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法学论文 > 司法制度 > 再论涉诉信访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再论涉诉信访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司法制度


 
 
论文提要:目前涉诉信访已成为各级法院的沉重压力和负担,一些上访当事人奔波、往返于上下级法院之间。对于这样一个每年牵涉数十万当事人,牵动全国各级法院和广大法官的工作,亟需重新审视,进行必要的改革和完善。
  一、涉诉信访工作的本质内涵

  法院的涉诉信访是信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接待不服各级法院生效判决、裁定和调解;检举、投诉法院及法官的不当和违法乱纪行为;咨询有关法律问题,寻求相关帮助;对相关司法问题提供各种建议、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等等。具有以下属性:

  一是政治色彩性。建国时党就宣布 “废除伪法统,建立人民民主新法制,实行便利人民、简易迅捷、实事求是的诉讼程序”。党的基本经验在司法领域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群众路线。1943年毛主席告诫全党:“共产党员应该紧紧地和民众在一起,犹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第一任最高院院长沈钧儒说:“人民司法工作,是依靠人民、便利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群众路线是人民司法的一个基本问题”,信访工作被认为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一个重要渠道,要求司法官员无论级别高低都应当与群众“直接接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落实23项司法为民具体措施的指导意见》将其确定为落实“司法为民”的重要举措;另一个是实事求是。“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是人民司法的原则。彭真强调:“我们要坚持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发现冤案、错案就纠正”。人民群众申诉是发现错案的最好方法。接待信访也是最高院监督地方各级法院审判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能听到社会底层的声音和意见,由于涉及广大民众切身利益,信访作为实现民主的机制被提高到一个特别重要的位置,历来倍受重视。WWw.11665.CoM法院的涉诉信访制度也就成了司法民主的一种特殊形式。

  二是历史传承性。信访与我国传统中的直诉制度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和延续性。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权的威严并不是万能的,官僚企求制度外利益的欲望,不仅会造成对民众的额外剥削,而且也会损害皇权。民众与皇权在传统的直诉制度中达成了一致。除了为民申冤实现司法公正之外,而且也是皇权控制官僚实现有效统治的一种特殊手段。按照儒家的民本思想,皇权是保护弱者的仁者君子和“父母”。在处理百姓直诉中,皇权获得了与官吏有关的政治信息,为整饬官吏提供了重要的凭据,并通过“洗冤行为”与地方腐败官员“划清界限”,保持了百姓对皇权的合法性信仰。尽管在功能方面,法院的涉诉信访制度与传统的直诉制度有“家族相似性”,但是在传统社会,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直诉的案件数量是相对有限的,比较而言,新中国的信访案件却无疑要大得多,特别是近几年来法院的涉诉信访案件迅速爆发。涉诉信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功能丧失。一方面司法不公案件不少,另一方面信访实效性有限,解纷能力的不足,也削弱了制度本身的合法性。(

  三是现实功能性。在社会转型的今天,社会冲突和矛盾剧增,计划经济时代所凭借的社会治理工具已日渐失灵,而在司法救济仍很乏力的情况下,信访实际上为民怨的排泄、冲突的化解提供了一个通道。就法院的涉诉信访工作来说,虽然它实际上只能让一小部分上访当事人达成愿望,即使最终不能为更多当事人解决问题,但满足了信访者倾诉的需要,这个精神抚慰的意义是巨大的。引起上级法院关注的上访案件一般都是社会反响十分重大的案件,解决这部分案件以点带面地维护了社会秩序和法律信仰 。表面上上访者与基层法院矛盾较大,但实际上他们坚定着对执政党及上级法院的信任和依恋,许多上访人相信“共产党的天下,永远为了贫苦大众”,“相信党的实事求是,相信法律的公正无私”。大多数信访者仍希望在现行的法律制度框架内寻求帮助。我们的执政党及各级法院在“拯救”他们的同时也增强了自身的合法性。将枉法裁判排斥出国家司法的行列,在道义上保持了政党和整个法律制度的声誉和合法性。

