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大学生道德修养培育问题启示研究论文(共7篇)

大学生道德修养培育问题启示研究论文(共7篇)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第1篇:语言教育与大学生道德修养


  引言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人们的浮躁心理日益严重,不愿放慢脚步细细品味生活、静心品读一本好书、斟酌至理名言中的内涵,这种现象无疑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行为。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是加快了脚步紧随时代发展,我们每天匆匆而过,有多少人会反思我们的生活是真正的有意义吗?在地铁上遇到上下车次序颠倒事情,上车的人一拥而上,下车的人也拼命的向外挤,造成了拥堵;还有地铁和公交车上年轻人不给老人让座,部分大学生对那些需要座位的人视而不见等等。我多次亲眼目睹这些现象,不得不让我想起大学生道德素养问题,学习的文明礼让似乎全部忘记了。我们认为,博览群书并真正品味到经典作品中语言的内涵,会给我们启示,教会我们做人,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发挥语言教育的最佳意义,这才是读书学习最重要的作用。目前教育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即语言教育只是一种语言教学形式,只是一种技能训练,几乎很少考虑语言、语言教育、语言修养和道德素养的关系。而语言是表现一个人的素质、品味的重要渠道,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等密切相关。语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对大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更要重视通过语言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品德和素养。[1]


  一、语言教育的内涵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体系,是人类重要的思维和交际工具。语言对于人类的发展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是人类信息传播的桥梁和媒介。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制约。语言教育既是思维、交流和认知方式的构建,也是语言传播秩序、社会价值秩序、社会关系乃至社会制度的建构。语言教育不仅是向大学生传播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大学生的思考和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使其具有文化和文明意识。然而有些人片面地认为语言教育只是一种语言教学形式,是进行语言技能培训的方式,跟语言修养和道德素养没有什么关系。这种观点歪曲了语言教育的真正意义,失去了语言教育的内在功能,使这个强有力的教育机能失去了作用。语言修养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个人精神文明和教育素养的重要一环,又是社会语言教育的重要方面,对国家语言政策的贯彻执行,对全社会语言修养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语言教育包括汉语教育和外语教育。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为了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要加强汉语教育以及汉语国际化教育,将中国文化元素植入语言学习中,同时,也不能忽视外语教育,将中国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结合起来,了解其共性与差异,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外语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知识和文化适应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外语教育已经成为国家教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外语教育的理念和价值已被异化,偏离了外语教育的本质,没有完全从应试教育和灌输知识方面解放出来。目前高等教育正在朝着国际化、全球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日益广泛的国际交流,英语已成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语言,它是让中国融入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媒介之一。把英语学习和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有助于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的文化精华,加深对世界的了解。通过语言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修养,使大学生的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培养,价值判断能力得到提升。也就是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语言交际能力,还通晓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成果的国际化人才。然而,目前语言教育,尤其是外语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只重视应试教育,忽略了大学生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因此,要改变语言教育中的应试模式,改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使外语教育为我所用,培养服务社会的国际化优秀人才,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世界。因此,要加强语言教育建制,使外语教育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服务,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的介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观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2]


  二、语言教育与文化素养


  语言不仅是一种符号系统,一种交际工具,其实,语言同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人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是表现一个人的素质、品味的重要渠道,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养、心理素质等密切相关。语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要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也要重视对大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也要重视提高大学生的语言修养和文化素养。文化素养就是对人文文化、科技文化的相关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分析、研究和掌握的技能,可以独立思考、剖析和总结并得出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一种能力。能够具有较全面的知识体系,在学习中思辨,不断完善自己的世界观。也就是说文化素养就是对文化的鉴赏力、辨别力和思维能力。语言教育不可能超越社会文化背景之外,它必然承载着一定的社会道德的责任和义务。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对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语言承载着文化,文化通过语言进行传输,没有文化内涵的语言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背景既有同一时代的不同时代背景,也有不同文化的不同社会背景,了解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外语教育在培养学生语言修养中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外语教育与语言修养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其联系的纽带是语言。不仅如此,外语教育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跨文化视野。因此,运用中西文化对比的方法,使教学中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内涵具有横向比较和相互借鉴的关系,使外语人才具有优秀的道德品质,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然而,如何通过语言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语言修养,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培养,加强语言修养在语言教育中的构建。[3]


  首先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水平确定难易度适中的阅读材料,阅读一些好的小说、游记、报纸和杂志等。可以先大量阅读中英文对照材料,然后阅读全英文材料,尤其要关注当前社会上的一些热门书籍以及英文原版的报纸和杂志,并用英文写读书心得。阅读材料中蕴含着大量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识,文化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的命脉。文化素养来自于丰富的文化积淀和欣赏积淀,当古往今来的文化精华沉淀下来,蕴藏于内心,储存于大脑,就可以升华为做人的正能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每个民族的文化对世界的发展和进步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要养成上网浏览一些国内外网站的习惯,通过浏览国内外网站,了解国内外信息,扩大了解信息的途径。文化素养的提升需要实践的锤炼,多读书、读好书、多思考,大量浏览阅读新闻增加社会阅历,并持之以恒,达到提升文化素养的目的。


