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工业经济 > 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分析政府行为探

基于我国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的分析政府行为探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工业经济


 1 引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似乎存在一种固有的驱动力,它驱使着人类去探寻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好方法,并且努力去实现(Fagerberg 2005)[1]。如果没有这种驱动力,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将会截然不同。这种驱动力就是——创新。但是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创新并没有得到学术界的足够重视。直到《经济发展理论》(Schumpeter 1911)、《工业创新经济学》(Freeman 1974)、《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Nelson and Winter 1982)等相继出版,才逐渐唤起人们对创新现象的持续关注。如今,“创新”已经从一个纯粹的学术概念演变为政府官员、企业管理者和普通民众的日常用语,真可谓“人人皆言创新”。而波谲云诡的金融危机、方兴未艾的新兴产业以及创新型国家的宏伟战略,更是将创新推到了国际舆论的风口浪尖。那么,当前的创新理论是否足以支撑这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实践呢?
    《牛津创新手册》将创新研究的现状形象地喻为“盲人摸象”。从已有成果看,分别有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历史学家等对创新进行了集中研究[2],其成果也相应地打上了各自学科的烙印,但没有一个学科能够包容创新的全部内涵。于是,创新似乎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使人感到既不能怀疑创新的重要,又难于准确把握。许多领域的创新实践仍然难以寻求相应的创新理论作为指导,对不同类型的创新学科难以找到确定的边界。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系统的创新学体系尚未形成。
    2005年,《牛津创新手册》汇聚全球著名学者,首次尝试“将不同学科联合在一起进行建设性对话”。但是,由于缺乏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加以组织,理论体系没有实现有效的集成性整合。并且,国外创新研究的主流学者多为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地理学家等,基于哲学视角的创新研究相对成为薄弱环节而被忽视。2009年,Fagerberg和Verspagen在分析1979-2006年间发表于《科研政策》(Research Policy)上的文章后指出:当前的学术组织和制度不足以支持创新研究领域内知识的积累性演化,这在过去或许不是一个问题,但是随着创新研究的持续发展(多元化),这些要素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制度和组织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科体系的不健全造成的。
    鉴于此,本文将系统回顾创新学的历史演化过程,基于学科建设和发展的角度,初步构建一个融合多学科视角的创新学体系,努力为创新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综合的、具有一致性分析的框架。
    2 创新学的历史演化
    2.1 萌芽期(20世纪20~50年代):创新经济学初露端倪
    创新理论的产生和创新经济学的发端,突出地以熊彼特的三部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1911)、《商业周期》(1939)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1943)为标志。尽管斯密(1766)[3]早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就论述了“技术变革和经济增长”问题,马克思(1867)[4]在《资本论》中将技术放在资本品的核心地位。但是,他们都将技术视为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只有熊彼特以统一的理论体系和概念框架,研究了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因此被认为是当代创新理论的开山鼻祖。1911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率先提出创新的基本概念和思想,第一次将创新视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认为没有创新的经济会处于一种“循环流转”的均衡之中,创新则有助于打破这种均衡、推动经济发展。随后,熊彼特又分别出版《商业周期》、《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两部创新理论的奠基之作,对创新理论进一步阐述并加以补充完善。由于熊彼特主要论证了创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重要作用,而对创新过程本身这个“黑匣子”(后来为其他学科领域广泛讨论)里所发生的一切没有谈及。因此,这一时期是创新经济学的雏形期。
    2.2 成长期(20世纪60~90年代):创新研究视角多元化
    自熊彼特之后,创新理论开始朝着多学科领域的方向发展,形成了基于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等不同学科视角的理论成果。创新哲学有其特殊性,它是在创新经济学和创新管理学发展较为成熟之时产生的,突出表现于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因此与严格意义上的年代划分有所差异。但是,工程技术哲学(Engineering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产生较早,代表人物有卡普、恩格梅尔、德绍尔、巴卡等,他们重点研究了技术发明,但忽略了对技术创新的研究(夏保华,陈昌曙2001)[5];Corbett(1959)[6]在《心智:心理学和哲学季评》中,论述了创新与哲学的辩证关系;Savransky(2000)[7]通过在前苏联海军专利部长达50多年的保密研究,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系统论思想阐释了TRIZ理论及其应用;陈昌曙(2001[8],2002[9])讨论了技术哲学研究的意义,强调了技术哲学的学科特色和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李兆友(1997[10],1999[11],2003[12])着重分析了技术创新主体问题,对技术创新的本质与特征、技术创新的条件、技术创新的历史性、技术创新的价值观等做了哲学反思;远德玉(2002)[13]辩证性地思考了科学创造精神和技术创新精神的关系;夏保华(2006)[14]对技术创新的本质进行了讨论,认为技术创新既是社会文化实践的积累,又是社会文化实践的创新。美国“技术与哲学学会”会刊《Techne》1995年创刊,英国技术哲学刊物《Ends and Means》1996年创刊,它们都发表了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中国技术哲学学会1985年成立,旨在鼓励、支持和推动技术的哲学思考,并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此外,有关技术哲学的网站和新闻条目亦逐渐增多。
