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 > 论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滑坡与德育应对策略

论析大学生网络道德滑坡与德育应对策略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


论文关键词:网络社会道德;高校德育;应对
  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实问题入手,剖析网络道德问题对高校德育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措施:正确引导、做好预防,增强大学生的民主与法律意识;更新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对大学生开展“网德”教育,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强德育教育;加强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培养。通过以上措施,有效防止网络社会道德滑坡,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从整个社会的大背景去看待网络的发展及网络社会道德的建设问题。近几年,随着高校学生网络知识的普及以及个人电脑数量的增多,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汲取知识、获取信息、情感交流等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为大学生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令人担忧的负面效应。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网络社会出现了大量的道德滑坡现象,像信息污染、网络犯罪、情感危机、道德冷漠、人性异化等许多的道德问题,这不仅危及网络社会自身的和谐、有序、健康发展,也给传统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成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困扰的难题。笔者试图从大学生网络社会道德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对高校德育的影响、高校德育应采取的积极应对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实问题
1.校园网络犯罪:目前,高校校园网络犯罪的种类繁多,有黑客非法侵人网络进行恶意破坏,蓄意窃取和修改用户个人资料;有利用网络赌博,盗窃他人电子银行账户;通过网络传播违法及恶意信息,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不良影响;利用网络的全球性与共享性的特点,传播色情资料,灌输暴力行为等。
2.网络侵权与网络作弊:网络四通八达,其海量信息资源为大学生获取新知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为大学生中的厌学群体提供了快捷的作弊平台。通过网上抄袭、剿窃他人作品以完成作业、毕业论文的现象在高校已经司空见惯,甚至有些职业“枪手”公开通过网络兜售论文、答案甚至课堂笔记。不仅如此,有人甚至以营利为目的,进行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活动。有学者将此类现象归为“上网、下网、网上三种类型。‘上网’就是擅自将传统媒体上发表的作品移植到网上;‘下网’就是指将网上的作品擅自下载并发表在传统媒体上;‘网上’则是指发表在一个网站上的作品擅自被另一个网站使用的现象。侵犯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3.网恋、网婚:由于现代大学生学习压力较重,社会经验不足,容易盲目冲动,加之交往圈子相对狭小,渴望了解社会等等群体特征,使得网上聊天、网上恋爱成了学生发泄、寻求刺激的手段。于是“网恋”、“网婚”等虚拟荒唐的异性交往行为一时间成为一种时尚,并由此引发出一系列现实问题,如离家出走、出现心理困扰、现实道德失范、在现实生活中上当受骗甚至受到人身财产伤害等等,有的甚至不能自拔,荒废了学业。
4.网瘾泛滥:网络的巨大诱惑使部分青少年产生迷恋和依赖,尤其是网络游戏使许多大学生深陷其中,产生挑战、刺激、角色心理,成为像毒品一样无法摆脱的心理依赖。网瘾的泛滥已经使许多大学生通宵沉迷于网吧,荒废学业,有的因无心学习而不得不中途辍学,有的甚至仿效其中的暴力情节,分不清虚拟与现实而走上犯罪道路。据有关资料调查,网瘾大学生群体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已经成为当前青少年教育的严重的社会问题。
5.暴力与色情充斥网络:暴力与色情是网络社会的两大毒瘤。网络游戏中的暴力情节已经成为诱导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中群体暴力治安案件的增多以及诸如马加爵案件的各种恶性暴力案件的频发,无不与网络散布的暴力倾向密切相关;与此同时,开放的网络环境中色情的泛滥也在时时腐蚀着大学生的心灵,各种成人网站、黄色网站随处可见,色情聊天、网上色情交易等诱惑充斥其中,使大学生传统道德观念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二、对高校德育的影响
1.大学生传统美德弱化。网络所具有的非中心性、开放性、虚拟性的特点,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拓了另一个生存空间。“网络主体的行为是在虚拟实在的情形上进行的,隐匿而导致的模糊使规范所体现的伦理道德观念已难以再放到传统意义上的社会关系、社会实践中加以认识、检验和适用。网上人摆脱了现实社会的束缚,极易放纵自己,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网络环境的这种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在虚拟社会中忽视或放弃现实社会中的道德准则,导致与现实中道德表现的巨大反差。网络的隐蔽性、无约束性的特点,为交往对象找到了一个更为“安全”的环境,一部分大学生的内在道德信念一点一点地缺失,导致道德主体感淡漠、甚至人格扭曲。“心理学中把人的性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也是本能欲望的体现者;自我是能够遵循现实原则的体现者;而超我则是道德化的自我,随着人的不断成熟发展,这种道德化的自我主要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而网络的特性使其在现实中发展完善的超我并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很好地控制自我的行为,因此,自我受制于本我,满足各种需要,从而作出有悖于现实道德的行为。网络就是一个失去了某些强制“他律”因素的自由空间,是一个淡化了社会背景的虚拟社会,强烈冲击着现实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在网络时代,传统的道德约束力显得尤其微弱,现实社会维护道德的手段和监督又难以消除道德失范现象,加剧了大学生传统美德的失落。
2.大学生人际情感异常疏远。在虚拟世界中,大学生可以毫无顾忌地扮演多重身份,消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角色、经历的束缚,可以随心所欲地交往和交流,这种网络人际交往的频繁逐渐使现实生活中人际接触减少,学生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网上,同学间的联系较少,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系就会逐渐淡薄。网络社会的虚拟性让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的人们能够以平等的姿态进行交流,现实社会需要人与人现实交往来维系的情感,逐渐被手指和键盘所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成了人与机器的交流,虽然网络中人际交往频繁,但是现实中的人际情感却正在疏远。正是这种“时间取代空间”的交往方式让无数大学生沉醉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忘却现实生活中的不平等与差别。随着全球网络的普及,人与人之间的网上交流将更多地取代现实空间的交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越来越少,群体纽带松弛,最终导致群体意识淡薄和团队意识松散。在亲情方面,势必也使家庭成员之间感情联系淡薄。新的非面对面的交往会产生新的人际障碍,成为现实人际交往的悲哀。长此以往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些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学生对现实社会的漠不关心,责任感和受到惩戒的担心会逐渐消除,就会作出一些无礼的行为。人际关系的疏远,也直接影响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2007年下半年,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对2639名大一新生进行了思想、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分析,表明:在一年内有自杀倾向的达65人,占2.4%,测试异常人数高达1%人,占7.4%,对“至今你觉得心理健康方面有问题吗”作出肯定选择的有800人,占到29%。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对网络的依赖使不少大学生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有些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有的甚至染上网瘾,每天花大量时间泡在网上,沉酒于虚拟世界,自我封闭,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不愿与人面对面交往。久而久之,会影响大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还可能导致人格分裂,不利于健康性格和人生观的塑造。

