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影视教育 > 暴雨中的孤伞——浅谈电影《卢旺达饭店》的现

暴雨中的孤伞——浅谈电影《卢旺达饭店》的现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影视教育


【论文关键词】《卢旺达饭店》现实主义电影国际社会反思
  【论文摘要】本文从真实事件艺术加工、现实主义力量、非脸谱化的人物塑造、影像叙述技巧的运用等四个方面,分析了电影《卢旺达饭店》的思想内涵,揭示了该影片震撼人心的现实主义艺术魅力的根源所在。
  《旺达饭店》这部电影取材于真实的卢旺达大屠杀事件。影片讲述的是卢旺达一个四星级饭店的经理保罗面对胡图人的谋杀和国际社会的漠视,利用他的财富和机智周旋于胡图民众、暴徒、军队以及政要之间,挽救1268名胡图人和图西人生命的故事。这部影片由英国、南非、加拿大、意大利于2004年合拍而成。有人认为,本片是国际社会对自身冷漠行径反思的具体表现。该片获得2004年第77届奥斯卡中获得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原创剧本三项提名。有人质疑这不过是西方社会弥补自身声誉的姿态,何以能在电影艺术中担当如此之高的嘉奖?但当我们看到影片中主人公孤独地打着把雨伞伫立在暴雨中,眼看着西方社会抛弃卢旺达人民而去,就不难体会到《卢旺达饭店》中深刻的现实主义力量带给我们的理性与情感的双重震撼。
  一、真实事件的再现和艺术加工
  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电影,不仅要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加以表现,通过银幕上的影像再现给观众,更重要的是要从这种现象的背后挖掘出矛盾症结,揭示出问题和现象的本质。wWw.lw881.com《卢旺达饭店》之所以能够引起轰动和关注,相当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影片在大量发生在国际社会的纷繁无杂的事件中,选择了一个具有代表性和能够引起当代社会重视和思考的真实事件。事件本身的震撼力和警示力为影片的成功打下基础。《卢旺达饭店》首先忠实于事件本身,没有妄加雕琢。这一做法不同于一些好莱坞类型电影——拿一些有着重要影响的真实事件做噱头,而真正表现的却是以此为背景虚构的内容俗套的故事。《卢旺达饭店》始终保持对大屠杀事件本身的再现和刻画。这一点是优秀的现实主义影片的重要前提。类似的影片还有《慕尼黑》,《硫磺岛家书》等。这类电影没有将真实事件的主题变形、改写,而是以朴实的镜头给予观众冷静的视角,让观众真实地感受现实的残酷,认识人性的黑暗面和伟大面。从这一角度来说,《卢旺达饭店》正是把握了再现事实这一现实主义影片不可或缺的前提。
  然而,仅仅描述现实是不够的。作为更高层次的电影艺术形式,现实主义影片必须在遵循事实的前提下对影片进行艺术加工。《卢旺达饭店》的电影作者就没有单纯展示性地讲述大屠杀本身。影片首先通过主人公保罗在这场浩劫中的命运走向为观众提供个了解大屠杀的切入口。但作者不仅仅满足于让人们看到这场灾难,而是就此次大屠杀所产生的原因和事件所反映的矛盾本质进行深刻反思。这种反思的内容本身是极其复杂的,而导演通过极其巧妙的手法将观众引入思考。片中由杰昆·菲尼克斯扮演的一名西方记者得知卢旺达人所认为的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种族差异后,却发现分别为两个族的女子在外貌特征上没有什么差别,这就带给观众疑问和思考:民族差异的分别,难道仅如片中比利时人对卢旺达两个民族的区分那样简单?通过这些叙述,由电影中的问题引向现实问题,可以说电影作者对《卢旺达饭店》进行了真实而又高于真实的表现。所以,电影之所以能够在观众中引起共鸣,就在于观众在电影中不仅看到了大屠杀事件本身,而且看到了大屠杀背后的许多东西,从而对西方维和的虚伪性进行追问,对政治左右下的所谓“人道主义”进行追问。
  二、影片核心:现实主义的力量
  仅仅深入观察真实事件不足以震撼人心,《卢旺达饭店》巨大思想魅力正在于其现实主义的力量。
