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经济论文 > 其他经济 > 浅谈《太平广记》中佛教故事

浅谈《太平广记》中佛教故事

日期:2023-01-08 阅读量:0 所属栏目:其他经济


  佛教故事是《太平广记》大类篇目中的一个分支,而其中最为出彩的就是形形色色的异僧形象以及因果报应故事。本文欲在整体把握佛教故事概况的基础上,探讨因果报应故事出现的原因,对其中异僧形象的社会历史背景加以分析、阐述,以从中窥探佛教文化的流传和发展,并期望在更深的层次上探讨一下此类佛教故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太平广记》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其中卷八十七到卷一百三十四所记录的都是佛教的故事。其中大部分故事都发生在隋唐时期,从此中可以窥见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地位。

  以卷一百零二至卷一百零八中记录的金刚经报应故事为例。这类故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因尊崇金刚经而得益,一种是因没有遵循金刚经或者佛教的教条而遭罪。得益又可以分为几种,譬如重生、延寿、免于灾祸;遭罪的原因也分为杀生或者不尊重佛典等。书中也有故事将两者结合,通过善恶之人报应不同进行对比。例如赵文信的故事中,和尚因为诵读金刚经而升天,庾信则因写文时“妄引佛经,杂揉俗书,又诽谤佛法”而变龟受苦。赵文信因为看到了二者的不同结局而决定诚心信佛,永断杀生之事。可见,书中记录的不仅仅是单纯的因果报应之事,也有因这些因果报应而得到教化之事。

  探究太平广记中这些报应故事的由来,自然离不开隋唐时期佛教文化的鼎盛。佛家讲究因果报应,故和佛家有关的故事自然离不开这一点。又因为佛教的鼎盛,使得这种因果报应说在社会各阶层中得以广泛传播,这也解释了《太平广记》中所记录的和金刚经有关的故事发生在各个阶层:官员、书生、猎户甚至皇帝。这些故事中共有的部分就是抄写、诵读《金刚经》,可见以《金刚经》为代表的佛经在当时被广泛的阅读传诵。

  而佛教在隋唐得以盛行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不断的将自身的教义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衍发出属于中国的教派。这就使得原本不被人接受的佛教获得了一定的认可。中国传统思想是以“入世”为基本特点,因此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没有解决“出世”的问题.换句话说,对于人在死亡问题上所需要的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中国传统思想没有给出妥善的办法。而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关于解决中国人在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需要的方案,弥补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个方面的缺陷.这样佛教就被中国接受并盛行起来。另外唐朝武后大力推行佛教,也使得人们在思想上甚至行为上遵循佛教的教义。

浅谈《太平广记》中佛教故事

  理解了佛教在隋唐之际的盛行,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有那么多记录的佛教报应故事。《太平广记》中的一个故事曾经说到:“金刚经为最高功德。”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顽强、坚固,能断一切烦恼,《金刚经》属于大乘佛法,重普度众生,可见其在佛教中的地位。正因为它的这种功能,民间多为传诵。故事中的主人公大都可以和《金刚经》有些渊源,或是抄写,或是诵读,或是曾对它不敬,而他们也因自己的行为种下了因果报应的种子,或在死后或在生前得报。

  不排除这些故事之中存在的虚构性,但是这些故事大都向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众生在世时的一切行为都被记录,而佛经可以增益功德减轻罪孽。这种思想伴随着故事的记载得以流传,使得人们更加信奉佛教,以达到宣扬教化的作用。正是因为这些故事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佛教的民间化、平民化。佛家所宣扬的正是普度众生,既是众生,那么佛法的受众是没有限制的。

  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广记》中虽有关于佛教的故事,但是纵观全书,其所占比例并不大,远远少于道教相关内容所占的比重。而且,《太平广记》开始就是关于道教的内容《神仙》,可见,虽然宋朝时期佛教有了继续的发展,但是在文人士大夫心中,佛教仍然是外来教派,道教依旧是中国传统文化。由《太平广记》各卷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编撰者对这两种不同文化的态度:《神仙》和《异僧》。一个“异”字,可见僧人名称的“不正”。再看其内容,《神仙》多为一些修仙之人飞升之事,而《异僧》所记载的大多是僧人奇异的神通和操守。以巫咒术为主的神通和犯戒行为的操守都与佛教精神相悖逆,小说却大肆渲染。虽然这种记录在信仰上张扬了佛教,有助于佛教影响的扩展,同时宣讲了佛教哲学本质,特别是大乘佛教的内在本质,但是这或多或少都记录了一些僧人破戒的行为,一定程度上对佛教也是一种轻视。

  有关佛教的记载中出现这些记录与编撰者以一种中土的眼光来审视异域文化和以一种猎奇的心态进行创作收集故事是有一定关系的。作为中土人的作者在观察佛教时,有意无意地就会从中外文化对比的角度来审视。《太平广记》作为民间传奇小说的辑本,本身在编辑时就注重对新奇性的追求,甚至在创作或记录故事时,会出现故意夸大其辞的现象,以期小说具有更强的可读性和吸引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出现“姑妄说之,姑妄听之”的现象也是有可能的,这类故事出现也不足为怪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记载,佛教的特色性内容才被人们所熟知,并在后世被广泛运用到文学作品中。《太平广记》异僧卷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新的形象群体,异僧们一改僧人的低调形象,他们饮酒食肉、行侠仗义、劫富济贫、甚至具有神通,自然会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的叙述内容使得后世文学中塑造了更加丰满的形象,如《水浒传》中的花和尚鲁智深就很好地继承了异僧这一形象,《聊斋志异》中《丐僧》篇中的丐僧形象同样带有明显的异僧特质。

  《太平广记》为我们提供了四十八卷有阅读、欣赏和研究价值的形象和故事。它们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佛教在我国传播中各个阶段的特征密切相关的,它们也不是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在后世的文学中,这些故事得到了延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昉.太平广记[M].中华书局,1961.

  [2]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05.

  [3]曾礼军,刘伙根.异端与信仰—从《太平广记》“异僧”小说看佛教文化[J].井冈山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1):48-52.

  [4]倪红雨.唐传奇中的胡僧形象[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6):150-152.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ingjilunwen/ydjj/104740.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