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当代审视

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当代审视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要: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乌兰夫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中对民族教育本质、规律和价值的认识和思考,系统性地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谁来培养人”等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推动当时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民族教育的进步以及民族文化的传承作出了重要贡献。深入研究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既是从历史经验中寻觅教育之道以观照当下民族教育现实的需要,也是彰显民族教育理论自信的需要。


  关键词:乌兰夫;民族教育;理论与实践


  乌兰夫是党和国家优秀的领导人、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为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社会的和谐稳定、各民族的团结与交融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一名具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教育家,乌兰夫领导和组织开展了包括民族基础教育、民族高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语言文化教育、师范教育等在内的教育活动实践,并对民族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探索与揭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


  一、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形成过程


  (一)萌芽阶段


  乌兰夫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4岁开始接受私塾教育。1919年进入当时绥远地区蒙古族“最高学府”——土默特高等小学校学习。1923年考入北平蒙藏学校,积极参加爱国主义运动,接受了进步主义思想。1925年,乌兰夫成为第一批少数民族共产党员,在李大钊等人的支持和帮助下,创办内蒙古第一个革命刊物即《蒙古农民》刊物,用蒙、汉两种文字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反对军阀、帝国主义和王公,揭示各民族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源,对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促进民族解放事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同年,乌兰夫受党组织委派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7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学翻译工作。从整体看,乌兰夫在学生时代就已初步形成了“教育救国”的思想路线,特别是在蒙藏学校学习期间接触并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选择了跟着共产党“救祖国、救民族”的道路,而苏联求学和教学经历使乌兰夫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为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形成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发展阶段


  1941年,乌兰夫到延安积极参与创办延安民族学院的筹备工作,协助制定了办学方针、培养目标、教学原则及学校制度。在担任教务长的同时,乌兰夫还承担部分课程的讲授任务,并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多年的实践经验,获得了广大学生的认可。乌兰夫在延安工作的4年,正是毛泽东思想逐渐成熟的时期。乌兰夫多次聆听毛泽东的演讲,参加“延安整风”,深入接触并学习了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乌兰夫曾说:“延安是革命胜地,是锤炼革命者的熔炉。有不少有志之士和同志都是在延安这座革命熔炉中成长起来的。我在苏联取经4年,回国参加实际斗争12年,正是延安的4年使两者熔炼到了一起。(1)延安时期“系统化教育”的经历,让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并且找到了指引其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国化思想”即毛泽东思想。这为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终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形成阶段


  抗日战争胜利后,乌兰夫从延安回到内蒙古,根据革命需要创办了内蒙古军政学院、内蒙古党校等多所干部培训学校,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政治觉悟”的干部,为革命工作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干部基础。乌兰夫指出,“创办干部培训学校,其目的是培养革命干部,以便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及内蒙古民主解放运动,使最大广大人民群众得到解放。”(2)办学实践中,乌兰夫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提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政治与文化兼顾”的教学方针,并鼓励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立志成为有用之才。乌兰夫创办的干部培训学校不具备正规高等学校的条件,但紧紧抓住了教育范畴中最核心的“培养人”的问题,对内蒙古高等教育乃至内蒙古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正是这段办学实践让乌兰夫“更深刻的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深刻体会到“教育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人才是由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一步一步培养出来的。”(3)实践出真知。基于扎实的教育实践,乌兰夫对教育的理解日益深刻并不断完善,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中,最终诞生了“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


  (四)成熟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乌兰夫把工作重点放在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上,并将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要手段来抓。在乌兰夫的领导下,内蒙古先后创办了内蒙古师范学院、内蒙古畜牧兽医学院、内蒙古医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期间,乌兰夫还担任中央民族学院院长、内蒙古大学校长等重要职务,着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乌兰夫紧紧围绕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民族教育的根本任务,对民族教育的规律及价值进行了深刻思考,并在特色办学、质量办学、民族团结教育、语言教育、人才培养、师范教育等命题提出具有创造性的建议,使其教育理论与实践实现了再次飞跃。