  其次要培养辨别能力,用批判性思维看待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很多大学生对当今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件提不出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人云亦云,甚至没有考虑要有自己的想法,没有思辨的阅读和欣赏是无法升华为素养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网络信息大量泛滥,我们了解到发生在中外的事件越来越多,如果没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就会迷失方向,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虚构的,什么是错误的。当我们在赶超西方的时候,一些原本属于我们的珍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丢,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同时,我们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要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随波逐流,这也需要我们进行大量的阅读。通过广泛阅读,有利于思想观念的形成,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7~9]


  语言教育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而是要培养大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和道德素养,使语言教育能够弘扬中华文化,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语言教育不能片面强调它的语言交际功能,而应该发挥它的文化教育功能。注重阅读材料和人类价值观的启迪,使大学生了解中西方不同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等,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结语


  目前语言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教育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使大学生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而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大学生受到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教育,注重语言层面和文化因子的凝聚,注重跨文化教育。语言材料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在学习语言材料的同时,既能学到语言知识,也能提升人文素质,使思想情感得到熏陶,不断提高道德修养。语言教育要从语言知识教育走向语言能力教育,从技能教育走向培养文化道德修养教育。把语言教育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联系起来,通过语言教育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道德素养,提高他们的语言修养和文化素养,使他们成为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跨文化交际的优秀人才。


  作者:包平等

  第2篇:浅析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培育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其中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随着时间的流逝,最初由于勉强而履行义务的人,就由一种习惯逐渐演变成自然行为,变成了一种所谓的自然本性。人们出于对义务的不断履行,从而在根本上符合了义务的要求,道德由此而来。由此看来道德也不一定是人天生就固有的品性,而是因为履行义务的缘故而逐渐涵养而成。就道德的内在作用而言,孔子所认为的智、仁、勇这三种道德,即智慧、情感、意志三者作用的结果;从道德的外在表面来看,应当就是自我修养的道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曾经有过“道德立人心”的论述,道德,不仅有德的论述,还有道的践行,其谓道德。[1]


  一、道德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提高自身德性修养是大学生道德修养培养的首要前提


  人生在世,不能无所作为,一个人应做他应当做的事,这便是一种道德。道德,不是可以短时间内突然获得的,必须有理想,有方法。修身,就是用以展示提升个人道德修养的方法。当代大学生在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的基础之上,注重提高自身德性的修养也十分必要,这也是大学生在校学习和生活的首要前提和必修课程。凡事必须有先后次序,每个人应当遵从有关道德的条目,实现道德的方法,最主要的事情就是自我修养的方法。


  自我修养的方法有很多,尤以加强身体素质为根本。身体健康是理想道德实现的根本要求;其次要开启自身的知识,锻炼自身的技能,不断追求知识和技能;知识丰富了,技能精湛了,如果不用道德的准则予以规范,反而会助长恶习、导致过失,此时就要修养道德品性。“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应当坚持锻炼好自身的身体素质,不断学习文化知识,牢牢掌握知识技能,其才方能得其用,并且用得其所。道德品德的修养,立意高远是首要,立足平实是要求和具体做法。要踏实肯干,修公德、守私德,学会自律和自省。[2]


  二、道德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中道德意识的规范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道德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主要表现在信义、尊重、真诚和恭俭等几个方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当自觉规范自己人际交往中的道德意识,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道德修养的培育,使大学生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3]


  1、信义


  德性之中,在人的行为中表现的最为普遍的就是信义,即守信。[3]信义,就是实事求是,不会因为利益关系而违背道德正义。社会上的所有事情都是因为信义的存在才能成立,同理,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遵守信用是待人处事的最基本要求。


  2、尊重


  为人处世,要给予他人足够的尊重。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民族和区域性的差异,生长环境,生活习惯的差异,决定了大学生气质性格和处世态度的不尽相同,因此学会尊重他人至关重要,这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础。关键要注意不能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的讲话。如果不问时间地点以及谈话的对象是谁,只管按照自己的意思喋喋不休的讲下去,难免会让人生厌,更加忌讳的是,炫耀自己的长处,揭露他人的短处,这显然就是丧失德性的行为,对于他人而言也会很尴尬。因此切勿逞口舌之快,自取其咎。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学会照顾他人的感受,多为他人考虑,运用自己的智慧学会待人处世之道。


  3、真诚


  人际交往一定要真诚,真诚是人际交往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是交友的必要前提,待人真诚也是中国人道德的一种体现。真诚,就是对人真心,以善良诚实的态度对待他人,让自己的所作为所为对他人有所触动,从而让他人信任,通过朋友之间真诚的理解沟通,彼此信赖。


  4、恭俭


  人际交往的原则最重要的就是恭俭。恭俭,指的是不放肆不过分,即有“度”。人与人之间不和睦的原因可能起始于一时的恶感,想改正这种态度的话,就必须遵循恭俭的原则,服侍长辈,交接朋友,都要恭俭,对于初相识的的人,尤其应当注意。礼仪,是用来表现恭俭的。恭俭不仅体现在声色笑貌等外部礼仪之中,重要的是内心的诚意,德性的光辉才会发扬于外部。


