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 >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策略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策略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理论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化学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与课堂演讲式教学。结合高中化学实验学科的本质,现阶段的高中化学教学更多的应该融入学生实践动手学习元素,转变教师角色,将课堂转换成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式的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灵活课堂。通过创设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勤于动手、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勇于实践,从而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与起点,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产生质疑;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并解决问题,强化学生的质疑精神与创新能力。问题情境创设要适中、梯度、科学。创设问题情境需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结合背景资料,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以新课改后人教版必修1《第一节 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中“粗盐提纯”的实验为例,可以这样进行教学。
  教师启发:同学们做过粗盐提纯的实验吗?
  学生们很快地联想:初中化学所学的粗盐提纯的实验,通过溶解—过滤—蒸发结晶,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泥沙获得食盐。
  教师又提问:得到的食盐是纯净物吗?
  学生联想:粗盐中含有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
  学生回答:不是,其中还有一些易溶于水的杂质。
  教师设问:易溶于水的杂质有哪些?又怎样除去呢?……
  教师利用学生已学的知识作为背景来创设问题情境,既可以让学生回忆旧知识,又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减少对高中化学“难学”“难拿高分”的恐惧心理。
  2.基于实验过程,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例如《金属的化学性质》中探究钠与水的反应,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概括、设问、答疑。
  学生观察后概括:“钠块浮在水面上,变成银白色小球,不断游动,发出嘶嘶的声响,滴有酚酞的水变红了。”
  方便记忆,师生一起概括钠与水反应的现象“浮—熔—游—声—红”。
  教师提出要求:小组讨论该实验。
  学生小组讨论很积极,几乎都是自问自答的形式:
  钠块为什么浮在水面上——因为钠的密度比水小。
  为什么钠块会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因为反应要放热,钠的熔点低。
  水溶液为什么会变红——钠与水反应生成碱物质。
  没有过多的语言讲授,不需要繁琐的知识整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思考,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
  3.利用学生疑问,发展学生质疑能力
  比如对于钠与水的反应,有学生提出问题:将水改为硫酸铜溶液会看到什么现象?下面讨论更激烈了,最终主要出现两种答案:第一种,由于金属钠活动性比铜强,所以看到钠把铜置换出来了,看到红色沉淀生产;第二种,钠要先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所以有蓝色沉淀。学生亲自演示实验,得到答案是生成蓝色沉淀。从而更激发他们的质疑精神。
  4.提出探究性课题,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比如展开“水污染危害防御策略”的探究活动,提问“如何保护当地水资源”。由学生小组展开水资源污染情况的调查研究,展开污水排放、处理情况的调查。基于此学生根据自己学到的化学知识,制订可行的方案。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产生质疑并实践探究,从而强化学生化学科学精神与能力。
  二、拓展学生思维,培养猜想与假设能力
  科学探究活动中,对探索问题如不具备充足的知识与事实材料时,就需要凭借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经验,以假设的形式进行探索。根据已有资料与客观事实作出假设,并对探索的问题假设出一种或多种答案与结论。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不会有伟大的发现。教师需要善于创设一定条件与氛围,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不拘泥于一般思维模式,大胆、科学的猜想与假设,应用已有化学知识与方法,进一步总结、完善与修正知识网络。
  引导学生猜想与假设能力的方法如下:
  1.运用归纳法提出猜想与假设。通过个别与特殊来总结一般规律和方法。由“盐类水解实验”,通过pH试纸测定NH4Cl、Na2CO3、NaCl等溶液的pH,总结归纳强酸弱碱为酸性,强碱弱酸为碱性,强酸强碱为中性,一句话:谁强显谁性。
  2.运用演绎法提出猜想与假设。通过将一般规律运用于特殊范围,以验证原理与规律的适用性。如“勒夏特列原理(平衡移动原理)”中当改变平衡的一个条件时,平衡就会朝着减弱这个改变的方向移动。在FeCl3溶液与KSCN溶液反应呈血红色的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改变反应物浓度,平衡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通过“增加FeCl3溶液或KSCN溶液的浓度”进行验证,发现溶液变红,证明结论正确。
  3.运用类比法提出猜想与假设。类比是根据两个或者是两类对象具有的某些相似属性,推导出某一研究对象可能具有另外对象的属性的方法。如“甲烷”性质学习以后,可以类比推到烷烃同系物的主要反应:在光照条件下与卤素单质的取代反应。从“乙酸乙酯”的性质学习中知道:酯类化合物都可以发生水解反应。只有这样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能力,才能解决更难的高考综合题。
  三、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信息整合的能力
  猜想与假设需要经过检验才能证实其真伪。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需要重视学生收集与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信息整合与归纳的能力。教师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从实践中观察,在实验中感悟和体会化学的奥秘。引导学生学会收集信息资料,从图书、网络、报纸、社会调查等各方面,收集科学信息,并学会利用信息开展分析与研究实践活动,学会从信息资料、实验结果、调查结果总结出结论。掌握分析与归纳的办法,培养逻辑思维与归纳总结能力。例如,学习“电池与废旧电池”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布置探究性课题“回收处理废旧电池”。引导学生展开小组合作,收集电池的性能、价格、种类与作用的信息,探讨它们的工作原理、生产工艺与回收价值,并查访其 回收方法,制订出可靠的回收利用方案。学习“金属冶炼”相关知识时,展开“金属冶炼化学史”的信息收集,了解金属冶炼的方法与原理,通过查阅资料完成课题。
  四、基于认知基础,培养学生设计与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强化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核心与实质。高中化学教学需要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引导学生设计与实践探究。在化学实验、课题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亲身感受、深刻理解,进行创造性的发散思维[专业提供写作和发表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就可提升其科学探究能力。教师首先需要调动学生积极性与创造性,其次需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之后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观察、实践、总结中,完善知识体系。例如,“次氯酸的漂白性”实验探究,可展开如下实验,“NaOH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变红,之后加入氯水褪色,褪色的原理是次氯酸的漂白性还是氯水的酸性?”学生在这个实验设计中,通过分析发现,过量的酸与氢氧化钠中和呈现无色,但是次氯酸的漂白性也能使溶液氧化褪色,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发生。“再加入NaOH溶液”时,如果溶液不恢复红色,那么就是因为漂白性使溶液褪色。基于学生认知基础,在设计这个实验时,就能从多个方面来思考问题,从而明确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在实践中获得知识。这样通过培养学生设计与实践能力,来强化学生科学精神。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学生思维、开发教学资源、鼓励实践探究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积极展开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进行实践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并分析信息,提出假设并验证,从而发现事物的规律。在高中化学实践探究活动中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iaoyulilun/6989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