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卢梭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卢梭与杜威教育思想之比较

日期:2023-01-13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170-03

  卢梭与杜威是西方教育史上公认的教育家,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对西方教育的发展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甚至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目前,学界关于二者教育思想的比较研究十分有限,仅在思想基础、教育目的、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宏观的比较。本文通过大量文献梳理,翔实分析了两位思想家教育思想的异同,期望借此深入把握二者教育思想之旨趣,借鉴吸收二者教育思想之精华。

  一、卢梭与杜威教育思想的不同之处

  (一)时代背景不同

  卢梭与杜威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具有显著差异,卢梭教育思想产生于启蒙运动迅猛发展的法国,而杜威的教育思想则产生于资本主义巩固发展阶段的美国,但二者均是应时代发展需要所产生的教育思想。

  卢梭(1712-1718年)是法国伟大的启蒙者,资产阶级教育家。18世纪的法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天主教会与封建统治者愚弄和欺压人民,以资产阶级为首的第三等级与僧侣和贵族构成的封建统治阶级展开斗争,这一斗争首先出现在思想领域:即法国的启蒙运动。启蒙运动高举人的价值、理性等旗帜,对压迫人权的封建统治进行了猛烈抨击,对扼杀天性的文化教育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卢梭作为百科全书派的典型代表人物,主张把人从封建神权思想的桎梏中释放出来,追求平等享有自然赋予的发展权利。该主张与人性解放思想相契合,对于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社会的斗争具有极大启发,成为推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有力武器,为法国大革命的爆发在思想上扫清了障碍。

  杜威(1859-1952年)是美国现代教育思想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19世纪末,美国正处于南北战争后的资本主义巩固发展时期,随着人口大量迁移、工业化异?突起、城市化迅猛推进,人们的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兴趣爱好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的思想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传统教育的合理化模式已无法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创造型而非知识型人才。杜威作为这一时期的教育家,提出建立一套新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模式以适应新建立的资本主义社会,认为实用的才是符合社会要求的,教育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深刻反映了美国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状况,也为资本主义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思想动力。

  (二)理论基础不同

  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卢梭与杜威所处时期的教育理论研究状况也不尽相同。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建立在人性善的基础上,杜威的实用教育理论则建立在进化论思想基础之上。

  在哲学上,卢梭属于性善论者。他认为,人是本性为善的存在者,热爱正义和秩序,人心中没有原初的堕落,自然的最初运动总是正确的,一切人心之上的邪恶都不是出于人的本性,任何的邪恶都可以说出它是怎样和从什么地方进入人心的。由此可以得出,既然不是“人性本恶”,那就无需用积极的教育去净化人类;因为“人性本善”,所以我们只需保证周边环境与人在各个发展阶段的需要特点相吻合,阻止有恶的东西去影响人的发展,人自然会向善,自然会“明明德”。所以,卢梭的自然教育是在性善论的基础上适应时代需要而产生的。

  杜威倡导实用主义的教育思想。在19世纪的欧美社会,随着生理学以及与生理学相关联的心理学的发展、科学实验方法的使用,尤其是进化论思想的出现,颠覆了真理永恒不变的“正常认知”,为杜威教育思想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生物进化论所阐述的要义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它的核心是适应,强调环境不会一成不变,生物只有改变自身机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继续生存。教育也只有通过变革自身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人,受教育者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真理的实用性以及时代特征的迅速变化直接影响了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三)教育目的不同

  时代背景、理论基础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二者在教育目的上的侧重方向不同。卢梭注重人性的发展,要培养“自然人”,是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而杜威则要培养适应美国社会的公民,是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二者的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最终结果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人的自由问题是卢梭关注和追求的核心,同时也是他教育思想的价值诉求。卢梭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育一种不同于封建社会教育的资产阶级理性王国的“新人”或“自然人”,即不受传统束缚、身心健康发展、能够自食其力,完全自由发展的“自然人”。他将培养自由人作为最高目的,凌驾于社会之上,只有人性本身不断完善化,道德的自由才能实现,社会的自由才能实现。卢梭的教育目的观开辟了西方“个人本位论”思想的先河,为后世的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石。

