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服务于滁州市旅游形象的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服务于滁州市旅游形象的旅游资源整合研究

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旅游管理论文


摘要: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城市旅游已进入一个激烈竞争时期。要想吸引更多的旅游者,确保旅游市场的优势,就必须加大城市个性形象的传播和塑造。在对滁州市旅游资源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整合同类资源,描绘出资源的主要特点,合理地定位了滁州旅游形象,并在如何提升滁州旅游形象方面给出了具体建议,这对推动滁州旅游业发展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滁州市;旅游形象;旅游资源;整合
  
  1引言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城市旅游形象成为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之一。一个良好鲜明的城市旅游形象,对城市自身及其所在地区都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她在展示城市魅力的同时,更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带动力,她客观地反映了该城市的主要特征和市场定位,并对带动该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旅游资源是反映城市旅游形象的主要载体,如城市建筑、人文活动、风景名胜区等都可以反映出城市的旅游形象。依据城市主要旅游资源特征来塑造城市旅游形象。因此,整合分散、多样的旅游资源,确定主要的旅游资源类别,给出合理恰当的旅游定位,是发展、提升滁州市旅游形象的关键。这对滁州整体旅游规划、旅游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滁州市旅游资源总体特征
  
  滁州市地处安徽东部,濒临长江,属江淮丘陵带,下辖二市、二区、四县。位于117°9’~119°12’e,31°52’~33°3’n,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4.4℃~16.6℃,多年平均降水量在1 040 毫米 左右,
  气候宜人,四季分明。wwW.lw881.com滁州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山水秀美,旅游资源比较丰富。
  
  2.1滁州市旅游资源分类
  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和各种事物等因素。
  
  2.2滁州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2.2.1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密度较大。依据旅游资源特性,2003年国家旅游局颁布新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分类标准,可以划分得到滁州市主要旅游资源单体计104 个,分属于7大类,18个亚类,如综合自然旅游地、地质地貌过程遗迹、自然变动遗迹、天然湖泊与池沼、泉、野生动物栖息地、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综合人文旅游地、单体活动场所、景观建筑与附属建筑、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水工建筑、地方旅游商品、人事记录、民间习俗、现代节庆和32 个基本类型。按类型统计,地文景观类包括琅瑯山、皇甫山、韭山洞、彩云洞在内的单体旅游资源等13 个,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包括卧牛湖、高邮湖、姑山湖、女山湖等7个,生物景观涵盖琅琊山森林公园、神山森林公园、醉翁榆、琅琊榆等9个,遗址遗迹类有半塔保卫战旧址、孔雀寺遗址、清流关古驿道、琅琊古道、明中都城遗址等10个,建筑与设施类如白鹭岛生态旅游度假区、护国寺、龙隐寺、皇觉寺、明中都鼓楼、醉翁亭、丰乐亭、会峰阁、吴敬梓纪念馆、欧阳修纪念馆、龙岗抗大八分校旧址、藕塘烈士陵园、梅花垄古墓群、来安半塔烈士陵园、虞姬墓、王小庙无名烈士墓群、釜山水库、城西水库等44个,旅游商品如秦栏卤鹅、天长烩鱼羹、全椒管坝牛肉、凤阳御膳豆腐、凤阳洪武宴等10 个,人文活动最著名的为小岗村农民大包干、琅琊山庙会、正月十六走太平等11个。由此可以看出,滁州市是一个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化的地区。山、水、生物等自然旅游资源齐备,品位较高;人文旅游资源颇具魅力,享有一定知名度。
  2.2.2旅游资源分布零散,开发难度大。首先,由于滁州市经济不发达,对旅游业的投资也不足,交通道路设施不通达,使得一些景区的可进入性降低。其次,本区除几个已有开发基础的旅游景区外,其他许多景区都处于待开发状态,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完善,景区面积小,客容量不足等弱点。最后,虽然滁州市旅游资源禀赋高,但有很多都是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地区,在一定区域内没有形象良好的资源互补优势,旅游线路串连不良,市场开发难度大。
  2.2.3旅游资源产品结构不合理,旅游形象不明确。同一类型的观光型旅游资源个体在同一地区出现时,个体之间产生空间竞争,分流游客,从而使各自的吸引力相互抑制,这就是负的近邻效应。滁州市与南京市距离很近,且旅游资源具有雷同性,必然会存在相互竞争相互替代的关系。尤其在人文旅游资源竞争上,南京市是六朝古都,人文旅游资源极其丰富且品位很高,从而使以人文旅游资源见长的滁州市笼罩在南京市的“阴影区”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滁州市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本区内有一些自然旅游资源由于距离较近,并且存在雷同,也会产生负的近邻效应。另外,虽然目前旅游业的发展在短期内仍以观光旅游为主,但从长远看来,未来旅游更成为一种大众化的观赏体验休闲过程,游客已经不满足于纯粹静态的旅游,转而追求有刺激性和参与性的旅游活动。审视滁州市的旅游资源产品仍然是以初级阶段的观光旅游为主,旅游参与性不强,难以满足旅游者越来越高的旅游需求,有必要按照市场需求对旅游资源进入深度开发,以保证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旅游形象也不突出。
  
