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结合地方改革创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

结合地方改革创新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发展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以下简称“思政理论”)课程教学注重改革与创新,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联系各地改革发展实践成果,加入地方特色教学资源,或者编写地方性思政理论课程辅助教材,成为其中的一个亮点。[1]不过囿于思政理论课程突出政治性和思想性性质,强调统一思想和意志,与中央保持一致的客观要求,各地在增加地方性教学资源和实践成果的同时保持了谨慎、低调的立场。尽管如此,地方性教材和资源的采纳和应用呈现越来越多的需求,这种需求,本身既是教学改革和实践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反映了当前高校思政理论教学和研究寻求突破客观束缚和限制,改革创造新的增长空间的尝试。因此,加强和促进地方区域特色资源与全国思政理论教学体系的融合互补,应该是未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方向。
  一、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发展维系于地方和基层的改革发展实践
  全国高校普遍设立的思政理论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四门课程构成一个整体,既强调执政党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政治原则和立场,凸显课程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注重对现代社会科学和文明成果的教化,意在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和伦理性。
  高度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决定了思政理论课程从思想到内容必须面向社会现实、面向地方和基层实践。课程的内涵和生命力系于全面及时地反映社会发展与变革的最新成果,系于有效总结和反映先进政治和文化理念的最新成就,这决定了高校的思政理论课程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课程、创新的课程。不论从课程的指导思想还是政策理论上看,都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和总结社会发展实践的最新最有效的成果扩充和增益起来的,以思政理论课程的核心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例,就是在中国革命与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总结归纳和提炼升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改革发展的深入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将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也将不断丰富,在哲学上看,就是实践—理论—实践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落实到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教学和研究中,我们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出真知的指导原则,善于从社会发展现实的丰富内涵中去总结和创新理论,并用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指导和学习。而社会发展变革的最新成果从哪里来,不是来自高层某个人头脑灵光一现的“英明决断”,也不是来自枯坐书斋和图书馆的专家们的苦思冥想,只能来自社会基层的实践创造,来自生产、科技、服务、管理等具体生产活动的第一线。从过去几十年的实践情况来看,当前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体现和包含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内容,大都是在中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并经过提炼和推广的结果。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真实路径,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充分条件。我们注意到这点,对于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和改革的方向也就洞若观火,那就是必须善于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善于总结和提炼各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果和经验,推陈出新,比较归纳,最后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和创新做出贡献。全国高校散布于各省市地区,与各自地方区域联系密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地方发展经验和成果中去提取和总结理论创新,是科学理性思维和理论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
  二、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体制与内容改革依赖于地方和基层改革和实践创新的助力
  目前的高校思政理论课程,虽然每年都在修订和调整,力求反映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最新成果,但是从体例到内容都是由中央集体决策,由宣传部和教育部等中央部委联合统一编订和修改,这是统一意志、集中思想的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经验的表现。这种体制能够集中力量、强化内容,迅速传播和贯彻到基层组织乃至个人,但是在当今信息网络社会的背景下,这种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缺陷也日渐明显,思想政治宣传从内容到手段还是保留了大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特征,内容上坚持统一性、原则性,强调全国上下一盘棋,一本教材,相同内容。由于中国各地发展差异巨大,地方特点鲜明,使得教材体制与内容为了兼顾各地的差异不能太详细具体,只能笼统化、一般化,最后落入抽象务虚的境地,在实际教学运用中,思政教师不得不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和具体案例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再加工,甚至对教材体系完全重组。与其各地高校教师目前自发地单打独斗,不如各地组织起来,以政府或高校相关机构牵头,收集整理并整合地方特色思政教育资源,以弥补教学体例和内容的不足。其次,目前在思政理论课程的管理上,仍然是大一统的指导思想,上下垂直管理,封闭的结构,官僚气息浓厚。如果强调高校思政教育的政治地位神圣而凌驾于专业教育之上,高校管理者和教务机构往往会比较困惑,不知如何处理其与专业教育的关系;如果放宽对思政教学的特殊待遇,又往往被一般教师和管理人员所忽视和冷遇。[2]思政理论课程在高校中的尴尬地位和特殊身份,对于思政理论教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除了在指导思想、学科和队伍建设方面的努力之外,改革管理体制,适当改革现有高校和地方政府对思政理论教育的介入和互动关系,诸如增加地方党政机构对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介入和管控手段,或许能改变一些目前的境况。