  三、道德在大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中:通过鲜明的社会价值导向引领和保证大学生一致的道德遵循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应当持有社会的道德,同时也是国家的一位公民,应当遵循国家的法律。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法律上的一种辅助和补充,而法律作为道德的最后底线,从本质上规范了道德。在社会和群体中生活的个人,本身存在着多种具体的价值取向,确定选择其中某种固定的取向用来作为主导,并且以此作为追求方向的过程,体现了何谓价值导向。价值导向相对于社会上的组织来说,其实质和根本就是一种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成绩优异者,能力突出者,设立榜样和模范,进一步明确组织的价值导向,从而传递组织本质上所提倡的价值导向。


  抓住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机十分必要,大学时期正是这样关键的存在。大学生在大学阶段形成的价值取向对于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有决定作用,要想加强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要通过激励大学生形成明确的道德认知,真诚的道德情感以及坚定的道德意志,以培育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道德责任。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主要体现在实践能力方面,因此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个人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实践的能力,这也是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和教育的重要工作内容和严峻任务,当代大学生要不断传承优秀的道德品质,不断追求美好而又崇高的道德境界,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美丽中国。


  作者:李金华

  第3篇:关于《大学》对大学生道德修养的启示分析


  《大学》相传为曾子所作,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5),名参,字子舆,春秋鲁国人,曾是孔子“三千”门徒中的佼佼者,后来被列入儒家七十二贤人。《大学》为《礼记》第四十二篇,分为“经”、“传”两部分。“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大学”是对“小学”而言的,《礼记》中记载,古人八岁入“小学”,习作“洒扫应对”以及“六艺”等文化基础知识和礼节,而“大学”则是相对于这个“小学”而言的“大人之学”,学习的是“穷力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


  《大学》的主题是“道德”,旨在提高人的修养,造就高尚的人格,成就人的德行功业。《大学》在道德方面的修养提出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修养体系,论述了在进入“大人之学”时,应该把握道德修养体系,有理有据,层层递进,有迹可循,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简要而清晰的“蓝图”。


  一、三纲:道德修养的次第


  1.“大学之道”——“三纲”之根本


  道,《易经》中记载:“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指的是物理世界,器,指的是有形有相的东西;形而上,指的是超越于物质或物理的有形有相之上的本来本性。可以说“大学之道”就是根本或者是“体”:“明德”是道的致用,是由道体出发的心理和身体力行的行为;“亲民”是由个人学问的道和德的成就,投向人间,亲身走入人群社会,亲近人民而为之服务;而最终的结果无论是个人立己的明德,还是外用立人的亲民,都要达成“至善”的境界。所以,“大学之道”的“道”自始至终都在引领着“三纲”,使“三纲”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持续发挥着它们的积极作用。


  2.“明明德”——明德立己,自立之“内明”


  “明明德”就是说要明白清楚光明正大的德行,掌握明德的修养,清楚并把握了这些,一个人的德行才会树立起来,就是所谓的“明德立己”。在《大学》中还有一段关于“明德”的解释:“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这三句皆出自于《尚书》中,意思是说:要弘扬光明的品德,念念不忘上天赋予的光明禀性,弘扬美好崇高的品德,这些都是说要自己修养光明正大的品德。人固有之善性会被世俗的欲望所迷惑,所以要自己来解放自己,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通过积极的学习,最终达到恢复自我本性的目的,别人是无法代替自己的,一切要靠自己,做到“自明”的主导因素还是主体自身,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自立之“内明”。


  3.“亲民”——德施于众,立人之“外用”


  “亲”有两种解释:朱熹解释为:“新者,革其旧之谓也。言既自明其明德,又当推以及人,使之亦有以去其旧染之污也;”而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认为,“亲”应该按照原本《大学》中所讲,就是“亲”,“亲民”是由个人学的道和德的成就,投向人间,亲身走入人群社会,亲近人民而为之服务。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就是要立人之“外用。”只有明白了清楚光明正大的德行,掌握了明德的修养,人的德行才会树立起来,才有了影响、教化他人的基础。大学生在校园中形成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基础,进入社会后才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加容易、和谐融洽地进入社会大群体中。


  4.“止于至善”——最高的道德目标和道德境界


  “止”是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境界,遵循某种道德准则的含义,它应始终保持或致力于“至善”方面的道德追求和修为。显然“至善”是指一种最高的道德目标和道德境界,是“明明德”和“亲民”二纲领的最终发展归宿,也是对二者发展的目标要求,要求在实践中把“明明德”的内在修为和“亲民”的外在事功这两方面都恰如其分地“止在”一种“至善”的境界。


  二、八目:道德修养的养成顺序


  《大学》中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而后紧接着《大学》又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构成所谓的“八条目”,八个条目之间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由观念到行动的具体实践过程,也很符合道德修养的心理过程,也就是道德修养过程中的“知、情、意、行”。