  四是比较差异性。中国的涉诉信访在世界上是少有的。我国各级法院的来访者大多是申诉者,即对生效判决不服,而国外一般是上诉者,即在判决未生效前来上级法院寻求法律救济的人;我国上级法院的信访人员不但要针对本院案件的申诉来访进行接待处理,而且对关于下级法院的有关申诉也要函告、转办乃至督促处理;而国外上级法院一般不会应来访者的请求对其下级法院直接发出任何指令,来访事宜一般只限于本院的管辖范围;在中国通过信访监督法院及法官是公民的一种正式政治参与形式,而在国外只是对自身法定诉讼权利的一种行使;全国法院每年要处理和接待大量的来信和来访,据介绍近年来最高法院每天要接待数百名上访者。接待公民的来信和来访历来就是最高法院的一项重要工作,一直受到中央的高度重视,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在抓。在1987年告诉申诉庭设置之前,法院的信访纯粹是行政性质的,工作程序和方法带有鲜明的行政色彩。之后信访工作由立案庭的法官来办理,工作程序也采用诉讼程序,从而把这项工作纳入到审判工作的运行机制之中来,

  二、涉诉信访工作的现实处境

    涉诉信访制度作为未完全分化的司法组成部分,仍不完全是一种纠纷解决机制。法院的司法能力、方式在亦步亦趋地适应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其中涉诉信访工作的价值、职能和机构尚不能有效地舒缓社会矛盾, 涉诉信访的无序性反映出司法的社会治理功能及方式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一)涉诉信访面临的困境

  涉诉信访制度的功能是救济,是监督,还是解决争议?是听取民声、反映民意,还是维持社会稳定?发挥得怎么样?就救济而言,当事人的怨声有多少通过涉诉信访后消失了?就监督而言,当事人反映的问题有多少被查处了?就听取群众呼声而言,当事人提出的建议有多少被采纳和实施了?就解决争议和维持社会稳定而言,当事人通过信访有多少不再重复上访了,生活和情绪都安定下来了?我们不能简单予以否定,但是从目前全国各级法院仍在不断增长的信访案件数和一些越级访、非正常访及群体访频发的现实看,功效发挥得并不理想。国家信访局的统计表明,“当前来京信访中,80%以上是有道理的,还有80%以上是通过努力可以在基层得到解决的”。“90.5%的上访者是为了“让中央知道情况”,88.5%的上访者是为了“给地方国家机关施加压力”。要肯定法院二十几年的改革发展,每年稳妥处理了大量案件,70%左右的案件得到调解解决,但我们的判决案件质量仍不够高,服判息诉能力不强,裁判的公信力不高,司法腐败和不作为时有发生。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没有较好解决,却又引发了当事人与法院之间的矛盾。当事人对司法的不满,往往寄希望于信访,寄希望于他们幻想中的“青天”(上级法院)。如今要面对“诉累”的不仅仅是当事人,我们各级法院特别是立案部门也在疲于应付。有关统计数字显示,信访案件的解决率只有千分之二,而信访大军还是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涌入北京,这其中涉诉信访占有相当数量。涉诉访案件绝大部分是因为司法救济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我们很少听到败诉方当事人说他服从判决,倒是经常见到判决生效后,胜诉方到处找关系,上访,称法院不执行生效判决,判决书成了一纸空文;败诉方更是积极地到处找关系,申诉,上访,声称法院判决不公正,或法官徇私舞弊,埋怨法官素质太低等,都打着维护司法公正与法律尊严的旗号要求领导批示干预,要求启动再审程序。