  二、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精髓要义


  乌兰夫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教育理念,涉及民族团结教育、语言教育、干部教育和高等教育等方面。这些教育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厚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育发展的一般规律,推动了当时民族教育的发展。


  (一)“为谁培养人”:为祖国和自治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培养人才


  乌兰夫卓有远见、追求真实,从国家与民族、人与教育的角度来解析民族教育的本质,明确提出“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4)是民族教育的方针。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围绕这一教育方针,着力培养“为祖国和自治区经济文化建设培养各学科人才。”(5)这是乌兰夫对民族教育本质的深刻认识,是对“为谁培养人”的精准研判。


  中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民族教育因其对象的特殊性而具有“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并兼顾传承民族文化”的属性。乌兰夫强调,民族地区高校与内地高校一样,具有“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身体健康的劳动者”的统一属性,同时还要承担起“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等任务。”(6)乌兰夫要求学生认真地、系统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志愿到国家和民族地区最需要的地区,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乌兰夫对民族教育根本任务的深刻认识,奠定了其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的起点。


  (二)“如何培养人”:以团结、特色和质量为标准


  从根本上讲,“如何培养人”指的就是教学方法或途径。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乌兰夫紧紧围绕着“为祖国和自治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培养人才”这一目标和任务,提出了诸多具有创造性的构想。


  1.走团结之路:“弘扬和发扬民族团结精神”。乌兰夫把毕生精力都献给了民族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民族团结精神落实到革命工作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个方面,为民族复兴与祖国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乌兰夫说到,“为了实现我国各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更大跃进,必须继续向各民族干部和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7)并且对“具有多民族成员的机构、单位、社区,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8)团结精神就像空气一样,被乌兰夫贯穿于教育实践过程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乌兰夫指出,“团结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我们要爱护和发扬民族团结的精神,共同努力,把大家从全国各地带来的优良作风汇集成流,培养出内蒙古大学艰苦朴素、团结友爱的优良校风。”(9)


  2.行双轨之路:开展“双轨制”的语言教育。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语言”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以文化人”的重要使命。乌兰夫多次批评轻视民族语言的错误倾向,认为语言的态度是一个反映和体现个体国家观和民族观的问题,必须要高度重视。乌兰夫提出,“文化上要通过民族的语言以提高人民的政治觉悟,在游牧地区要发展蒙古语文学校,纠正重农轻牧思想。这是巩固与发展新的民族关系的重要条件。”(10)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他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教育各族师生要树立正确的语言观,强调学校教育使用和发展国家通用语言和少数民族语言,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学好国家通用语言和本民族语言,鼓励民族地区的汉族师生学习和了解当地民族语言,从而达到“民汉兼通”或“汉民兼通”目的。正是在乌兰夫语言教育观的指导下,内蒙古师范学院、内蒙古大学等院校都设立了两种语授课的专业,培养了一大批“蒙汉兼通”的社会工作者,为民族地区的文化交融与发展提供了充沛的人才保障。


  3.兴质量特色学校之路:开展“质量和特色”学校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发挥民族特色是民族教育得以立足与发展的关键。新中国成立之初,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相对落后,人才相对匮乏,严重地影响了内蒙古各项事业的发展。基于这种情况,乌兰夫提出,大力办好民族地区各类教育的号召,特别强调办好民族高等教育的重要意义,期望通过发展教育来弥补人才的“短板”。乌兰夫强调,办好民族教育要重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彰显人才培养特色的有机结合,不可偏废。他认为“办学质量”的教育观,是对学校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明确的规定,必须通过优化管理体制、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完善教育教学设施等途径提高教育质量。乌兰夫还特别强调要挖掘并彰显民族教育的特色,认为民族学校只有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更好地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培养有用之才。“民族学校要办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特色,唯有如此,才能打出影响来。”(11)这种凸显自身特色、强调错位发展的理念,对当前民族教育的“个性发展”“内涵发展”仍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培养什么人”:培养“德才兼备”之才


