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管理 > 以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翻译课程改革的

以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翻译课程改革的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管理


关键词:翻译课程,改革,应用翻译人才,培养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中国加人世贸组织, 中国与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翻译,作为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桥梁, 在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国市场对翻译的需求突出表现之一就是对应用翻译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地方本科院校,立足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而学生的翻译能力没有达到这样的要求,无法满足市场对于翻译人才的需求,所以如何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应用型英语翻译人才,这是当前翻译课程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二、英语翻译课程设置改革
  根据笔者前期的研究发现,现在英语本科学生英语基础不扎实,实际应用翻译能力低下以及高校现行的英汉笔译课程面临教学内容偏大而课时量有限,以及课程设置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笔者认为英语翻译课程的设置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建立多元化的翻译模块教学形式
  我院现行的英语课程体系设置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其中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有基础英语、阅读、听力、口语、基础写作等;专业核心课有英汉笔译、英汉口译、英美文学、语言学、英美国家文化概况、二外等;专业选修课程有跨文化交际、词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商务礼仪、文学欣赏、报刊选读、外贸英语、函电、单证等。在所有外语系所开设的课程中,与翻译直接相关的课程不过英汉笔译和英汉口译。想要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翻译人才,仅仅凭借两个学期,64个学时的翻译课程,是无法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可以在不同教学体制框架内完成。鉴于学校内外部因素, 即社会对翻译的需求、对毕业生的要求、学校的层次、生源情况、师资力量等综合考虑, 目前, 英语专业方向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即专业方向型, 或曰平台 + 模块 ( X) 的培养方式在地方性高等院校里普遍实施,因为这是一种最优化的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 它将基础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职业方向教育和跨学科教育有机地结合,使课程体系结构模式 “层次结构” (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辅修课程 )和 形式构成( 必修课程、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 ) 的组合更趋合理;也因为这一培养模式, 更符合地方性高等院校目前的校情。
  鉴于我院的培养外向型人才的办学特点,笔者认为外语系的翻译课程采用以必修课专业核心课英汉翻译为主,形式多样的翻译模块选修课为辅助的课程设置模式。主要内容为保持原有翻译课程的地位,针对大二、大三和大四学生增设形式多样的翻译相关的选修课程,如: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英汉比较与翻译、翻译欣赏、翻译与文化、科技翻译、广告翻译、应用翻译、商务翻译等。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优缺点、喜好以及日后的就业方向选修不同形式的翻译理论课程与翻译实践课程。一方面,灵活的选修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弥补现在翻译课程课时量的不足,另一方面,内容多样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的各类应用性翻译实践内容,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翻译实践的机会。这种模式基本上是以翻译理论和技巧练习为核心来设计翻译课程的, 没有把翻译课程学习的主体学生、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发展放在中心的位置。因此这种新的翻译课程模式, 是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模式。
  (二)推进翻译资格证书培训辅导
  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作为对个人知识和能力的衡量, 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也是我们强化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力度的有效手段。[1]目前,我国主要的翻译资格证书考试有三个:一是人事部和外文局主办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CATTI);二是由上海市高校浦东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上海市高校浦东继续教育中心主办;三是教育部和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的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ETI)。由国家人事部统一规划、中国外文局组织实施的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与教育部推出的外语翻译资格证书现已构成目前我国翻译行业的认证体系。这两大权威翻译证书为翻译从业人员提供了能力等级标准,也为翻译从业人员提供了平等的准入机会,更为翻译能力的测评提供了公开、公正和有效的机制。在我国翻译市场制度还不健全的状况下,翻译资格考试对我国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化、社会化、规范化的翻译人才培养和评价制度来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伴随着翻译资格考试体系的不断发展和拓宽,其培训市场也应运而生,现在翻译资格证书的培训多以各种培训机构为主,但是培训机构也是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存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粗放,缺乏系统的、细化的培训; 另一方面,学员学习时间短,精力不足,训练强度不够,导致培训效果很不理想。而高效具备优良的师资队伍,很多教师不但专门从事翻译的研究,还具备翻译实践能力,经验丰富,高校同时也具备先进的设备,如同声传译厅,语音室等,因此高校具备翻译资格证书培训所需的外部条件;另一方面,很多英语专业学生想要考取翻译资格证书,培训的内部需求也已存在,因而,在高校内推进翻译资格证书的培训是符合市场的需求的。建立翻译资格证书培训班,不仅能为市场培养具有职业能力的翻译人才,也是对高校内部的翻译教学进行的补充,可谓一举两得。
  (三)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用翻译实践机会
  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立足于本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主动适应本地区、本省及至周边的经济发展的需求,而翻译课程本身也是一门实践很强的课程,为此,高校与企业,如各类外贸企业或是翻译公司等建立合作,利用学生课余时间活寒暑假时间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更重要的是实习过程本身就是更好的应用翻译实践学习,这对其应用翻译能力的提高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高校也可以利用本本身的资源优势,开展第三产业,建立翻译公司,为更多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实践机会。
