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

也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科学历史观教育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对中国近代160多年的历史回顾,更是当代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性质要求课程教学必须突出其对高校学生的科学历史观的培养功能;任课教师也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最终使高校学生能够学会从实际出发,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来观察分析社会历史现象,真正深刻地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和人民作出“三个选择”历史必然性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 科学历史观
  1 “纲要”课程科学历史观教育的必要性
  尽管课程开设已有几年时间,但当前高校许多学生仍认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一门历史课程,即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从鸦片战争以来至今这160多年的时间里的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问题的课程。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不正确的。我们判断一门课程的性质并不是单纯的以它所讲述的内容或者这门课程的名称为依据,而是要看开设这门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中国近代史纲要”是根据中央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有关文件开设的一门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主要教学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怎样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了强化“纲要”课程功能和教师队伍建设,200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新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明确了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学科基本任务,并将“纲要”课程的教学重点、难点、热点理论问题和教学实践研究,科学的历史观教育研究等列为该学科的的研究范围。从这门学科的增设及其研究范围以及“纲要”课程教学目的来看,“纲要”课是从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思政课。
  当代高校学生成长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时期。市场经济的兴起,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变革,出现了“四个多样化”的局面,即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四个多样化”,是我国深化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它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同时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纲要”课程是向学生传播唯物史观的重要渠道和阵地,有助于高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以唯物史观的态度和方法来面对社会,面对生活;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在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的历史观,才可以使青年学生们在纷乱繁杂的信息时代分辨出是与非、对与错,从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心;同时也为那些立志从事史学研究的青年初步奠定以唯物史观为核心的史学理论研究方法。
  总之,当前“纲要”课程开展唯物史观教育的现实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是“纲要”课程的性质和定位所必需的,应当以唯物史观作为其根本教学任务;第二,是实现“纲要”课程具体教学任务所必需的,“纲要”课程若要进行“国史国情教育”和“三个选择必然性教育”,必须同时进行科学历史观教育;第三,是实现高校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所必需的,因为唯物史观教育能为高校学生正确的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治观教育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 当前“纲要”课程教学中在科学历史观方面的问题
  2.1 教材信息简略、抽象,重复性高,基本线索单一化,为学生的科学历史观培养设置了数道无形障碍。
  “纲要”课程囊括了中国近现代160多年的重要事件、人物和历史发展规律,涉及的内容信息量如其说过大,还不如说过于简略;其内容与中学的历史课本的教学内容相对照,应该说重复的内容较多,致使很多学生认为中学已经学过的知识,现在没必要再学一次,在思想意识上不经意间筑起了唯物史观培养的无形路障;从“纲要”课本内容剪辑和编排上,基本线索高度中心化或单一化,也很难寻觅出明确的科学历史观的叙事分析思路。因此,当前“纲要”课教材的编写在一定程度上难以适应高校学生科学历史观的培养方面的需要。
  2.2 教学课时少,教学内容信息量大,难以承载培养学生科学历史观之重任
  高校是当前中国社会唯物史观教育的主要场所,“纲要”课程是当前高校开展唯物史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与“纲要”课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地位相反,目前“纲要”课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中,四门必修课数“纲要”学分和课时配置最少。因为大多数高校的“纲要”课的学时安排为36课时,在书本内容多,教学信息量大,教学时间短的情况下,授课老师很难进行合理的安排,更难以组织有效的唯物史观实践教学活动。现实中“纲要”课程的教学,要么任课教师为了赶时间而教学,要么在已经高度被压缩的“纲要”教材内容基础上再次压缩、剪裁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以面对课时紧张的现实;而唯物史观的实践教学安排,如果不是在课内组织学生看一场有关近现代史的教学影片,就是泛泛地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地参观革命遗址或纪念场馆以充当实践教学活动。
  2.3 教学形式单一,无法提高学生学习和培养自身科学历史观的兴趣
  如上所述,在有限的课程时间里,很多老师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在较少实践教学安排的情况下,侧重于对历史事实的描述和对历史观点的评价,削弱了课程的趣味性,难以调动学生对“纲要”课学习的积极性;再加上大班授课,和概念、实事、观点记忆性的结课考试,很多高校学生都是考前突击,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而在平时几乎忽略了这门课的存在。可以说当前现存的教学方式,降低了这门课的实效性,无法实现“纲要”课的教学目的。
  2.4 授课老师知识结构不完善,有关科学历史观教育的目的不明确
  当前,部分授课老师缺少唯物史观明确的教学目的,甚至忽略了以唯物史观作为“纲要”课教学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也有一些老师往往墨守教材中的一些过时观点,对近些年史学界有关唯物史观的探讨和新论点置若罔闻;也有一些老师出于对唯物史观理论不感兴趣甚至有抵触心理,而偏好主观主义、唯心主义的研究方法,对当前近现代史领域一些偏离唯物史观的观点没有应有的态度。   3 加强“纲要”课程科学历史观教学的若干思考
  3.1 适当调整、取舍授课内容,增强科学历史观培养方面的针对性
  有专家指出,授课老师必须坚持“突出主线,把握核心,认识规律”的原则,正确地把握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两项根本性的任务而斗争的历史”,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授课老师应该在深刻领会教材的基础上,对重大的历史事件、人物和理论进行深入地研究。授课老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特长或者方向,联系高校学生平时关注的一些问题,针对经济全球化和人文多样化的特点与趋势有选择地把握教学内容的侧重点,特别是针对当前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良风气和错误思潮,更好地发挥授课老师个性化教学的优势,以调动高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增强科学历史观培养方面的针对性。
  3.2 明确教学目的,注重培养高校学生运用科学历史观分析问题的能力
  “纲要”课要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主题,以中华民族从衰落到复兴的历程为基本路线,重点讨论中国近现代160多年所经历的重大历史事件。高校老师要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和国情,帮助他们领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要想解决这些问题,“纲要”课就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宽阔的视野为依托。
