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试析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试析关于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论文关键词:大学语文 课程设置 教学改革
  论文摘要:大学语文是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基础学科。文章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现存的不足出发,从课程设置的地位、课程的定位、教材的选用、师资队伍的建设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方面对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分析。
  大学语文被称为高校基础公共课,是受众最多的课程之一。但是从现阶段的大学语文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来看并不使人乐观,处于一种尴尬的局面。这门课程还未明定为公共必修课,多数学校仍将其列为选修课,在课时、师资、教材等方面投人明显不足,使其失去了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大学语文已被公认为“文科生不屑学,理科生不爱学,老师难教学”的一门课。笔者根据自己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几点看法。
  一、提高认识,确保其公共基础课的地位
为什么要开设大学语文?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教委就将大学语文定性为素质教育课程,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倡,该课程理应受到更多重视。但就目前状况来看,大学语文课程的地位相当不稳固,在目前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系列中,仅有“大学生道德修养”,“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概论”、“英语”、“计算机”、“体育”等课程,大学语文不在其列。www.lw881.com至今还有高校未开设这门课。不少高校都将大学语文当作一门选修课看待。虽然有的高校将其作为必修课在部分理工类专业开设,但并未普及到所有的理工类专业,即使在同一学校,大学语文课程开与不开,也很不稳定,教学时数的安排也很随意,多数学校都是开设一学期。这样的状况使多数高校忽略了对大学语文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究其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种“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基础”的倾向,大学语文既缺乏政治思想课的权威性和国家教委指定的必要课时作为政策保障,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的“尚方宝剑”,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对他们的外语水平有一定的要求,但他们的汉语水平如何就没人管了。在不少高校,大学语文不断为各种专业课“让路”,课时被压缩,有的甚至干脆取消,这样一来,大学语文就成了最脆弱的公共课程。
笔者在历年的毕业生论文指导中,发现多数学生不会写文章,网络语言比比皆是,连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更不用说篇章结构了。还有些毕业生在接受单位应聘时不善于表达,说话逻辑性不强,不会写简单的公文,应聘时缺乏应具备的礼仪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一些大学生的文化水准和人文素养。因此,应该在各校统一对大学语文课程开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的认识,加强大学语文的课程建设,将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纳人除中文专业以外其它各专业的教学计划,改变以往那种可开可不开的情况。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制定较为系统、有指导意义的课程安排体系,这种体系包括对课程时间设置上的规定和师资保障上的规定等方面。在课时的制定上,要科学合理,保证该课程的教学时数。大学语文课程囊括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学,还包括部分外国文学,在几十个课时内是难以完全传授给学生的。解放前的清华大学〔包括后来的西南联大)都是开一个学年。笔者认为即使在专业课程繁多、课时紧张的情况下,至少也应开满一个学期,总课时在50一70节为宜。
  二、合理定位.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作用
大学语文这门课程自开设以来,就一直存在一个如何定位的问题。课程定位取决于该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关乎课程的前景和命运。对大学语文课程的认识必须合理定位,人为贬低和无限拔高大学语文课程的作用都不符合实事求是的原则。大学语文课程就其性质来看,虽说是公共基础课,但它有读书明理的功能,读书明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所谓“读书明理”指的是读文学书,明做人之理。这也就是为什么自古以来文学既是中国人作为启蒙教育、人格教育的基础课,也是中国文人进人仕途的必修课的原因所在,文学的作用由此可以得到佐证。以人为本是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一味强调工具性或单一审美性的语文教学观念,让大学语文的学习回归它的本性。因此,笔者认为大学语文的教育是人的教育,大学语文应以全面培养非中文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宗旨,其定位要立足于工具性,接受人文熏陶,感悟人生哲理,陶冶情操修养。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应试教育,是以传授专业知识为目的,忽略对学生人文知识的传授。再加上市场经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大学校园内出现了这样的状况:一是拜金主义,急功近利,极端个人主义抬头,部分学生在专业选择和择业目标上都不再有强烈的进取心,而是追求名利实惠,淡化奉献与责任,缺乏高尚的情操与敬业精神。有些甚至在金钱、权力、物欲的诱惑之下迷失了自己,逐渐丧失了人文精神、优患意识、理想的追求乃至做人的基本道德和人格尊严。另一个倾向是文化趣味的平庸化,武侠小说、流行音乐、网络恶搞等逐渐成为高校学生课余时间的精神食粮,众多学生把《笑傲江湖》、《流星花园》奉为经典,却很少有人去阅读文学名著。这一切说明当前的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着严重缺失。要改变这一状况决不是单一的政治思想课或某项专业知识的传授所能包容的,而应当着眼于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大学语文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可以承担起一部分责任,因为大学语文人选的作品大都闪耀着我国古代人文精神的光辉,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注意修身养性,如儒家的优道尚德、厚德载物、刚正不阿、诚信仁爱、严己宽人等;道家的顺应自然、淡薄名利,真率旷达、虚怀若谷等;佛家的宠辱不惊,进退从容、自然清静等。大学语文课正是要让学生在典范的作品学习中,打破时空界限,与古今中外的人类精神大师进行精神的对话、心灵的交流,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品德。因此,大学语文不但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人文素质教育课。