三、翻译教学的改革实施——构建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模式
  符合应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和最优化的课程体系, 最终需要通过课程模式的改革才能得以实现。构建以培养翻译能力 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的课程模式。传统的翻译教学有以下三种模式:以翻译技巧 (练习 )为中心的模式、以翻译理论为中心的模式和理论 /技巧 (练习 )的融合模式, 但都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或缺陷。第一种模式实际上否认了理论的指导功能, 也从一定程度上否认了翻译教学;第二种模式对师资的要求较高, 对学生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这一模式更适用于专业研究生层次。第三种模式基本上是以翻译理论和技巧练习为核心来设计翻译课程的, 没有把翻译课程学习的主体学生、以学生能力的培养、发展放在中心的位置。因此要构建新的翻译课程模式, 即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模式。
  翻译能力包含语言文本能力、IT运用能力、策略能力、自我评估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等多项分力。首先, 要根据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选择课程内容与材料时, 把侧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翻译策略与翻译技巧运用的能力上, 确定课程的相关内容, 并具体落实到可用于课程教学的材料上;再次, 确定课程实施内容及方法。这是整个翻译课程的核心阶段, 课程内容应该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应用翻译实践为主,通过译文赏析、讨论、修改等方法尽最大努力使发展学生翻译能力的目标落到实处。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其主体作用;最后是检查、评价、反馈和改进。
  实际上, 以培养翻译能力为中心的课程模式具有普遍性, 适用于各个层次、各类学校的翻译教学。各地方性高等院校可根据此模式在各个层次上作适当的调整、补充, 以适应各地各类学校的定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一)转“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在实施课程内容时,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教学的中心,学生虽然是教学内容的接受者,但是也是整个教学课程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发挥其主动性,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激发其进行自主学习。认知理论认为, 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学生积极主动的 获得。翻译课的教学模式必须跳脱课练习+点评+课后作业的模式, 变教师的“讲”为学生的“论”, 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的具体实施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监督下可以自主选择翻译材料进行翻译实践,也通过集体或分组等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对翻译作品的讨论,或集体进行对某篇作品的翻译,彼此之间互相学习。引导学生分析整个翻译过程,帮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鼓励学生对参考译文提出不同看法,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课后,给学生布置自学内容,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也可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以提高翻译的能力。在
  香港和西方许多国家,都为学翻译的学生开设有计算机与翻译课程。
  (二)强化翻译实践教学
  强化翻译实践训练重点要在必要的掌握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加大应用翻译实践量。笔者在调查问卷中问学生:“你认为教师在《笔译》课程中应该加强那些方面的教学?”50%以上的学生写道:“建议教师加大翻译实践内容”。翻译实践不仅仅局限于翻译课堂,更应该以广泛的形式展开翻译实践活动。比如:学生通过选修各种翻译相关课程,如广告翻译、科技翻译等课程进行翻译实践,也可以通过参加翻译资格证书培训课程接受内容广泛的翻译实践,或者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翻译实践,亦或者参加各类翻译比赛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到各类翻译公司实习等机会进行实地的翻译实践。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外进行的翻译实践,教师都应该予以指导,即使就实践产生的各种问题与学生沟通、探讨,以确保翻译实践的实效。
  (三)将现代化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
  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将网络、各种多媒体技术运用到翻译教学中,也是改革翻译课堂教学的必要手段。首先,教师应该开发相应的翻译教学课件,以使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出优势;其次利用网络资源丰富的特点,指导学生对翻译材料进行选择、欣赏、评论优秀译文等;再次是有利于增强翻译教学的互动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通过网络,例如现在在学生中广为流传的QQ群或者是微博等技术将信息发布给学生,学生遇到问题,可及时与老师、同学交流。
  四、结论
  我培养应用型翻译人才,必须对传统、单调的翻译课程设置和翻译教学进行改革,建立多元化的翻译模块课程,以翻译课程为主,设立更为广泛的翻译相关选修课,辅之以翻译资格证书培训课程,建立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为实际的翻译实践机会。另外,翻译教学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选择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进行翻译实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加大翻译实践,结合现代化的网络和多媒体技术,以达到提高学生应用翻译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秀萍、王爱琴.地方性高校外语专业复合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探讨[J]. 台州学院学报2008.4.
  作者简介:班伟, 1980年11月24日,女,汉族,讲师,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
  联系方式:电话13604268766
    注:本研究为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校级课题《结合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研究英语专业学生翻译应用能力的培养》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0XJLXGHQN002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guanli/4783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