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 > 贸易经济与环境历史的相关研究

贸易经济与环境历史的相关研究

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国际贸易


  中国加人世界贸易组织是十分关键的一步,我国可以利用扩大进出口贸易发展国民经济,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大好机遇。然而贸易经济对生态环境的相关影响,我们在认识上却还不够深刻,在实践中有很大盲目性。观察世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都经历了以牺牲自己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为代价的。针对这个问题,本文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一、贸易经济与环境的历史演进

 

  ()第一阶段:发展=经济增长。

 

  从原始社会末期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产业急速发展时期(即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从贸易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上来看,这一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前发展时期:一万年以前。这一时期是农业、畜牧业出现以前的漫长岁月,人类主要是本能地利用环境采集和捕食人类所必须的生活物质,并以生理代谢过程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原始群居的人类经济水平融于天然食物链之中。那时没有剩余产品,没有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也就不存在贸易。

 

  2.农业革命时期:即1万年至18世纪初。从环境方面讲,农业和畜牧业的出现,是人类由简单地利用环境进入自觉改造环境的时代。这种改造主要是进一步向大自然索取,农牧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天然生态性,即农牧业产品一般都具有可再生性,农牧业的排泄物又具有被农牧业自身消化吸收的天性,故容易实现生产——生态之间的循环。虽然由于简单的生产工具和自给型经济也对局部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破坏,但从全局来看,人与自然、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基本上还是协调的。从贸易方面讲,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个别地区有了部落之间的物物交换。到1415世纪,在西欧出现了萌芽状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协调的区域性贸易与环境复合系统。

 

  3.工业化时代:18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经济发展把一个受战争创伤的世界在短短的20-30年时间里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发达的电子时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从贸易方面讲,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英国及其他欧洲先进国家和美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形成了一种同机器大工业中心相适应的国际分工体系,它转化巨大的世界范围的社会生产力,把世界联结成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世界市场。世界市场的形成,大大促进了国际交换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基本协调的国际范围的贸易与环境体系。从环境方面讲,工业化时代对环境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第一,大量矿藏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地圈与大气圈之间产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强烈流动;第二,几十万种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水圈与气圈;第三,工业生产大量物质的消耗,产生大量废物进入环境,铁路、公路的修建,大量破坏农田和山林,打破了上亿年来地球表面的生态平衡。人们既没有把贸易看作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没有把环境问题纳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涵之中,这一阶段的公式可认为是:发展=经济增长。

 

  ()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发展+工业污染控制。

 

  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在经济增长、城市化和人口激增的巨大压力下,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开始深化。从贸易方面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国际贸易取得了巨大发展。在世界贸易中,制成品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出现了大量新产品;有形商品贸易与无形商品贸易密切结合;各国的对内对外贸易都得到了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贸易成为各类国家对外关系的重要基础和纽带,成为人类社会经济增长的一种重要动力和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人类一方面在创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人类社会的发展追求的不仅是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合理,并且要解决由于发展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60年代末以来,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一些国家相继成立了中央政府级环保机构,以工业污染控制为中心的环境管理活动也列为一些政府的日程。我国的环境保护就是从工业污染控制起步的。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我国一些城市和地方成立了三废办公室,开始进行工业污染源的调査和治理。当时人们的认识是如果工业污染问题控制住了,环境问题就解决了,没有把污染与生态紧密联系起来,也没有把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更没有考虑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因此还不能称其为完整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一直到1972年,联合国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认识才升华到新的阶段。

 

  ()第三阶段从1972年至1992年:发展=贸易经济+环境保护。

 

  70年代开始发展的观念中开始强调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的作用,把发展的概念逐步由经济推向社会深层次,把环境问题由工业污染控制推向全方位的环境保护。

 

  世界范围环境与贸易发展的不协调。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面临的多方面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并且提示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环境宣言中明确指出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对水、空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

 

  二战后,许多国家纷纷致力于经济建设,普遍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巨大增长,但同时,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导致一系列严重的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产生,比如酸雨现象、空气污染、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有害危险废物的排放等等。80年代以来全球发生了多起重大环境灾难,诸如,1984年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的毒气泄漏事件;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损失和环境污染;埃塞俄比亚由于环境恶化造成饥荒,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的悲剧,不断激发人们对资源、环境和自身的健康状况的关注,促进人们环境意识的迅速觉醒和提高。国外许多国家的政府和政党将环境保护引为自己的基本政策。

