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管理论文 > 旅游管理论文 > 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日期:2023-01-05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旅游管理论文


  摘要: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是旅游研究前沿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研究进展迅速,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通过对这些成果进行系统梳理,以期对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的研究进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为进一步研究旅游产业集群提供参考。
  关键词:旅游产业;产业集群;研究综述
  
  一、文献回顾
  
  自1990年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书中正式提出集群 (clusters)的概念后,集群被看作一种经济发展的思考方式。2000年秦立公[1]提出“培育生态系统型旅游企业集群”的对策,2003年3月袁莉等[2]在《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分析》对旅游集群进行了探讨。尹贻梅等[3]从旅游业是否具备集群的特征研究角度,认为旅游业具备集群存在的两个先决条件(聚集和产业联系),一是旅游目的地企业有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且在为旅游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相互协作、发生密切的产业联系;二是旅游业具有创新性,并从集群产生的效应角度证明了如昆明、大连、深圳、桂林、杭州等已出现了旅游集群的雏形。李鹏飞[4]认为,从“游客需求精致化”、“自然资源型旅游地需要环境保护”、“旅游业中技术扩散和创新面对合作的要求”等旅游产业发展角度来看,在理论上旅游产业集群是可能存在的。
  目前,对旅游产业集群存在性的研究,主要基于对集群理论和旅游产业的认识,以及从国外文献中引入国外案例展开的。学者们对于中国旅游产业集群存在地区是出于一种学术直觉得到的判断,也是基于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现状来判断的。在这两方面都没有进行实证研究,更没有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来论证。
  
  二、旅游产业集群的内涵
  
  学者们在认同“旅游集群是旅游相关的企业以及机构空间集聚现象”的基础上,根据各自研究的内容和对集群内涵的认识不同,形成了自己的旅游集群概念界定。鲁明勇等[5]在分析产业集群概念和旅游产业特点基础上,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围绕一定地域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一切行为主体相互结网和互动,组成的一个以企业为主的旅游服务体系,通过相互间的密切联系、协同工作,创新旅游服务,提高目的地竞争力”。麻学峰等[6]在研究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时,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以旅游核心吸引物为基础, 围绕旅游六大要素, 同时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 且在旅游目的地区域范围内相对集中, 有交互关联性的旅游企业和部门, 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旅游经济集聚现象” 。
  毛剑梅[7]根据对旅游业和制造业产业集群概念的比较分析,认为可把旅游产业集群定义为“以一个特定区域的旅游吸引物为核心,以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为目的,在业务上相互联系、相互竞争的旅游企业、相关企业、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在地理空间上的趋向和集聚的现象”。尹贻梅[8]在探讨提升竞争力时,将旅游企业集群定义为“聚集在一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旅游企业及旅游相关企业和部门,为了共同的目标,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协同工作,提高其竞争力” 。庄军[9]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现象,是旅游产业集聚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大量与旅游者的旅游行为联系密切的行业或企业以及相关的支撑结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由此形成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优势的一种现象” 。
  可见,学术界尚未达成较一致的概念界定。这些概念主要趋向于从集群主体、空间结构、行(企)业关系、集群功能等视角和层面来定义。但是旅游内涵本身宽泛,不只包括观光休闲度假,还包括商务会议、探亲访友等,由此确定的旅游产业内容也繁杂,在概念界定中并没有对其进行更明确的界定。
  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的特征,部分学者直接引用了集群的特征。张建春[10]认为旅游产业具有明显地理集聚、专业化分工明确、经济联系密切、经济外部性等特征,刘恒江等[11]认为旅游产业既具有明显的地缘性、超越地理空间限制的跨区域延伸性、明显的产业关联性和浓郁的簇群文化氛围,又体现低生产成本优势、区域营销和品牌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和区域创新机制等。鲁明勇等[5]结合旅游产业特点进行较深入分析,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一种边界不明晰的价值链集群,具有资源依赖性。
  颜醒华等[12]从集群内企业关系角度,认为旅游企业产业集群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产业集群成员之间的依存度比较高,合作的经营风险要比其他行业来得大。(2)集群通常有一个威信较高、实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或核心企业,它在集群经营决策和经营管理中拥有较大的发言权和影响。( 3)集群成员可来自旅游系统内外部;集群企业横向合作的关联度及其协同效益可以分别通过诸如关联项目(或业务来往)的数量、企业应收账款、现金流量以及营业收入与利润增长指标综合来反映。(4)旅游企业产业集群必须拥有相对的稳定性,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弹性”,其技术经济合作关系、“责、权、利”关系,需要根据集群的内部状况与外部环境进行必要的调整与优化。
  张梦[13]将旅游产业集群分为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和专业市场带动型产业聚群,认为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的特征是:发生在旅游目的地;集群内的企业的关系主要不表现为垂直一体化基础上的物质联系;集群内企业的联系主要是信息联系,形成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价值网系统;由于旅游核心资源的非流动性,因此要求集群的管理体制主要是政府主导型的制度。专业市场带动型产业聚群的特征是:主要发生在客源所在地;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相互依赖性较强;群内企业之间是以电子商务为平台,形成批发、代理、零售的旅游网络;对集群区域来说,专业化的旅游市场提供了需求、技术等信息,同时又为其它要素企业提供了共享性的销售渠道,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围绕专业旅游市场共同发展;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依赖市场的力量。
  对于旅游集群的特征学者各执己见,难以趋同。旅游产业集群是集群的一种,旅游产业集群必然具有集群的基本特征,除此之外,旅游产业集群应当有自身的特点。由旅游产业区别于制造业的生产与消费的同一性,产品的无形性,消费者参与性等服务业特征所引发的空间结构、行业间关系等特征,没有得到关注和表现。
  