  (二)涉诉信访折射的现象

  中国民众感受不公的侵袭时,习惯诉诸于为民做主的党政官员,而领导的批示和关注也往往有效,“青天意识”坚定了人们的信访决心,信访群众常说“中央是好的,下面的把经念歪了”。上访作为特殊的法律实践形式得到广泛的运用。对上级法院来讲,不可能事无巨细一一处理,即使要一一接待都很难,想得到最高院处理的概率就更小,为了引起关注与重视,尽快使问题得到解决,每个来访者都强调自身问题的严重和紧迫,在信访材料中也将问题夸大。但涉诉信访体制本身注定缺乏对每个来访者核实判断的能力。接待、批转、拖延就成了我们的一种制度化策略和信息过滤机制。同时基层法院由于很多问题根本无法解决。但是上级法院又要求他们“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在问题无法解决又不得不解决的压力下,也只有以拖延来应付。使得很多上访者经不起时间、精力和金钱的消耗,中途放弃上访,而部分人却坚持下来。几次上访就将问题解决的情况很少,实践中“缠访比一般上访紧急,越级上访比一般上访紧急,进京上访比省内上访紧急,集体上访比个人上访紧急”。要想问题得到重视,就得采取一些极端的手段,如静坐、下跪、哭闹,告洋状,乃至自残、自杀、自焚,采取这些行为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信访机构缺乏统一协调的信息机制,一个问题可能同时找上下几级法院,得到的答复和解决方案可能不一样,甚至相互矛盾。立案机构没有独立的问题处理权限,没有严格的处理程序规范,对同一案件反复批转下级法院处理,下级往往拖着不办,大多数情况下,上访后被转批回来,得不到解决再上访再被批转,反反复复历经几年,上访次数越多、对上级法院的信任度也越低。对个案的处理有时过于随意,以致吊起了更高的“胃口”,更误导一些人信闹、信访、不信法。

  (三)涉诉信访机制的弊端

    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口号下,通过领导包案处理信访大要案责任制、信访工作量化考评制度、信访工作领导责任追究制度等形式,采取以信访量多少给各地排名、要求进京接访、开信访移办单等强化考核力度的措施,最后以明显违反现行法律的规定为代价来满足非份要求,从而达到息访的效果。个案的解决,舆论的宣传,使大量的社会矛盾涌向信访渠道。“面对指令化解的压力,群众极端不满的怨气,相当一部分基层信访问题的处理中不得已采取强压、妥协、哄骗、盯梢跟踪、截访等法治以外甚至违法的方法”,对制度建设的效果是极为消极的,这个趋势已经越来越严重。 信访制度功能的发挥,与领导的“个人意志”具有较强的联系,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人治”的制度。社会问题和矛盾的解决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是否关注以及处理措施是否有力,诉诸的是个人的领导权威,而并非司法权威。这种解决模式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局限性,某一时段的某个典型问题可能得到解决,但却不能保证所有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在信访个案上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信访者找的机关越高、找的领导级别越高、来的信访次数越多,个案信访问题越有可能得到解决。因为领导职级高能够调动的社会资源就越多。居高不下的信访量统计,仅是一种显性信访,还有大量的隐性信访存在,面对信访处置的这种现状,将有更多人选择信访救济方式,群众都知道我们怕上访,所以不论有理没理的,该不该上访的,一律都上访,因为只有上访才能形成舆论压力,才能引起上级的重视。

  (四)涉诉信访的长远危害

  固然绝大多数社会矛盾纠纷通过这种行政考核压力下得以解决,但社会矛盾纠纷最终要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涉诉信访严重地冲击了现有法律秩序。在影响着司法独立。司法独立是现代法治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司法程序及价值的内在要求和体现。司法独立应包括法院独立和法官独立两个方面。具体要求司法机关独立于立法和行政机关,并且上下级司法机关和官员之间也彼此独立。法院信访制度在为当事人提供权利救济的同时,也为其他机构和人员干预司法提供了制度性背景和条件。在现实中当事人在败诉后千方百计向人大、党委进行频繁信访,严重影响了法院及法官的正常司法,扰乱了司法的正常秩序。同时上级法院指令督促对生效判决进行复查,也对下级法院及法官的独立司法、上下级法院之间关系的正确定位构成挑战;影响着司法权威。任何社会秩序的建立都离不开具有权威的司法体系,没有权威的司法因为得不到社会的服从尊重也就不成其为司法。在现实中任何人都可以以“人民”的名义挑战司法的权威,法院的裁判可任意申诉,其权威性如何体现。我国现阶段的司法权威已降到了最低点,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缓减涉诉信访制度与维护司法权威的紧张已显得刻不容缓;影响着既判力。既判力是指确定的终局判决所具有的拘束力。它禁止当事人和法院对终局判决所确定的事项再行起诉和重复审判。奉行“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司法原则,设置信访制度,在为当事人提供救济途径的同时,也为那些对判决不满的当事人的缠诉、缠访提供了制度性的空间和便利。无限制的信访申诉,反复进行再审则势必最终破坏司法的自治性。

