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多校区办学背景下的医学生跨校区适应性

多校区办学背景下的医学生跨校区适应性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我国高校多校区办学现象日益普遍,频繁的校区流动对学生的环境适应、文化适应和归属感培养具有显著影响。医学生特殊培养模式下的频繁校区流动,表现的是综合性大学背景下的跨校区适应性问题,也是对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融合的映衬。综合性大学应该利用多校区的多元、规模优势,从校区定位、培养模式创新、校区沟通、校园文化培育四个方面克服校区分散带来的不利影响,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医学人才。

 

  20世纪90年代以来,按照国家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部署,国内一批医学院校与知名综合大学合并,全国兴起一股大学合并浪潮。这项改革覆盖面广,涉及到900多所大学。有597所高等学校合并组建为267所高等学校”[1],由此在全国产生了一大批综合性大学,高等医学教育独立于综合性大学之外的格局也随合并潮而逐步打破。同时,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大学招考人数连年递增,许多大学迫切需要扩大办学规模而兴建了更大规模的新校区,在综合性大学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一批多校区大学。

 

  一、多校区办学对医学教育的推动作用

 

  高等院校多校区办学是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双力推动的产物。国际上公认的对高等教育机构包括医学院校进行综合量分和排名的专门报告——戈门报告(Gourman Report)研究表明:国际上一流的综合性大学都有医学院,而高水平的医学院都在综合性大学。医学院校和其他专业高校合并成的综合性大学,能够迅速整合资源,开拓发展空间,扩大办学规模,提升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竞争力;有利于促进学科结构的优化及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科群,创造新的学科生长点;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办学模式,探索新形势下高等教育发展的途径。[2]同时,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专业门类齐全、公共基础实力雄厚等硬件优势和学术氛围反过来又为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提供了可能。

 

  ()硬件资源优势

 

  医学院校由于结构单一,规模较小,在较长时间不能满足社会对医学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制约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通过与综合性大学合并,依托综合性大学雄厚的师资队伍,医学院校可以迅速扩大校园规模,增添先进设备,引进高层次人才,提升综合实力;还可以吸收综合性大学齐全的学科门类优势、优越的实验条件、丰富的图书馆藏、雄厚的人才储备优势,在现代学科交叉之路上更加轻松的做出成绩。

 

  ()校园文化优势

 

  综合性大学丰富的校园文化、全面的学科基础和活跃的氛围,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开启了另一种思路。比如,利用多校区办学的契机安排低年级医学生在综合校区与其他学科学生一起生活和学习的做法,让医学生得以广泛接触各个学科领域,形成宽口径、厚基础的前期基础教育及思维形式,为随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这种培养模式在我国医学院校的七或八学制教育中早已施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在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里,医学生有更多的机会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以顺应当今医学模式转变及医学教育的要求。

 

  ()学生培养优势

 

  在医学科学迅猛发展、社会文明不断进步、现代医学模式改变以及卫生服务需求提升的大背景下,社会对医疗工作者的人文素质要求越来越高。[3]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求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熟练的临床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观念、沟通技能、信息管理能力、批判思维和研究能力。然而,单纯依靠医学院校传统的单一教学力量,达到这样的教育要求并不容易。依托综合性大学的丰富校园文化和多元学科氛围,医工、医理、医文等学科的融合,有利于医科学生更好适应这一转变,成长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多校区办学衍生的适应性问题

 

  在多校区大学,无法回避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跨校区搬迁。以医学生为例,一年级学生先在本部主校区学习一年基础知识,接着搬到医学新校区学习医学基础,然后搬到医学老校区学习专业课程,再去各附属医院及各实习基地实习,一年搬一次家,校区转换产生的适应性问题凸显。

 

  ()环境适应性问题

 

  一是生活适应性。以中南大学湘雅医学生为例,校区分散在长沙两岸六地,大学五年,一年搬家一次,各校区生活条件差异明显,尤其低年级学生容易产生适应性难题。

 

  二是学习适应性。校区转换紧接着学习环境、学习状态、学习任务的变化。如从医学院搬迁到医院,面临着由课堂理论学习到临床实践学习的转变,由固定教室、图书馆等硬件支持的传统教学活动到以医疗为主的独立法人单位实习,由时间充裕氛围良好的学习活动到更加需要自主安排的学习计划。校区之间的轮转还造成课程的分割,个别课程安排上空间挤占时间造成学生课程安排时松时紧。