 

  ()第四阶段:环境与贸易交织发展,环境和贸易成为发展的自身要素之一。

 

  1992年,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标志,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转变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正确处理好环境与贸易的关系,而不能把环境与贸易分离,把贸易造成的污染留给环境保护部门去解决。世界各国悟出了一个共同理念,贸易经济的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传统发展模式的缺陷:把环境保护放在传统发展模式的修补位置上,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这是不能解决环境问题的。片面理解出口创汇功能,单方面追求出口规模、速度,只能导致贸易经济与环境保护的恶性循环,即为创汇出口量增加生产增加-出口价格下跌出口与生产出现贫困增长-出口、生产失控和生态环境恶化。

 

  二、贸易经济与生态环境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当代国际市场运行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方面,世界各地出现的贸易自由化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良影响;另一方面,以环境保护为借口的限制贸易的措施也扭曲了贸易的正常发展。这两种不良倾向都是不利于正常的世界贸易和全球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国内外大量事例说明了这个问题。

 

  国外调査显示,贸易影响了环境。自1975年以来,因改建鱼池(即因水产养殖,向旅游宾馆和饭店供鱼)等,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南部贝诺阿湾的红树林已损失53%,致使近海渔业衰退[1]。美国6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科技、人口的发展,大片森林的消失,河流的污染发黑,土地的退化、大气臭氧层的破坏,酸雨、温室效应,经济无限增长带来相对资源枯竭。环境对贸易亦有影响,美国加州政府规定到1994年注册生产的汽车有2%应是无害排放的。汽车贸易制造、销售企业因此不得不考虑生态设计即排污标准问题[2]1999年美国试制混合型环保汽车成功,并已进人国际市场。

 

  国内调査显示,贸易影响了环境。我国一些企业盲目开发出口产品,发展高污染产品。许多乡镇企业从事土法炼焦、炼磺等,排放大量三废,致使农业环境恶化,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如2800多公里的河段鱼虾基本绝迹,每年因污染造成鱼虾、贝类大批死亡达20万吨以上,使海捕对虾已非常稀少。我国近海水质污染六年扩大一倍。1994年发生大面积病害,几乎绝收,赖以出口创汇的产品资源遭到破坏。青海省滥采冬虫夏草出口创汇,牧区自然草场遭到破坏。内蒙古13.2亿亩草原已有5.8亿亩沙化退化。其中,10年来因滥挖甘草、乱搂发菜销往广东、香港和东南亚出口创汇,破坏的草原面积达2亿亩以上[4]

 

贸易经济与环境历史的相关研究


  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国内外贸易经济都存在贸易与环境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处理贸易与环境的关系涉及到国家和地区发展的根本利益,域际间都会基于不同的具体实际而提出不同的观点。因此,如何在争取更大贸易自由与防止不断加剧的环境恶化而急需采取的法规和措施之间取得某种平衡,已经成为国际上讨论的热点问题。签订有关环境条约、利用贸易和经济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将环境纳人国际贸易的法规和目标,是当今经济全球化环境保护发展的大趋势。从上图不难看出,在60年代至今的30多年中,国际上关于环境的协定数量飞速增长,在现有的180个环境公W中有30多个含有贸易措施。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资源大国,然而人均资源非常短缺。耕地面积列世界第2位,人均排在世界第67,为世界人均的淡水资源居世界第5位,人均排第88,是世界人均的世界森林覆盖率为27%,我国仅为14%,人均林、草地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g和随着经济全球化对外贸易的发展,以贸易为重要动力的经济增长日益迅速,环境与贸易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决策越来越重要的问题。我国于1973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799月,全国人大五届11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9841月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19845月,成立了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然而我国对正确处理贸易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理论研究还不够。

 

  ()环境贸易的相互促进作用。通过调査资料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内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环保事业的发展。表现在:①对外开放也便于我国的环保工作者借鉴国外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并完善了国内的环保法规、政策体系与管理制度。出口增加为进口降低能源及原材料消耗,改进生态环境质量必需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提供了所需的外汇。一些三资企业尤其是一些跨国公司引进和开发了一些先进的环保技术与设备,采取了先进的环境管理办法。环保法规促使一些贸易生产企业注意防治环境污染和技术创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积极开展三废综合利用,实现了创汇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增长。

 

