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研究

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与开发模式研究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旅游管理论文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54(2007)11-0075-06

  

  一、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研究回顾

  

  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是目前学界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根据国外研究的现状,“都市农业旅游”一词最早出现在1930年日本出版的《大坂府农业报》上,1935 年,都市农业作为专业学术正式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发表出版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学者开始研究都市农业,1977年美国农业经济学家Allen Kneese的《日本农业模式》正式提出了“城市农业”[1]的概念。1992年联合国开发署成立了都市农业扶持小组(Urban Agriculture Suport Group),1996年3月又成立了全球都市农业部(Globd Facsility for Urban Griculture),广泛开展都市农业的研究与推广工作。随着都市居民休闲观光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都市农业资源开始与旅游资源进行更为广泛的“联姻”,国外有关都市旅游的研究更加系统化,形成了大都市旅游圈的地域模式理论,如美国学者Gunn提出了都市旅游的理论模型,他以城市的核心都市区为空间上的旅游中心,用其外围用四个环形带来区分不同带状区域的旅游功能和特点,并对四个旅游带的功能及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作了探索[2]6

  在国内,有关都市休闲农业旅游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1998年,吴必虎首次提出环城游憩带(ReBAM)理论,即Recrational Belt Around Metropolis。认为ReBAM是指发生于大城市郊区,主要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各级旅游目的地,一起形成的环大都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3]。有的学者提出“郊区旅游”(邹统钎,2004)概念,即“在城市郊区范围内,以农业文明、完整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地方文化积淀为特色地域景观而开展的区域性旅游活动”,并根据目前学界对都市地域分为内城、近郊和远郊的理论,认为郊区旅游就是“指人们到城市中心以外的近郊、远郊和城市边缘地带的郊区出于休闲或游览目的而引起的旅游活动”[2]3;周晓芳(2002、2003)等提出了“都市农业旅游”概念,即“都市农业生产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而发展的农业旅游模式,即是将都市农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以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等来吸引游客实现现代旅游行为的新型旅游方式”[4];郭焕成(2004)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都市的农业,它集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可持续农业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并将“观光休闲旅游农业”划分为“以观光农业景观为主的观光型农业”、“以参与农业活动为主的体验农业”、“以休闲娱乐为主的休闲型农业”、“以民族文化为主的农业活动节”等类型[5]

  “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虽是个宽泛而笼统的概念,但这一概念的核心包括了三个要素,一是“都市(或城市)”,二是“农业(不是笼统的乡村)”,三是“旅游”。因此,从供给上说“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实际属于“都市旅游”的范畴,是都市旅游发展的地域空间向外扩散到郊区、周边县域与 “三农”资源相结合开发而成的新型旅游产品;从需求上说,又属于“乡村旅游”的范畴,是都市居民对自然生态、乡村风光等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以都市郊区及周边县域具有浓厚乡村风情、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等为旅游目的地的新型旅游活动。

  

  二、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结构布局:以杭州为例

  

  (一)有关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布局的相关理论

  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布局,主要体现在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的旅游流而形成的空间相互作用和旅游供给结构的布局上。所谓旅游流就是“旅游者从旅游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的流向和流量的统称”。翁瑾,杨开忠根据这一理论构建了客源地―目的地矩阵(Origin―Destination Matrix)工具,简称O-D矩阵。利用这一工具反映“不同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空间相互作用的强度”,从这个角度上说,O-D矩阵也称为“空间相互作用矩阵(Spatial Interaction Matrix)”,即O与D之间旅游流的强度,是由客源地的出游总量和目的地的接待总量决定的[6]。O―D矩阵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旅游流的大小和流动的方向,从而体现了旅游流在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

  因此,旅游流形成的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旅游供给的空间布局分布如何影响客源地的出游率,二是可以预测某一特定目的地的旅游市场的空间结构和规模。由此,引力模型和距离衰减规律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中成为最主要的理论解释,引力模型主要取决于客源地的推力、目的地的拉力和空间距离产生的旅行成本三个主要因素。客源地的推力主要取决于人口的规模、收入水平、闲暇时间、旅游偏好等因子;目的地的拉力主要取决于资源的差异、接待设施的完善等;空间距离产生的旅行成本,主要体现在旅游者的支出成本随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由此形成了距离衰减的规律。

  可见,旅游流所形成的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旅游强度,以及引力模型和距离衰减规律理论,成为研究旅游空间结构布局的重要理论工具。