  三、深化改革,重新构建大学语文的内容体系
大学语文教学造成现在的被动局面,并不仅仅因为各种外在的不利因素,其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必须深化改革,加强课程自身的建设。
(一)紧扣课程宗旨,选用优秀教材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内在品质的外在体现。在课程建设中,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关键,教材是根本。二十多年来,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不断翻新,不同版本的教材有30种之多,可谓百花齐放。但除了一部分教材内容对老教材有所突破外,多数教材内容基本承袭老教材的篇目,没有走出“文选”的模式,其内容的丰实、包容、新颖及美感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不少教师和学生认为这些教材只是对高中课文的重复,而被戏称为“高四语文”。在诸多选本中,以华东师大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和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影响较大。目前,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已出到第八版,和第一版比较,其内容体例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也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如重教育功能,轻文本熏陶;重工具性,轻审美性的倾向还在。仍有许多篇目与中学教材重复,导致学生缺乏阅读兴趣。王步高主编的教材虽避免了和中学语文教材的重复,但似乎专业性太强,不太适合非中文专业学生。
大学语文教材编写走在前列的当属2005年3月由夏中义教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新出版的版本。这本新教材力图打破以文学阅读为中心的老套路,将大学语文教育定位在人文教育的高度,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学的巨大魅力而引领其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激发学生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以及想象力与创造力,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人文关怀意识。大学语文新版教材摆脱了文学史的线索,也没有按体裁分类,全书由十六个主题词支撑,大部分都是大学生比较关心的精神文化问题,选文不拘中外,不唯经典,充分体现了这样的一个原则:使一个人的灵魂变得博大。诚如夏中义在教材“序”中所言:大学语文在高校现行课程格局中的定位,对非中文科班的诸多大学生来说,大学语文不是专业课,而属公共课,除却学分,你凭什么吸引同学愿听大学语文,出路只能是大幅度地提升教材的人文含量,使之能直接触及乃至正面应对大学生“精神成人”时所难免的“成长的烦恼”,从而让同学能在一片弥散审美想像的诗意空间去体悟宇宙、人生、历史与世界。这本教材已在部分高校使用,反应良好。
另外,近年来出版的教材大多都没有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和音像制品,教师完全凭借个人理解进行讲授,未必能依照编者的意图完成系统化的教学,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实际上等于降低了教材的使用效率。因此建议编者最好配有参考资料或者音像制品,也希望能举办大学语文教材的师资培训班,以提高教材的教学效果。
  (二)加大师资队伍建设,满足大学语文教学的需要
大学语文课程是全日制高等学校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受众面较广,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言传身教及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无一不是巨大的。应该承认经过二十余年的改革发展,目前的大学语文师资状况已今非昔比,特别是高学历教师陆续加盟,大大优化了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但由于还存在着一些不利的因素,诸如学校内外对大学语文课程普遍的漠视,课程主体地位的缺失,教材的陈旧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没有专门的研究阵地,没有研讨会和培训班,这些都使大学语文在学科发展、科研空间、资金支持、学术交流诸方面都受到很大局限。使教师没有成就感,缺少自信,以致部分教师干脆改换门庭,远离大学语文的讲台,另辟蹊径。这些最终都会反映到教学质量这个终端上,严重地制约课程的发展。因此学校领导和管理部门应当重视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建设,肯定教师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地位,加强教师师资的培训,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同时,大学语文教师也要注意提高自身的素质,因为大学语文课程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还要涉及古汉语知识、文艺理论、哲学、美学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知识结构上是个“通才”,业务上要求虽然不是很专,但要“博”,有了广博的知识,才能触类旁通,才能将课讲得形象生动。因此,大学语文课的教师要努力掌握深厚坚实的文学专业知识和必要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关注学术前沿的动态,善于在学习中不断充实自己。
