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 > 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中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教育教学


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学说告诉我们,整部社会发展的历史,在其本质上,就是人的主体性生成、完善和发展的历史在宇宙中只有出现了人,才真正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对应也正是随着人的主体的不断强化,随着人类对自然的自觉的征服和改造,社会才不断地向前发展,而教育作为一种实现人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进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从社会学的视角全面考察和科学规范教育,特别是改革传统的学校教育实践活动,必将有利于人的主体性的日益増强,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一、主体性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所谓人的主体性是指人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的质的规定性,即相对于客体的人的意识的能动反应,是人在客体互相作用中不断得到验证的能动性创造性的特性。它体现了人不同的个性特征,是身心或德?智、体等诸方面因素的综合表现,主体性强的人就是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强的人,就是在客体面前拥有主动权和自由的人。


人的主体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就人的个体而言,当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就意味着一个人的诞生,但在严格意义上,他还不是一个主体的人,更多的是具备了人的自然属性,只有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在与客体(包括他人、社会、环境)的各种关系中,不断接受教育和熏陶,才真正成为独立、自主、自律、能动的主体,即“我”我们在教育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随着年龄的増长,学生逐渐对来自学校家庭的不恰当的严厉要求乃至“禁锢”式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希望自己设计生活。其实质就是学生主体性逐渐生成并强化的外在形态表现这种主体性的不断强化,必然导致人的潜在创造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就为人作为主体和他人、社会、自然实现和谐发展提供了可能。


就“类”而言,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记录着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历史轨迹漫长的原始社会,由于人类个性能力的低下,决定了人只有结为群体才能实现与自然的对抗,于是,他们由衷地呼唤:“我不属于我自己,我是属于城邦的”进入中世纪,由于阶级的对立和特权的诞生,少数剥削阶级的代表,如国王、贵族、官吏等,享受着人作为一种主体本该享受的特权,人们在与之对抗中极为寻找一种超脱,于是,在人的主体思考中,来自天外的所谓上帝就成了一种神圣的力量,成了高高在上的神因而人们也只能感叹:“我们不属于自己,是属于上帝的,要为上帝而生,为上帝而死”可以这样说,这是人主体性在不断挣扎而又得不到自由解放时的暂时寄托只有当历史推进到了现代,社会现代文明的日益发展,社会活力不断増强,蕴涵于个体生命的人的创造潜力不断开掘,使“人”开始感悟到自己的成长壮大,人的主体意识才得以复苏,人们开始放声高歌:“我属于自己,不属于任何人,也不属于天使和上帝。”这是一次个性的解放,更是人的主体性的必然回归。


向我们迎面而来的21世纪,其主题必将是和平与发展,是科技的革命和社会的繁荣,一方面这些有利的外在条件为人的主体性发展提供了空间可能,但另一方面,面对纷繁多姿的社会现实,人的主体能力也将受到挑战,特别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威胁。那么,对此人又怎样才能较为全面、自主和自由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成为世界主宰呢?显然,全面提高人的主体性正是现今社会发展主题中的应有之义人们为此而孜孜不倦地探寻着,即使是那些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在发财致富的道路上己经小有成就的人们,也自然开始感受到仅仅物质富有而精神贫困是不够的,是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他们开始不仅自己去接受教育或再教育,而且积极地去赞助他人办教育,可以这样说,这正是自发意义上的对主体精神的追求而在更广的空间上,我们国内的专家、学者响亮地提出了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口号,这种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其核心就是人作为主体与自然这一客体的和谐。在这里,人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强调正因如此,充分发展以培养人的主体性为最终目的的主体性教育就成为当务之急今天,有人这样强调人的主体性研究,必然突破个体人的框架,去深层次地探索人这个“类”的主体性,但笔者认为,离开了个体人这一基础去研究所谓的类人,这必然是空中楼阁式的空泛之谈所以,要研究人的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性,首先就必须培养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性的人,教育先行无疑是明智之举。我们党和政府所反复强调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口号和正在努力实施的教育实践,正是对科学规律的遵循。


由前所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人的主体性的不断生成、发展的历史事实上,马克思早就对之作了科学的归纳和预见他指出:“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己”,“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性的发展的历史”。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作为主体的人的历史发展必须依次经历“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形态。今天,我们这些站在世纪边缘上的人们,正是在积极思考的前提下,执着地履行着马克思早就提出的科学规律一一努力培养人的主体性,去适应并进而推动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