  第一,“纲要”课程应注重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一部中国近代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长卷。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许多优秀儿女们前赴后继投身反侵略的斗争,探索着民族的出路。通过“纲要”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到革命先辈们是如何为民族独立奋发图强、英勇拼搏的。在讲授“纲要”课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些有血有肉的鲜活形象充分地融合在教学内容中,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事件,又能加强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情感性,更好地让学生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感悟民族精神的形成,进而激发对民族精神的认同。第二,“纲要”课程应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任课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思考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意义。通过对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将人类历史积累下来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高校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高校老师在教授“纲要”课的过程中,要在学生现有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从而扩大同学们的视野,提升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第三,“纲要”课程应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也是人们适应时代发展所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当前中国高校教育的重点,也是当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自身属性和教学特点。“纲要”课教师要利用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不只要用教材上的观点去填充学生的思维,要让学生们课程学习中学会质疑,然后再释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教学内容,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事例,让学生大胆发言,大胆讨论。例如,袁世凯夺去了辛亥革命胜利的果实,为了恢复帝制而出卖国家利益。假如没有袁世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能不能在中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能够强盛吗?学生们都可以在对这些话题进行讨论,但最终的讨论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即使没有袁世凯,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道路也不会成功,资产阶级自身的缺陷和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种种现象都可以表明这点。讨论目的是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唯物史观的方法为向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理解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必然性。
  3.3 坚持以唯物史观作为“纲要”课教学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恩格斯从深入研究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的历史角度出发,由具体到抽象,由实践到理论,创立了唯物史观,并且强调唯物史观不是主观上的教义,而是客观上的方法。“纲要”课的教育教学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唯物史观方法论的价值,并以理论指导实践。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历史是客观的辩证发展的过程,社会基本矛盾是一切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在看待历史的问题上,唯物史观强调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人们要正确地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大学生若要具备科学的历史观,单从哲学理论书上的学习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学生对“纲要”课的学习,通过学习,深刻理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从而逐步具备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
  首先,“纲要”课老师必须加强对唯物史观的深入研究。“纲要”课程的内容,单单从一个时间跨度来说,就有160多年的,涉及到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很多知识体系。如此繁琐的内容,如果授课老师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就很难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掌握。要坚持唯物史观在高校“纲要”课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不仅要用唯物史观的方法去合理地解释历史,而且要用唯物史观对当今时代的发展作出合理的解释。同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纲要”课老师要从时代的新高度来理解和诠释唯物史观,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唯物史观,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特点所决定,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次,“纲要”课老师要注重识别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纲要”课老师要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历史虚无主义的界限;要认识到,真正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步,也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批判其他不正确历史观的前提。在“纲要”课的教学过程中,授课老师应主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揭示历史虚无主义的非科学性,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使同学们学会按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则分析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运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来分析历史的发展趋势,只有这样才可以使高校学生树立其科学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最后,要利用网络加强“纲要”课的唯物史观教育。网络教育在观念、方式、途径和范围上推动了传统教育的变革。它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模式,可以使学生主动上网学习,搜集资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空间和时间上,给学生提供了很多便利。“纲要”课老师可以在闲暇的时间里随时随地跟学生沟通交流,开展一些关于唯物史观教育的主题活动;可以把关于唯物史观的一些教育活动纳入校园网,或者开设网络论坛,在网上多传播一些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史学作品或影视,使高校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唯物史观及其史学知识,并学会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观察问题,分析问题。
  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纲要”课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从唯物史观教育的特点出发,在教学方式和内容上做出改进和创新。只有不断尝试才能探索出一个行之有效的唯物史观教育途径,帮助高校学生树立科学历史观,并以之为指导,正确认识历史的教训和经验,最终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杨东.“中国近代史纲要”开设以来理论界的评议及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2010(7).
  [2]顾晓静,黄方红.“中国近代史纲要”教育教学与唯物史观培养[J].沈阳大学学报,2011(12).
  [3]曹雪飞.《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创新的实践与思考[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科学历史观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研究》(项目编号:11YJA710012)和武汉工程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课题(项目编号:CX201154)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耀鲁(1985―),男,江苏徐州人,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何景春(1965―)男,湖北武汉人,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096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