  影片首先体现的是对卢旺达社会矛盾的揭示与反思,通过主人公保罗这样一个被西化的卢旺达人深刻揭露了西方社会的虚伪民主。透过影片对西方大国的反应的描述,我们可以窥见在当今世界大国角逐竞赛中,被远远抛在后面的落后小国的悲惨处境。影片中对大国维和的嘲讽,对弱小民族的漠视,对西方大国在这次惨剧中的“不作为”进行了无情的讽刺和批判。卢旺达社会中,最重要的社会矛盾是胡图族与图西族的矛盾,而这个矛盾本来是不存在的,恰是比利时殖民者人为煽动出来的,将人种外部特征更接近于欧洲白人的卢旺达人划为图西人,再利用图西人压迫胡图人,两个民族的仇恨由此产生。二战后各个殖民地的独立大潮下,比利时人也不得不离开卢旺达。此时卢旺达的民族压迫和对立还没有消解,一个充满仇恨的贫富差距极大的国家被西方国家拉人民主化进程后,民族仇恨和军阀独裁借着社会转型的机会开始侵蚀卢旺达。和图西游击队进行和平谈判归来的民选总统的飞机被导弹击落,标志着卢旺达民主化的失败,借着仇恨上台的军阀统治了国家。民选总统的被刺成为了这次大屠杀的直接导火索。西方国家在离开之前曾经给卢旺达灌输了自由、民主、人权等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然而当灾难降临到卢旺达时,西方社会所宣扬的这些普世价值只愿意体现在西方白人身上,卢旺达人就像垃圾一样被抛弃了。如同影片中极具寓意的一段:在保罗自嘲“一股脑儿吞下的”的“美酒,巧克力,雪茄”,并同时“连屎也一起吞下”。《卢旺达饭店》的深刻的现实批判正是体现在对西方国家对第三世界小国机械地输入价值观提出疑问,对漠视爆发人道主义危机的小国的西方社会进行无隋的批判。
  其次,影片引起我们反思的是二战结束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为何在一个应该更为文明、民主的时代却发生了如此灾难的原因。片中的一句话“卢旺达没有石油,没有钻石,除了人多什么也没有”残酷地点出西方社会忽视卢旺达的现实原因是无利可图。追求利益是所有人共同的欲望,因为欲望,人们对二战展开深刻反思之后,仍然多次陷入漠视生命的残酷屠杀之中,《卢》片中,保罗用以自救和挽救人们的手段还是不断地去满足军阀的欲望。用名贵的酒等奢侈品来交换人的生命。相似的是,在另一部现实主义电影《辛德勒名单》中,辛德勒也是用各种高级奢侈品如一瓶精美的白兰地或者一块巧克力来贿赂集中营的司令官。其实这两部影片都是讲述一个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拯救生命的故事,都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气息,都在反思多数人的暴政和一个民族对另一个民族的压迫,也都在表现当人们在基本的生存需求受到威胁时内心的恐惧和情感的变化。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称《卢旺达饭店》是非洲版本的《辛德勒名单》的原因。《辛》和《卢》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展现了一切灾难缘于人的欲望。斯皮尔伯格在谈及《辛》时表示,“对于我们这些晚出生的人来说,大屠杀提供了一种反省,而这种反省至今仍未被人们所接受。我认为,这种悲剧的产生是因为我们没有从大屠杀中接受哪怕是很少的教训,为了造就一种强大的世界意识来反对暴力,这样是不够的。”可惜的是,虽然《辛》在世界上获得了成功,仍然没有让西方社会阻止大屠杀的发生,虽然他们不用付出很大的代价就可以做到。然而,西方社会的人权的虚伪在于他们对己对人的双重标准,在于他们的帮助决定于有无利益可图。可以说,《卢旺达饭店》是继二战后对生命残害和人性黑暗的进一步的深入反思。

  三、非脸谱化的人物塑造
  现实主义电影的成功之处还在于能够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典型人物往往具有代表性,但如果代表性人物表现僵硬的话,人物就很有可能脸谱化。非脸谱化的人物塑造是《卢旺达饭店》的亮点。通过一系列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和发展轨迹,这种情感的转变是否符合逻辑,在这一系列转变中人物的外在反应和内心冲突都是一部优秀现实主义电影所表现的内容。《卢旺达饭店》主人公在大屠杀事件发生前只是一名具有商人头脑的饭店经理。刺激他从普通人到英雄过渡的事件的表现就是电影作者要呈现的内容。电影作者要抓住的是一个普通人在面对死亡时,由软弱到坚强的转变,一个平凡的人在非常的环境下所进发出的非凡举动。所以,《卢旺达饭店》里在处理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时进行了大量铺垫。主人公一开始也是只求自保,由保护家人发展到保护邻居,再到保护无数的陌生人。情感的发展转变符合现实的内在逻辑。而且电影自始至终贯穿着主人公对自己两个侄女的寻找,这种情感的真实既被广大观众所认可也对人物的真实性奠定基础。观众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英雄,而非不食人间烟火的救世主。
