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学前教育 > 中国英语与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中国英语与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学前教育


  一、引言自1982年以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所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改革,目标都是围绕在打语言基础上。也就是说,学生还是在学习语言知识本身。然而,语言知识的传授不再能适应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和学生水平。在此形势下,蔡基刚认为大学英语改革已进入后大学英语时代,并提出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总目标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的能力,具体来说就是学术英语而不是基础英语。学术英语是与某种特定职业和学科相关的英语,是以教授学术英语所需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目的的语言教学模式,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求而开设的英语课程。也即通过学习与某一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某一学科相关的知识来学习英语的课程。然而,学术英语也只是在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生源层次较高的重点大学实行。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共2138所,其中本科以上大学841所。国家重点大学有121所,仅占普通高校的5.7%,占本科院校的14.4%。一本院校200多所,占本科院校的23.8%。也就是说,生源较好的院校仅占本科院校的30%左右。70%的本科院校都属于二本三本院校,这些院校的学生层次较低一些。那么,对于一般大学的英语教学应该如何改革无疑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二、后大学英语时代英语教学现状毫无疑问,任何课程的设置和改革都应从需求出发。当今社会正处在多元经济文化交流与碰撞日益频繁的经济和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在此背景下,国家教育部对人才提出了国际化的要求,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其中要求本科层次的卓越人才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的学习能力“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交流沟通、环境适应和团队合作能力”和“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从卓越人才的本科人才标准来看,学生应通过大学英语课程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及使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一般大学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主要有基于分级教学的基础英语课程、选修课和通识课程三个思路,而这三种课程的教学内容多以英美社会文化为背景选取的。文化全球化是多国文化在交流与融合中共存,并不是被某一国文化所同化。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多国在政治、科技和文化等领域进行对话与交流。在此过程中,中国在吸取他国经验的同时,更希望传播自己的思想和文化,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强大。这种以英美文化为主的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文化全球化下的中国外语教学了。

  三、中国英语在大学英语中的意义基于对文化全球化对外语教学的影响,笔者认为中国英语的学习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英语作为世界的通用语,在跨文化交际中起主导作用,但英语因与世界各地的语言与文化长期接触从而产生了英语本土以外的各种变体。作为一种外语变体和使用型变体,中国英语主要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领域用于国际交流和沟通的一种工具。葛传?提出中国英语的概念后,相关学者不断完善着中国英语的定义。汪榕培首先将中国英语定义为“在中国本土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李文中认为中国英语应以规范英语为核心,它的词汇、句式和语篇具有中国特点,谢之君发现中国英语的使用频度和交际效果与使用者的英语水平有关。贾冠杰将定义中的中国特点归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及思维方式在英语使用中的反映。这些学者对中国英语的研究虽然不能完全概括现阶段英语在中国存在的各种现象,但是却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指引了方向。首先,应转变英语教学的观念。中国英语是世界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客观存在。标准英语不在是大学英语评判的唯一标准,英美文化也不应英语文化的唯一内容。中国英语应该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观。其次,应规范中国英语加强母语的正迁移,避免或减少中式英语带来的母语负迁移。建立中国英语语料库是一个很好的规范中国英语的途径。这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中国英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最后,在中国文化的传播中适当考虑中国人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以及审美情趣,真实有效地让世界领略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

  四、中国英语的教学内容教学材料的选取和运用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材料的选取不仅应满足学生的需求而且与真实的语境相结合选取语料。例如,一篇介绍感恩节的语篇应附以中秋节的相关内容加以比较,借用原语篇用英语介绍中秋节。又如,也可多让学生阅读和收听中国官方媒体介绍中国文化的语篇。总之,中国文化方面的大学英语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增加学生对不同文化的敏感度从而指导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一定程度地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症”,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表达个人观点,传播中国文化,从而提高个人与国家的国际竞争力。1.中国典籍译本中的中国英语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盛行于晚清时期,主要体现在西方传教士编写的汉英词典、汉英对照书籍、介绍中国文化的报刊、中国文化典籍的英译本等。中国典籍的英译是晚清时期中国文化传入西方的重要活动之一,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然而,20世纪中国典籍的英译作品数量远远少于西方典籍的汉译,形成了中西文化交流逆差。因此,在文化全球化的21世纪,我们应该更主动地传播中国文化。高校师生是国际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成员。应在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中加入中国优秀经典的文史哲作品,既选取中国译界大师翻译的作品,有选择来华人士和华裔人士翻译的作品,学习和比较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思维方式,从而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用中国英语介绍中国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从而让西方了解和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2.大众传媒下的中国英语大众传媒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是现代社会文化传播最有效的载体。在当今信息全球化的背景下,大众媒体已成为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和文化对外传播进而树立国家在世界的形象和增强其国际地位的重要手段。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学习大众传媒的中国英语有助于工作和深造过程中的国际跨文化交流,让更多的外国人喜欢中国文化。国内媒体和具有较强舆论影响的国际媒体在报道中国事物时倾向于中国英语,如CCTV9,BBC,CNN,China Daily等。电影是除了报纸、电视以外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播媒体。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并受到国外观众的喜爱,这与电影的翻译是分不开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大众媒体的中国英语素材将有效地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增强中国英语表达的意识和能力。3.中国英语语料库的中国英语语料库的发展为英语语言和教学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国际学术界已建立了很多英语语料库。随着中国英语在世界英语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需要规范化,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计算机技术建立中国英语语料库,采用严谨的统计方法分析中国英语各个层面的特点。大学英语教学可以选取中国语料库的语料以及分析结果作为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中国英语更加规范化。我们应根据不同的场景建立语料库,如电影对白、新闻报道、中国典籍等。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从不同的中国英语语料库中选取语料作为教学内容。

  五、结语随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国本土文化也逐步得到许多国家的认可。基于对自身文化的认可和信心,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也应该包括有关中国文化的英语,即中国英语。通过学习英文版本的中国文学,来自各种媒体和中国语料库的中国英语,逐渐规范中国英语,提升审美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最终达到使其不仅能理解英语文化,更能通过英语来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和思想。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xueqianjiaoyu/24084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