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清末文官官制改革研究

清末文官官制改革研究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摘 要:晚清时期,中国社会变动较大,传统官制已经无法适应清政府对社会的统治。社会管理依托其自身的官制结构和人才结构,因此不得已对文官官制进行改革。本文试从科举制这个角度切入研究文官官制改革的动因、选拔制度变化以及变化后的文官制度对清政府的影响。

关键词:文官官制 科举制 变革

      晚清经济社会的变迁,使得传统官制不能继续适应中国社会的变化,传统官制制度的各种弊端凸显出来,传统文官制度也不能满足疲于应对西方列强的清政府的职能需要。以慈禧为首的政府在面对中国内外交困的状况时,因不能继续“因循旧式”的“粉饰太平”,遂进行了一次人员和行政机关的调整,借此希望挽救“病入膏肓”即将没落的清王朝。
一、文官官制改革的动因
  首先是清朝官制腐败。康有为曾指出清朝官制存在三大弊端:中央政府机构设置不合理,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员冗繁;地方权力层次和范围划分不当;选用官员方式陈旧,素质低,清代官吏大多是靠所谓“科举正途”选拔出来的,中央实行“官缺制”、地方各级官员搞“捐纳制”,致使大批德才皆无之人“私相授受”、“世代在任”。
  其次是科举制层出不穷的弊端导致清政府无法选拔出新型人才。科举制对于人才束缚问题是老生常谈,似乎在清末各种各样的改革或者变化中都能找到其消极影响的影子。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决定其只需要政务管理类的单一人才,但当中国被卷入世界经济中后,人才的单一化特点就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
  此外,推动官制改革的另一个动因是日俄战争。1905年,日俄开战,这场发生在国土上的外国战争,“以其出人意料的结局极大地影响了一代中国人的思想”。①被认为根本原因在于日本是立宪国家,而沙俄是专制国家,就连慈禧太后也确信君主立宪可使皇位永固,并外可御侮,内可弭乱,遂于1906年9月正式宣布“预备仿行立宪”,从而对文官官制进行调整。
二、文官选拔制度变革
  直隶总督袁世凯、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光绪二十九年二月的《奏请递减科举》中指出:
  举国上下,人人皆以兴学为务,而其造士也于此,其选士也亦必于此。因其所习而试之以事,考其职能而受之以职,事无不治,职无不举以故贤智辈出,而国家日进于富强。②
中国的政治人才历朝历代都是通过科举制选拔出来的,历朝历届的官员选拔也是通过科举取士这一条道路进行的。
  戊戌变法前后,进行科举改革的人物主要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他们一方面主张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八股文而增加经济实务的考试,另一方面是推广新式学堂,进行近代实用人才的培养。此外封建士大夫张之洞大声疾呼,历数科举之积弊,主张变通科举:
  近今数十年文体日益佻薄,非惟不通古今,不切经济,并所谓时文之法度文笔而俱亡之。③
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上奏亟呼要废除科举:
    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将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④
1905年各省督抚会奏《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折》⑤有进一步强调了停罢科举之意。在社会舆论压力下,清政府被迫颁布上谕,废止科举,同年12月,设立学部为全国教育最高行政机构,自此教育行政从礼部中独立出来。为了培养新时代人才和官员,兴学堂就成为了一种新浪潮,从恢复、扩建京师大学堂开始,各省先后创办了高等学堂、中学堂和小学堂,以及各种职业教育和女子教育,出现了中国近代史上仅见的兴办新式教育的热潮。
    在科举制改革与废除过程中,学堂选官制逐步形成并取代了科举制。1903年清廷批准的《奏定各学堂奖励章程》⑥对国内各级学堂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的出身和奖励作了具体规定,这些奖励规定正是学生从学生进入朝廷做官的标准,“大学预科及高等学堂毕业生最优、优等和中等者作为举人,内以内阁中书、中书科中书、部寺司务补用。优级师范毕业生中等以上作为举人,以国子监博士、助教、学正尽先选用,令充中学堂教员。大学堂毕业分五等,考列最优、优等和中等者都授为进士,分别以翰林院选编、检讨、庶吉士、六部主事等职衔升入通儒院……”。
    此外,回国留学生考试也是选拔官员的途径。1905年,清朝举行了首次归国留学生考试,经由殿试录取了14人,分别给予举人、进士出身,授予京官。
给进士。考列优等及中等者,奖给举人。均由学部开单奏请验看。恭候钦定奖给进士、举人者,至加某学科字样,习文科者则称文科进士、文科举人,其政法科、商科、工科、格致科、农科、医科仿此。⑦
之后进行廷试一次分出一二三等,获得进士出身的人便可以获得相应等级的官职。
  废科举、兴学堂、派游学是一个教育发展变迁的过程,通过新式教育之后进行学堂选官较之前的科举八股取士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它为现代文官制度的出台奠定了基础。但是学堂选官制的实行力度较小,通过学堂进入政治权力机构的人员还是很少的,而进行留学的学生本身较少,能过通过考试被录用的毕业生更是不多。学堂选官制只能是科举废除后临时选官的权宜之计,虽对中国20世纪的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力度却不大,只具有过渡性和暂时性的特点,事实上很快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三、文官官制改革与加速王朝灭亡