 

 三、涉诉信访工作的改革与定位

  信访工作虽然并不完全符合现代司法的内在要求,也向来是法院的一个沉重负担。但涉诉信访制度的存有其深刻的社会成因,当前也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面对信访大潮,为了缓解紧张压力,我们必须进一步改造它,使其尽可能与现代司法相协调,最终纳入到司法运行机制中来。

  (一)制度改革的思路

    改革信访制度的总体思路是把民意的“上达”转变为民意的“表达”。要使法院信访机构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权力主体,具备应有的问责性,有法律的调查权,有义务对信访反映的问题进行调查,并依据调查提出质询,直至提出罢免动议。 要符合法院审判管理现代化的理性要求,而且要有现实操作性。在制度设计层面理顺民意表达与司法监督的关系。建立一套统一的科学的信访登记体系和检索体系,不仅可以准确统计信访量,而且可以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克服目前信访人员盲目投诉、反复投诉、多方投诉造成的巨大资源浪费和政治信任流失。同时积极推动司法改革,消除诱发信访的制度性根源,减少信访的绝对数量,使矛盾不致激化。一方面我们要进行治标,使上级法院的信访工作能更好地接受建议和投诉的作用,使它成为公民接近司法的一条消防信道;另一方面,我们也要进行治本,加强法治建设,积极推动司法改革,理顺司法体制,确保司法独立,完善诉讼程序。合理设计审级结构,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公正和效率,从源头上减少公民信访的绝对数量,树立公民关于司法终局的观念,使信访本身不再被“问题化”。

  (二)信访功能的定位

    信访可以起到重要的民主建设功能,一方面它可以反映民情民意,排解矛盾,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这一信息渠道,起到监督和改进司法的作用。从信访人和法院两个角度来解读涉诉信访制度的功能,大致可包括如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当事人而言,涉诉信访意味着一项简便、经济、有效的救济方式,具有保障和维护公民权利的功能。现代民主国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尊严和价值的实现。我国目前司法制度之间还有一些互相矛盾或不协调的地方。从运行结果来看,并不能保证每一个审判行为都符合法治的要求,每一件案件都获得公正的审理和裁判,可以说公民现实权利还不能全部得到顺利实现和救济。因而一项更加简便、有效、灵活的救济方式就成为必需。这一点就是涉诉信访对于当事人而言所能够提供的制度功能。从整体论的角度来讲,法只是生活的一个局部,在法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文化和习俗以及政策等等。司法的功能和作用是有限的,我们可以把涉诉信访看作是寻求司法解决之前的一种权衡,如果信访能够解决问题的话,我们就无需进入法律的救济程序多费周折,可以让涉诉信访在司法所不能涉及的领域里保持一定的救济能力。司法程序所不能实现的正义可以在信访的制度中继续探讨,让它起到一种补充的权利救济功能。对法院而言,涉诉信访是一项现实、被动、高效的制度更新机制,具有促进民主与法治的功能。涉诉信访可以充当立法、行政和司法这三种权力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协调器。我国目前还没有协调公权力之间冲突的专门机构,现实中许多超越职权、滥用权力、管辖权冲突和权力不作为等现象还不能得到有效的抑制,制度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常常只能靠领导人的个人能力来加以协调。在信访案件的处理当中,我们已经承担了一定的协调责任。按照过程论的观点,制度的不完善性是现实生活中极为普遍的现象,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以务实的精神去实践,用零星的社会工程的方法去改造现实当中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制度。基于这样的考虑,应当设置某种特殊的机制以完成制度的内在反思、缺陷查找和及时补救的功能。对于涉诉信访制度而言,可能意味着一种重要的改革机遇,如果能够承担这样的制度功能,就能提高我国民主制度的整体水平。