  杜威认为教育本身并无目的,人才有目的,这也是为后人熟知并被质疑的教育无目的论。杜威提出,“教育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无目的,它是它自己的目的”[1]58“所谓目的,就是对从事一种事业――不管是农业还是教育――所要求进行的观察、预测和工作安排承担责任”[2]136,由此可见,杜威认为过程就是目的,教育过程之外不存在教育目的,而且过程中每完成一个环节所获得的经验即目所在,也就是具体目的。换句话说,只要是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可以使其体会到生活的意义,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经验过程也就是具体目的不断变化的过程。虽然杜威没有谈到教育的终极目的,但是每个具体教育目的都是为了终极目的而存在。杜威一直在构建一个“民主主义社会”的理想国,为了建设这一社会,他将每个阶段的教育活动都设置了教育目的,最终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关注主体不同

  卢梭注重家庭教育,家庭环境是孩子成长的首要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在家庭中,父母应扮演不同的角色,共同促进孩子的自由发展。杜威则认为学校是孩子在步入社会前接受教育时间最久、知识储备最佳、人际关系较为简单的场所。因此,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发展。在学校中,杜威更加关注教师的引导作用。

  18世纪的法国处于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的对抗阶段,学校教育仍然被封建神学思想所束缚,新的教育制度也未产生,为了使人性得到自由发展,此时的卢梭更加注重家庭教育。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到,“如果说真正的保姆是母亲,那么真正的教师便是父亲,孩子由审慎而能力有限的父亲来培养,也许要好于世界上最能干的教师,因为热情可以弥补才能的不足。这要好于能力对热情不足的弥补。”[3]12卢梭在此强调了母亲在儿童生活中的独一无二的地位以及父亲在儿童教育中至高无上的地位。母亲为避免孩子受到束缚,使其自由发展,则必须要亲自抚养,而父亲则应把教育孩子放在首位。

  与卢梭不同,杜威所处的时代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新的思想体系已经形成,因此,学校教育重新提上日程。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教育是生活的过程。杜威虽然将教育中心回归到学生,但并不是对教师采取放任政策,而是认为教育过程是师生共同完成的,非常强调教师对改造社会所起的作用,认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自己的职业的尊严,教师是“真正上帝的代言者,真正天国的引路人”[2]11,杜威将教师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卢梭与杜威教育思想之共性

  (一)阶级立场相同

  卢梭与杜威的教育思想虽然在理论基础、教育目的、关注主体等方面有很多不同,但是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卢梭所处时期是资本主义萌芽阶段,教育思想的反封建、反神权色彩浓厚,其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和注重家庭教育的理念无不反映着当时政治革命和时代发展的特征,为资本主义的建立提供了思想武器。杜威生活在资本主义巩固发展时期,教育思想的反传统、改良特征较为明显,教育急于为新建立的社会培养合适的人才,杜威的教育思想深刻反映了美国的社会特征,为美国资本主义的成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二者的教育思想都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为资本主义服务的。

  (二)教育理念相同

  卢梭与杜威在基本教育理念上是一致的,二者均倡导自然发展的教育,反对压抑、改造儿童天性的教育。教育是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是主动发现的过程,教育应遵循人的成长规律。

  1.教育即经验的自然发展

  经验通常被分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即人们通过直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所获取的经验,而间接经验则指人们通过学习其他人实践的成果或者书本知识所获得的经验。卢梭与杜威认为实际经验的过程和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和必要的联系,教育即经验的自然发展,这里所说的经验,两位教育家均偏向于直接经验,崇尚在生活中获得经验,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发展,自然的成为拥有理性的人。

  卢梭认为感觉经验是教育的第一步,理智的理性是建立在感觉经验基础之上的。2岁之前,儿童凭借感官获得的经验趋利避害;2岁到12岁之间,卢梭主张对儿童进行身体训练,身体锻炼所获得的经验会使儿童明白体育与智育发展的协同性,体格的强壮会使儿童有余力开始思考,自然走向理性的道路。

  杜威认为在教育活动各种不确定的情况下,只有教育与个人经验之间的有机联系是可以永久参照的,一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生。杜威 “教育即生长” 的思想是指经验的不断积累与生长,“教育即改造”思想说明教育是经验的不断改组或改造,“教育即生活”的思想表明儿童在社会生活中获得的经验是制定教材最初的也是最好的起点,儿童凭借自身获得的直接经验引发无限的学习欲望与动机。杜威的全部教育思想无处不透露着教育即经验自然发展的味道。