    在此期间,创新经济学发展迅猛。Solow(1956继承达尔 文生物进化论、熊彼特创新理论以及西蒙组织行为理论,创造性地引入“组织记忆”(organizational memory)的观点,开拓了一个具有变革意义的分析经济增长的理论视角;Lundvall(1992)[22]和Nelson(1993)[23]综合创新的各类要素,以更加整体的角度研究了国家创新系统,并强调了不同参与者之间的互动以及影响这种互动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因素;Freeman和Soete(1997)[24]合著《工业创新经济学》(第三版),补充了创新的宏观经济学部分,增加了国家创新系统、项目评估与创新等重要内容。
    20世纪60年代初,创新管理学开始诞生。Burns和Stalker(1961)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扩散机制,提出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扩散过程的管理方法。
    2.3 繁荣期(21世纪初~今):创新管理学空前发展
    21世纪初,创新管理学空前发展,形成了众多创新管理理论和分析框架,如创新分类(OECD 2005)一书(欧洲技术与创新管理类最权威书籍之一,前三版已被我国学者译成中文)。在第四版中,作者将创新过程描述成一个“SSIC简化模型”(Search,Select,Implement,Capture)。
    2001-2010年间,中国的创新研究快速发展,涌现了一大批优秀成果。王缉慈(2001)[52]《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一书,在国内第一次系统分析了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问题,对区域发展的含义、地方企业网络、区域创新环境、多样化的区域发展路径等进行了探索;许庆瑞(2006)[53]融合生态理论、人本理论、协同理论,提出“全面创新管理”的原创性创新管理新范式;陈劲(2008)[54]在《复杂产品系统创新管理》中,针对企业在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战略、组织与资源管理问题,构建了复杂产品系统创新模型;吴贵生(2009)[55]再版《技术创新管理》,提出了由技术创新基本理论、决策、实施和要素组成的新框架,建立了更趋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除此以外,学者们还在一些特定的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如区域创新系统(胡志坚,苏靖1999[56];尚勇,朱传柏2000[57];黄鲁成2000[58])、产业创新系统(张治河2003[59],2006[60])、企业持续创新(向刚2006[61])、企业创新网络(王大洲2006[62];池仁勇2009[63])、产品创新(胡树华1999[64],2008[65],2010[66])、自主创新(路风2004[67],2006[68])、技术转移与技术交易(谢富纪2006[69])、高技术创业管理(姜彦福2003[70],2005[71];高建2008[72])、高技术产业化(蔡莉2000[73],2006[74],2008[75])、科技发展战略(柳卸林2006[76],2008[77])、发展和改革政策(穆荣平2007[78])等。
    尤其引人瞩目的是,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至2020将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会同中国科学院联合开展“2011-2020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指出学科是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学科的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重点突破与跨越、推动科学技术进步与创新的重要保障。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综上表明,创新研究正呈现出由创新经济学、创新管理学、创新哲学相互集成并形成创新学的趋势(图1),并给我们以如下启示:(1)国际创新理论的发展趋势与国内创新实践的迫切需求,构成了创新学产生的基础和动力,这一点从《牛津创新手册》(Fagerberg,Mowery and Nelson 2005)、《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2011-2020年我国学科发展战略研究”中均能得到最生动的体现;(2)创新学体系的构建需要不同学科的支撑与融合,仅从一个特定的社会科学或人文学科进行研究,会阻碍不同学科领域研究者的有效交流与探讨,导致创新研究在基本概念方面的模糊不清,影响对创新现象更为全面的理解。
    
    图1 创新学的历史演化脉络
    Figure 1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ary skeleton of innovation studies
    注:______表示创新经济学相关成果,_ _ _ _表示创新管理学相关成果,__..__表示创新哲学相关成果;因篇幅所限,本图仅梳理了具有代表意义的部分成果。
    3 创新学体系构建
    创新学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学科研究现状、研究动态、发展方向以及科学前沿,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学科发展规律、基础研究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孙家广2009)[79]。从当前的发展态势看,创新学是一个由创新经济学、创新管理学、创新哲学等主 干学科和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等基础学科以及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工程学、统计学、系统论、生物学、心理学、艺术学等支撑学科所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学科群体系(图2)。简而言之,创新学是一门研究创新现象、揭示创新规律、发展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实践的科学,其主要服务于企业管理、经济发展、人才培养和国家战略。创新经济学主要研究创新的资源配置及经济效果问题,创新管理学主要关注创新过程管理问题,创新哲学主要研究创新实践的普遍性问题。
    3.1 创新经济学及其发展趋势
