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心理学教育 > 中国古代儒家心理学思想探析

中国古代儒家心理学思想探析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心理学教育


摘要:历代儒家大师非常重视写作论文对人性和人的心理规律的探讨,在 他们浩 如烟海的著述中留下了丰富的心理学宝藏。为了建构中国化的本土心理学以及适应和谐社会 的需要,我们必须对这些宝藏进行挖掘和
  关键词:儒家;心理学思想;中庸之道

   一、儒家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将散见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荀子》等及历代大儒著述中的儒家 心理学思想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尚志
  儒家非常推崇“尚志”教育。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认为“ 志”,对于个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人一生功业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才,更取决于 志。张载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志大则才大,事业大,故曰‘可大’,又曰‘富有’;志 久则气久,德性久,故曰‘可久’,又曰‘日新’”,认为志向远大恒久是事业、才能以及 品德发展的根本保证。
  儒家不但重视立志要远大、恰当,而且重视“养志”,即日常生活中不要过于着重物质利益 的得失和虚名的毁誉,要追求精神志向的高远,做到得失不计于心,万物不萦于怀。诸葛亮 将之概括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在实施志向的漫长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意志力。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吟:“穷且益坚,不坠 青云之志。”苏轼《晃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 志 。”这些不朽的名句,都说明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意志品质对于实现远大的志 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知人
  对人的甄选在古代称为“知人”。知人是用人的基础。儒家非常强调知人的重要性。中 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被历代儒家奉为经典,其中就明确提出知人的必要性:“知人 则哲,能官人”,意即只有聪明睿智的人,才能了解别人,才能用人得当。汉魏时期的刘劭 在《人物志》序言中也写道:“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 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意思就是说,善于知人是圣贤聪明智慧的最显 著的特征,也是最可贵的品质。只有知人善任,才能人尽其才,使社会各方面的事业兴旺发 达。
  古之学者不仅了解知人的重要性,也了解知人的困难与艰巨。因为人心险于山川,难于如知 天 。用心理学的话来说,由于自我意识的存在,人善于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象戴着面具一样 ,很难进行度量。但为了选拔人才的目的,又必须发展知人的方法与技术。刘劭对此进 行了有价值的论述,提出了著名的“八观”和“五视”。通过“八观”,刘劭精辟地分析了 表面现象与深层结构、动态反应与稳定特征、气质与才能性格、情绪欲望与前途志向、短处 与长处诸方面的辩证关系,这对于今天领导干部的知人用人也不乏借鉴意义。
  
  (三)善任
  知人是用人的前提和基础,用人才是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儒家对用人也提出了宝贵的见解 :1.用人不疑。即给人才确定职责后,必须尊重和信任下属,对属于下属职权范围内的人 和事,他拥有处理的自由和权力,主政者不能疑神疑鬼,动辄干涉,否则不利于发挥下属的 作用,并造成彼此的隔膜,最终妨碍整体效能的发挥。2.能与任宜。心理学承认人的才能 具有个别差异性,应在任用时就考虑到这种个别差异性,统筹安排,使具有某种才能的人处 于 最合适的岗位上。只有让最适合的人从事最合适的工作,人适其职,职得其人,才能真正做 到世无弃人,人尽其才。3.材与政合。刘勋认为,任用人才时不仅要能与任宜,而且要材 与政合,即根据不同的政情和民众心理来任用一定的人才。4.用长避短。
  
  (四)慎处
  儒家非常重视环境对人个性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们很难提防, 往往在不 知不觉中就被熏染,被环境影响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 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修,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 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儒 家不仅重视环境对人个性的影响,还对环境进行了细分。如明代思想家王廷相把环境分为两 个层次,即社会风气的大环境和居住交往的小环境,并详细论述了这两种环境对人的影响。 《列女传•母仪》中记载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形象地说明了古人不仅重视社会风气这 个大环境的影响,也非常重视居住交往这个小环境对人个性的陶冶作用。
  
  (五)尊师重教
  从孔子开始,历代儒学大师都以教书育人为本职工作。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儒家总结出了丰富的教育 心理学思想。首先是尊师。儒家将教师的地位提高至“天地君亲师”的高度,何也?“尊师 而后重教,师严而后道尊。”其次是重教。孟子主张的“性善论”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 , 表面上看针锋相对,其实从强调教育这一角度评判,两者又是相通 的。孟子强调性善,但又说人之善性藏于内心,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将之发掘出来;荀子强调 性恶,但认为教育有“化性起伪”的功能,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将天生的恶性化掉,勉力 为善。
  