  四、影像叙述技巧的成功运用
  在电影技巧方面,导演的逻辑叙述和主人公心理转变的前后铺垫自然流畅。整部电影将主人公与家人的温情守候和救助周旋的紧张激烈巧妙剪辑。这就让整部影片紧张与和缓互相衔接得自然流畅。影像中的隐喻表达,影片中多处用隐喻的手法渲染影片中社会环境的状态。如当保罗送走赶来劝告的兄弟时,一片和平安宁的饭店上方,黑色的夜空中闪出阵阵雷电,预示着象征着社会危机的暴风雨即将到来。当保罗和其他卢旺达人在暴雨中目送着外国人离他们而去时,保罗头上那把孤零零的伞预示着保罗是饭店中苦难的人们最后可以依靠的人。片子前半段,无论环境恶化到什么地步,保罗依然西装革履,就像他一直维持饭店的高档的地位一样,他虽然早就被抛弃,但还是没有放弃这个西方文明赋予他的身份。直到保罗从满是尸体的河边回来后,无意间看到了领带上的血迹,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痛哭着撕扯下这虚伪的标志着西方文明的装束。在此之后,片中保罗再也没有穿上西装,保罗从内心彻底认识被残酷抛弃的事实从而自己也抛弃了对西方文明的迷信。
  影片的听觉表现。电影开篇就是电台主持人的极具煽动力的宣传,没有画面,但黑暗中伴随着残酷的讨伐声体现了《卢旺达饭店》的残酷现实的基调。随着剧情发展,广播的内容都有变化。虽然只闻其声,但是那种压迫感会让处在死亡边缘的人们战栗,而广播宣传对恐怖气氛渲染的最到位的却是雷电交加的夜晚,保罗回家时电台因雷电影响广播信号而传来的杂音,低沉而压抑的声音,给观众感受是即将预见的灾难。背景音乐在本片中并没有喧声夺主,往往有的好莱坞类型片整部片子给人留下影像的只有主题歌。现实主义电影的音乐或歌曲在影片中的重要意义是能不能最大程度的表达影片的思想主张,能不能衬托出人物的内心变化,能不能突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电影对血腥恐怖镜头的表现也算是点到为止。《卢旺达饭店》定级为pg一13,将这样一部以卢旺达屠杀为背景的影片控制在这个级别绝非易事,导演泰瑞一乔治选择了表现了人们面对随时可能失去的生命之时的行为、神态和心理,重点刻画了保罗行为变化后的心理。酒店环境的选择也帮助影片避免了表现屠杀的恐怖画面。这点也说明,一部严肃的现实主义电影不用刻意用画面突出暴力血腥展现所谓“现实的残酷”,艺术化的渲染也能给人们以心灵上的震撼。
  无论是真实事件的再现和艺术加工、现实主义的电影内核,还是非脸谱化的人物塑造和影像叙述技巧的成功运用,《卢旺达饭店》都可以说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现实主义影片。对西方社会漠视屠杀的谴责,对现实世界黑暗的批判,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片中的这一刻:保罗站立在暴雨中,望着离去的西方人,身后是上千的难民躲在饭店的屋檐下。保罗在暴雨之中只有一把伞,这把伞不音乐与表演互拿是西方社会,是自我拯救的意志,握着它的是对生命的渴望与尊重。
  参考文献:
  【1】田卉群.现实关注与现实突围ⅱ】_电影艺术,2008(2).
  【2】沈义贞.“现实主义电影美学”再认识u].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1.
  【3】颜旭.卢旺达大屠杀中美国政府的“不作为”政策及其原因ⅱ】.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4).
  【4】王艳.“卢旺达饭店里没有英雄”——与卢旺达参议长樊尚·比鲁塔的对话[『1_中国新闻周刊,2006(22).
  【5】斯迪文·斯比尔伯格.斯迪文·斯比尔伯格谈影片《辛德勒名单》ⅱ1_电影艺术,1994(5).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ysjy/68204.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