    创新经济学融合产业组织理论、区域经济学和企业理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它与社会学、哲学、管理学、生物学甚至历史学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创新经济学持续发展的灵感源泉(安东内利2006)[80]。创新经济学主要研究新技术的动态变化,并集中考察企业层面上创新引入的决定因素以及这种引入所产生的影响。
    安东内利(2006)[81]认为,创新经济学将技术变革视为市场上异质的经济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内生性结果,并假设企业是多样性的,在产品和要素市场上企业是异质的,异质的经济主体能够改变他们生产的产品和生产函数,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学者们日益关注技术知识积累的经济特征和新技术的生产与采用,并研究了技术变革得以产生、实施和扩散的经济系统的制度特征。创新经济学使人们有可能对技术变革的决定因素、市场竞争的作用以及评估经济系统创新能力时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更为深入的理解。
    瞻望未来发展趋势,创新经济学将在以下领域形成光明前景:创新经济学理论的演化、内容、特点及发展趋势,包括创新与经济增长、创新与追赶、创新与就业、创新与竞争力、金融与创新、创新扩散、创新全球化等。
    3.2 创新管理学及其发展趋势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主旋律,并由此衍生了一系列热点和焦点问题:企业为什么要创新?什么力量驱动创新?什么因素阻碍创新?企业的内部运作和促进创新的机制是什么?在创新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知识的本质是什么?知识怎样积累?知识怎样在创新参与者之间流动?创新过程怎样在企业、产业、地区或国家层次上发展并最终形成竞争力?这些问题,不仅是我国政界、学界、业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国外政界、学界、业界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然而,只有充分运用创新管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回答上述问题。
    陈劲和郑刚(2009)[82]认为,创新需要“纵横论”,横向是创意、研发、制造、销售;纵向管理需要战略、组织、资源、制度(文化)的系统协同。吴贵生和王毅(2009)[83]提出了由技术创新基本理论、决策、实施和要素组成的创新管理框架。Tidd和Bessant(2009)[84]将创新过程描述成一个“SSIC简化模型”,涉及创新型组织、创新战略、创新搜寻、创新选择、创新实施、创新获取等系列活动。陈悦和宋刚等(2011)[85]通过分析中国创新管理研究的知识结构,明确了中国创新管理研究的七大突显主题: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创新体系、组织创新、市场创新、自主创新和教育创新。
    创新管理学关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创新调查与测度。200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与欧盟统计署(Eurostat)联合开发《奥斯陆手册》(Oslo Manual,3[rd]edition)[86]。《奥斯陆手册》是OECD向成员国推荐的测度科技与创新活动、收集和解释创新数据的指南,为运用国际可比的方式收集和解释创新数据提供了准则。我国学者曾参照前两版内容进行了相关的创新调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第三版《奥斯陆手册》无论是从内涵还是从外延上,都对前两版手册做出了重大改进,更具有实用性,并将对我国当前创新调查的开展和实施产生重要影响(张治河,赵刚,谢忠泉2007)[87]。
    总而言之,创新管理学主要研究创新管理学的基本规律及发展趋势,包括创新型组织、创新战略、创新源、创新网络、创新系统(知识/技术/产品/企业/产业/区域/国家/跨国创新系统)、技术创新审计、创意开发方法、服务创新管理、技术创业管理、科技创新政策、创新调查与测度等。
    3.3 创新哲学及其发展趋势
    能否和是否必要从哲学角度研究技术创新,关键看技术创新中是否真有令人感兴趣的哲学问题(夏保华,陈昌曙2001)[88]。技术创新哲学的兴起和发展,本质上反映着技术创新对哲学发展的影响;我们不能指望从最普遍的哲学或“元哲学”的发展中派生出技术创新哲学,而是要从技术创新研究和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出技术创新哲学(李兆友2003)[89]。技术哲学研究要融入哲学主流和切近社会现实,就必须定位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自然改造论;在这样的定位下,技术创新哲学研究又成为了整个技术哲学研究的关键内容……它不再仅仅属于“技术哲学的应用研究”或“技术方法论研究”领域,而是属于整个技术哲学研究的基础(夏保华2004)[90]。从哲学的视角研究技术创新,就是要对各有差异的技术创新实践中遇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哲理性的思考,从中揭示技术创新的本质规定和基本特征,探讨影响和制约技术创新活动的根本因素,研究促进技术创新的能力与动力机制,以便为技术创新实践及其理论研究提供方法论指导(李兆友2006)[91]。
    围绕上述问题,创新哲学可在以下领域开展专题研究:创新哲学理论的演化、内容、特点及发展趋势,包括创新哲学的界定、创新的本质与特征、创新的主体与客体、创新的条件性、创新的历史性、创新的价值观等。
    
    图2 创新学体系
    Figure2 The systematic discipline structure of innovation studies
    4 结论
    “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在创新研究的百年历史之中,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对创新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并产生了与之相应的学术群体、学术机构、学术项目、学术会议和学术期刊。创新是一个多层面的现象,单靠一个学科无法解决创新研究涉及的所有方面,要想对创新做全面研究,必须具备多学科视角。
    经过初步论证,本文认为创新学是一门研究创新现象、揭示创新规律、发展创新理论、指导创新实践的科学。它由创新经济学、创新管理学、创新哲学等主干学科和经济学、管理学、哲学等基础学科以及社会学、地理学、历史学、工程学、统计学、系统论、生物学、心理学、艺术学等支撑学科所构成的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学科群体系。创新学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国际创新研究“盲人摸象”和国内创新实践相关理论的迫切需求。
    论文撰写期间,杨威、张玉宽、徐大华、江珊、龚琴等做了大量辅助性研究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gongyejingji/24760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