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

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一、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大学生对于政治以及社会事务抱有极大的热情,参与性强,并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往往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和主张。网络的飞速发展以及在高校范围的不断延伸,使大学生的思想交流更加频繁和自由,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思想交流的最重要的载体。大学生借助网络表达自身对社会事件的看法、态度和意见,在高校网络这一空间内,形成了大学生群体独特的舆情,由此,高校网络舆情就是指在高校网络这一特定空间内,网络舆情主体大学生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各种社会事务、校园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它不仅包括其对国家、社会的政治态度,也有对自身利益需求的一种诉求和表达,是要求国家、学校不断改善其现状、情况的一种诉求和意愿的集合。

  高校学生“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一部分,也是源于现实,只是高校学生把表达和传播舆情的场所或渠道搬到互联网上。由于互联网的一些传播特性,使得网络舆情在表达和传播的过程中呈现出一些区别于现实舆情的特点。高校学生是网络参与热情高涨、思想活跃的群体,其表现出的网络舆情是公众网络舆情中重要的一部分,具有一般公众网络舆情的如下特点:

  1、表达的自由性与直接性

  网络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除带来无尽的信息资源外,重要的是“它一改传统媒体推出(push)信息的单一方式,取而代之的是由受众自由的拉出(pull)信息,扩大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自由度,同时使传者和受者的限愈加模糊,为人们提供了发表言论的最大自由。”互联网作为完全开放的信息资源库,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信息资源的权利,同时也有直接发表看法、意见和建议的自由。大学生思想活跃,民主意识强烈,在网络舆情的表达上往往表现出比其他群体更活跃的思维,高校网络空间为大学生自主的选择信息、发表评论提供了平等、自由交流的平台,大学生既可以通过即时通讯、QQ 聊天等传递信息、与同学沟通感情,也可在校园网、校园论坛、博客上自由的发表言论,表达自己的看法、态度和意见。高校网络的参与使得大学生的舆情表达更加自由与直接。

  2、表达主体的内隐性与非理性

  由于网络空间是一个与物理空间相对立的虚拟空间,在这一虚拟空间内,大学生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伦理道德的束缚,所以极易放纵自己的言行。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运行机制的变化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就业困难等,这些与政治相关或与大学生自身利益联系紧密的社会事件或问题使得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失衡,容易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困惑、焦虑等情绪,而网络的匿名性为大学生宣泄情绪、发泄情感提供了最佳的渠道。在网络论坛中,一些言辞尖锐、情绪激动甚至相互谩骂、侮辱的网络言语和行为时有发生,网络舆情表达的匿名性也导致了大学生在舆情表达时的非理性,“舆情实质上就是理性与非理性的混合体。”

  3、影响的扩散性与时效性

  互联网的特性使舆情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扩展面更加广泛。网络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得任何信息一经上网,就可以通过网络超链接全方位的扩散开来。网络的参与使舆情在高校校园甚至全社会的传播成为了可能。

  “时间是影响舆情价值的重要因素。在传统媒体时代,国内外的一些重大事件、突发事件通过报刊、广播、电视进行报道和评论后,经过一段时间才有可能在这些传统媒体上看到或听到读者来电、来信一类的言论,且数量有限。在网络环境下,舆情的表达和传播有了更高的时效性。”通过网络媒体迅捷的报道,网民可在第一时间内获知新闻事件信息,并在第一时间内在网上发表言论,交换看法。高校大学生舆情表达的快捷性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在第一时间获知大学生的兴趣关注点和思想动态,及时引导舆情走向提供了条件,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及时有效。

