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论高校教育在反邪教中的重要性

论高校教育在反邪教中的重要性

日期:2023-01-12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邪教组织也不断改变传统宣传手段,拉拢在校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极大的不安定因素。我国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校园必须拒绝邪教。
  关键词:高校教育;大学生;反邪教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75-02
  对于“邪教”这一概念,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也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就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西班牙邪教问题研究专家佩佩?罗德里格斯在其剖析邪教的权威著作《痴迷邪教――邪教的本质、防范及处理》中提出,“‘邪教’指的主要不是‘带有破坏性质的教派’,而是‘带有破坏性质的教派活动’,亦即那些被社会公认即定性为“教派”的和那些没有而且无法确认为‘教派’的集群的总体表现。”在此基础上,他以建议的方式从人权标准的角度提出了“邪教”定义:“‘邪教’是指所有那些采取可能破坏(搅乱)或严重损伤其信徒的固有性格这样一种胁迫手段来招募徒众和传布教义的团体或集群,那些为了自己的存在而完全(或严重)破坏其信徒同原有的社会生存环境、乃至同其自身的感情联系及有效沟通的团体或集群,以及那些他们自己的运作机制破坏、践踏在一个法治国家里被视为不可侵犯的法定权利的团体或群体。”[1]关于这一定义,目前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在很多文献资料中也被引用与认可。
  一、文化意义上邪教与宗教的区别
  人区别于动物,也在于人能够会思想,能够精神,能够思索人之于世的意义,信仰是人的本质需要,然而,由信仰所衍生的迷信、邪教和恐怖主义等异化形态始终困扰着人类。邪教试图通过精神控制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宗教则是通过心灵净化来达到人追求真善美的目的。
  邪教文化作为宗教文化中的越轨现象,表面上看来,二者具有某种同质性,二者都是对“社会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2];二者都在某种程度上调节着个人信仰与社会的公共价值之间的关系,并向个人提供属于个人生存(生、死、苦难、幸福等)之意义的选择。现代社会条件下,邪教文化与宗教文化又具有本质上的区别,宗教文化在科技文化的强大彰显力之下虚置于形而上的层面,从而与科技文化不发生直接的冲突与对抗,不直接干涉人们的经验世界;而邪教文化具有极端主义倾向,直接与人们的经验生活领域冲突或对抗。邪教文化作为一种越轨亚文化,其反科学、反社会的行为偏离科技文化所主导的主流文化所规定的行为规范,制约科技文化所蕴涵和倡导的理性、秩序及规律,贬低人的理智、贬抑科技的功能。这种带有越轨亚文化性质的邪教文化,为邪教违法犯罪行为提供了容易滋生的环境。
  从宗教学的角度来看,传统宗教有自己的经典、哲学理论基础、教理教义思想及神学体系、有自己成套的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地适应时代,而邪教所谓的教义都是对传统宗教、气功等剽窃篡改后肆意歪曲,并糅合一些危言耸听的妄语拼凑而成的大杂烩。
  从信仰观念上看,传统宗教中,人、神是有区别的。传统宗教的最高信仰与追求并不是人力的神化与夸大,而是人类对超越客观认识存在的规律的整体把握。中国的五大宗教中,佛教中的佛,道教中的道,基督、天主教中的上帝,伊斯兰教中的真主安拉,基本上都是这种同义的不同称号。而邪教教主则都自封为神、主、活基督,甚至称王称帝,他们集神权与教权于一身,扮演着世界的创造者、主宰者兼救世主的角色,要求信徒对教主百依百顺、绝对信仰。
  从活动方式来看,宗教的传教活动是在固定场所公开宣讲的,比如僧侣在寺庙中公开的讲经,主教、神父在教堂公开布道,这是人们能够经常看到的。邪教大多采取秘密结社的方式,进行秘密活动,其行动往往非常诡秘,以此来掩盖不可告人的目的。
  从道德法律行为上看,传统宗教力求与社会相适应,遵纪守法,并以积极的态度、超凡脱俗的精神为社会服务。如佛教“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基督教的“荣神益人”,道教的“慈爱相同、济世渡人”,伊斯兰教的“善行”。而邪教否定现实社会,公然违背社会伦理道德准则、法律规范,使用欺骗、恐吓等手段操纵信徒的精神和世俗生活,他们实行专制统治、私欲膨胀、诈骗钱财、盘剥信徒、破坏家庭、摧残生命,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二、当前邪教在我国活动的新特点
  在世界邪教泛滥的国际背景下,一些邪教组织改变了活动的目标和重点,把渗透的重点对象由以前的乡村农民和城市居民,转向高等学校的在校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
  掌握着现代通讯工具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群体,是境外邪教组织最看好的发展对象。近年来,邪教组织在我国各地活动的程度不同,情况也有差异,但几乎所有高校都或多或少地发生过邪教组织进行思想渗透的案件。他们加快了向在校大学生群体和教学科研机构渗透的步伐,并且千方百计寻找新的突破口。他们利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向境内展开渗透,或发电子邮件,或打录音电话,或发手机短信,或发电话传真,或邮寄宣传光盘等,企图突破我国政府对邪教防范和打击的防线,向在校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进行思想渗透。