  1.“格物、致知”——道德的认知的提升


  对于“格物”的解释,一是“即物”,即接触事物,二是“穷理”,即研究物理,三是“至极”,即穷理至其极,也就是说,要穷尽事物之理,必须彻底研究事物的原理;对"致知"的解释,朱熹认为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即扩展、充实知识,了解事物的方方面面,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结果。而南怀瑾先生则认为“格物致知”的原则就是《易经·系传》所说的,“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就是说,将知性的学养,提升到不只知人的理性,而且周遍知识万事万物的理性。这两个解释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将知识扩充到无限的境界,即“穷理至极”,可以引申为对万事万物运行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刻苦地研究探讨事物的道理以达到穷尽的地步,从而使自己的认识也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当代大学生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也需要这种“格物”“致知”的精神,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


  2.“诚意、正心”——道德情感的陶冶和道德意志的锻炼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对道德修养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做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智力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大学》中对“诚意”的解释为“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也就是说,保持内心的真诚,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就像厌恶腐臭的气味一样,又像喜爱美丽的女人一样,要发自内心。《大学》对于“诚心”的解释非常生动,讲清了人的主观意识和情感态度在道德教育和修养中的重要性,强调要帮助人们排除不健康心理因素的影响,在道德修养中真正做到情真意切,笃实不二。《大学》中对“正心”的解释为“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忿■、恐惧、好乐、忧患等,是很多人难以免除的情绪和欲望,它们会动摇和影响人的道德信念,使人的心理和认知产生偏差,干扰和阻碍理智功能的正常发挥,造成人们在是非判断、善恶辨别和行为选择上的偏颇或过失,故引导人的道德修养上一定要“正其心”,通过智力权衡,不断地锻炼自己的道德意志。


  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以及道德养成的推己及人


  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做出的行为反应,是人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表现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大学》中对于“修身”的描述为:“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意思就是,作为齐家的大前提是“修身”,能够克服偏颇的情绪,做到深爱某人却又深知其丑陋的一面,厌恶某人又能肯定其美好的优点,提高自身的修养。“修身”实际上是一个“内外合一”的过程,除了上面“内”的修养之外,《大学》还提出一个对于“修身”的特殊的词语——“慎独”,就是说品德高尚的人纵使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会谨慎戒惕,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如果“修身”这一环节已经达到近乎完善,那么下一步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就是《大学》中更重要的道德实践,即道德养成的推己及人阶段。“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这是说,治国之道全在德化之法,而德化之法作用的发挥,主要取决每个家庭内部的慈、孝、悌等规范被遵从践履的实际情况,而家齐与否又主要取决个人自身修养的功夫和以身作则的行为表现。“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洁矩之道也”。若能事事从自己做起,亲身践履孝、悌、仁、慈,就会上行下效,则“国治”,进而就“天下平矣”。因为日常的具体行为和对现实的人伦关系的处理,直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只有把道德价值观念和规范要求转化为现实的道德行为,才能算是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这就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当代大学生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道德行为,而且要时刻保持“慎独”的状态,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后,也要将道德修养体系的积极影响推己及人,真正做到“亲民”,以达到“至善”的境界,从而构建一个完整的道德修养体系,以期在社会中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者:陈秀娟

  第4篇:《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培育的启示


  在当今社会中,信用对我们来说是一块无形的试金石,也许信誉并不直接写在简历里,但是信用是一个人的口碑、一个企业的形象,一个人为人处事怎么样,消费者是否相信企业生产的产品,这都会反映在别人对其的信用评价中。可见,信用的分量之重。


  信是《论语》中的思想精髓之一。继承发扬《论语》中合理的诚信道德思想,对于当今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和社会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思想缺失现象


  (一)学习上诚信道德的缺失


  学习上诚信道德的缺失随处可见,我们可以看到或者听到这样一些现象:平时的考试测验或者大型考试,总有一些替考、代考、带夹带、带高科技考试作弊设备的人,而且作弊的手段越来越高超。抄袭作业也是不诚信的表现,还有各大高校学术造假的现象,花钱雇人写论文,把自己的名字挂在别人的研究成果上,剽窃别人的研究成果,有些学生对老师布置的论文找别人现成的采取复制的方法,拼凑出来应付了事,甚至有些学生直接把别人的论文,换成自己的名字当作作业,这都是不诚信的表现。


  (二)求职上诚信道德的缺失


  随着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压力的增大,简历作为一项重要的参考资料,是进入用人单位的敲门砖,所以,不少大学生为了能够获得岗位,在众多求职应聘者中脱颖而出,于是在求职简历上造假,擅自修改成绩,为自己安上“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花钱制作假证件,花钱买证书,虚构在学校期间的工作和实践经历。有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签订了协议,但是他们缺乏诚信意识,当发现条件较好的企业时,就违约跳槽到其它企业。