  4、内容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高校网络舆情的多元性是指高校网络舆情信息所涉及的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包罗万象,舆情表达和传播的载体也更具多样化。”现代社会的舆情已不再仅仅涉及政治领域,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强烈,对于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现实问题更加关注,使得高校网络舆情所涉及的内容更加丰富与多元。高校网络舆情内容涵盖广泛,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国际国内外热点或敏感事件。国内外社会热点、敏感话题对正处于向社会人转变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这类话题往往会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并引发交互式的讨论,最终形成对此类事件的舆情。二是校园公共事件或与大学生自身利益相关的校内事务。大学生生活在校园之中,对校园事务或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往往比较关注,针对这些问题的舆情表达大都是大学生心声的反映,因而能引发大学生群体的共鸣,成为舆情的热点。三是社会突发事件。突发社会事件以其突发性受到大学生群体的关注,这类事件往往会成为高校网络舆情讨论的热点话题。

  二、高校学生网络舆情的现状分析

  1、网络参与热情高涨、思想活跃

  高校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最有潜力、最富创造性的群体,思想开放活跃,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并且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责任感。从2008奥运会、2010上海世博会到汶川、玉树地震及8.23菲律宾劫持人质事件等等,无论是国际重大事件,还是国内重大事件;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无论是各种政治观点还是社会思潮;无论是网民对国家重要部署、重大决策、突发事件的思想反映,还是关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舆论动向,都是青年大学生关注的对象。

  2、网络民族、民主意识强烈

  中国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给国民民族意识表达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拥有便捷上网条件和较高知识水平的特殊群体――大学生,把网络作为表达他们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探讨强国之路的重要场所。当前,大学生民族意识的网络表达平台很多,多是借助校园网络的BBS论坛,诸如清华大学“水木清华”,中山大学“仙逸时空”,中南大学“升华网”等;除此之外,大学生也活跃在国内一些著名的论坛和大学生网站,如人民网上的“强国论坛”、“中国舆情网”、“西祠胡同”、猫扑、天涯等论坛。在这些论坛中,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尤其积极。特别当涉及到我国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事件与议题时,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情感的网络呼吁、表达异常高涨。基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民族意识获得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   另外,网络不仅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单向性、垄断性,也必然引起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解放。他们在平等地参与网络信息传播,发表言论、讨论交流的同时,一方面逐渐诱发他们的民主思想由潜意识走向现实,塑造自我人格,积极地参与到人际交流、学校建设、社会发展等方面来;另一方面也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为人处事方面增加了民主成分,采取平等的方式来对待网络上和现实中的人和事。大学生自由、平等、民主意识的觉醒,将对整个社会民主意识的觉醒起到示范带头作用,而这种意识的觉醒是与整个社会民主化进程的要求相适应的。在信息时代,尽管网络舆情成为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变革着人们思维和理念的一个重要渠道,但也存在的一些偏差。

  3、网络谣言与虚假消息,网络舆论情绪化

  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便利性,以及网络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网络上虚假信息发布非常容易。一些人出于某种动机、一些人由于从众心理跟帖转帖。还有一些人为了发泄情绪而发表或转载虚假信息,有的直接发表于网络社区论坛、聊天室、帖吧,有的通过电子邮件、手机、博客、微信等传播,信息参杂多元观点,极易造成歪曲、失真。由于网络“开放性”及“无边界性”,“网络谣言”比“现实社会”中的谣言传播速度更快,社会影响范围更大,引起社会“恐慌”程度也更大,往往会造成群体的盲从与冲动。

  对于某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众多学生网友在网上会提出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固然体现了网上舆论多元的特点,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情绪化言论很容易得到众人的响应,从而引发有害舆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加之缺乏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疏导,会动摇更多人对社会公正的信心。而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语极度张扬,甚至妨碍了社会秩序。

  4、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及敌对势力的舆论攻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网上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变得非常复杂。西方反华势力大肆利用互联网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进行舆论渗透和文化入侵。“法轮功”、“民运”、“台独”、“藏独”、“疆独”分子等将网络视为“封不住、禁不止、打不断”的反华渠道,传播虚假信息,散布反动言论。他们建立网站和专门机构,雇佣网络写手,制造和利用网络谣言,对社会热点难点和敏感新闻进行炒作,恶毒攻击我国政治制度、歪曲领导人形象、抹煞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同时不遗余力地美化、渲染西方文明和制度,在意识形态、思想文化领域制造事端,形成了更大的舆论威胁。

