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以人文精神为载体,构建大学生思政工作新模式

以人文精神为载体,构建大学生思政工作新模式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摘要】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很重要的工作任务,要通过各种途径来加以强化。在实践过程中,从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入手,在以校园文化建设、思政队伍建设、德育工作论坛为内容,开阔大学生视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育他们成为社会有价值的人,是探讨大学生思政建设的一种尝试。
【关键词】人文精神思政工作构建模式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也进一步提出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工作要求。为此,我们在强化知识学习的同时,进一步将人文精神培养与知识技能学习并驾齐驱,实现教育教学一体化,努力开拓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以人文精神为载体的必要性
在当代大学教育中,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处理能力,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已经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也是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应将人文精神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构建更加坚实宽厚的教育平台,从而实现人文精神教育的预期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解决好两个关键性的问题。一是要建设好人文精神教育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考核评价测量方法等要素,使人文精神教育课程化、规范化、科学化;二是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文精神教育课程体系导入专业教学计划,使之成为实现人文精神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整体组装和文理渗透融合。
改变大学教育中在过去只注重用社会意识约束人、规范人的传统理念,而应转变为以学生为本,尊重人、关心人,引导大学生认识社会、自觉适应社会。这种人文精神的教育,既要重视大学生的内在需要,根据学生群体的需要组织设计和开展教育活动,因势利导,使其自觉地接受思想教育,在受教育中汲取营养,提高自身素质;又要考虑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给大学生创造自主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发挥其独特的个性优势,使大学生形成独立高尚的人文精神;同时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的自我教育,触及大学生更深层的思想层面,在此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人文精神教育的有效性。
二大学生思政工作模式的构建途径
在对大学生思想教育过程中,影响和渗透的因素主要是人文精神,对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文精神的培育,其内涵是校园文化建设、思政队伍建设、德育工作论坛等活动载体。
1.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是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校园人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这些精神财富、文化氛围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校园文化在育人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各种因素无时无刻不向大学生渗透着价值观念、导向并规范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校园文化建设要从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校园行为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等方面来建设。校园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是一种环境,也是一种氛围,是一种需要长期培育、苦心经营的教育氛围,需要多层次、多渠道地进行建设,更需要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一是加强领导,科学决策,重在落实,构建校园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充分重视学校领导层的决策和导向,强化执行层的引领和落实,切实做到党政齐抓,系部共管,师生共建,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使校园文化健康发展,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染和浸润中,形成健全的人格素质,把体现大学精神的科学态度、文明风范、价值观念等带到社会,影响和感染其他人,从而实现一所大学的精神、价值、作风和理想追求。二是注重传统,挖掘特色,整体规划,精心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要以现有校园文化状态为基础,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规划校园文化发展的前景,可以把各种有意义的校园文化活动、文化设施、观念、制度,如典礼、仪式、节庆、校徽、校歌、校训、校风、规章制度、塑像、典型建筑物等保护固定下来,在适当的场所设计一些名人的题词、警句、格言,塑造与学校办学定位和特色密切相关的教育名人的形象;设置校园文化墙、文化长廊、文化石、大型雕塑,整体规划学校的文化节、艺术节、学术节和社团活动,适度开展对外文化和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整体优化、美化校园环境,实现环境的教育功能。三是完善制度,科学管理,创建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积淀中升华大学精神。任何一所大学,都有一个从小到大和从弱到强的发展过程,而这个过程无不凝聚着一代代办学人的智慧和血汗,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广大师生以校为家、以校为荣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延续。
2.以思政队伍建设为抓手,是引领行动方向、强化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有效支撑
学校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强国战略,以育人为中心,坚持德才兼备、专兼结合的原则,按照职业化、专业化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队伍的选拔、培养、教育和提高,建设一支热爱学生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学生工作队伍。要按照有利于稳定、有利于提高、有利于发展的培养管理机制和动态平衡原则,逐步形成一批精干的学生工作专家型人才,不断提高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以精干的职业化学生工作骨干队伍为主体和基础,其他人员为辅,结合队伍建设统筹安排学生工作人员的长远发展,有计划地进行系统培养。学生工作人员要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基本路线,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政策水平,有较强的政治分辨能力,有较好的大局观念和一定的战略思维能力;具备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专业的知识,基本具备从事高校学生工作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熟悉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具有较强的组织活动、调查研究以及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热爱学生,热爱学生工作,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奉献精神,品德端正,处事公正,心胸豁达,为人师表,廉洁自律。要加强学生工作人员的培训,建立面向全体学生工作人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的体系,全面持续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党团建设、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突发应急事件处置、就业指导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并注意系统性与实用性的结合、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普遍性与专业化的结合;加强对学生工作队伍的实践锻炼,增加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国情的机会,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他们开展社会调查和扶贫、支教等活动,通过岗位交流轮换、校外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为他们开阔眼界、增加阅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创造条件。