  (三)经济方面诚信道德的缺失


  国家为了使家庭困难的大学生能有更多机会读大学,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其中国家助学贷款是一项重要举措。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推行的一种无担保的信用贷款,无抵押,由政府贴息,目的是为了减轻困难家庭学生的经济负担。还有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银行等机构为了大学生自主创业对高校学生发放贷款,这种贷款是无抵押无担保的,如期还贷,靠的正是学生的诚信。但是,有极少数学生不按时偿还贷款,这是大学生诚信素质缺失的重要表现。


  (四)人际交往上诚信道德的缺失


  有些学生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不讲信用,不真诚,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有的大学生夸夸其谈,不履行自己的诺言,还有的学生借别人的钱物不物归原主,甚至有些大学生在网上散布虚假谣言,发布不真实的信息,传播电脑病毒,对他人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二、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思想缺失成因分析


  (一)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现代社会市场经济高速发展,为了个人私利,社会上出现许多诚信缺失的现象,例如假冒伪劣产品的出现,商业欺骗,贪污受贿……大学生受这些不正之风的影响,使得一部分大学生诚信品质缺失,做出欺骗、不诚信的行为,于是出现学术造假、抄袭作弊、简历注水、贷款到期不还等不良行为。


  (二)学校诚信教育的匮乏


  受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在许多高校只重视科研,只注重教书,往往不注重育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缺乏。许多高校学生评优的主要标准在于学习成绩、论文发表的数量,使得学生们只想获得高分,不注重自身道德品质的培养,而且一些诚信教育只保持在传统的理论灌输说教形式上,使得学生没有意识到诚信缺失带来的不良后果。


  (三)诚信机制不健全


  许多高校没有建立一套自己的诚信机制系统来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管理、约束。


  由于一些高校中的行政权力的干预,学术评估的公平性被破坏,导致了许多不公平的学术行为,以及学术不诚信的行为的出现。


  (四)家庭诚信教育的不足


  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父母的言谈举止对孩子都是无形的教育,父母如果在生活工作中做出不诚信的行为,会对子女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一些父母认为孩子走进学校,教育孩子的任务应该被分配到学校,家长对孩子言传身教的教育则放松了,对子女出现的不诚信的行为也不加以制止,导致了大学生从小就有不诚信的思想和行为。


  三、《论语》中的诚信思想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培育的启示


  由以上分析看出,大学生诚信素养的缺失由多方面原因导致,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培养其诚信品质对于其自身发展以及社会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有必要用一些经典著作来指导大学生。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现代社会诚信道德建设的有利因子,是承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论语》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对诚信思想的论述十分精炼而又深刻,谈到诚信的问题,对当代大学生具有借鉴意义。辩证地学习和弘扬《论语》中的诚信思想,有助于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品质,形成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利于其全面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应诚信做人


  《论语》作为做人的前提、人生的基础提出了“信”的原则。“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讲了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与人交往,就像大车没輗,小车没有軏一样,车如何能走呢?孔子用这个比喻说明诚信的重要性,人如果不讲信用,就无法处世。可见诚信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言忠信,行笃敬,虽蛮陌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子张,说话要忠实讲信用,做事要笃敬,即使到了蛮荒的地区,也可以行得通。说话不忠实守信,行事不笃敬,就是在本土家乡,也难以行得通。孔子教育弟子“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论语·里仁》)孔子教育弟子,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是一种对诚信的坚持。孔子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如此威信也就降低了。“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讲的是君子以夸夸其谈、说得到而做不到,不诚信为耻。“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真正做到言行一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论语·学而》)意思是说,信与义意义相近,就是说过的话能够兑现。恪守良知,诚实不作假。“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论语·卫灵公》)君子以义作为根本,用礼加以推行,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用诚信的态度来完成,这就是君子了。“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以忠信为主,追求正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要办到。


  可见《论语》中的这些关于诚信的至理名言给大学生的启示就是诚信做人,像古人一样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说话要谨慎,做人要诚信,要言行一致,只有诚信做人才能诚信做事,诚信是大学生处世通达的重要要求。


  (二)大学生应诚信待人


  孔子及其弟子,都把诚信作为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论语·公冶长》)子夏说到,对待妻子,重品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曾子认为我每天都要作多次自我检讨:为主人出谋献计做到忠心不二了吗?与朋友交往合作做到诚信了吗?可见他们诚信道德修养水平之高。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弟子们在家孝顺父母,在外尊重师长,谨慎做人,言而有信,有博爱之心,仁义之德。“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我,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要以忠诚和守信为主要的信仰,没有朋友不如自己,犯了过错不害怕改正。所以《论语》中的诚信思想教育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诚信待人,说话诚实守信,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