  “为谁培养人”和“如何培养”主要意指教育性质、教育方法或教育途径,“培养什么人”意指人才规格。乌兰夫在教育实践中特别重视人才的培养,把“德才兼备”作为育人的基本标准。所谓“德”,就是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懈奋斗的精神品质。所谓“才”,就是具有较深的理论水平和广泛的科学知识,能够掌握一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本知识,从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解决问题的能力。(12)“德才兼备”,顾名思义,就是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同时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才。“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在乌兰夫时代,“德才兼备”之才即“在学习中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做出贡献的革命实践者。乌兰夫关于人才培养的理念,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社会主义政治觉悟的各级各类人才,为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


  (四)“谁来培养人”:大力发展教师教育


  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直接关系到“谁来培养人”的根本性问题。乌兰夫着眼于民族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将师范教育视为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关键之举,提出了“师范教育先行”的教师教育观。乌兰夫指出,“教师首先要自己受教育,才能教育好别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社会主义觉悟,才能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学生。”(13)乌兰夫之所以主张首先建师范学院,源自他对内蒙古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的精准研判。当时百废待兴的教育状况,使他深刻认识到“要发展教育,必须首先培养师资。”(14)在乌兰夫的倡议和亲自领导下,1952年在乌兰浩特成立了内蒙古师范学院,这不仅是内蒙古第一所正规高等院校,更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师范学校。其办学宗旨是“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基础教育教学工作的蒙汉双语师资。”(15)自创办以来,内蒙古师范学院(现今的“内蒙古师范大学”)一直是培养民族基础教育师资的重要基地,为内蒙古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


  三、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贡献


  在新中国发展历史上,乌兰夫作为第一批少数民族共产党员,率先拥护贯彻党的教育思想路线、率先构建全面性的教育体系、率先开展现代民族教育实践,创造性的践行党的民族教育理论和政策、创造性的总结梳理民族教育规律,始终通过教育途径助力国家和民族地区发展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中国特色民族教育发展道路,对促进当时内蒙古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的完善与跃进以及民族文化传承等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助力了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民族团结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系国家长治久安。一直以来,乌兰夫把民族团结视为国家统一之基、精神力量之魂,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里,提出“弘扬和发扬民族团结精神”的教育观,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铸就了一座各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的不朽丰碑。乌兰夫强调“全体师生要学好党的民族政策,达到我校各民族师生、干部之间进一步的团结。”(16)并进一步要求,学校教育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注重培养“爱党、爱人民”的各级各类人才,为内蒙古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提供人才基础。也正是因为乌兰夫远瞻的教育理论及其后人始终如一的持续坚持,内蒙古才能成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的“模范自治区”,成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的榜样。


  (二)助力了民族教育自身的完善与跃进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乌兰夫以其独特智慧不断丰富其教育理论,并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完善民族教育体系。首先,创办了干部培训学校。在新民主主义时期,乌兰夫提出“教育救国”的教育观,重视干部教育的重要作用,先后创办了内蒙古军政学院、内蒙古自治学院、内蒙古党校等干部培训学校,为民族地区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干部,为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巩固政权奠定了干部基础。其次,拓荒了民族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乌兰夫制定“以高等教育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创建了多所专业学院和综合大学,奠定了内蒙古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这对于内蒙古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更为远见的是,在乌兰夫的提议下,中央民族学院、中南民族学院、西南民族学院等10所民族院校先后成立,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繁荣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教育、科技和人才支持。再次,促进了民族基础教育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民族基础教育也是如此。特别是师资队伍的紧缺严重制约着内蒙古基础教育的发展。对此,乌兰夫提出“师范教育先行”的教师教育观,创建内蒙古师范学院,培养蒙汉双语师资,着力解决中小学双语师资短缺的难题,为内蒙古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师资保障。