  三、 旅游产业集群的类型
  
  对于旅游集群的分类,大多根据旅游产业集聚现象出现的区域进行划分。张梦[13]认为旅游集群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主要发生在旅游目的地;另一类是专业市场带动型产业聚群,主要发生在客源所在地。叶红[14]认为旅游产业区的形式有多种,分类的方式也不同,可以从所属领域、组织形式、经营类别、规模大小等进行分类,在文中主要按照集聚区主要依托的环境条件,将旅游产业区分为3类:城市型旅游产业区、景区型旅游产业区、社区型旅游产业区。邓冰等[15]归纳旅游产业集聚现象有主题公园、旅游度假村、环城游憩带、著名景点周围等类型。
  张建春[10]认为,从区域层面角度将旅游集群有国家旅游集群、主题旅游集群和地方旅游集群三个不同的层次,根据旅游集群的特性,旅游集群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凸现了地理空间上的集聚特征,如分布于城市与目的地的娱乐、餐饮、宾馆及与其发生关联的其它部门或企业所组成的旅游产业集群,或由区域内高密度的其它产业融合渗透而产生的旅游产业集群。另一种类型的旅游集群形式主要是通过建立集中分布在一定地域空间上的专项旅游产品链而形成各类主题旅游集群。
  庄军[9]将旅游产业集群的层次结构分为:(1)宏观旅游产业集群,是指关系国家经济结构的以游览娱乐业为核心业务领域的旅游产业集团和国家重点支持的旅游区。包括以游览娱乐业为主要业务领域的旅游产业集团,以旅游资源为基础,供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特定区域和景点;(2)中观旅游产业集群,指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地理靠近区域的旅游协作以及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包括地理靠近区域的旅游协作,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3)微观旅游产业集群,是指围绕一个或几个核心旅游企业形成的专业化供应商,如常见的餐饮一条街等。 又认为旅游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可分成区域关系网络、产业关系网络、市场关系网络和社会关系网络。旅游产业集群的市场结构又包括协作与竞争两种形式。