  (三)大学生应诚信求学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孔子教育人们知道就是知道,不必刻意隐瞒,欺骗别人,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必虚张声势,自欺欺人,既不利社会,又阻碍自己的发展,只有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看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会积极进取,认真学习,这就是真正的求知。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论语·八佾》)孔子说:“夏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是它的后代杞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殷朝的礼,我能说出来,但它的后代宋国不足以证明我的话。这都是由于文字资料和熟悉夏礼和殷礼的人不足的缘故。如果足够的话,我就可以得到证明了。”孔子在文献不足为证的情况下,宁可有疑虑,也不妄下结论,可见孔子治学的诚信与严谨,反映了他对知识的诚信求实的态度。告诫大学生学术上不应该造假,应该诚信求学,不要自欺欺人。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诚信是品评人物最基本的出发点。诚信是一块试金石,验证人品的高下。真正的诚信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大学生更应做到。不管从大学生个人的人生道路来说,还是从整个社会文明的进程来说,只有守住诚信才有未来。当今大学生应该从《论语》出发,结合今天的现实,以《论语》中的诚信来引导今天的生活,走好人生之路。


  作者:朱晓晨等

  第5篇:对“90后”大学生道德修养问题的探析


  一


  我国古代人非常重视道德修养的问题。孔子曾说过:“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的主张在当时是有着积极意义的。统治者只有先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人民才能够信服你,支持你,听从你的号召。“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推崇儒家学派,而儒家学派的思想家都非常注重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强调“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成为了人民道德修养的标准和至高境界。


  古代的儒家学者们在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的内容上,坚持“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原则。所谓“高明”指的是道德的本源和规律。而“中庸”指的是道德行为。他们自觉地遵守这个原则,即要求作为道德的主体,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行为,使之处处遵守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并由此达到内心道德意识的增强和提高,升华为极“高明”的程度。在道德修养的方法上,古代人认为要由粗而精,由下学而上达,在普遍的生活实践中学习和提高道德,不断地把道德活动、道德行为上升为道德观念和道德意识,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从自身做起,从自己的思想行为做起,经过艰苦的努力,不断攀登新的道德境界。古代封建社会虽然经济水平很低,人民生活也比较困难,却培养出了那么多的仁人志士,涌现出了那么多的道德典型。我认为,古代人是在道德修养上自觉地贯彻了“极高明而中庸”的原则,这给现代人以启示。我们要发扬“极高明而中庸”的精神,把握住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中的辩证法,以现在的物质文化条件和社会文明发展程度,一定能够培养出更多道德高尚的人来。


  二


  道德修养具体到行为规范上有如下要求:


  1.诚实守信。什么是“信”呢?古人种植农作物时需要水,行船的时候需要风,水和风能够按照大自然的规律及时而至,古人称之为“信”。“诚”指的是人内心的一种态度,“信”是“诚”的外在表现。古代人非常重视诚信。而在当代社会,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这种诚实守信的道德素质。从学校教育来看,首先,要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应有地位,改变重智轻德的现象,把诚信教育纳入学校德育教育体系,贯彻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教育,从德育课到基础课、专业课,从日常行为管理到各项校园活动,都要把诚信的内容加进去,让诚信的意识渗透到方方面面。


  2.爱岗敬业。爱岗敬业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需要,应是一种普遍的奉献精神。只有爱岗敬业的人,才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精益求精,才有可能为社会、为国家做出崇高而伟大的奉献。爱岗敬业是平凡的奉献精神,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而且是应该具备的;爱岗敬业又是伟大的奉献精神,因为伟大出自平凡,没有平凡的爱岗敬业,就没有伟大的奉献。当前,在校大学生虽然没有走向工作岗位,但是这种精神是大学生必须学习的,也是必须具备的。当一批一批的大学毕业生走向社会的时候,如果都具有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就会在这种精神下不断前进。


  3.尊老爱幼。这是古代人传统道德中的一条重要准则。在大学生中,很多人都以自我为中心,比如在公交车上,不愿意给老人和小孩让座。“百善孝为先”,这个“孝”不仅仅是孝敬我们自己的父母和老人,也要去孝敬身边需要帮助的老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代大学生要加强这方面的道德修养。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助人为乐。助人为乐要从自我出发,要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之中,在高尚的助人中感受到快乐。为什么当前很多名人热衷于公益事业,因为他们可以在这种高尚的道德行为中感受到发自内心的快乐。其实,高尚的价值观和道德境界并不难达到。哪怕是一件小事,我们能够做到助人为乐,与人为善,这就是高尚的道德、人类的本性,也是人的本质的表现。越是高度发展的人,越是道德高尚的人,越能够助人为乐。当然,越能够助人为乐,也越能够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三


  “90后”大学生是目前我国高校学生中的主力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道德水平相对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对道德的认识比较清楚,但个人的道德修养参差不齐。有的人受“人的本质是自私的”这一理论的蛊惑,认为人人都是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人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事都讲究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有的人不讲礼貌、不守公德、损人利己等等。这些问题反映出部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意识较差,我们很有必要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