  四、涉诉信访制度的完善

    涉诉信访机制的完善,不能仅仅着眼于从量上如何化解或扼制这股来势汹涌的洪峰,还要采取渐进方式解决目前存在的制度问题,发挥其应发挥的功能,重构和创新涉诉信访制度。

  (一)整合涉诉信访机构。涉诉信访主要是反映司法公正问题,更是一方当事人与法院、法官之间的矛盾,值得我们反思。一方面转型期社会治理过程中对司法的依赖空前加重,而另一方面社会对司法的不信任度在不断地扩大。许多信访事件本身具有法律事实和法律适用的不确定性,缺乏专业审判领域知识和经验的接待者仅仅根据来访者的一面之词所作出的处理和答复往往会产生偏颇,在涉及到自己切身利益的相关事件中面对矛盾的处理和答复,当事人对社会公平、司法公正往往本能地从实体公正的角度进行评判,于是源源不断的涉诉信访便顺乎自然地发生了。面临日益严重的信访问题,作为信访办事机构的立案庭,由于其自身在院内或上下级法院职责、关系、权力的不足,造成了其解决信访问题的能力不足,造成了相互推诿、敷衍和拖延等现象,限制了信访协调解决功能的发挥。因此整合、增强法院信访机构的职能,提高其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当前涉诉信访制度改革的现实需要。要划分好上下级法院信访机构和平衡法院内部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权力和责任界限,才能真正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协调、统筹兼顾、标本兼治、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法院“大信访”格局。当前应将各级法院的立案庭、监察部门、督办部门进行整体合并,成立专门受理信访案件的委员会,使涉诉信访事业向专业化、规范化和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并把它完全纳入规范处理的司法轨道,考虑到上下级法院配套的需要,要实行信访机构直管,把主要目标放在解决问题,救济权利,提高效率,找出违法和失当行为上,虽无直接作出具有强制性决定的权力,但具有法定的调查权,责令被信访的基层院、庭作出书面报告的权力,以及公开调查报告的权力。这样配置的合理性在于可以将信访资源进行统一的调配,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信访处理体系。这种模式的另一个好处是使现在不独立的信访机构相对地超脱出来,不再对原来的某级法院负责,从而为信访的公正和效率提供组织上的保证。


