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计算机论文 > 计算机应用 > 企业需求与计算机人才培养

企业需求与计算机人才培养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计算机应用


  随着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企业的发展壮大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应用人才。高职院校是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此,企业和高职院校亟需找到企业需求与计算机人才培养之间的契合点,做到无缝对接,使计算机专业学生成为在专业技能、人文素养等各方面都能够符合企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从而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一、引言

 

目前,在就业市场上,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面临着计算机应用型人才难招的困境。一方面,企业需要花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去招聘适合企业自身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作为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职院校,自1999年高职大发展以来,对计算机人才培养非常重视,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数量呈现快速增长,就业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

 

这种略显矛盾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计算机应用技能更新换代速度太快,企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和提高,而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又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没有根据企业不断变化的需求去开展教学,仍然使用着一成不变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这与企业要求有较大的差距。企业发展需求与高职人才培养没有做到有效对接,导致企业抱怨学生素质低,而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抱怨企业要求高。

 

  本文拟就目前企业需求与高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无法实现有效对接的原因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企业需求与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体系重普教、轻职教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大部分优质的生源流人普通高校,进入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不高。同时,学生一旦步入高职院校,很难再进入普通高校学习。这种单向不交叉发展的教育模式使得高职院校的学生低人一等,客观上也影响了企业的招人政策和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看法。

 

  ()企业对自身发展的人才需求定位出现偏差

 

  近年来,企业在引进人才时,片面理解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企业竞争的根本就是人才竞争,大量招聘高层次、高学历人才,把高学历等同于高能力,带着有色眼镜看待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结果往往出现招来的人才不适合企业、被招入的人才学非所用的情况,导致既增加了企业的培训和管理成本,又浪费了国家的人力资源

 

  ()企业过于急功近利

 

  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为了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往往不愿意将大量资金用于新进员工的培训。在引进人才时,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规划,引进人员基本都是应急式的招聘。另外,在招聘时,企业过于注重工作经验,希望新引进的人才能够立即发挥作用,产生经济效益,因此,对应届毕业生特别是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要求过于苛刻。

 

  ()企业对人才需求宣传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从单纯的计算机操作员、程序员扩展到在技术、市场、业务以及流程层面上的多维技术人员。然而,由于企业在自身人才需求方面缺乏广泛宣传的意识,一般仅在招聘工作中才会向社会传达出人才需求信息,导致社会和高职院校对企业需求知之甚少,了解不多。

 

  ()企业与高职院校缺乏深入的合作机制

 

  目前,许多企业都乐于和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开展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人力资源成本,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融入企业文化的平台,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种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一个能够让企业和高职院校达到双赢的培养模式,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企业与学校之间缺乏良性互动互利的运行机制,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学校和企业联系不够紧密,合作不够深入等。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不高

 

  高职院校过分追求全面的技能培养,开设了软件开发、网页制作、图片制作、动画制作等几乎所有的应用课程。时间短、课程多,每门课程浅尝辄止,导致学生对任何专业方向的岗位工作都无法胜任,企业自然不愿招人。同时,由于计算机专业学生群体处于被电脑包围的特有环境中,他们普遍性格内敛、不善言辞,加上缺乏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这就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普遍较低,自我约束、人际关系、心态调节等能力较差,在文化修养、沟通交流、协调合作等方面也没有达到企业的要求。

 

  三、企业需求与高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有效对接的措施和建议

 

  ()企业应加强人才培养的责任感

 

  企业的生存离不开人才,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人才。企业通过培养,使人才得到发展;人才通过努力,使企业不断壮大。企业和人才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不可能脱离彼此而独自生存和发展。所以,企业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必须承担起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给予学生适应社会、提高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的锻炼平台。同时,加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支持力度,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合作,及时准确地让高职院校了解企业人才需求的现状,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核心环节给予支持,努力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社会和企业自身输送人才。

 

  ()企业应制定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人才战略

 

  企业要树立以人为本,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对于企业来讲,技术并不是问题所在,更重要的在于掌握该项技术的人。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务,为此,企业应该制定适合其发展的人才战略。1.明确企业人才战略目标。人才战略目标是人才战略的核心与灵魂,是企业所希望达到的期望值。人才战略目标是企业制定人才规划、战略措施的一个重要依据,是企业人才战略成败的关键所在。