  ()贸易与环境的相互制约作用。我国迅猛增长的贸易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也对生态环境带来一些消极影响。盲目开发出口产品,造成对环境的破坏。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与生态和环境保护有关的野生动植物及矿产资源包括煤炭、石油等的出口,金额达50亿美元占当年出口总额的8.2%,—些农产品及制成品的出口生产也是以生态和环境遭受破坏为代价的。某些中间产品及制成品的出口生产也是以生态和环境遭受破坏为代价的。这些产品的品种,主要集中于化工、船舶、动力机械、电工设备等,1991年这些行业中污染较重的产品的出口额达到200多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36%,其中髙污染的产品,例如农药、染料、化肥、硫磺、焦碳、医药、皮革、纸张、石棉、印染、水泥、烟花、爆竹等出口达785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2.8%进口某些产品及对三资企业的管理不严,导致环保工作失控。一些进口产品,其中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垃圾和带有病虫、传染病菌()的产品严重污染了环境,影响了人民的健康。如目前流行的白薯黑斑病棉花枯萎病森林虫害等就是从国外传人的,现已无法根治。一些国家和地区乘机把高污染、髙能耗的产业转移到我国,通过资本输出,就地设厂,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实现其污染转嫁和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一些国际环保公约严重制约了我国一些产品出口。最典型的是《关于保护臭氧层蒙特利尔议定》,受此影响的出口产品主要是运用制冷剂的电冰箱、空调器、一些清洁用品、烷烯炔化工品及某些有机化工品。

 

  三、协调贸易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思考

 

  当今世界经济,贸易已成为国际社会上资源生产和消费的一种纽带,在满足当地人生活需要的前提下,资源开发成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种捷径,将世界性的资源开发和消耗联系起来。发展中国家过度开发资源,依赖出口资源创汇,使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发达国家则过度消耗资源。

 

  亚洲四小龙的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是值得我们研究借鉴的。该模式以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代替资源密集型产品,走外向型规模经济的发展道路。香港和新加坡都是资源匮乏的地区,但它却大规模开发生产知识密集型产品,形成规模效应。我国贸易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型应该是:由资源型发展模式逐步转变成为技术型发展模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贸易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我国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有了提髙,但环境与贸易的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世界范围内环境与贸易不协调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改善生态环境。我们要提高认识,利用IS014000建立我国现代化企业环境管理制度,使企业采取预防为主的经营方针,处理好贸易与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在探索贸易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新模式的同时,要联系国情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耗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地区经济髙发展再也不能圭外延扩大型和劳动密集型老路,要领先科技进步,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经济,优先发展绿色产业,即生产无污染、无公害、无废物的产品,淘汰消耗大、污染重的产业,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企业要提高产品技术质量,保证国际标准认证体系,推广绿色标志产品。做到这些要有赖于劳动者和消费者的素质提高。我国要把全民宣传和教育贯穿在整个经济发展战略之中。修正我们的国情教育,要告诉我们的后代,我国矿产资源总量土地面积总量排在世界第三位,但人均生产要素却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而且这些紧缺资源又受到严重污染。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5亿至16亿的高峰期,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受到的压力将是巨大的,保护环境是全民的义务,要从家庭做起,人人参与,垃圾要分类收集,回收再制利用。我国要重视经贸法规建设,而且要建立健全与世贸组织(WTO)相适应的法律法规。

 

  第二,要有一个新思路,我国应通过贸易由技术劳动密集型产品代替资源密集型产品,加强生物工程的研究和应用,提髙技术生态效益,来促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我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出口创汇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增加的工业污染造成农业环境日趋恶化。我国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走出一条新的贸易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增长之路,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地利用资源、节约资源能源,树立贸易经济是主导,环境是基础的指导思想,结构为动物、植物、微生物并重的三维结构,产品精加工髙质量出口,建设具有生态理性的乡镇企业。各行各业都要树立以发展为前提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点,一要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即代际均衡发展关系,上代人为后代留下宽松的生存空间;二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与自然互惠互利、相互适应才能永续生存。

 

  第三,有效利用卫生与动植物检疫措施。在国际贸易中,为有效地保护国内生态环境,防范发达国家借贸易的机会把污染产业转嫁于我国。我国在运用关税保护手段的同时,应研究在WTO框架内灰色保护措施,利用具有隐蔽性的非关税保护措施,加大海关商检的力度,如强化进出口海关卫生与检疫法规手段和程序,保护居民、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作为以保护人民安全健康和消费者利益为出发点的商品检验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必备的手段。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guojimaoyi/106958.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