  三、引导机制的建立

  1、建立并完善舆情信息的发布和通报机制

  在今天多元化的大众传播环境里,信息不透明、不公开在受众心目中就极易被认为“有猫腻”。可见,公开、透明、快速、畅通的信息渠道是引导网络舆论的必要法宝。按照信息透明公开原则,建立公开透明、及时有效的信息发布制度,可以使“谣言止于智者、谣言止于公开”。通过新闻发言人,实事求是地把真相和事实及时告诉学生,发布辟谣信息,把公众关心的相关动态信息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通过手机和网络等方式及时、快捷地告知公众,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工作的透明度,更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化解,从而有效地稳定局面,安定人心。实际上,主动地面对网络舆情,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公众质疑,也是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正面回应不仅不会损害高校的形象,反而能让广大学生体察到学校对民意的尊重和包容。高校学生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时,如果学校主管部门及政府不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各种谣言就会乘虚而入,有时还可能给一些别有用心者以可乘之机,使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群情激愤。因此,应本着有利于事件妥当处理、有利于维护社会及校园稳定、有利于消除负面影响的原则,善用新媒体、占领新阵地,完善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及时研究对策,尽早准备预案,力争第一时间发布以事实为依据的全面、准确、权威的信息,堵塞小道消息传播的通道,以增强新闻舆论的公信力。

  2、建立网络与传统媒体良性互动机制,扩大正面舆论

  一方面,网络的海量性、即时性、数字化等特性,使网络媒体通过链接、专题等形式把传统媒体的相关报道和不同的观点、评论集纳在一起,并通过选择、强调和再呈现,构建一个事件的全景图以及观点的大碰撞。网络媒体还通过论坛、言论栏目,就传统媒体报道的热点或重大问题,设置话题,组织网民展开讨论,进而迅速形成网上舆论。在某种程度上,网络舆论既引发自传统媒体,又集中和放大传统媒体舆论。

  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可以通过对传播效果的控制,来引导网络舆论发展的方向。这是因为传统新闻媒体与人们的关系已经存在相当长时间,人们对它们已有了较多的依赖与信任,特别是一些大的新闻机构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已经相当牢固。所以,当人们在网上要获得新闻信息时,总还会是天然地把传统媒体特别是有影响力的传统媒体经营的站点作为主要甚至是首要选择。传统媒体本身所具有的公信力、权威性和可靠性,可对网络舆论进行选择、过滤、放大,调控网络舆论的导向。近年来,许多引起社会关注和政府重视的事件,都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相互推动的产物。

  3、建立通畅的舆情表达机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论坛、博客、播客、微信等网络工具为舆情的表达提供了更多、更方便、更快捷的渠道。有人说,“网络可以而且应该成为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新渠道”。据媒体报道,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经常上网,注意了解在网络论坛发表的意见,体察民情民意。这表明,高层领导也开始关注网络论坛所传递的信息,他们希望尽可能多地、尽可能快地了解舆情,以便更为迅速、准确地了解民情,掌握民意,贴近民心,把握社会的脉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管理部门要重视并拓宽广大学生的利益诉求渠道,保护学生的舆论表达权益,完善“安全阀机制”。社会学家科塞提出了社会安全阀理论,认为敌对情绪的发泄具有安全阀的作用,即宣泄激烈的敌对情绪有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当相互对立的利益或相互敌对的情绪受到压制的时候,产生的结果之一是把敌对情绪从真正的根源中转移出来,从其它渠道发泄、释放被压抑的敌对情绪,可以起维护关系的作用。

  此文是湖北省高职高专院校2014年“党建工作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课题《网络舆情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20028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