  1.坚持长期不懈,各级领导高度重视,这是加强大学生道德建设的重要组织保障。学校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道德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管理环境、舆论环境和校园的生活学习环境。只有各级领导重视,才有可能在根本上引起学校全体老师的高度重视,从而充分调动起各个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协调各种资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所利用。同时,学生口和团口的相关领导及老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学生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不断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2.坚持一元引导与包容多样性相结合。“元”是“根本”的意思,多元文化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意味着多元都是正确的、合理的。因此,作为高校的相关老师,在大学生道德修养上要引导学生保持“一”,而不鼓励“多”。在重大的思想理论问题上,特别是在核心价值观上,我们必须坚定立场、保持统一,根本的东西是不能动摇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着国家和民族走什么样的路,用什么思想来指导问题。人类的文明是呈现多样性的,并不存在哪种文明比哪种文明先进或者优越。我们鼓励大学生继承并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同时也要尊重其他样式的文明,只要是合理的,都要为我们所用。要学会借鉴和吸收,扬长避短,把优秀的道德文明吸收进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全面地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3.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实践建设,重视在实践中得到提高。道德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规范,规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们在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因此,实践的作用是巨大的。我们谈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建设,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必须在实践中树立各种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实践中加强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理论和实践是相辅相成的,只有空洞的理论而没有实践,就像是一潭死水。只有实践而没有理论,实践就会迷失方向。因此,我们除了加强大学生理论的修养外,还要多组织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作者:张东伟

  第6篇:浅谈大学生道德修养与培养途径


  《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从治国、齐家、修身的排列顺序来看,人们可以通过自身的道德意志来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克己修身达到一定的道德修养,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做贡献。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不仅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的道德修养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一、当前大学生在道德修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注重学业知识的学习,忽视思想道德的修养


  在经济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速度与效益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高校也不例外,现在的大学生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立竿见影的学习活动中,以期在较短时间内卓有成效地达到心中预设的结果,比如参加获得资格证的各种考试或者纯粹为了掌握一项新技能的培训课程。甚至对学业知识的学习,也采用“突击”的方式,在课程考试之前,抓紧时间画画重点,背背讲义,以完成结课任务。如果说理论知识在短时间内确实可以得到临时的强化和补充,那么道德品质的养成却绝非一日之功。道德品质是一定社会、一定阶段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是一个人一生在道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这需要人们长期的时间投入和一定的德行沉淀。道德修养又是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意识方面的自我锻炼和自我塑造,也即在道德方面的自我教育,是个人自觉地将社会道德要求转变为个人道德品质的内在过程。可见,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或许这正是大学生们忽视道德修养的原因,时间与回报都无法在短期内见效。


  2、道德观念淡漠,道德责任缺失


  由于一些社会或个人的原因,导致部分大学生表现出道德意识冷漠,社会公德意识较弱,道德水平下降和道德行为失范等现象。如,学习上,上课迟到或者早退,甚至逃课在宿舍睡觉或者玩游戏;在课堂上随意吃东西,随手丢放垃圾;课程作业到处在网上复制抄袭,考试作弊不觉羞愧,习以为常;在校园里看见教师,装作不认识;在大家安静学习的图书馆旁若无人地打电话;到处乱刻乱画,内容庸俗的课桌文化和厕所文化等不良现象到处可见。生活中,在学校混日子的学生比比皆是,有的学生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钱花钱,用于学习以外的事情,坚持我行我素,崇尚绝对自由,放纵自己,逃避学习;拜金主义思想严重,一切以金钱为中心,对感情也不负责任,行为表现轻率;少数大学生不仅自身缺乏社会责任感,对社会的需求表现出冷漠态度,甚至当他人表现出爱心行为时也对其冷嘲热讽等诸如此类道德责任感淡薄,道德意志消沉、道德羞耻感降低的行为表现。


  3、价值取向功利,利己主义严重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也趋向多元化,甚至功利化。在价值目标选择上,大学生们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从现实方面考虑对自己“有用”的方面,只重视个人与眼前利益,而不能更多地去考虑社会及集体的利益。比如在政治思想方面,有些学生把入党作为实现自我发展的手段,为以后的求职提供方便,而不再是把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并为他人服务的思想意识放在首位;再如,学生担任干部也不仅仅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而是作为今后走入职场以提升就业竞争力的凭证。在价值评价标准上,大学生在肯定个体价值合理性的同时,逐渐走向极端,坚持索取大于奉献的原则,只顾个人价值,忽视社会价值,对传统道德不屑一顾。


  二、培养和加强大学生道德修养的重要途径


  1、以学校的道德教育为基础


  目前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就是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以及在课外组织一些公益性质的活动。在课程设置方面,针对入校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侧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同时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养成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团结友善、敬业乐群的道德品质。此外,大学辅导员定期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也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在校园生活中跟学生接触最多的是大学辅导员,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的日常生活事务,尤其是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动态,及时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关心集体,关爱社会及他人。


  2、以主体的道德自觉为动力


  道德主体根据社会普遍认可的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将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并付诸于实践。大学生本身是道德行为实践的主体,这就要求大学生作为道德主体首先要有高度的自觉性,这也是道德修养的前提。道德修养完全是一种自发行为,和法律不同的是,它不依靠外在的强制力量,而是依靠传统习惯、社会舆论和道德信念来维持。良好的道德修养的养成,主要是靠个人的道德自觉。作为大学生,首先是要认识到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继而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具有高尚品格和崇高理想的人,并在实践过程中坚持不懈地完善人格,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相反,如果个人缺乏高度自觉性,仅仅依靠学校教育的理念灌输,并不能将之有效地转化为自身的道德情感,生成道德行动,升华道德境界。