  国内对旅游产业集群的类型研究相对较少,这主要是因为旅游产业边界的模糊和内涵的复杂,使其在研究中要进行全面的较深入地划分具有一定的难度。目前主要基于某一种宽泛的维度来进行划分,并且维度相对较为单一,而结合旅游产业集群有重要影响的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的分类没有看到。
  
  四、旅游产业集群的结构
  
  对旅游产业集群结构的研究大多在认同以旅游吸引物或旅游资源或相关企业为核心的基础上,形成“三层次说”“四结点说”“多层次说”。
  麻学锋等[6],毛剑梅[7]认为旅游产业集群大体包括三个基本层次: 处于整个旅游产业集群核心的应该是旅游吸引物及相关企业,第二层次是为旅游者提供行、游、住、食、购、娱乐等需要的旅游企业,包括旅行社业、餐饮和住宿业、交通业等。第三层次是目的地基础设施和对前两个层次起支持作用的供应者和有关组织、团体、机构等。胡芬[16]认为按美国区域学者马库森对产业集群的分类标准,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群属轮轴式旅游产业区,它以旅游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旅游资源的开发产业为轴心,在其外围聚集着旅行社、饭店、餐馆、旅游交通、商品零售、娱乐设施等服务性产业。在这些服务性产业外围,形成第三层次的补充性产业,如银行、邮电通讯、海关、公安、卫生保健、保险、建筑、房地产、媒体、园林、绿化、环保等。
  鲁明勇等[5]认为旅游产业集群是由旅游基本行业集群、旅游直接影响行业集群、旅游间接影响行业集群、旅游引致影响行业集群四个结点组成的集群链,这四个结点,分别处于旅游产业集群的“核心层、核心辅助层、扩展层、扩展外层”。
  袁莉等[17]采用“产业群”用语。认为以旅游资源为基础组建的旅游产业群,是实现规模经济或聚集经济的有效形式。这个产业群以区域内某一大型旅游资源企业为核心,在其外部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群,并与其他产业群如农业、食品加工、专用设备制造、文化、体育、旅游出版物相联系。
  此外,张梦[13]则在分类基础上进行研究,认为资源依赖型产业集群也是以经营特定地域空间的旅游核心吸引物的企业为中心,以地接社、酒店、餐饮、交通运输公司为主体,以保险、银行等配套服务企业为辅的面向游客需求价值链的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带动型产业聚群通常是以具有销售中介职能的大型旅行社企业集团为龙头,以众多中小旅行社企业(或特许经营加盟社)为主体,相关旅游要素企业为依托的产业集群。
  可见,旅游产业集群结构的研究中主要从旅游产业集群产业关联的强弱或紧密进行分析,却较少关注旅游产业集群企业间所形成的网络结构,更谈不上各类旅游企业或机构在旅游集群中的角色定位以及信息和知识的传导渠道,而这些正是集群理论核心所在。
  