4.部分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期,虽然他们在生理方面已完全成熟,但是社会认知、情感成熟,还有自我意识,都处在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网络的多元文化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的开放性、平等性、互动性的特点,迅速迎合了大学生崇尚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观,满足了他们反抗权威的叛逆性和摆脱束缚、发展个性的心理需求,对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西方的消极文化也在网络环境不可控制性下无孔不人地销蚀着中华传统美德。因此,这个时期的青年人对新事物特别敏感,感情丰富而不稳定,勇于革新、创造,但也容易受错误观念的影响,从而出现道德失范。还有大学生的道德结构也正处于发展之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缺陷和瑕疵。在缺乏“他律”的网络环境中,品德结构中的不完善之处不但没有得到弥补,反而有所扩大、滋长。在一些事情面前,容易混淆是非,错误行事,造成价值观的扭曲。网络在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
  三、高校德育应对策略
1.正确引导、做好预防,增强大学生的民主与法律意识。网络的虚拟和隐蔽性使得不同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的人们在网络中不可能平等、和谐交流和相处,势必发生冲突。为避免引起冲突,就要求交往双方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人格,履行自己的义务和责任。高校德育工作者在引导大学生共享多元化信息世界乐趣的同时,应当积极引导,正确选择,注重提高民主意识和道德法制意识。因此,德育教育工作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如何站在时代的高度,科学分析,积极应对,成为有效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我们要正确引导、学会选择,教育主导者改变传统德育教育方法,不要墨守成规、因循守旧,让学生在面对纷繁的网络信息时,知道如何分析、鉴别不良信息和垃圾信息,提高免疫力,学会选择并把握好选择的度。在学会选择的同时要懂得选择什么并勇于承担选择后的责任,引导教育主体必须独立进行道德实践,自觉遵守社会规范,破解道德难题。其次,增强民主与法律意识,一方面,教师通过宣传国家立法对互联网络的管理和监督,让大学生有清醒的认识,达到在网上网下不触法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法律意识,来达到有效制止网络犯罪的行为,净化网络。
2.更新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德育教育的方式和方法。“科技的发展、人们文化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渠道的扩大,要求德育的内容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不是依靠行政权力实施不容大学生选择的教育,而是作为学生的导师、顾问,发挥启发、诱导作用,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进入角色,进而达到德育目的”。在网络社会中,要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采取以辨识为主,辅以灌输相统一的教育方法。教育方式可以课上、课下相结合,学校、家庭相结合等多种。但是由于道德问题形成有多方面因素,因此,还要处理好自律与他律的关系,使之相互结合,通过立法将网络社会中的各网络主体的责、权、利以法规的形式加以明确,使网民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从而强制规范人们的行为。德育工作者要合时宜地传输,使得网络社会有秩序,使人的道德发挥作用,使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内化为网民的道德实践,内化为网民内在的行为准则和行为习惯,内化为网民自身的道德素质和道德能力,最终使人们的道德行为达到自律性的目标。
3.对大学生开展“网德”教育,利用网络的优势加强德育教育。江泽民在主持中央法制讲座时曾指出:“对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为了进一步在大学生中开展网德教育,我们要有针对性地抓住大学生的特点,有效利用网络媒介,抓住机遇,谋求发展,面对挑战,不断把德育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德育工作者首先应该针对大学生们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利用网络优势,通过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学、网络影视、网络音乐等形式,启发他们的道德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行为。其次要利用网络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建立专门网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正面宣传,以开放创新的姿态去应对网络带来的挑战,主动占领网络阵地。特别是针对一些敏感度高、政治性强的问题,要坚持正面引导,给大学生一个良好、健康的网络家园。此外,还可以利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覆盖面广的特点,以各种有效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努力增强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我们还应该认识到,尽管网络是虚拟的,但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技术本身的优越性,网上网下共同维护的原则,形成一个有利于网络道德教育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互作用的教育体系,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4.加强德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培养。高校网络管理、网络道德教育的成效,决不单单取决于技术性管理,而是融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技术于一身的新型管理。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但要提高自身的网络知识含量,还要学会将把德育教育和网络技术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有效地去解决大学生面临的新问题,应对新挑战。为此,要对德育工作者进行系统的网络知识培训和教育,加强教育者之间的交流,形成教育的合力。目前,高校德育工作者除了要有完善的专业知识结构外,还要掌握电脑与网络技术,这样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才能在有效利用网络优势的同时,不断探索德育教育新的方法和途径。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6425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