  (二)加快审判制度改革。由于国家司法改革整体方案迟迟没有启动,一方面法院的地方化、行政化倾向影响了司法的独立,另一方面过大的自由裁量空间缺少有效的规则制衡,再加上一些基层法官自身素质不高,这为司法腐败留下制度、体制和人为因素的缺陷。许多时候打官司成了打关系。在相当一部分事实和法律具有不确定性的案件中,案件的输赢不再完全取决于法官对事实审和法律审的内心确信,而是对各种利害关系进行权衡的结果。这种对司法活动中的不确定性规律缺乏深刻认识而带来相关配套制度的缺失,已经成了当前审判工作中的一个巨大漏洞,并且还在不断地扩大。所以必须加快审判制度的改革,运用有效的规则制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实行公开审判,增加审判的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使法官不得不考虑公众舆论的压力和各种社会影响,审判向当事人公开无疑是首要条件。因为当事人最了解案情,当事人对审判活动的充分参与,能使法官的判决比当事人不参与更准确。禁止法官与任何一方当事人单方面接触,有利于保证法官中心地位。保障当事人平等的诉讼权利,有利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控制。限制法官的庭前活动,如限制法官调查取证,这样能够根除“先定后审”、“ 先判后审”之流弊,保证法庭审判的集中性,合理地控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建立证据展示制度和证据调查、采证制度, 明确规定证人出庭作证的措施以及保护证人安全的措施,贯彻直接、言词审理原则,有利于保证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防止法官臆断,减少其不合理的自由裁量权。在法官自由裁量权控制方面,司法程序能够最大限度保证法官的中立地位。可以说,实体法规定了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区域范围,而程序法制约着它的偏向。从司法程序上予以控制的思考。还要建立公正审理的约束机制,如回避制度、管辖制度等,以防止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三)加强信访制度建设。近些年来,各级法院推出了领导责任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联席会议制度、信访听证制度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形式。然而,由于缺乏对现有制度的系统分析,缺乏对制度实施的各种现实条件分析,造成不同制度之间的相互掣肘、信访制度的功能错位等一系列问题,致使有些好的制度并不能发挥应有的功能,有些制度甚至还成为诱发新的信访问题的因素,阻碍了信访工作的深入开展。因此,必须通过对现有涉诉信访制度的系统分析,继续完善和加强现有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形式,消除造成制度相互掣肘、功能错位等的消极因素,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相互协调的制度系统,依靠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的涉诉信访制度改革。一个畅通的民意表达渠道是涉诉信访制度实施的基础。实际上很多制度形式如信访例会制度、领导接待日制度、领导下访制度等都是围绕着拓宽信访渠道而产生的。然而,现有的信访渠道依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信访量的需求。当前首要的是建立信息网络,畅通民众信访渠道。一方面要在继续畅通现有的各种接待渠道的同时,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不断开辟出新的信访渠道,建立信息网络,向社会公布法院信访机构的通讯地址、电子邮箱、投诉电话、传真和信访接待时间等,并通过建立全国各级法院信访信息系统,方便当事人查询信访事项的处理、进展和结果,加强各级法院之间信访信息的沟通;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强基层法院的信访工作,继续推行有助于把信访问题消化在基层的制度形式,提高基层法院、法庭解决信访问题的能力,形成方便、及时和畅通信访渠道,建立一种经常性、稳妥性的制度来实现吸纳不满,汇集信息、舒缓矛盾、矫正不公的功能。以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机制来协调各种矛盾,提高解决涉诉信访问题的能力和效率。减少对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的冲击力,确保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四)坚持推进依法治访。依法治访是“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信访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在当前信访制度改革的实践中,部分信访人依法信访观念淡薄,信访工作人员法律素质不高等因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信访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信访法律法规,加大信访执法的力度。一方面要加强信访监督能力,明确信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在信访工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违反法律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另一方面也要明确信访主体的权力和义务关系,明确信访主体违反法律的具体责任,进一步加强“双向规范”。建立信访问题的提出、受理、办理和督察等一系列的法律程序,完善信访活动的处理、复查、复核的工作机制,把信访制度改革纳入司法建设的道路,推进中国依法治访的进程。处理任何事情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能失信于民,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前提下避免出尔反尔。对于老实的不能让其吃亏,会吵会闹的不能使其占便宜,不能让会叫的孩子多吃奶的现象发生。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继瑞典首次建立申诉专员制度之后,芬兰、挪威、英国、加拿大、法国等很多国家纷纷仿效,甚至在欧盟这一超国家的体系当中申诉专员制度也得到采用。这一世界性的发展趋势为我们进行制度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模版,应当适应国情提取精华。在各级法院建立信访督导专员和巡视组,对下级法院进行经常性的督导解决,更重要的是定期深入基层接待和听取上访当事人的意见和要求。使基层当事人的不满和不公正可以有渠道得到发泄和纠正。可以对司法起到补充作用和监督作用。对于进行过司法救济的案件仍有权力进行再次处理,起到监督司法的作用。解决问题的手段可以灵活多样的,可以采取包括转办、督办、调解、和解、奖励、批评、建议、调查、公开、安慰、抚恤等多种方式。

  在涉诉信访制度的完善和创新中,不要将目前表现不佳的功能当作信访不应当具有的功能而简单加以抛弃,要从信访制度所要实现的保护当事人合法权利、改善司法权力体系这两个基本点出发,理顺二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起协调和互动,消弭紧张和冲突。更为重要的是用系统论和过程论的观点建立新的涉诉信访制度体系,使其在国情背景下,与现有的诉讼法律制度相衔接,在较小的社会震荡、较少的资源投入的情况下逐步走向完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fxlw/sifazhidu/11652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