二、主体性是对中学教育的客观要求


中学阶段,是学生主体性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作为主体性生成基础的“生理-心理-文化”结构逐渐建构,学生希望自己作为一个“主体”呈现在社会面前的特征己十分明显地显露出来,具体地讲,这种主体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独立性。随着中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和劳动技能的増强,其心智发展水平也迅速提高。他们开始学会审视社会、神视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并意识到“我”之所以为“我”的真正内涵,他们迫切希望自己从家长呵护、师长教诲人云亦云的圈子中走出来,让自己的思维实现内转。凭借自己的独立思考来决定自己的言行。


二是主动性。中学生特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决定了他们作为主体的主动性和开放性他们经常努力地尝试将自己放在与他人、与社会关系中去判定自身存在的价值。他们希望自己能主动地选择和参与社会实践,并通过实践在客体中留下“我”的印迹,这种主动性突出地表现出“为我”和“自由”的特征,也就是说,他们要尽力挣脱来自教育者的束缚,用自己的眼光认识理解事物,并把活动本身及其结果看作是“为我而存在”。当然,这绝不是人们习惯意义上理解的“个人中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而是积极进取的外在精神体现,是“创造”的萌芽。


三是创造性。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人是受动和能动统一体,但能动是人的更为本质的一面,是人与动物的分野所在,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说:“人,像动物一样,服从着社会的各种法则,但是除此之外,他还能积极地参与创造和改变社会生活形式的活动。中学阶段,面对社会环境和人的生存、发展这对矛盾,学生主体己习惯于自觉地、能动地思考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必然途径,他们“决心以自己的行为来改变世界。从而改变自己的生活、生存条件,创造一个有利于自己发展的社会环境鉴于此,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既是社会的生成物,更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才特别强调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人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


四是民主性。中学生主体意识的不断増强必然伴随着民主性特征的充分显现,这种民主性可以理解为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前面讲到,随着学生主体中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因素的渐趋强烈,学生也自然萌生一种强烈的欲望,即能够质疑、探新、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在我国以灌输式教学为最大特征的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话成为至高无上的准则,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在这里,往往无什么民主而言而真正的主体民主性特征,所需要的是师生平等的民主的教育氛围,学生主体希望从教师的真挚的爱与信赖中真切地感受到自身价值的被充分肯定和认可,从而焕发出积极进取的精神。具体表现有二,其一就是“要革除一切不平等地对待学生的现象,为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造最好的教育条件和教育环境。简言之,要看重学生的人格与权利,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5]其二就是要在教育内容中实现民主意识的渗透和对学生民主思想、民主精神民主参与能力的培养,以民主化的教育造就一代富于主体性的人。


可见,已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学生主体性特征,向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往往被主体性研究所忽视的中学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们只有沿着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轨迹去重新布局和合理规范我们的中学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振兴和发展实现人的主体性科学建构,从而推动社会的前进当前,教育界所大力提倡的主体性教育,不能不说是教育合乎规律的归宿。


三、中学教育必须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面对学生的主体性特征提出的客观要求,当今乃至21世纪的中学教育如何给自己科学定位,如何从事本身固有的主体性教育实践活动,培养能够主动适应社会,进而创造社会的主体人,从而圆满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展示自己作为社会发展重要因素的独特魅力呢?这正是一个无法回避而又亟待解决的课题。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教育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特别是受到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和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理论的冲击,人们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软弱落后乃是因为人的素质低下,所以必须通过改造国民性,改造人性来实现华夏的振兴。但是国内传统的教育体制不变,“中体西用”,上午声光化电,下午“子曰诗云”。特别是人们对“知识”的狭隘理解,最终导致了我国教育的唯知唯智性特征,除了文革期间,在对传统教育的全面批判和清算过程中由于片面强调人性的阶级性?主观能动性和集体主义教育,主张培养“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革命闯将。,“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结果造成了教育秩序的全面破坏,导致了一代人的知识贫乏,文化断层和人格素养的下降。而随着文革后的拨乱反正,特别是80年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的时候,又使教育的列车回到了唯知唯智轨道上,在中学教育中的集中表现,就是高考的成败成为衡量中学教育质量的唯一尺度,“千军万马同过独木桥。,“一张卷子定终身。,成为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备要素这种外塑型教育的明显弊端,就是作为教育两极的教育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的主体性处于压抑状态,一方面,教师为了完成自己“提高教学质量。的神圣使命,不得不暂时消融其人性的部分,另一方面,学生必须被动地大容量地消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根本谈不上自己的创造性和民主性等主体精神的满足,正如一位不知名的美国校长所批评的那样:“坐在一个有节疤和孔的板凳上,没有靠背和歇脚架,一边是炉火,另一边则是凛冽的寒风他必须坐得笔直,一动不动,思想不能开小差。就这样等着轮到他背课文这样被限制几个钟头,一个可怜的小家伙除了扭动还能干些什么呢。谁也不能否认,这种传统教育同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二律背反己经而且也将越来越违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从而给人类带来“灾难”。明智的人们,包括我们的教育决策者正试图以自己的不懈努力,去改变这种尴尬的局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颁布实施,充分表明了我国教育决策者改革传统教育的决心和对培养主体性人这一教育本质(职能)的真诚探索。最近上海市政协委员、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谢遐龄教授提出的“取消中学文理分科”的建议,在上海市政协委员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他指出,“高等教育的减少专业、拓宽基础的改革己经成为共识。就业市场上'专业不对口’现象日益普遍,充分表明中学文理分科己经毫无必要了。而更为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人文素质普遍较差,大学理科学生的中文素养不够,中国社会、中国历史知识贫乏等情况与中学实行文理分科有一定关系”。确定文理分科式的中学教育显然是同人的主体性发展要求背道而驰的,没有系统的健全的知识能力结构,又怎么谈得上学生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呢。