  2.教育需顺应成长规律

  二者均??调教育需按照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反对对儿童进行“成人式”教育。

  卢梭在他的著作《爱弥儿》中提到“我们对于儿童毫无所知,只用我们错误的见解去办教育,愈办愈错了。那些最聪明的著作家,竭尽心力,去讨论一个人所应知道的是什么,却不问一个儿童所能学习的是什么。”[3]56卢梭旗帜鲜明地反对那种不顾自然法则,违逆儿童天性,偏离成长规律的儿童教育模式,认为教育的败坏就在于用成年人的方式去教育儿童。我们不仅要把儿童当作人来看,更要把儿童当作儿童来看。为此,卢梭将教育分为四个阶段,并在每个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顺应人的成长规律。

  杜威在《明日之学校》一书中肯定并发展了卢梭倡导的顺应成长规律的教育思想:“人的成长是各种能力慢慢地生长的结果,成熟要经过一段时间,揠苗助长没有不反致其害的。儿童时期的意义实际就是生长和发展的时期。所以,为了成人生活的造诣而不管儿童的能力和需要,是一种自杀的政策。”[2]104杜威认为教育是要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教育应遵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不是对儿童进行“成人式”的教育,使人类在自由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三)教育中心相同

  杜威和卢梭均认为教育的中心和出发点是儿童,卢梭在教育上发现了儿童,杜威进一步将教育的主体地位回归到儿童身上。

  歌德称《爱弥儿》为“教育的自然福音”,这种福音呐喊出的就是“儿童的发现”。卢梭第一次将儿童提高到中心地位,使得在教育中,儿童由被动转为主动,本性不再受到压制,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卢梭反对经院主义的教学方式,因为老师的任何方面的情绪都会影响到儿童,如果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性别、个性、兴趣等因素规划教育内容,并且运用儿童自身愿意接受并且感兴趣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育。

  杜威虽不是发现儿童的第一人,但却是儿童观的衷心拥护者。杜威的“教育即生长”理论认为教育是使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得以生长,反对教师的中心地位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认为教育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归到而儿童身上。由此,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主义”原则。在《儿童与课程》里,杜威也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自己的出发点。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儿童而不是教材。”[2]67此外,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指出“新学校把教育重心转移到儿童生活是‘哥白尼式的革命’。”[2]3但是,杜威并不否定教师的引导作用,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受教育者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进行教育,而不是从成年人的意志出发,忽略或完全不顾受教育者的能力。   (四)教育方式相同

  卢梭和杜威的教育思想受时代的局限,认为提高学生素养的重要渠道是实践习得,这与他们之前提出的教育即经验自然发展的观点逻辑上是一致的,但是却忽视了理论的标杆性和系统性。

  卢梭所处时代封建思想仍占统治地位,新的资本主义思想体系尚未形成。因此,为了防止学生的心沾染封建的罪恶,卢梭大力推崇教育中的道德实践。他主张让儿童通过自己的活动去养成美德,强调“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3]67,认为用理性建立的道德基础是不可能牢固的,应用自然情感去改铸理性。卢梭犯了一个错误:他忽视这种情感性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缺乏客观的价值判断,将儿童的天性过于理想化,而且良心这种经验性原则实质上是在服从内在自然,从而属于他律原则,并不能给人真正的自由。

  19世纪的美国发展迅速,知识型人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因此,杜威提出 “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主张让受教育者在生活实践中自发形成道德品性并养成道德习惯,让学生进行积极的道德实践,在实践中获得经验,由经验上升到理性。杜威同样犯了一个错误:忽视了理论的建设,使整个社会没有标杆,人对于是非的区分没有概念,这样极易造成价值观的混乱。

  三、结语

  卢梭与杜威的教育思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二者教育思想?m然在教育目的、关注主体等方面有所差异,但是二者的教育思想均与时代的变化和需求相一致,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是资产阶级对抗封建统治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二者的教育思想深刻镌刻着西方 “尊重人性” “注重实践”和“主体参与”的文化烙印,对后世教育的“价值澄清理论”和“教育生活化理论”产生深远影响。

  比较卢梭与杜威二者的教育思想并借鉴吸收其精华,对当代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具有极大借鉴和指导价值。尤其在推崇“素质教育”的今天,二者的思想显得尤为重要。第一,坚持启发式教育方法。卢梭与杜威反对命令主义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发现科学,当今教育要更加注重学生的“问题意识”而不是被动接受,要主动探索。第二,坚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教育应重视阶段性和顺序性,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同时期进行侧重点不同的教育,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研究每位学生的特殊天性,使其能力得到最大发展。第三,坚持家庭与学校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理念。教育过程中既要考虑父母的言传身教,也不忽视教师的引导地位。重视学生的道德实践,使学生的思维和知识结为一体。只有坚持正确的教育方法、科学的教育原则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追梦人”,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19328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