  (三)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大学语文课程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就涉及怎样教的问题。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教授方法、手段陈旧呆板和枯燥是其中重要的原因。受传统语文教育模式的影响,大学语文教育仍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以讲授为主,采取“满堂灌”,学生则是被动的听讲者。教学手段仍局限在“一支粉笔,一本书,一个教案”中,这种教学模式的结果是:学生没有任何压力,老师讲得好就听听,讲得不好就玩玩,久而久之,学生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枯燥感、单调感和厌倦感。因此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刻不容缓。
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众言堂”,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要直接参与到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去。课堂讲授应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组织学生就某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教师在备课时可以事先设计一些问题布置给学生,既不能脱离课文,又要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在互动交流中学生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表述观点的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都能得到相应的训练和提高。

在教学手段上,要改变“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现状,应充分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大学语文课的吸引力。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声音、形象图片集为一体,化静为动,使很多教学内容能够直观、形象、生动地呈现在课堂上。这不仅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教学课堂充满一种浓郁的审美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此外,大学语文课程还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公选课、校园网和社会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与公选课相链接。学生可借助公选课,以影视欣赏的形式增加文学名著的阅读,了解历史开阔眼界,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力和鉴赏力。其次,可与校园文化相链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辩论赛、征文竞赛、文艺表演等。通过这些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再次,可与校园网进行链接,可以尝试运用校园网络发布教学信息,学生可以网上提交作业、论文,教师可以进行网上答疑,及时地进行教学信息反馈,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大学语文作为从课堂走向社会的一座桥梁,做社会调查,搞社会实践,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并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总之,必须将语文教学放在整个人文学科的大背景之下,注重语文与其它人文学科乃至自然学科之间无法割舍的联系,培养学生开阔的学习视野。
(四)改变单一机械的考核方式,建立以能力测试评价为主的考核体系
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受制于考试制度的改革,如果考试制度守旧不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力度再大,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就大学语文来讲,由于受应试教育、标准化考试的影响及传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限制,多年来考核只是以单一的闭卷形式进行,这就必然导致学生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不利于知识向智能转化,也违背了大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课程的目的。因此对学生的考评,要以能力测试为主,以对知识掌握的测试为辅。因为语文学科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它的内容呈现出不确定性、情感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它的一些思想、价值观念既与现实结合较紧又存在较多的变数。即使是建立一套标准化的试题库,也很难适应时代形势的发展,这种量化的测评方式和标准,不适合语文学习效果的检测。因此,要打破单一的需学生死记硬背的闭卷考试方式,建立灵活多样的以能力测试为主的考核制度。例如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相结合,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口试和笔试相结合,应试能力与综合能力相结合。把学生课堂上的口语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课外的研究能力、写作能力、查阅、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待人接物的社交能力与文明素养都纳人到能力考核体系中。由考一张试卷变为考一次作业、一篇文章、一场辩论或是一次演讲。形式不拘,让考试评价成为一个动态的、发展的、科学的评价体系。由考知识变为考能力,以此来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
总之,大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教育课程,它能给大学生带来更多的智慧和启迪,能有效地弥补当前的大学人文教育存在着的严重缺失,是高校中其它课程所无法取代的。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对大学语文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课程的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独特的综合性功能,保证大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从根本上改变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并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414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