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 > 初中语文诗歌朗读教学研究

初中语文诗歌朗读教学研究

日期:2023-01-06 阅读量:0 所属栏目:中等教育


  “朗读教学法”涵括两个意义,一为“书声琅琅”地读文章,一为“在课堂中教学”。在朗读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学习朗读方法与技能,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文学作品,最终实现文学素养的提升。朗读的本质是以传达真挚感情为基础的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古人传统的吟诵虽好,但吟诵时过于强调其腔、韵的美感,不符合现代的需求。以乐理来指导朗读一法虽好,但只能运用到部分诗歌,普及面窄。因此诗歌教学不能绕开朗读,朗读教学不能绕开诗歌的本质,脱离情感,直接跳到节奏、韵律、技巧的传授。


  一、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现存问题与原因分析

  对广州市与江门市两所初中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发出问卷180份,收回有效问卷150份。问卷和访谈的结果发现,现在初中语文的朗读教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朗读技能下降

  问卷结果显示,150份数据中有相当多的学生发现了教师范读的缺失,或者是将自身朗读的问题归因到教师的“缺少范读”上。比如,关于“所在班级的语文课上,教授诗歌时常用的朗读形式有哪些?”的多选题上,教师范读的比例远远少于其他选项(如分角色读、齐读等)。又如,在“当你进行诗歌朗读时,面临的问题是什么?”的调研中,朗读诗歌兴趣“一般、不高”的学生对教师的范读依赖性特别强。尤其“对诗歌朗读兴趣不高”的学生,在问题归因时,有60%归因到了教师缺乏范读。由此可见,教师朗读技能的下降,不仅影响到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还会影响到教师的诗歌教学。


  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一是标准化测试的后遗症,二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取代作用。标准化测试自1980年引进后,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十年不到便宣告失败,但这种客观测验还一直影响到现在。当前在职的一些教师,有一部分是经过标准化测试的锤炼而走上教师岗位的。这部分教师在学生阶段便缺乏对朗读的系统学习与练习,因此他们的朗读技能相较20世纪80年代有了较大的下滑。再者,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也使得教师找到了范读的“替代品”。教师自身朗读技艺不精湛,使得部分教师在教授语文诗歌时候,第一件事情就是在互联网上搜寻精品朗读音频,以此代替自己在课堂上的范读。


  2.朗读技能指导弱化

  相较于古代诗歌合辙押韵的“吟诵”,现代诗歌的朗诵教授反而更能传递诵读技巧,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现代诗歌常规教学是以自读为主,自学为多。同时,诗歌缺乏精教课。纵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初中三年一共设置了48首必读诗歌,其中19首是现代诗歌,29首古典诗歌。从数目上看,现代诗占诗歌总数的40.8%,与古代诗歌的数目相差不多,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两种类型诗歌的熏陶。而教师更注重古典诗歌的讲解,缺少对现代诗歌的详细讲解。二是课程无朗读技巧要求。不同于高中人教版教材,在初中人教版语文教材的诗歌单元中,“单元导读”部分并没有明确指出“教师需要传授学生怎样的朗读技巧”。在推荐的教学方法中,只注重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诗人情感”“品味含蓄、精练的诗歌语言”等内容上的学习要求。三是教师没能满足学生对朗读技巧的学习愿望。在现代诗歌缺乏教师精教的情况下,课程标准也没有对朗誦技巧进行硬性规定,使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对课堂上忽视朗诵变得理直气壮。


  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朗读技巧多为具体的“在某字音重读”或是“节奏的细致划分”,是不成体系的碎片化结论,他们只能依样画瓢。在问卷中,大家能够看得更加清楚,每个年级群对于朗读技巧的渴望都超过半数。在问卷调查中,学生显然表现出了对朗读技巧的强烈渴望。即使是对诗歌不感兴趣的学生,也有40%~50%有对诗歌技巧的渴求。近年来,教师在课堂中对诗歌朗读方法的技巧传授仅仅集中在字音、节奏这些浅显的指导上,学生对朗读技巧的学习愿望往往不能满足,由此造成了恶性循环。


  3.学生缺乏诗歌朗诵兴趣

  从教材内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主题都贴近学生的生活,题材主要集中在爱国、体会生活的美好等方面,以激发学生追求美好和光明的愿景。选编的诗歌选文都文质兼并,是优秀的朗诵材料。从数据中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诗歌都是感兴趣的。在问卷中“你对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兴趣如何”的问题中,初二与初三的学生中有超过一半对诗歌“很感兴趣”“较感兴趣”。但谈到“对朗读感兴趣”这个问题时,超过90%的学生选择“一般”“不大高”。


  原因可以归结如下:一是无规定考察项目。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的现代诗歌教授重点都在诗歌的意象、语句的赏析等这类经常考察的项目上,学生即便对朗诵诗歌有兴趣,也会在堆叠重复的语文课堂中消磨掉热情。二是检测烦琐。从教材上看,诗歌朗诵因其检查测试的过程要比笔纸测试烦琐,故在教学之外教师多是布置阅读作业,缺乏对学生朗读兴趣的培养。三是不受重视。在调查中,学生明确表示朗诵只是一种课余兴趣,在语文课上使用的频次低。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朗诵好只是成绩好的同学的专利”“声音好的同学才朗诵得好”。这些观点让人感到遗憾,一些学生经过几年时间教育非但没有建立起朗诵的自信心,甚至有些朗读兴趣还被教师压制了。因此,这一点不得不让教师留神。