3.以德育工作论坛建设为方法,是开拓思维视野、丰富大学生精神的有效形式
在校园中,给广大学生搭建一个互相沟通交流的平台,从多角度开拓学生知识,让他们了解国情,转变思维,开阔视野,引领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独立思考、善于创新、全面发展。如理论热点学习论坛、思政工作论坛、社团组织活动论坛等形式。开展理论热点学习论坛,要结合国内重大时事政治热点及《形势与政策》课程等,成立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兴趣小组,确定思想政治的建设内容,开展各种形式的班级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建设。如以“一次思考”、“一封家书”、“一篇主题征文”、“一次个人规划”、“一次主题班会”、“一个爱心活动”等方面为主要内容,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增强父母交流、体验心路历程、制定个人规划、交流生活经验、升华个人魅力为主要目的,其宗旨是激发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促进其理论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开展思政工作论坛,要加强思想教育队伍建设,强化教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功能,用制度规范教师的育人行为,形成教书育人的良好氛围。从学校的思政工作人员(包括系党支部书记、学工办主任、辅导员以及心理咨询教师等)入手,组织学生体验党的政策、求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等服务内容。积极推进思政教育进寝室,开展辅导员走访寝室、与同学谈心等制度,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进行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营造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方式,通过家访、家长接待日、家长座谈会、咨询会等形式,为思政工作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开展大学生社团组织论坛,要充分依托、利用和加强大学生的社团建设,是高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载体,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可以扩大知识面,锻炼能力,满足自身的发展需要,同时也有利于合作意识、创新意识的提高。要重视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并加强对社团的管理,为学生排忧解难,多办实事,促进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社团的整体素质;要把学术活动、科技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鼓励教师不断地吸收优秀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努力做好学生的学术活动、科技活动与社会实践的接轨工作,让学生在参加学术科技活动中,巩固知识、培养技能、锻炼能力、提高素质。
三强化对大学生思政工作的主要措施
1.积极探索“两课”实践教学,发挥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和“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不断推进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积极引导师生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要加强学生的思想理论和素质教育,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同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价值观的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会他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认识与看待社会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甄别力,并牢牢把握住他们思想道德选择的方向。
2.重视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拓宽人文教育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因在校大学生没有踏入社会,缺乏社会知识,我们应该重视和发挥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引导大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利用社会实践的教育功能,定期组织大学生深入农村、工厂、机关体验生活。社会实践应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革命史迹、场馆、人物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还可以通过“三下乡”活动了解社会,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育人文精神,使学生自觉地坚持诚实守信、服务社会。
3.建立思想政治创新教育网络,发挥各种载体的潜在作用
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和会场,还应根据他们的特点,重视互联网的潜在教育作用。建立互联网专题网站是学校用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和信息占领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具有潜在的渗透性,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网络平台中,建立学术、科研、文化、艺术、体育等具有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趣味性的内容,使大学生从中更广泛、更生动、更直观、更迅速地受到教育和启发,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并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融合成一种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
4.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与时俱进做好大学生的德育工作
学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和教育学生,通过优秀人物评选活动、讲座报告、征文、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把荣辱观教育贯穿于思想道德建设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学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为依托,组织开展科学发展观、党的先进性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学习宣传和研究活动,推进理论创新,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意识、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同时提升大学生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能力,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共中央文件,2004.8.26
[2]本书编写组编著.《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王春柳.基于教育服务型高校的大学生思政创新实践与思考[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4]葛红.人文精神的实质及高校人文教育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1)
[5]齐志明.校园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j].中国职业教育,2002(11)
[6]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9(8)
[7]覃渝.试论校园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j].思想战线,2002(2)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368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