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三个重要转

试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三个重要转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论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实现三个重要转变:教 师角色要由“主角”向“导演”转变;教学模式要从单一的显性教育向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相结合转变;考核方式要从单一的试卷评价向多元的人文化评价转变。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三个转变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意 见》指出,“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 节”,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等,因此,强调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 想 政治理论课的意见》进一步指出:“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 育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因此,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已成 为高等教育的紧迫课题。笔者认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急需实现三个方面转 变。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主角”向“导演”转变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一个核心的问题就是对教师角色的定位问题。过去,我们在 研究师生关系的时候,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角色看成是“管理者”、“执行者”,是“ 师长”,是“主角”,教师的形象是“师道”与“尊严”。于是,思想政治理论 课教师的 功能就定位于对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等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授,教师的责任就定位于“上传下 达”,即把所教学的内容“讲深讲透”,“不跑样,不走调”。
  在教师看来,这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为教学而教学,教学就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大纲、教学计划的实施。教师是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的“忠实”执行者;上思想政治理论 课就是对教案的执行,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是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计划、完成教案。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 得出预定答案。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计划的角色。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个性特色,被抛得一干二净。教师按教材的规定教学,很难有针对性灵活地执行课程 方 案。教师在教学中,多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及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这种“主角”与“执行者”的地位,来源于上级学校管理部门。在实 际教学中,学校管理部门为了防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走样,要求教师必须知道讲解和要做的每一件事情,如学生应掌握到什么程度,以及教学中的具体步骤,等等。哪 些 能讲,哪些不能讲,教师几乎没有任何改动的余地,教师的技能丧失了,教师所做的一切不 过是执行他人的目的和计划,从事他人提出的活动。表面上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的这种角色地位,保证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主旋 律 和主流价值观念的传播,但实际上却失去了教师教学能动性的发挥和大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 性。从实际教学效果看,在这种“主角”、“执行者”地位的支配下,不管是思想品德课还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在课上、课下很少见到大学生热烈讨论、争论的场面。原因如何?是 我们的学生都明白了,没有问题了?答案是否定的。
  袁振国在《教育新理念》一文中指出:“中国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没有问题,‘全都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就越少;而美国衡量教 育 成功的标准,是将没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如果学生提出问题答不了,那算是非常成功的 ,所以美国的学生年级越高,越富有创意,越会突发奇想。”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应这样,不 要害怕学生提问题,不要害怕学生问问题,更不要害怕学生来辩论它。真理是不怕辩论的, 真理越辩越明。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实施是把理想的课程变为现实的课程,并能发现正式课程存在的问题,和对已制定的课程进行修改。教师在课程实施中不应是“执行”型的教师,只知道“执行”国家的意图,而应是“研究”型的教师,即研究如何更好地执行国家的意图,领会课程设计的意图,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还要研究学生如何才能更好地去接受它,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如何才能更好地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教师要相信学生有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能独立学习和获得知识;教师要提倡教学民主,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敢 于质疑,一心进取,并且按照学生个性和潜力的类型实施教学。总之,要求教师要从课程执行者变为课程改革者,改变陈旧过时的课程实施观念。教师要转变观念,转变角色,需要针对本院校、本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对所采用的教材及大纲进行再编制,创造性地实施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意味着教师的学生观也要转变,打破过去课堂上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来回答问题,打破过去教师一言堂的习惯,鼓励学生登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等等,使教师成为课堂的“导演”,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真正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强调开放式教学,要求教师在尽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课程开发功能,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挥自己作用的同时,也要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自己去提高学习质量的潜能。在课堂上,教师既可以充当“主角”,也可以充当“编剧”、“导演”、“顾问”,甚至“舞 台监督”,让学生可以自由、自主地活动。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从单一的显性教育向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转变
  
