据分论点的序列展开的。


  ②安排分论点的序列。

  明确了有几个分论点以后,要把它们排列起来。安排时,要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和分论点的内在关系作全面分析。可以分成几个方面一一论述(即并列关系),也可以由主到次,由大到小,由轻到重地论述(递进关系)。


  ③取舍组织材料。

  一篇好的论文,必须论点明确,论据确凿,论述严密,形成三者间的逻辑统一。因此,只有观点,没有材料,会使人觉得空洞无物,缺乏说服力;但不加取舍,大量堆砌材料,同样也会使一篇论文不得要领,缺乏深度;而有了论点、论据,却缺乏合理、严谨的论述,仍然会使人感到杂乱无序,理不出头绪。因此,在编写提纲时,教师应该对搜集到的大量材料进行提炼、取舍,精选出最有价值的论据,来支撑论点。并把将要写到文章里的材料,根据分论点的需要分组,属于同一分论点的材料放在一组。有几个分论点,就有几组材料。到撰写时,写到哪个分论点,就自然用到哪个材料。


  如果是语文教学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等会十分重视数据提供。但是,在一篇教学论文中,数据只是供作分析的素材之一,主要的部分还是文字表述。缺乏数据固然会削弱说服力,数据充斥则会混同于统计报表。因此,在编写提纲时,应该有选择地提供具有代表性的数据,同时,也应该重视对数据的逐层分析,才能使论文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理论深度。


  在安排材料时,还应该考虑典型材料和一般材料的结合。典型材料较为生动、丰富,但往往缺乏普遍意义,而一般材料正好与之相反。因此,在论文撰写前,就应该考虑两者的相映成辉,避免教学论文以偏盖全。除此还必须考虑材料表述的详略得当问题,对支撑论点的主要材料要表述得细腻,对非主要材料要表述的概括些。


  ④安排结构。

  不同体裁不同类型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模式,在结构安排上往往有明显的轨迹可循。也就是说都有一定的“格”,但都按“格”来写,势必落入巢臼,钻入机械性操作的死胡同。倘若适当变通,“格”而不死,当能尺水兴波,不落俗套。例如《人民教育》2004.13-14“课例研究与解读”栏目中有王崧舟老师的《天地一课堂》——《相约拱宸桥》课堂实录与解读一文,此文的结构很有特点,读来耳目一新。现摘录结构提纲如下:第一部分缘起:纸上得来终觉浅,这部分包括课程背景、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课程准备。第二部分课堂:天光云影共徘徊,这部分包括“昨天,勾起一段耻辱的记忆”、“今天,追寻一份怀旧的诗意”和“明天,喷涌一股振奋的豪情”。第三部分感悟: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部分包括“超越了原有的课程资源意识”等内容。


  (四)修改

  俗话说,好文章是磨出来的。一篇高质量的教学论文是在不断的推敲修改基础上形成的。对此,论文初稿完成后,最好先把稿子放一段时间,头脑冷一冷,用第三者的眼光,跟文章保持一定的距离,较客观地进行阅读,这样可能更容易发现问题。我们说在写作时,要能钻进去;在修改时,要能跳出来。在写作时,要“深信不疑”,在修改时,要“吹毛求疵”。甚至要把自己放到论敌的位置上,从鸡蛋里挑骨头,越“苛刻”越好。如果带着“自我欣赏”的情绪修改自己的论文,那就必然难以下笔。


  在文章的修改过程中,还可以请周围的老师或同行审阅,以征求更多的修改意见。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些问题,论文撰写者自己难以察觉发现,旁人却很容易看出来。在请别人阅读指正时,应该抱着诚恳的态度虚心请教,别人才会以诚相见。对于别人提出的意见,要认真考虑,寻求其合理性,择善而用之。

  修改论文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着手进行。


  1、重审论点

  重审论点,看文章中的论点是否表述得正确、清楚。写出来的和设想的是否相同,读者读了以后,是不是与自己的想法一致。文章中的每一个分论点是否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中心论点。

  2、核实论据

  对所使用的每一个论据加以核实,看观点与材料是否相符,论据有没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用的是否恰当、准确、有力。在论据充分的基础删去可有可无的材料

  3、斟酌布局

  斟酌布局是对论文结构的修改,写完初稿之后,要进一步根据中心论点对文章的起承转合作合理的调整。对于诸如顺序颠倒、详略不均、前后重复、层次不清、缺乏条理性等等,需要进行具体的修改。