  4.课外朗读实践少

  2008年,文化部批准朗诵考级为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正式新增项目,这是继音乐、美术、舞蹈之后又一项社会艺术水平等级考试,由于该项目增设时间相对较晚,一段时间内未在全国推广开来。但国家意识到朗读既是学校的项目,也可以是一项艺术水平,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同样,也有相当多的学校将“朗读”“诵读”作为本校的一个特色,如百色市的几所“经典诵读模范学校”等。但是在数量更多的初中,课外朗读的实践除了一个朗读比赛以外,竟然再无亮点。


  课堂之外的朗读实践,既是能够展现学生青春魅力的平台,也是加强校园人文素养氛围的大好契机。在调查中,受访的三所学校的学生也明确表示,课外朗读实践机会很少。虽然每所学校都有朗诵比赛,而且成为一个制度,但每年各学校的朗诵比赛形式单一,没有创新,内容受限过多,不能体现自我价值。同时,语文教师直接挑选选手的选拔方式,也让其余的学生失去了兴趣。


  5.朗读评价用语单一

  朗读评价的单一体现在教师无用的鼓励、单纯的技巧指点上。在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听到教师给予学生“读得不错”“你很棒”“太让人感动了”等激励性语言,作为对学生朗读效果的评价。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改进措施

  1.提高教师朗读技能

  朗读无定法,不同的人对同一篇文章的诠释是不同的。同一段文字,需要教师根据自己的体悟和已有的经验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并在反复的吟咏中不断调整,赋予文本第二次生命。教师的范读实质上是代表着教师对文章内涵的深层次理解,学生在听讲的时候也会依据教师情感上的变化而变化。要真正实现范读的作用,还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第一,学校要多组织相应的朗读培训,教师也需要多参加朗读比赛。第二,教师需要多錘炼普通话,多琢磨朗读的小技巧。第三,在课堂中,教师要放开手,多范读,多让学生挑老师的“刺”,争取师生共同进步。


  2.强化朗读技巧指导

  朗读的精髓尽在以情动人,而朗读的技巧只是辅助工具。在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多种阅读技巧。首先,要注重理解诗中表达的情感。朗读必须要以理解为基础,进而通过朗读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二者是同时进行并相辅相成的。例如,江河的《星星变奏曲》这首现代诗歌主要表达生活的美好,激发学生追求美好和光明的愿景。这首朦胧诗在初读时难以理解它的背景,必须要经过理解后才能够把诗中的大背景理解得更透彻,从而读得更动人。其次,要抓准重点,切忌贪多。日常的常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一课的不同特点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使每次训练都有实效,保证一课一得。教师要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让学生每一点技巧都略知一二却不能灵活运用。在开设的朗读课中,教师可以将常规课堂所教授的朗读技巧加以总结,加深印象。


  3.增强学生朗读兴趣

  调查中不难发现,学生自身的朗读兴趣还是很浓厚的,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兴趣逐渐上升,这与不同年级的应试策略有关。学生在初三年级会明确诗歌能够给自己带来考试上的提升。如“你认为朗读对提高你的语文成绩有用吗”,初三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的比初二学生认为“重要”的多出一半。在初三,学生对于学习诗歌朗读的自觉性是基于应试之上的。


  教师应当充当组织者、引领者的身份,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课堂方面,教师可以从增加实践、丰富形式及正视观念这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增加课堂朗读环节,让学生更好、更多地展示自己。第二,丰富朗读形式,如赛读、情境朗读、分角色朗读、演读等形式。叶圣陶先生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如果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能够激发起自身的朗读兴趣,他们自然便会钻入课文中遨游一番,使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第三,教师需要从观念上正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并多向学生普及朗读的好处。在课外方面,教师可以多举办朗诵活动,如朗诵研讨会、朗读比赛、日常诗歌朗诵等,也可多激励学生参加此类比赛,展现自我。


  4.丰富教师朗读评价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朗读时,可以从“多激励”“多导向”“多创新”这三个方面进行改进。“多激励”是指教师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去鼓励学生。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教师的语言常被学生奉为“圣旨”,是直达学生内心深处的。一个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他在课堂上也会时刻为学生考虑,在教学用语上会尽可能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来评价,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多导向”指的是教师在朗读过程中给予学生引而不发的评价,如学生在断句正确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像蜜蜂/在心头/颤动”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从而让学生真实地读出“颤动”的震撼感。“多创新”指教师联结其他学科的知识来对朗读进行评价。新颖的评价语本身也是一种美的享受,能为语文课堂增添一抹亮色,让学生快乐地朗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诗歌朗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从提高朗读技能、丰富朗读评价、强化技巧指导等方面入手,不断提高诗歌朗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树民.小学朗读教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

  [2]唐婷婷.朗读与朗读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3]曾铎.中学语文朗读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

  [4]阿达莫维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M].北京:北京大众出版社,1954.

  [5]曲英华,马静.语文新课标朗读教学指导[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6]徐世荣.谈谈朗读教学[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64.


  来源:成才之路 2017年27期

  作者:陈小玲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aoyulunwen/zdjy/58349.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