  3服务于滁州市旅游形象的旅游资源整合
  
  3.1滁州市旅游资源整合
  滁州市处于丘陵地带,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各个辖区都有旅游资源分布,但在一些旅游资源比较集中的地区又呈地域集聚分布形态,密度较大。如在滁州市、凤阳县,旅游资源单体呈较好的集聚分布形态。地域集聚型是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单体型可以作为辅助类型。主要的旅游单体距离比较近,集群度高,所以就具有组合优势,容易发生整合效应。以整合后类别最为丰富的旅游资源作为滁州旅游发展的优势主打,采取更为积极有效的策略开发保护这些资源,促进全市旅游业积极进步。
  3.1.1整合自然旅游资源。滁州市不仅有许多珍贵的植物,像属于国家重点保护树种的琅琊榆、醉翁榆,还有鹭鸟和省鸟灰喜鹊在内的动物资源。滁州市部分综合旅游地生态环境保护得很好,是发展生态和休闲旅游的理想场所。喀斯特地貌的发育又形成了一些奇特的岩洞或溶洞景观,其中有“江北第一洞”之称的韭山洞。以上这些都是滁州发展成为皖东地区最有前途旅游地的重要保障。
  3.1.2整合人文旅游资源。滁州市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物众多。唐滁州刺史韦应物的《滁州西涧》使西涧名传后世。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使醉翁亭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者,还有独具特色的“欧文苏字”。全椒县人吴敬梓因《儒林外史》而成为著名的讽刺小说家。凤阳县小岗村因首先在我国实行“农业大包干”而推动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农村的推广,现已是当代中国人追忆致富和大胆创新的圣地,也成为许多旅游者的向往之地。此外,滁州市文物古迹众多。全市共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保护单位11 处,有名山、名亭、古关、古寺、历史文化遗址等自然人文景观100多处。其中凤阳县的明中都城遗址在城市规划上的某些布局影响了明北京城的规划,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这些人文旅游资源如能进一步挖掘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展相应的专题旅游,必会成为滁州发展旅游业的宝贵财富。
  
  3.2滁州市旅游形象定位
  要塑造一个良好突出的旅游形象,前提是要对旅游目的地形象进行合理定位。形象定位应该把握住一系列的原则:系统性、区域性、特色性、针对性、文化艺术性、互补性和拓展性原则。由此可见,一个合理的形象定位不是人们任意塑造的,而是考虑自身资源优势,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而形成的。因此,根据以上的原则,结合滁州市旅游资源整合后的主要特点,把滁州市旅游形象总体定位在:山水休闲,帝王文都。宣传口号可以为:“忆醉翁,茗滁菊,游帝王故里,品天下文山。”“青山奇洞险谷秀,名亭古寺滁州游。”

  3.3 提升滁州市旅游形象的建议
  滁州市旅游资源总体特征较为明显,资源禀赋也较高,但很多都是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县乡地区,再加上基础设施不发达,一些有价值的旅游景点,如清流关既没有有利的通达条件,又没有有效合理的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使得拥有像“清流四石”及“三古遗址”这样悠久独特的旅游资源并享有“国内罕见”美誉的景点几乎无人问津。笔者认为,根据旅游资源整合后的主要特性,应着重在以下方面对提升城市旅游形象采取必要措施。
  3.3.1 依托主体旅游资源的旅游保护与开发
  应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加大保护力度与积极开发利用滁州旅游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保护与深度开发并举。以旅游市场为导向,确定目标游客群,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改善主体旅游资源所在景区的旅游环境,保持环境卫生;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提高导游及景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滁州旅游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3.3.2 基于资源整合的旅游线路开辟
  基于整合后的旅游资源,滁州旅游可开辟两条经典旅游线路,即皖东古迹精华旅游线:醉翁亭——欧阳修纪念馆——龙兴寺——明中都城遗址—明皇陵。游客可以通过这些景点去感受欧阳修作《醉翁亭记》时的心境,理解文化名亭的内涵,也可以感受到明朝帝王之乡的魅力,有利于提升旅客的精神境界。滁州观光休闲旅游线:(1)神山——琅琊山——皇甫山——姑山湖——狼巷迷谷——卧牛湖——韭山洞;(2)神山——琅琊山——白鹭岛——釜山公园——高邮湖。游客通过这些景点用视觉领略滁州的形象之美,以触觉体验滁州的休闲快感。
  3.3.3 基于旅游资源整合,实施“五个一”策略
  “五个一”策略是宣传滁州旅游形象的重要措施,即拍摄一套《滁州揽胜》电视片;编写一本《滁州旅游手册》;发行一套《滁州风光》明信片;精制一份《滁州市旅游图》;选择一家有影响的网站,联合开辟一个旨在介绍、宣传滁州旅游资源的固定平台(兼有外文版),以多媒体、全方位地将滁州的旅游资源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郑平建.安徽滁州市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6,(4):51-55.
  [2]马耀峰,等.旅游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陶盈科,等.陕北旅游资源的整合分析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34-37.
  [5]杨效忠,等.淮南市旅游发展资源特征、功能分区及线路布局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22-24.
  [6]?wtp=tt
  [7]/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luyouguanlilunwen/4288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