 

  2.制定企业人才规划。企业人才规划是对企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预测。为了能够实现企业人才战略目标,必须制定企业人才规划。合理的人才规划可以保证企业正常发展的人才需求,避免出现应急式的招聘。在制定企业人才规划时,要与企业自身特点和发展相结合,兼顾现实需求和长远战略需求,注重企业人才结构的优化,不能大而空、全而虚。同时,人才规划应注重动态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点,与时俱进,不断完善。

 

  3.制定具体的企业人才战略措施。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重在落实。要引进好的人才,就一定要有科学的选拔人才和吸引人才的措施。同时,在人才培养,特别是新进员工的培养上,要加大投入力度,充分挖掘各层次人才的潜力。

 

  ()企业应提高招聘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

 

  选才的关键是知能善用。招聘作为企业引进人才的重要手段,直接关系到企业是否能够成功招到适合其发展需求的人才。同时,企业的用人标准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导向作用。因此,企业招聘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对企业的发展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观。在招聘工作中,企业应该尽快从重学历、重经验的人力资源观逐步转变为重能力、重职业道德的人力资源观。人才的内涵不应过于教条,而应丰富化。职业忠诚、责任感、创新进取和团队协作等职业道德应该成为企业选人的重要标准。

 QQ截图20160405180425.jpg

  2.制订科学合理的招聘标准和流程。目前,在招聘市场上,诸如年龄35岁以下本科以上或者三年以上工作经验之类的招聘条件比比皆是,企业并没有花大力气去制订出科学合理、能够选出企业所需人才的招聘标准,导致企业招到的人才往往并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甚至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因此,企业应该在招聘流程、人员配置、面试环节设计等方面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避免出现经验取人、以貌取人的情况出现。

 

  ()深化校企联合模式

 

  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下,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职场文化、团队文化等因素无不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专业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的对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行业文化的熏陶,从而逐步提高个人素养,并得到企业的认可。

 

  企业和学校应该从运行机制、管理文化、培养方式等各方面去改进和完善校企联合模式,让计算机专业学生真正融入企业文化,接受行业文化的熏陶,从而使学生逐步具备企业所需要的人文素养和各种专业技能。

 

  1.加强互利共生,建立利益共享机制。在校企联合办学模式下,既有较高人文素养,又有较强专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是双方利益的最大结合点。要自始至终抓住人才培养这个关键,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利益共享机制,协调好育人逐利的平衡点,使学校和企业能够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比如,订单合作培养方式就是一种能够使学校和企业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的很好的合作模式。

 

  2.加强文化建设,建立文化认同机制。企业和学校需要充分理解、尊重和包容对方的文化,努力弱化双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建立一支熟悉双方文化的管理团队,营造出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氛围,从而实现各自文化的相互认同。

 

  3.加强沟通合作,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基础上,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管理机制要努力做到有效衔接。在管理上,多沟通交流,充分听取对方意见,建立一个统一、高效、共同治理的民主管理机制,防止出现违背人才培养规律,粗暴干预对方培养和管理的情况。

 

  4.企业应深入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去。企业对校企联合模式重视不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学校送到企业定岗实习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不太合理,能力不够,很难满足企业要求,对企业帮助不大,甚至可能还是一个负担。因此,企业应该更多地介入到学生的培养中去,积极参加专业课程设置和学习规划制定,更加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学生,让学生所学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能够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这样,企业就会更加重视并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企联合的培养模式中去。

 

  ()推进教育体系改革,优化高职学生素质结构

 

目前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中职、高职以及普通大学在打通学历层次方面已经有了单向发展模式,即中职毕业的中专生,深造2年,可获得大专文凭;通过联合招生、自学考试、专升本考试等方式,高职毕业的大专生,深造2年可获得本科文凭,甚至通过全国统考,可继续深造,攻读硕士、博士,打通了职业教育上升进修的通道。但是,这种教育体系将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进行了等级分类,高职教育相比普通高等教育低人一等,被看成是一种次等教育。

 