  五、 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
  
  (一)旅游产业集群形成机理
  认为形成动力主要来自客源市场、资源禀赋等因素。景秀艳[18]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旅游企业在区位选择上的分析,得出旅游产业聚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促使其集聚的动力直接源于客源市场和旅游资源禀赋。邓冰等[15]认为影响旅游业集聚的因素有很多。在集聚的初期主要是自发集聚,与资源优势和交通便利有相当大的关系。在当前各地交通都趋于完善、资源对比弱化的情况下,影响旅游业集聚的因素主要包括资源禀赋、客源市场、交通区位、产业作用、政策作用等。张建春[10]认为旅游集群的形成主要是受旅游要素(客源市场、信息资源、目的地形象、企业品牌、人力资源等竞争要素条件)不断集聚的推动,在特定地域和具备一定的社会资本前提下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力水平的区域旅游产业群体。
  有的学者认为存在内生型和嵌入型两种情况,动因也不同。颜醒华等认为[12]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机制既有可能是自发、原生的,也有可能是人为孵化、培育出来的。自发、原生的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机制主要来自市场机遇、项目运营本身对企业合作所提出的要求,而人为孵化、培育的产业集群形成与发展机制,更多的是来源于当地政府各种相关的优惠政策与措施。叶红[14]在对产业区分类基础上分析认为,从城市型产业区发展的动因看,城市产业集聚主要动因是市场需求因素和许多“历史的偶发因素”。 从景区的产业集聚形成的动因看,景区型集聚是一种“嵌入型”的企业集聚。制度性因素对景区集聚发挥了主要作用,是一种强制性制度变迁,而城市和社区型集聚则是一种诱导性制度变迁的结果。
  此外,毛剑梅[7]认为集聚的规模经济与外部性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根本原因。袁莉等[17]认为旅游产业群的形成是基于合作的需求,而它的形成又进一步促进了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达到通过网络整合企业之外的生产要素,实现了企业的外部规模经济。牟红认为[19]旅游业产业集群的目的是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集群化的进入点是:先横向一体化,后纵向一体化。旅游业的产品是建立在产业链上的价值产品,其产业集群的建立必须从价值链的角度去形成联合体或积木式单体集团。
  张梦[20]在对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基础上,得出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区内企业低水平竞争和无序竞争的存在;企业间合作低,竞合关系不畅;集群创新能力较弱;区内企业抵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区内企业间的相互信任度不高等。
  由于对旅游产业集群类型划分的缺乏,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机理的研究也显得过于粗放。现有的分析主要源自于当前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内外部驱动力的理解,并没有根据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划分阶段进行分析,也没有根据区域旅游产品类型和组合情况来分析形成机理。
  (二)特定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在研究地理范畴上具有一定差异。最大区域为西部地区的研究;其次是省域(直辖市)研究或相当于同等范围的特定区域研究如湘鄂渝黔边区,红色旅游区域等;再次,是某个城市范围的研究;最后是某个景区的研究,如首义文化园。在研究的地域上主要集中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其中王兆峰等人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产业集群实现区域旅游竞争力提升”,形成了一系列的有关湘鄂渝黔边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学术论文,其内容包括发展战略、竞争力提升、保障体系、管理创新等。
  特定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中,采用的研究范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发现和分析存在问题,再提出发展对策。杜宇等[21]对山西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较为典型,认为:(1)集群企业层面:集群核心产业的企业吸引力的范围明显不同,集群大中型企业和地方小企业具有双重封闭的二元结构等;(2)集群产业层面:集群核心产业和相关支持产业及实体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旅游产业网络尚未形成,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3)政府层面的问题:政府缺乏对旅游产业集群的引导,政府服务缺乏针对性等问题。提出发展对策:(1)企业层面:加快旅游企业集团化进程,组建以名牌景区为品牌的旅游股份公司,大、中、小企业发挥各自优势,密切合作;(2)产业层面:促进旅游产业与区域产业整体协调发展,通过多种方式促进集群企业与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结盟机制;(3)政府层面:加强旅游产业集群的战略构想和规划设计,提高旅游区域经济产业集中度,鼓励与引导中介组织参与集群发展,加强中介服务,改善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
  另一类则根据特定区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构想,提出发展对策。麻学锋等[6]在武陵山区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构架,王树雄等[22]在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空间结构构想,张金霞[23]对武汉旅游产业集群圈构想的基础上提出对策。综合如下:(1)树立区域观念;(2)建立制度环境,如创新体制,融资环境,信用环境等;(3)组建旅游企业集团;(4)构建旅游信息网络和营销网络平台;(5)建立人才职称体系;(6)打造旅游品牌等。

  可见,对于特定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研究的区域范围较宽泛。而研究区域的选择主要是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对于经济发达地区较少。研究范式方法采用中,发现问题——提出对策的方法更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而构想——提出对策的方法,则停留在表层。
  