  (二)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供给结构

  近年来,随着杭州都市农业和现代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杭州依托当地特有的乡村资源,大力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得到了各级政府、国内外投资者、旅游观光者以及广大城乡居民群众的关注和青睐。2005年至2007年杭州连续推出三批53个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名单。通过示范推动、精心筹划、改造、拓展等,目前建成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休闲观光农业(含"农家乐"旅游)接待点200余个,形成了极具农业观光价值的果园、茶园、花园、菜园、竹园、中草药园等专业化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和风情浓郁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使传统生态农业风情和神奇高科技农业内涵,以观光休闲、观赏采摘、体验考察、科普教育等形态步入了旅游市场,大大丰富并满足了杭州市居民及周边省、市、乃至世界游客休闲旅游的需求,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品牌,构建了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较为合理的资源供给结构。据统计,杭州全年接待游客量达400余万人次,其中农业旅游收入超2亿元。杭州市推出的主要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单位如表1:

  

  从上表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的空间分布及结构看,主要分布在近城区的萧山、西湖、余杭和远郊的临安和桐庐地区。其类型结构主要以综合类示范园区、专业化示范园区和农家乐为主要特色,综合类和专业类示范园区主要分布在近城区和远城区,农家乐主要分布市内的西湖区和远郊的淳安、富阳、桐庐为主;其类型特点主要以生态、自然、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参与、教育、科技、节庆等形态为主,形成了较为完善合理的产品供给体系,充分体现了杭州生态、休闲、自然、品质为核心的旅游发展取向。

  (三)需求取向下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圈层结构

  根据保继刚等将桂林、广州等“环城游憩带”分为“郊区游憩带”和“省内游憩带”[7]的研究结论为依据,都市农业旅游在都市周边会形成不同的圈层,每一圈层在地理分布上距离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从而影响到了旅游者到访率,基本呈现出的是同心圆衰减规律。

  由于目前杭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客源主体,仍是以都市居民为核心的旅游空间结构为基本特征的,由此形成了以杭州市为中心的旅游圈。吴必虎(2006)对杭州本地居民休闲游憩的研究表明,杭州本地居民的出游频率为:“41%以上的居民每周市内游憩次数为1-2次,每周出游5-6次的居民占4.56%”。杭州居民对环城游憩带的吸引物选择上,“以山地风光与森林为最,达到19.83%;其次是水上风光(18.67%),度假产品(14.31%)、乡村田野风光(13.73%)”,“环城游憩带的节日庆典活动对杭州居民的吸引力还较弱,只有2.90%”。

  在区位的偏好上,杭州居民都“选择了距离市区100公里左右范围内的地区,在此区域形成了一个出游的密集地带”,其中,以“萧山、余杭、富阳、临安、绍兴及淳安等地/县区为最”,从而成为杭州居民最重要的流向目的地,所选择的目的地从近到远依次是“余杭―萧山―富阳、临安―绍兴、桐庐―湖州―嘉兴、建德―淳安”,到四组目的地的行车时间分别是“20min、30min、50min、80min”。由此得出的结果是:杭州居民对四组不同的目的地的选择比例并未呈现距离衰减规律,恰恰相反,距离从近到远,而居民选择的比例却是“9.11%、21.34%、24.22%、28.53%”,呈现出“反衰减规律”[8]。事实上,都市居民周边游憩出现“反衰减规律”现象,并不与“距离衰减规律”相左,居民本地的休闲游憩活动行为,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当具有一定的可自由支付能力和一定的闲暇时间条件下,外界的新鲜事物,势必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消费者自然产生强烈的需求,从而出现“反衰减现象”,即“居民出游时存在一个门槛距离,超过这个门槛距离才有距离衰减现象”[9]。另外,出现这一“反常”现象,自然还与一定距离内的旅游吸引物的差异特征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看来,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出现居民距离“反衰减规律”是合理的,也是符合城市居民“郊区游憩”活动频率的。

  根据O-D矩阵理论,结合吴必虎先生对杭州环城出游密度的研究,可以看出,杭州居民旅游流的流向及旅游点的旅游接待强度,基本上呈现一种“扩散”形状,即中心旅游流强度大,向外依次降低。具体到居民的闲暇时间和旅游偏好上,二日游所形成的旅游流强度,在特定时期又会呈现出“反扩散”现象。因此,“城市居民到郊区进行游憩(旅游)活动的空间(即垂直旅游流动空间)表现为在空间上逐步形成游憩活动的连续带,使得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周边地区成为出游活动的频发地带”[10]。杭州居民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具体体现是:杭州居民一日游客(含周末游)主要以市区及萧山、余杭等郊区的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为主,旅游流流向强度渐次的顺序,依次是富阳-临安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圈、建德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圈、淳安-桐庐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圈。二日游(含黄金周),旅游流流向强度特征则相反。杭州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圈如图1:

  