在现行教育体系下,读高职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根据教育部《2013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我国普通本科院校1170所,高职(专科)院校1321所。普通高等本科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14261人,而高职(专科)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仅5876人,大部分优质生源流人普通高校,进入高职院校的生源整体素质不高,这严重影响了整个高职学生的多元化发展,也加大了对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难度。为此,急需对我国的教育体系进行改革,改变高职教育目前的劣势地位,让更多的优秀学生乐于选择高职教育,从而优化高职学生的整体素质结构。

 

1.探索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双向发展模式。德国作为一个职业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之一,职业教育体系科学、完备,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德国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只是在人才培养类型上有差异,并没有等级区别。

 

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兴趣爱好、职业发展规划等因素自行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技能型和学术型人才成长链。我们应借鉴德国职业教育的经验,探索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和高职教育双向发展模式。如授予高职学生工士学位,取消高职与普通大学之间的层级差别;从跨专业、跨学校、跨学历类型等各方面进行研究探讨,开通更加便捷、多样的高职院校学生进入普通高校或者普通高校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通道,使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条件、职业规划、学识水平等选择所期望的教育类型。目前我国也正在对这项改革工作进行研究。

 

20143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今后,我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对于整个职业教育,国家要构建新型职教体系,使其作为一种类型化的教育存在。2.整合现有普通高等院校,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力量。因在现有的教育体系下,高职教育被看成是次等教育,所以1999年大学扩招以来,大部分的高职教育将升本作为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很多高职院校晋升为本科院校后,因学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根本无法适应综合大学的办学要求。

 

因此,可以根据我国现有的普通高等院校自身办学特点,对普通大学进行整合,将应用能力强的部分大学重新转为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应用能力强的特点,专心发展应用教育。国家教育部目前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表示现在的改革方向就是将1999年大学扩招后专升本600多所院校重新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本科院校占目前高校总数的比例达50%,改革力度非常大。

 

  通过以上两种措施,逐步改变高职院校的弱势地位,增加高职院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使得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传统本科教育共同发展。学生选择教育方式的重心也不再仅仅是传统本科,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自身特点去选择教育方式。这样,将彻底改变高职院校的整体生源结构,提高高职学生的生源质量,促进高职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形成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园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达到现代企业的要求。

 

  ()优化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提升学生专业技能

 

  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极其广泛,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企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在仅有的3年学习期间,不可能要求学生精通计算机专业各个方向的应用技能,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对专业课程进行科学设置,改变目前的片面求全现状。

 

  1.准确定位专业课程设置。深入调研分析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细化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结合企业的需求,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设计专业课程,强化课程设置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2.动态化设置专业课程体系。计算机专业技术的发展速度之快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企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要求也会随着技术的更新换代而不断发生变化。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具有实用性和前瞻性,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作为高职院校,要时刻关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企业的需求变化,不断调整、更新课程设置,从而能够始终与企业需求形成较好的对接。

 

  ()营造高职院校良好的人文校园氛围,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人文、校史积淀的集中体现,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一旦形成,就会表现出教育、导向、凝聚、愉悦等功能,这种潜移默化的熏陶直接确定了学生的价值取向、道德修养等人文素质。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对于高职院校的其他专业,计算机系因其自身专业和学生群体的独有特点,人文氛围较弱。作为学生所处的一个基本单位,系部的文化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应厘清高职计算机系部文化建设思路,不断深化计算机系部文化内涵建设,改变计算机系人文氛围较弱的现状,努力营造良好的系部人文氛围,优化系部人文环境,对于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在计算机系部人文建设中,应该发挥高职计算机专业自身特点,注入IT行业文化,有针对性地开展软件设计、平面设计、网站开发等个人或团队性比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能力,把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和计算机行业职业能力培养等元素有机融入到各项活动之中,将得到认可的、效果明显的活动作为计算机系部的传统活动继承和发扬,逐步形成富有计算机独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同时,创建计算机学生和IT行业零距离接触的平台,将当今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计算机先进技术和理念融入学生培养和系部文化建设中,形成计算机系独有的人文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文素养,最终实现让计算机专业学生具备企业所要求的较强的沟通交流.自我调节等综合能力。

 

  作者:程海水 徐莉 来源:企业经济 20156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jisuanjiyingyong/241265.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