  六、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和定量分析
  
  旅游产业集群的实证和定量分析相对非常少。张梦[20]在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中,对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的企业集聚地理分布点间的距离和各类企业数量做了实证研究。叶红[14]对我国旅游产业区模式比较中,主要采用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
  史文斌,张金隆[24]建立了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了量化,提出了基于模糊理论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杜莉[25]用旅游资源、旅游需求、交通网络、旅游地接待设施、企业互动和政策文化因素5 项指标的加权平均值作为衡量一个地区是否适宜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评价指标。并对长三角地区进行实证,认为其已具备了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条件和基础。可见,旅游产业集群理论的构建,没有建立在扎实的实证基础之上,更没有形成定量分析的系统方法。
  
  七、 研究展望
  
  1.需要建立某种概念体系,来规范涉及旅游产业集群的学术研究,使各自独立的研究能够交流到更加广泛的领域,并发挥其更大的应用效益。
  2.在现有的旅游企业或机构空间集中的和产业关联认识的基础上,结合服务业特点逐步扩大对旅游集群特征的研究,在区域、资源、时间等维度基础上深入系统划分旅游集群类型,展开旅游集群的网络和互动的研究,归纳总结旅游集群的内外部运作机理。
  3. 应当在引入集群理论的同时,结合旅游产业特点,构建系统的定量分析体系,加强相关实证研究,尤其具有经济实力强,旅游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秦立公.旅游成为桂林主导产业的战略思考与战术研究[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2):34-36.
  [2] 袁莉,田定湘,刘艳. 旅游产业的聚集效应分析[j]. 湖南社会科学,2003(3):117-118
  [3] 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6):98-102.
  [4] 李鹏飞.旅游产业集群:理论与现实的探讨[eb/ol].[2006-12-05].旅游产业集群论坛\地方产业集群研究网——论坛 - 旅游产业是不适合用产业集群理论来研究的.
  [5] 鲁明勇,王兆峰.关于旅游产业集群研究基本问题的思考.中国产业集群专辑第4辑[m].北京:机械出版社,2006:95-101.
  [6] 麻学锋,吕白羽.武陵山区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9):6-8.
  [7] 毛剑梅.旅游业与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比较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6):125-128.
  [8] 尹贻梅,陆玉麒,刘志高.旅游企业集群:提升目的地竞争力新的战略模式[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8):22-25.
  [9] 庄军.论旅游产业集群的系统架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4):11-15.
  [10]张建春.旅游产业集群探析[j].商业研究,2006(15):147-150.
  [11]刘恒江,陈继祥.上海旅游产业簇群及其核心竞争力研究[j].上海经济,2003(9-10):25-26.
  [12]颜醒华,俞舒君.旅游企业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机制与管理对策[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61-66.
  [13]张梦.以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旅游业竞争力[j].财经科学,2005(6):186-190.
  [14]叶红.我国旅游产业区模式:比较与实证分析[j].旅游学刊,2006(8):24-29.
  [15]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53-57.
  [16]胡芬,袁俊.区域旅游产业生态集群的内在机理与培育策略[j].世界地理研究,2006(2):66-73.
  [17]袁莉,刘鞠林.聚集与旅游产业群的培育[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17-118.
  [18]景秀艳.关于旅游产业集聚的思考[j].闽江学院学报,2005(4).
  [19]牟红.我国旅游产业集群的建立方式研究[j].江苏商论,2006(4):95-96.
  [20]张梦.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j].旅游学刊,2006(2):36-40.
  [21]杜宇,乔美华. 山西省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经济师,2007(5):280-281.
  [22]王树雄,吴正东.湖南旅游产业集群化发展模式初探[j]. 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2):199-200.
  [23]张金霞. 关于建立武汉城市旅游圈旅游产业集群构想[j].集团经济研究,2006(8下):126-127.
  [24]史文斌,张金隆.基于模糊评价的旅游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6上):341-342.
  [25]杜莉.旅游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以我国长三角地区为例[eb/ol].[2007-01-15].http://www.211.68.23.123/was40/search.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guanlilunwen/luyouguanlilunwen/4314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