  4、推敲语言

  论点、材料、布局等方面的内容,归根到底都要落实到语言文字上。语言表达通顺、规范、精练是底线。修改时要一字一词的推敲,寻找最合适的字词来表述内容。

  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文章的修改就是删削调补。通过删芜去繁,使论点更为突出,论证更为有力,文字更为精炼。

  (五)书写格式

  论文书写格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栏目。


  1.标题

  ①标题要求准确地表达主题。标题可以占一行,也可以上下各空一行;长文章的标题上下应该多空几行,甚至独占一页。

  ②标题在一行里有两种写法:一是居中,字数少的,各字之间可以空格;二是前面空四格,字数过少不宜用这种写法。标题字数过多,可以转行。转行时要照顾一行里词或词组的完整,又要在长短上搭配匀称。

  ③副标题是对正标题的补充,可以在前面加一个破折号;正题、副题,开头排列不要完全对齐。

  ④同一篇文章中小标题的书写格式要统一。可以空两格书写,也可以写于一行居中,与正标题一样;上下可以空行,但不要超过正题所空的行数。


  2.署名

  ①作者署名,不论个人还是单位,就放在标题下面,占一行,通常要注明单位,可写在署名的同行或下一行(有的刊物将单位写在文末),如和标题隔一行,下面正文也要隔一行。署名在一行中要与标题对应而居中,名字若是两个,当中应空一格。

  ②有些集体署名的,可以在正文后面列出课题组参加者的名单。


  3.正文

  ①正文包括引言、本论、结语三部分。正文每个字占一格,标点也应占一格,每段开头要空二格。

  ②文章若分几大部分而不加小标题和序码时,为了醒目,各部分之间可空一行;4.序码

  写文章,需要分条分项时,要用序码。用得最多的是小写汉字数码和阿拉伯数码。现在出版社规定的有四种序码:

  第一是:一、二、三……;

  第二是:(一)(二)(三)……;

  第三是:1.2.3……;

  第四是:(1)(2)(3)……。

  编写书籍时,可以与编、章、节结合使用。


  5.引文

  ①段中引文:凡是强调性引文都写在行文之中。如果引的是原文、原话,要加冒号、引号;若引的是原意,只加冒号即可。

  ②提行引文:重要的、强调性或较长的引文可提行引出,即另起一行,比正文缩两格,即开头缩四格,其他前后各缩两格。另外,也可采取更换印刷字体而不缩格,或加引号提行不缩格的办法。


  6.附注

  对正文中的一些词语或引文出处要作说明时,用“附注”。在要注的词语或引文右上角加“注码”,如[1]、[2]等。如果注释很少,也可以用[注]或米花“※”标出,附注通常有三种:

  ①夹注:简短的说明、注释,就是写在要注释的词语、引文后面的括号内。如果数量多,注文长,就不宜采用。

  ②脚注:即页中附注,把附注置于本页地脚处。

  ③尾注:把附注集中在全文、全书的末尾,或者把一章一节的附注集中在章节尾部。

  7.页码

  凡超过一页的文稿,每页都必须先标页码。页码用阿拉伯数字写在右上角、右下角紧靠框线处或页脚居中。


  8、参考书目:

  ①杂志或期刊类:作者.文章名.杂志或期刊名,时间,期号,页码。例如:

  顾泠沅、王洁.以课例为载体引领教师发展.人民教育,2003年第6期,24-25。

  ②著作类:作(译)者.书名.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名,出版时间,页码。例如:

  R.M.加涅等著、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2-28.

  ③如果应用的图书、文件或课程标准的作者为政府部门,可将作者替换为政府部门,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④网络资料:作者.文章或著作名.网站名称,具体网址,作者最后检索。例如:


  许颖.筷子原理与信息技术课的生存问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论坛”:http://?tid=60&sid=jH6Klx5y.作者最后访问该网页的时间为:2004年3月7日20:00.


  9、致谢

  对在课题研究和论文写作中给以切实指导和帮助的老师、同志应该致谢,这既是学术道德,也是应有的文明礼貌。致谢一般放在全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另起一行,加括号。

  再次说明,写好教学论文并没有捷径和技巧,最主要的是教师要做有心人,抓住经验,筛选材料,深入剖析,探因寻果,提炼主题,揭示规律,交流传播,共享思想,发展提高。不过而而已。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qkbk/xiezuozhidao/3042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