  清末一系列的官制改革带来的历史教训是深刻的,改革并没能加强清政府的统治,反而是加速了它的灭亡。
  1905年的立停科举、大兴学堂的激进措施给清政府带来一定的负面效果。长久以来人才选拔和资源整合方式丧失,新的运行方式和体制尚未建立完全,使得大多数读书人和准备入世者突然失去自己的平台,茫然不知所措。可以说之前以科举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是维系社会各阶层效忠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的基础。科举制被废除,广大学子门生无路可寻,便成为社会的游离分子,在社会动荡的大环境下,纵使是传统知识分子也会因为不满于现状而进行抗争,这不但使得清政府失去了原有的“先进”社会基础支持,又使得联结社会各阶层的力量骤然消失。新式学堂走出来和留洋回国的学生们在接受了西方自然与社会科学后,其自身的意识形态上就开始与清政府有所分离,上层所下达的命令与自身学习到的精神不符,更是无法学以致用。
  清末官制改革中,清统治者在官职设置上多使用皇族旧戚,上演了一出“皇族内阁”的闹剧,这不仅对官制变革没有多大用处,反而激化了 本身就十分尖锐的满汉矛盾,随着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清政府已经完全丧失了能够有效驾驭局面、协调纷争的能力,陷入了人分崩离析的态势。⑧
三、结语
  不得不说的是,清末一系列的官制改革是中国国家的体制近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从一定意义上说,清末官制改革是中国国家体制近代化的开端⑨。清末官制改革开始引入三权分立的西方资产阶级学说,使清王朝的国体与政权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向中国国家体制近代化迈进了一步。其次,国家机关设置趋于合理和科学,也反映了清末官制改革使体制向近代化方向推进了一步。
  应当指出,清廷在官制改革中所建构的文官制度还只是一个雏形,或者说是一个躯壳而已,因为很难说能够做到制度健全、配置合理,更不敢言其是廉洁高效和代谢有序。真正的文官制度建立的最大障阻碍就是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体制,若真正的立宪政体建成之日,便是清廷失去统治大权之时。
  
史雅楠 1990年10月第一作者:史雅楠  女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  大学本科  内蒙古大学  历史学
郭乃姣 1990年12月第二作者:郭乃姣 女 内蒙古包头市 大学本科 内蒙古大学 历史学
参考资料:
[1]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
  社,2006.1.
[2]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12年1月第1版

①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1.
②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553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1.第一版
③ 张之洞:《劝学篇·外篇·变科举第八》,第95—96页,[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
④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中华书局1933年版,第118—119页,转引自:陈旭麓,《近代中
  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第265页.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2006.1.
⑤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556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1.第一版
⑥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523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1.第一版
⑦ 舒新城编:《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101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01.第一版

⑧ 龚春英,《清末官制改革与清王朝的灭亡》.[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第3期,2007.06
⑨ 毕玉建,《清末官制改革是中国国家体制近代化的开端》.[J].《历史研究》,第8期,2008.08

  
---------------

------------------------------------------------------------

---------------

------------------------------------------------------------

- 1 -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765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