 多校区办学背景下的医学生跨校区适应性

  三是人际适应性。校区之间路程较远,进入新的校区,原有人际交往受到限制,与其他专业连接和交流的机会急剧减少,随着学习任务的逐步加重,少些医学生人际交往局限于本院、本专业甚至本班。

 

  ()文化适应性问题

 

  校区的转换也涉及到校园文化的变化。不同校区固有的校区文化是有差异的,包括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声誉、办学思想、管理观念、学风、教风等等的不同。以院训为例,中南大学校本部理工类学院经世致用观念深入人心,而医学院秉承的公勇勤慎,诚爱谦廉则是另一番风味。出于维护与继承传统文化的惯性,校区之间的文化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对其中的人也是有影响的。

 

  ()归属感问题

 

  人们在一定的环境里长时间的生活、工作、学习,必然会与环境形成一种较稳定的情感。相反,时间太短则不容易产生这种感情。预知要搬迁,心中注定不会作长远打算,本部一年,医学新校区一年半,医学老校区一年半,医院实习一年,频繁的流动削弱了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三、相关讨论与建议

 

  从大学合并角度出发,沈嘉琪教授认为:合并使学校变大,但不一定变强。光是拼起来不行,还要糅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合并的目的。”[4]通过前期的研究讨论,本课题从综合性大学和医科大学合并的角度,综合提出如下讨论建议:

 

  ()校区的定位设置

 

  校区的定位及学科设置是多校区办学的结构问题,是办学的前提。校区的合理定位和明确设置,能确保大学整体办学不犯硬伤、大伤。各校区在学生安排、专业设置的问题上应具体精细、符合实际,切忌一刀切;应充分利用多校区优势,以有利于学生学业进行和学科专业发展为原则;合理安排医学生在不同校区的学习时间,具体考虑不同校区的课程体系如何衔接融合,并尽量淡化分校区学习的差别,促进学生的顺利过渡和转变。

 

  ()创新培养模式

 

  首先,认真研究医学教学规律,让低年级医学生提早接触临床,提早进行科研实践,提早走进社会实践。这种模式既能有效克服传统医学课程体系造成的基础与临床割裂、理论与实践脱离、学生被动学习等弊端,又是弥补多校区不便的重要措施。然后,要抓住整合的契机,优化学科设置。要对现有的学科、专业进行实质性调查、论证,消除各个单元重复设置学科、专业的状态,打破地域界限,对学科、专业进行优化重组。最后,还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增加临床教学课程的比重克服学生动手机会少的问题,利用仿真环境和模型进行临床技能教学及模拟训练培养学生对医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的融会贯通和灵活运用。

 

  ()加强校区交流

 

  医学校区与新校区在医学教育资源、学术氛围、科教活动等方面有很多不同,加强校区之间的信息、文化、人员交流,淡化其空间阻隔,有利于加快医学院在新校区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分散的校区融合成一个统一整体,完成医学院优良治学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一是要建立开放透明的网络平台,整合和充分利用各校区原有教学资源,并将优秀教学资源变为网络资源,实现异地共享。既能给不同校区师生的交流带来便利,减少校区分隔引起的疏离感,又能大大降低物质人员流动造成的成本开支。二是加强校区间文体活动的协调开展。如加强校区间的学生社团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学生社团跨校区举办活动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学术交流等活动,增加校区间的互动往来。

 

  ()融洽校园文化

 

  对多校区大学来讲,和谐融洽的校园文化,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由多校区地域分散所带来的矛盾和冲突,从而保证多校区大学健康、稳定的发展。多校区大学虽然地域分散,校园文化各异,但是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却有天然优势。一是校区多,文化资源丰富,利于总体调度、互相提升;二是规模大,文化辐射作用明显,有利于形象建设,产生社会效应。因而,要积极克服管理模式差异,加速不同校区文化的融合,助力医学生在校区更换过程中的适应过程。比如可开展几校区同举办、共参与的学生活动来缩短两校区的文化距离;还可以增设一些统一的软硬件设施,以环境的和谐来促进文化的融合。[5]

 

  作者:黄政 颜伟韬 汤志斌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17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0251.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