改革中学教育势在必行,那么,又当从何入手呢?笔者以为,这种改革,首先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也就是要把中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纳入教育过程。必须摒弃传统教育那种唯知唯智型的知识传递和智能训练的框架,要实现对学生生命个体各个方面的关心,包括对主体的知、情、意、信、行的肯定和引导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教育者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内在的教育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规定、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当学生步出校园时,他是一个独立的能动的“我”,而不是一个装满知识和编好程序的“电脑”,具体地讲,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不懈努力:


1.在教育目的上,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人能不能成为下一个世纪的主人,能不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起新的、积极的、活跃的中国人形象,这首先是由我们的学校教育,特别是面广量大的中学教育的目的所决定的。在这种教育目的中,我们首先必须对学生主体应当达到的身心素质和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前者是指学生主体在知识、智力、品德、审美、体质等诸方面的发展要求,后者是指学生主体能够符合社会的某种需要并对社会产生有益作用的发展要求其中,前者是核心,是基础,这样我们的教育目的可以分为近期和远期两档,从近期看,是力图让中学生唤醒自己的主体意识,具备较强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从远期看,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主体性的社会成员,充分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作用,即把学生培养成为创造社会历史的主体。


2.在教育内容上,沿着教育目的所指引的方向,中学主体性教育的内容必须强调三个要素。一是要唤醒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愈强,他参与自身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强,对自身发展的责任感也就愈大所以无论是教育的知识技能,还是活动课程内容,都应当首先考虑其易于学生能动参与,让学生去亲身感受二是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这种能力实际上就是学生影响客体,发展自我的水平,中学主体性教育内容应当能够满足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感受到自己从事学习实践活动的成功愉丨悦所以,中学教育内容必须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难易程序,不能过高要求,令学生在失败中感到自己的渺小,而无法看到自己的主体能力,进而影响学生主体的进取性三是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这种主体人格应当是人的各种能力和素质的综合体现,为此,中学教育内容无法回避中学生所必须的教育课程、实践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否则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就是不全面的。


3.在教育方法上,首先,在教育方式上,我们理所当然地要摒弃传统教育那种教师讲、学生记的封闭的被动的教学模式,代之以师生民主平等的、教学相长式的、有助于学生积极能动参与的交谈式的课堂教育。其次,在教育手段上,为了适应21世纪突飞猛进的科技发展、信息传递,我们当前中学教育就该努力地去运用那些先进的能适应时代节奏的教学设备,如多媒体教学系统等,一方面让学生从中掌握到必备的应用技能,另一方面通过这又可让学生获得更大容量的信息再次,在教育形式上,要特别强调的是必须増加活动性课程的含量因为活动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是人的主体性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育作为一种主体性的活动存在,就应有效地设计、组织、规范和实施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的活动是社会及其全部价值存在发展的本源,是人的生命以及作为个性的发展与形成的源泉,教育学离开了活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所以,没有学生的主体活动,不精心设计和科学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学生的发展就会落空,教育在人的主体性发展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就只能是一个良好的愿望。


4.在教育管理上,由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即教育的两极都是人,因而,教育管理必须首先强调对人的管理,即强调以师生为本的管理原则。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管理职能,通过加强教师对主体性教育的认识,实现以法治教;另一方面,要将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同样纳入管理过程,通过学生自我管理进而达到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在管理方式上寻求民主参与式,通过废除权威独裁,而消除由此导致的学生逆反心理,减少师生在管理系统上的二律背反效应,最终提高管理效率和教育效果。


总之,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角度来对我们当前的中学教育进行改革,这是教育振兴、民族发展、人类进步的必由之路,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只有始终以主体性原则来规范我们的中学教育,我们的中学毕业生,也就是21世纪的主人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的主宰,真正成为能够自由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主体的人,教育也才能真正完成自己的神圣使命我们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为此付出辛勤的努力。


作者:王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jyjx/5677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