  (三)助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教育是一个以“文”化人的过程。时代社会的发展赋予文化以不同的内涵,因此,教育所传递的“文化”并非一层不变,而是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完善。乌兰夫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特别重视国家核心价值与地方文化价值在民族教育内容中有机统一的重要意义。他说到,“学校要担负起繁荣和发展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任务。”(17)作为国民教育的子系统,民族教育必须满足传承国家整体文化的需求。乌兰夫提出“特色办学”“质量办学”“双轨制语言教育”等创造性观点,强调凸显国家文化的“统一性”和地方文化的“特殊性”。乌兰夫指出,封闭、固守的文化,是封建落后、没有前途的文化,“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民族的新文化,各民族应该进行文化交流,互相吸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18)在乌兰夫的指示下,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建艺术专业和艺术学校,专门培养民族文化人才。可见,正因其开放的文化观,造就了具有“国家性”的公民和“民族个性”的民族人。乌兰夫对民族文化的重视,使内蒙古形成了各民族文化传承与交流的盛景,助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四、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当代启示


  乌兰夫以教育为重要抓手,通过教育的手段构建民族区域社会综合治理的重要理路,形成了内蒙古乃至全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全维发展。深入研究和系统学习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对当前开展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工作和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坚定民族教育的正确航向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民族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民族教育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秉承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始终强调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民族教育的发展在正确的道路上持续奋进。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民族教育工作思想,是基于对新中国成立70年民族教育发展经验的总结以及对现实局势的有效审视,是经得起实践和时间考验的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得益于党组织对民族教育政策的有力贯彻与实施。进入新时代,需要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才能够保障新时代教育思想的强大生命力,进而保障民族教育实践沿着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持续前进。


  (二)坚持立德树人,明确民族教育的根本使命


  “学校是人才培养的大熔炉,教育是道德修炼的淬炼场。要培养出合格人才,使人才拥有健美的品德,就必须先规范大熔炉的规格、划定淬炼场的边界。”(19)乌兰夫强调,教育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具有高级科学文化知识的合乎国家要求的民族文化科学人才,明确了民族教育的任务目标。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树人根本,在于立德铸魂。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第六次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就要求,民族教育要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准则,为国家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实现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根本。


  (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彰显民族教育的价值追求


  民族团结是建构多民族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形成各其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愿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乌兰夫反复强调,“团结是我们党、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各族人民共同利益所在,是我们社会主义胜利的保证。”要求干部各族人民“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20)“弘扬和发扬民族团结精神”是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大特色,并将它贯彻到干部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等领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探索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精华,发挥乌兰夫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价值,要求民族教育以“弘扬和发扬民族团结精神”为价值追求,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民族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从健全机制建设、完善政策体系、发挥课堂功能、培育校园文化等多种渠道,不断深化各级各类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工作,促进各民族师生之间的交流交往交融,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四)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节点。乌兰夫强调,教育质量是民族教育的生存线,“只有在质量上带头,才能推动整个民族教育的持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教育领域,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在学生和家长日益增长的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和教育质量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质量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民族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教育整体发展水平。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21),对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作出了明确要求。新形势下,我国民族教育亟待解决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质量不均衡、优质教育资源缺乏等问题,促进民族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实现民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五)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体现民族教育的特色属性


  中华文化是数千年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形成的共有文化,积淀着各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把本民族文化区别于中华文化,都是大汉族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乌兰夫强调一个民族的文化要持兴旺、繁荣、发展,必须交流、借鉴,必须吸收其他文化的精华,并要求民族高等学校肩负起“培养国家和民族地区需要的人才”和“传承发展民族文化”的双重任务。201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必须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教育沃土,决定“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各领域。”(22)进入新时代,民族教育必须肩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深入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课程教学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双翼,增强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与认同。


  乌兰夫的理论与实践内涵极为丰富,涉及到教育、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等各个领域。他尤其热衷于发展教育并始终坚信,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基石,在实践中乌兰夫始终坚持和操守着他的教育理想与教育情怀,深深影响着内蒙古教育的发展,让内蒙古的教育始终如一行驶在“与祖国同行”的道路之上且愈走愈稳、愈走愈远。这是乌兰夫留给我们的教育财富,是我们教育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起点之一。


  【作者简介】苏德,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469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