  3、以生活的道德实践为方向


  只具备道德知识和道德自觉是不够的,道德修养不仅仅只停留在道德认知的层面,更需要将其转化为道德行为,做到“知行合一”。大学生应在校内和校外的日常学习生活中积极进行道德实践,在校内的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课堂,宿舍和食堂。在课堂上下都做到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在宿舍里,对寝室同学关心帮助,学生背井离乡在外求学,宿舍就是临时的“家”,在宿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集体生活意识,形成融洽的宿舍关系是促进学习的重要保障,更是提升大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重要实践方向;食堂是大学生每日三餐进食的场所,在这里秩序意识和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得到充分体现。大学生在食堂保持良好的秩序,杜绝浪费粮食,都是道德修养的具体体现。而在校外,出于学生出行的安全考虑,学生活动大都由教师带队进行,因此学校思政工作者,特别是辅导员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外参观学习,指导学生积极进行社会实践和暑期“三下乡”等调研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入基层,体会老百姓的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道德理想显得尤为重要。


  从道德知识的学习到道德信念的确立,再到道德行为的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是日常生活的点滴积累。大学生应不断完善自身道德品格,努力提升道德水平,把自己修养成为高素质人才,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李睿等

  第7篇:关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几个措施


  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社会多样化日益明显,青年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不断增长;同时,青年时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因此要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追求科学、文明、健康的思想观念,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目标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院一向高度重视道德文化的育人功能,建院几年来紧紧围绕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大力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探索并发挥文化在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作用,努力把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文化修养建设的各个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具体采取的措施有:


  一、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我院学生思想道德状况。


  当前大学生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随着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大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困惑也明显增多。对于大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的道德观上的某些观点和倾向性问题,要在平时工作中深入剖析,正确回答。在摸清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研究其形式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按照德育教育的总体目标,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做好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加强大学生的文化修养。


  二、加强对我院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大学生树立理想和坚定信念提供理论基础。理想是精神的支柱,信念是前进的动力。正确的理想信念来源于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生价值的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当前,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唯有强化理论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才能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深刻认识社会变革时期的特点,正确对待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和情况;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正确应对各种社会思潮和政治观点;深刻认识自己应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此基础上确立坚实牢固的理想信念,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学生党员和干部的积极作用。以党建带团建,进而以点带面全面带动全院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在学生中,团员是主体,党员是核心。增强团员的思想道德文化水平,要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团员要紧跟党的步伐,明确党的政策,学习党的知识,与党员保持步调一致,使自身素质,思想觉悟,政治行为等方面都具有先进性,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学生党支部和团支部要组织发动广大党团员大学生努力学习,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党建促团建,以党建为龙头促进带动全学院学生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四、要加强大学生的成才修养,加强学风建设。


  这是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优良学风,引导大学生走正确的成才道路,最终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有中国特色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我院的学风建设措施有:


  1、明确辅导员为班集体学风建设第一责任人,通过培训、交流座谈等形式,全面提高辅导员的管理水平。辅导员要深入教室、宿舍,抓好考勤,坚持每周查课;加强与学生沟通,找学生谈心,与学生进行教学、学习等方面的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与任课教师交流并主动向院领导反映学生接受教育教与学习的情况,力争抓出实效,促进学风建设。


  2、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调动各种社团组织,鼓励学生参加科研兴趣小组或社团组织,通过各种形式活动的开展,营造学术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落实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举办学生技能竞赛活动,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和培养。


  3、提高教室文化、宿舍文化品位,营造学习文化氛围,使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得以全面提升。落实教室、宿舍的清洁卫生工作,改变学生公寓走道乱吐乱倒的现象,清除教室、课桌、墙上乱写乱画的文字和图形,营造一个干净、卫生、优雅的学习环境,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文明举止。


  4、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做到每个班级、每个课堂都有专人负责考勤。加强对学生上课和卫生情况的检查,并定期公布考勤和检查结果,表扬好的,批评差的,并与班级和个人的各种评优挂钩。


  5、严格考试纪律,加强考风建设。要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不断加强诚信教育的宣传工作,每次期末大考时,都下发有关加强考试纪律,创建优良考风的书面通知;在校期间的任何考试作弊,一经查处,一律按照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6、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教育和服务,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就业实例,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提高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


  7、每年定期对大四学生进行考研动员,帮助考研同学选择和联系报考院校,努力解决考研同学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为其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提高应届毕业生考研率。


  8、通过奖励和发放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和贫困生补助,积极帮助我院特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千方百计寻求多种途径,树立贫困学生自信心,激励学生奋发成才。


  五、通过让学生及时检查自我、完善自我来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


  大学生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改进自己。大学生平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向党靠拢,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完善自己,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勇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永不自满,永不懈怠。


  作者:白海琦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5975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