  从我国对“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打击和处理案子看,邪教对高校的活动一直没停止过,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大学生的这种认知上的偏差,给了邪教可乘之机。对于邪教的危害,从众多的新闻媒体的报道中,从中可以发现邪教的魔爪伸向高校的影子,它们的信徒不乏博士、硕士、大学生等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甚至一些教师、教授和高级专业人才都被邪教所俘虏。邪教悄无声息地影响着高校的日常工作和大学生的成长,并产生了严重的危害。在过去的历史中,一些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误入邪教歧途,断送自己的前程,甚至摧残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也为大众所熟知,如中央音乐学院品学兼优的在校大学生陈果因痴迷法轮功在天安门广场自焚,造成终身残疾的严重后果;上海某大学医学院一名在读三年级的男学生从教学楼高层窗口坠下,当场死亡;赴英留学攻读自动控制专业博士学位的杨秋贵,通过互联网练习“法轮功”后置学业于不顾,后在一家宾馆跳楼身亡[3]。这些让人震惊的事例的严重后果以及目前高校学生缺乏对邪教认识的现状,显示出了当前邪教对高校的危害,在高校中建立和完善反邪教的预防机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在高校进行反邪教的措施
  一些专业学者近期对地方高校的在校学生调查和研究显示:当前地方高校学生对于邪教的认识主要停留在感性层面,绝大多数的学生并不知道邪教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也不知道邪教的功能是什么;对于邪教宣传什么也不甚了解;对于邪教与宗教、法轮功与佛教的关系,更是存在着不少模糊的认识。这正说明高校预防和抵制邪教侵袭的机制存在不足,在基于以上对于邪教存在长期性问题的分析和探讨下,我国高校的反邪教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宗教观
  在大学生中进行反邪教教育活动,提高对反邪教斗争的认识,增强反邪教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珍惜自己、关爱他人。在大学生中开展反邪教知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和对邪教的免疫力。注重人文关怀,在大学生中开展“不信邪教、珍惜生命”的反邪教教育。
  2.发挥医学专业优势,从科学角度以医反邪
  培育医学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邪教一般在生病的时候拒绝打针吃药,这对于医学生来说最容易理解,邪教通过拒绝科学实现对人的精神控制,邪教反科学的立场在国内国外都是一样,而作为医学生,首要素质就是科学理念,从这个意义来说,医学生与邪教天生势不两立,告诫医学生反邪教的含义不同于拒绝毒品的口号,“anti-cult”不同于“opposedcult”,每个医学生天生就应该是反邪教斗士,不仅要拒绝,而且要旗帜鲜明地反击,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深入基层宣传科学,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治病救人”,不仅要为建设和谐校园做贡献,同时要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4]。
  3.开展丰富的反邪教活动,建立反邪教社会实践基地
  在校园内开展反邪教教育活动,要有声有色,更要得到学生的支持和响应。学生的广泛参与,能提高高校反邪教活动的组织影响力和感召力。要积极开展“遵纪守法、崇尚科学、反对邪教、创建文明校园”活动、举办“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的图片展览、传达学习揭批邪教的中央文件,以案例分析和电教片的形式让学生从感性上更好地认清邪教的罪恶本质。
  在反邪教活动方式上,要立足校内,走向社会,把反邪教工作纳入到高校社会实践计划中去。建立反邪教社会实践基地,将高校反邪教活动与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深入到社区、企业等单位,开展形式多样的反邪教宣传活动。
  总之,大学生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身心健康。破除封建迷信,抵制不良生活陋习,不参与迷信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坚决遏制邪教的渗透,做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西班牙]佩佩?罗德里格斯.痴迷邪教――邪教的本质、防范及处理[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14―1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宗教和无神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7.
  [3]夏劲,周萍.高校学生误入邪教歧途的心理因素分析与对策探讨[C].2002年中国反邪教协会年会论文集,2002:121.
  [4]宁春勇.医学生反邪教教育的几点思考[J].魅力中国,2010,(3):80.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18946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