  二、儒家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征
  
  (一)以人为本
  自从古老的典籍《尚书》提出“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之后, 绵延数千年,绝大多数思想家都认同“天地之间人为贵”的思想。尤其是儒家,将这一“以 人为本”的思想发挥至极致,提出了“民为邦本”的著名论断:“民为邦本,社稷次之,君 为轻”。及至孟子,提出了“王道”和“霸道”两种政治选择,并认为“保民而王”的王道 政治远优于穷兵黩武、严刑峻法的霸道。所以历代儒生歌三王而斥五霸。
  儒家十分重视伦理道德,以道德论人性和人生修养,乃至管理社会和国家。作为中国传统道 德基础的“仁”,其本质涵义就是“以人为本”,所谓“仁者人也”(《礼记•中庸》),“ 仁者爱人”(《孟子•离娄下》),都表达了儒家重视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和基本价值观。从 以人为本的思想出发,孟子更主张统治者要修德慎刑,以“仁”来治天下。孟子在《孟子• 离娄下》里指出:“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他认为,只要统治者能够真正地实行 仁政,治国一定会产生较好的绩效,所以要求统治者以“仁”为己任,推行人本管理。
  
  (二)以德为先
  儒家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德为先,提倡贤人政治,崇尚以德治国,强调统治者的道 德素质。《诗•大雅•丞民》载:“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指民众的本性是喜爱有德之人 。《礼记•大学》中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孔子在《论语•为政 》篇里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他们都认为无论齐家与治国,领 导者都要 发挥表率作用。孔子的“政者正也”,更把管理道德化,要求领导者自身要正:“其身 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认为管理者本身的行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百姓 是 否服从统治,取决于领导者本身有无道德感召力。领导者在实施管理时,若能以自身高尚的 品德来教育部下,则领导者就会象北斗星一样处于群星环绕的位置,具有权威性和凝聚力。 孟子更进一步发挥了这种以德为先的思想,认为统治者统理万民的权力并不是上天或祖先赐 予的,而是以德治国换来的,如果统治者不能修身养德,上天就会假民众之手,收回这种权 力,将其奉予新的有德之主。在讲到周武王杀商纣王的史实时,孟子说:“吾未闻轼君耳, 盖诛一匹夫耳。”
(三)中庸之道
  人们曾错误地批判中庸之道,或认为它是不思进取,或认为它是耍滑头,回避矛盾 ,搞调和论。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思想的解放,人们又重新认识到中庸之道的价值:
  1.凡事 要适度,适可而止,否则就会过犹不及。西方哲人也认识到,“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会变 成谬 误。”
  2.统一把握好矛盾的双方,从事物对立的两方面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就能统 一考虑到矛盾中对立的两极,不至于出现偏颇,在对立面的互补中取得一种整合效应。
  3. 掌握灵活多变的原则。刘劭曾在《人物志》里指出:“夫中庸之德,其质无名。故威而不硷 ,淡而不酸,质而不缦,文而不缋。能威能怀,能辩能讷,变化无穷,以达为节。是以抗者 过之,而拘者不逮。”这里说明了中庸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要能衡量事物的情势相应地变通。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它的要领。中庸之道正是以这种灵活多变而见长。
  4.保持矛盾双 方的协调。《礼记•中庸》中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 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的目的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
  
  (四)和为贵
  儒家还非常强调“和”。这种“和”既是“和谐”、“协调”的意思,也有“合作”的涵义 ,因而它体现了中国“和合文化”的精粹。《论语》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斯为美”,强调先王治理国家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使国内上下达于和谐。孔子对于管理国家特 别强调“和为贵”。他说:“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荀子•王霸》篇也指出:“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则百事不废。”孟子更进一步提出:“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在纷繁复杂,矛盾重重的社会生活中,上下和谐,人际协调,是国家安 定、社会发展的前提。王安石据此指出:“天地和则万物生,君臣和则国家平。”但儒家所 说 的和并不是无原则的和。对此,孔子做出了明确说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做和,和的各方面有所不同。由此可以看出孔 子反对人云亦云,盲目附和,而是追求一种有原则的协调与和谐。这种思想不仅可以减少各 种矛盾和冲突,维持社会稳定,而且可以帮助我们创造和谐社会,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朱永新,刘崇德.人性之谜——刘劭《人物志》注释与研究•人物志序[o].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21.
  [2][宋]蔡沈,注.新刊四书五经•尚书•周书•泰誓上[o].北京:中国书 店,1994:100.
  [3]诸子集成•论语•子路卷十六[o].湖南:岳麓书社,1996:345.
  [4][宋]蔡沈,注.新刊四书五经•四书集注•中庸章句[o].北京:中国书 店,1994:18.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lxjy/10344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