  从上图可见,目前,杭州居民需求取向下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空间布局结构,基本上呈现出了一种“扇型”状态。这一形状,使得杭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逐渐向外扩散,基本上分为三个圈层,即市中心郊区的萧山-余杭旅游圈、临安-富阳旅游圈、桐庐旅游圈和淳安-建德旅游圈。较为合理的空间布局结构,在距离上也较为适宜。以杭州市(A)为中心,到第一旅游圈边缘(B)的平均距离23km,到C旅游圈平均距离40km,到D旅游圈平均距离90km,到E旅游圈平均距离125km。距离上的适中,对满足杭州居民实现“一日游”、“二日游”、“周末休闲游”、“黄金周度假游”等旅游需求,具有较大的竞争力。

  

  三、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的表现形态

  

  利用不同的资源,依托资源的特质,开发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品牌,实行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经营方式,成为目前杭州城乡旅游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杭州各区及周边市、县,形成了系列专业化城乡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品牌,使传统农业资源和生态、自然、休闲、观光、采摘、体验、考察、科普、教育等内容与旅游市场进行了恰当的对接。目前,杭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主要体现在下述六个方面。

  (一)自然生态游模式

  近年来,杭州以打造“生态杭州”为杭州发展的最高境界。因此,在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上,“多样、和谐、健康、安全”成为杭州生态建设的一大目标。为此,杭州制定了《生态市建设规划》,从规划目标指标体系、生态功能区划、重点建设领域和任务、能力建设和保障措施等方面规划了生态杭州未来的蓝图。目前杭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中,诸如“杭州生态园”、“浙江华丰农业生态园”、“余杭竹园农业生态休闲观光园区”、“杭州绿慧生态休闲农庄”、“杭州云森生态农业休闲园区”、“余杭区杭州鱼佬大生态农庄”等,均是以自然、生态为核心,“自然生态”类成为杭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核心。

  (二)乡村休闲游模式

  就是根据市场和游客的需求,以乡村生活、乡村意境、乡村生产为核心,开发独具乡村氛围的休闲旅游产品,如,开发建设高标准的休闲渔业垂钓基地,开展垂钓、划船、烧烤等休闲活动;利用农(林)场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提供农作、垂钓、骑马、狩猎等活动;开发建设高山农庄,方便游客休闲、度假、娱乐、食宿等。如“杭州双流农庄”、“桐庐县横村明大农庄”、“淳安县千岛湖乡村港湾”、“余杭区翠羊湾休闲农庄”等。

  (三)农业观光游模式

  就是利用农村的基本设备与地理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旅游者对农村、农业和农民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果、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如“浙江省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杭州大地之春农业休闲观光区”、“杭州蜂农氏蜂文化休闲观光园”等等。

  (四)农家度假游模式

  主要依托旅游景点、生态优势或民俗风情,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农家乐”为主要形态的乡村特色村。同时,充分利用农家庭院、农家生活和乡村文化,开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餐饮、品茗、避暑、度假等服务。如杭州推出的各类特色“农家乐”等。

  (五)民俗文化游模式

  就是充分利用本地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传统工艺、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艺术以及古民居、古建筑等,组织开展观光、游憩、考古、体验、休闲旅游活动。如“梅家坞茶文化村”、“蜂之语蜜蜂王国生态园”、“浙江(中国)花木城”等。

  (六)农业经贸游模式

  就是充分挖掘农产品研发和加工能力强、市场活跃、商务会展业发达的优势,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或特殊设计的农产品交易市场,借助各类农产品博览会和多种形式的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节庆活动,创造商机、吸引游客,宣传品牌、带动消费,把乡村旅游和经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上述各类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单位均能利用当前农业经贸活动,积极参与各类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等等,并通过挖掘当地特有的民间节日、节庆活动,开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市场推介活动,以扩大市场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四、结论

  

  通过杭州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空间结构与发展模式的现状研究表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不仅成为城乡旅游和谐发展的“绿色通道”,也是消除城乡差别、实现“以旅助农”、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满足都市居民多种休闲游憩活动需求的有效途径,更能充分发挥农业和旅游业两大产业的叠加优势,顺应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

  在旅游空间相互作用下,以杭州都市居民休闲游憩的需求取向的为目标,为杭州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深度开发与结构优化提供了广阔空间。而旅游地空间结构的拓展与优化,即取决于旅游空间区域的宽度和厚度,也取决于旅游地资源的特质与内涵;满足都市居民休闲游憩活动的需求,即要注重旅游供给的规模与数量,更要把开发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及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放在首位。

  随着杭州都市居民休闲旅游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对休闲活动内容质量要求会不断提升。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推动的机制作用,合理调整都市休闲观光农业旅游项目空间布局,把握旅游需求的发展方向,开发多种具有浓郁乡村景观、淳朴风俗民情、浓厚乡村文化的旅游项目,对深化杭州“东方休闲之都”和“品质生活之城”的内涵、增强杭州旅游目的地的整体综合竞争力,实现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成为调整产业结构、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luyouguanlilunwen/13668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