再次,中央部门统揽的教学体系和大一统的管理体制,内部封闭而等级森严,至少在思政教育体系中难以及时传导改革开放实践中的经验和理论成果,基层和地方的突破创新在理论系统中不能及时总结和传达,高校的思政教师只能被动消极地等待新的指示和精神的下达,往往会因为反应迟钝、墨守成规,给人留下保守、迂腐、教条的印象。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不仅是传达党和中央的理论方针,也要接地气,及时总结反映地方和基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最新成果和经验。地方和基层的创新经验及得失教训在思政教学中能够得到及时准确的体现,同时激发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无论这种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或理论创新最后是对是错,都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有益补充,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建设的有力推动。社会科学领域的思想或者理论都是在不断的实践试错 过程中发展成熟起来的,任何存在的所谓主义或是理论,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这已经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
 三、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成效与结合地方基层的改革创新实践紧密关联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统领下,各地高校思政理论课程陆续增加地方教学资源,突出地区特色和区域优势,尤其是总结和归纳各地结合本地特点取得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成果和经验,成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决定形式,教学内容的增减取舍,对于教学实施和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影响。中国最基本的情况是地大人多,地方差异巨大,政治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不同步,我们应该正视这个事实,在思政理论课程中体现各地差异和地方特色。如果无视这种差别,全国的思政理论课程都完全以中央部门的统编教材为教授内容,只不过是照本宣科,那么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和目标达成终于低落是可想而知的事。而实际中,各地高校思政教师结合本地资源和特色丰富完善教学内容,圆满完成教学目标已经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也是符合教学性质和规律的必然结果。[3]善于利用地方资源,反映地方特色的教学组织和实施优势非常明显。其一,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结合,这个实际来自地方,来自本土,甚至来自身边,生动鲜明,有的放矢,说服力强,喜闻乐见,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在课程的社会实践环节中也容易设计和执行开来。其二,便利于总结和提炼地方基层改革开放的最新成果和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建设提供土壤和素材,更重要的是能够为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学科建设提供基础和能量。改革开放允许地方突破,允许试错,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中国近年的理论创新路径莫不如此,高校思政教育系统的教师和专家,在学术理论方面的创新和突破,也应该从此着手。
  有人担心,在高校思政理论教育中增加地方教学资源,突出地方区域特色,会不会给全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带来新的问题?估计会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担忧:一是强调地方特色,鼓吹差异性,在极端情况下是否会走进地方主义的圈子?我们认为,教学中结合本地优势资源,突出地方特色和差别,必须始终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方针,在地方资源和案例的采用中,不能只说好的,不讲缺点,不能只讲本地,否定他地的特色,始终坚持比较的方法,摆明地区差别和各自优劣,用平等、理性、客观的原则统领思政理论教育的手段和方式。二是强调地方特点,会不会引起思想混乱,中央失去对统一意志、统领思想的掌控?对此,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原则,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涵,地方改革开放经验是辅助,是补充,一切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训是关键,分清主次,认清形势,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只要有一支坚定信念、能力出众的教师队伍,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能够圆满达成的。三是是否会出现偏执于地方优势和特色,把没有普遍意义的所谓经验和规律过分放大,甚至和思政教育基本思想和精神相违背,损害思政理论课程目标达成的情况?对于这种问题,一方面是不断加强教师的理论和教育水平,善于捕捉和总结有意义有成果的经验和趋势;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时间和实践来加以检验,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和提炼,打破迷信,揭示真相。
  在高校思政理论教育中增加各地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优势的内容,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和手段,可以丰富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可以打破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教育理念和体制的保守和封闭。在实际中,各地高校的许多思政理论课程教师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这也可以成为思政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的一个新的方向,如何把个人的零星分散的这种创新尝试纳入到高校思政理论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和行动中去,值得有关部门和高校决策者的思考。
  参考文献:
  [1]檀向群.高校思政课地方课程资源探析——以池州学院皖南特色思政课程体系建设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2(4):134-136.
  [2]纪红波 王学军.浅议高校“思政课”的应有属性 [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2(7):25-30.
  [3]戴海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与实践——以温州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09(10):88-89.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3252.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