  显性教育是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有形教育方 式。传统模式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显性教育发挥着主体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以 及受教育者对它们的理解,大多是通过课堂的显性教育完成的。 长期以来,大学生作为一个教育对象被动地接受着 教育者的思想观点,这对生活在较为封闭的环境中、自我意识尚不很强的学生还是可行的。但是, 在经济全球化、中国加入wto、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信息科学技 术的迅猛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的全新的现 实 背景下,大学生生活环境和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其思想观念和心理需求也随之发生变化,他们的平等意识、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更加注重自我个性的发展。而我们传统 的显性教育教学模式往往重传递、轻思考,重灌输、轻交流,重说教、轻疏导,重外律、轻 内修,这样就忽视了道德选择和价值澄清能力的培养,缺少平等对话和情感沟通,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知到行的转化环节,弱化了社会实践环节,这种教学方法如果使用不当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化,教育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起反作 用。
  隐性教育是通过无意识的、间接的、内隐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的无形教育方式。它具有隐蔽性、平等性、愉悦性、灵活性等特点,有效地弥补了显性教育的不足。北京师范大学周之良教授说:“如果说中小学生的压力是升学,那大学生的最大压力是成才。如果说过去的德育课更注重讲‘大道理’,现在德育课就是要把这些大道理渗透到生活中来,用来指导生活,反映生活,为生活服务。”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创新 ,必然是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统一。运用隐性教育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把教学目的隐藏在各项隐性教育载体中,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使各种思想信息通过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悄悄渗入学生的心田,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由于学生是在陶醉、兴奋、愉悦等情感中无意识获得熏陶的,因而这种教学不会引起学生的抵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摒弃过去教学中那种居高临下 的 说教和单向灌输的做法,在把握好外显的课堂教学的知识性、系统性、严谨性、前沿性的基础上,在教育者的价值观念、教学态度、授课方式、个性特点与师生关系 上下功夫,使整个教学能在宽松、和谐、自然的气氛中进行,具有生动性、趣味性、愉悦性 ,引导学生在理性和感性的交汇中,直接或间接地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
  渗透式教育既是隐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 途 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隐性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构建课堂、学校、社会三 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以一定的载体环境和文化氛围,巧妙 地借助语言、文学、体育、艺术等工具,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并为人们喜闻乐见的群体活动, 形成优良的班风、校风和社会风气,使大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这种方式具有“润物细无声”、“滴水穿石”的功能。也可以 组织学生通过参加专业实习、公益劳动、勤工助学等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为社会服务,从而增强大学 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由此可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有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实现教学由灌输型向引导型、由说教型向渗透型转变,才能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 效性。
  
  三、考核方式的转变:从单一的试卷评价向多元的人文化评价转变
  
  过去,我们基本上是在单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下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的,其考 核方式也多与其教学方式相一致,形成了“课上记笔记,课下抄笔记,考试考笔记”的单一 模式,即所谓的一张试卷定好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方式。从实际情况来看,单一的考核方式,虽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对大学生学习成绩进行测定 ,但实 则是对大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的扼杀,是对大学生学习动机、态度、行为转化的弃之不顾。这 样 的考核,根本达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接班人的目的。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的这种倾向不是偶然的,它同我国课程评价的 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从文化大背景来看,自然科学的巨大成就,使人们陶醉于 其方法的优越之中,似乎一切事物都应该用自然科学方法这把尺子去度量,否则就丧失了其科学性,其评价结果就不是客观的、公正的。于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中,也出现了 填空、选择、概念等自然科学所常用的实证化评价方式。其次,从我国课程评价管理的文化 大背景来看,评价的主持人主要是上级行政部门的领导,对本课程如何评价、如何考核,什么时候进行、怎样进行,普通教师往往没有发言权。这样的课程考核评价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行政管理的色彩。我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应采取人文化的评价方式。所谓的人 文化评 价,就是指在课程评价上,强调个体经验活动和主观认识的作用,不过分追求客观性,要从人的角度出发,重视人文社会科学方法在评价中的作用。人文化评价方式不仅重视结果评价, 对教育过程的变化及其原因也给予同样的关注;人文化评价方式重视所有参与评价人的看 法在评价中的作用,以双向协商对话的方式消除分歧,得出结论;人文化评价方式在具体评价中使用的方法有较强的灵活性,对评价者的束缚较少,对问题的针对性较强,有利于评价 功能的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方式,应采取多种多样的人文化考核方法,从考查结论性的知识为主 向考查分析与认识、解决问题能力为主转化;从只以卷面考查为主向口头表达、生活表现为 主转化;从只以一次考查成绩为评定标准,向多元化、多角度和总体评定结合转化。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849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