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计算机论文 > 计算机网络 > 网络语言运用与规范探讨对比影响论文(共8篇)

网络语言运用与规范探讨对比影响论文(共8篇)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计算机网络


 

 第1篇:浅析网络语言的跨文化现象


  前言


  网络掀开了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新视域,网络交际是当代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由于网络的便捷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汇聚在这个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又由于交流语言、交流手段、交流语境的差异性,为了方便交流,一些新的汉语语言表达方式由此产生。本文将主要从汉语普通话、汉语方言和外语的角度阐述网络语言中的跨文化特征,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网络语言与跨文化交际


  网络语言,所谓全新的语言媒介日渐渗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按照社会语言学的术语来说,属于一种社会方言/变体。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不仅包括网络文化中人际交流的语言,还包括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编程专业语言(毛力群,2002);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网络文化中人际交流的语言/信息符号,本文主要关注后者。


  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学科,除研究文化、交际的定义、特征以及相互关系外,还着重研究干扰交际的语言、非语言手段、社会准则、社会组织和价值观念等;其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不同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跨文化交际的适应能力和技能。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包括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和同一主流文化内不同群体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主要是语言交际的过程,那么网络语言的发展和特点必然会对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付林林,2008)。


  二、网络语言的跨文化特征


  网络语言的跨文化特征主要体现在汉语普通话、方言和外语的相互结合来表达意义方面,其中有的促进了跨文化交流,有的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冲击。


  (一)方言特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语中涉及到的方言的数量不计其数,由于网络交流的广泛性,某些方言如闽南话、四川话等由于发音有趣新奇而受到万千网友的追捧,进入网络语言系统。


  具体来说,语音和词汇方面,由于某些方言中“h”与“f”,“n”与“l”等的发音混淆不清,因此词汇“否定”变为“吼定”,“南京”变为“蓝京”。港台等地的方言有合音和反切现象,合音指的是两个音节词汇由于快读而拼合成一个音节,而这个音节代表原来的两个音节的意义者,如“知道”合音为“造”;反切指的是当声母为zh、ch、sh、r、z、c、s,韵母为i的音节,在与零声母字组词快速连读时,就会出现合为一字的现象,如“丑”反切成“吃藕”,这其中也蕴含委婉意义。语法方面,粤方言中有一种倒置的语法结构影响着语言的标准结构,如“宾语+谓语”(饭吃好了),“副词+宾语”“别说话先”。


  方言特点与普通话的结合使得网络语言更加丰富有趣,也促进了各方言使用者之间的语言和文化交流,加深了相互间的感情。


  (二)外语特征


  网络语言中的外语特征主要表现在对英语的应用,但日语、法语、泰语中的日常用语在网络语言中也拥有一席之地,如对日语“我回来啦”(ただいま)的音译为“他大姨妈”。


  语音方面,汉语中把英语独有的语音吸收进来,如汉语中没有“th”,故而把/?/吸收进来(康忠德,2011)。词汇方面,主要有首字母缩略。如:GF指女朋友。语法方面,网络语言中应用最多的一类是进行时的改用,构成“×ing”表达形式,表示“×”进行中,“×”的词性主要涉及形容词和动词。如:“不开心ing”表示正处于不开心的情绪当中。


  网络语言中很大一部分都和英语相结合,可能会导致网络文化帝国主义,影响跨文化交际中语言与文化的平等和平衡发展(李婷,2006)。


  (三)综合特征


  所谓综合特征指的是对汉语普通话、外语和方言之间的关系做进一步处理或在交流中几者共存的现象。


  将汉语普通话、英语、方言等多类语音混合使用以及相互代用的的现象有很多,例如数字谐音代替外语:比如88(byebye);谐音与常态组合:I服了U(我服了你);方言与外语组合:Whatareyou弄啥嘞?


  网络语言中很多交流的语言都是汉语普通话、外语和方言的双重处理体,如“你真是史努比的弟弟”是对“你真是stupid”的再次处理。


  此外,表情符号几乎通用于所有语言使用者,包括标点组成的表情如“^_^”表示“微笑”,聊天软件里系统的表情如“”表示“好的”。


  由于这些跨文化特征的出现,网民更加自由地投入网络交流中,交流时使用的汉语句子中经常夹杂着方言和其他外国语言,这表现出对其他民族的包容性与热情。但这些语言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了交流的障碍,如对于上面提到的双重处理,无论英语使用者还是汉语使用者,若没有对跨文化特征的了解,就会阻碍跨文化交流。


  三、成因分析


  网络语言的语言变异的原因大致为内因和外因,前者是语言本身发展的需要,外因是国际间的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因为语言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所以语言的产生与变异必然受社会经济、文化与科技发展的影响(曾利娟,2007)。


  四、结语


  汉语普通话、方言、外语和符号并用的跨文化网络词汇的出现预告一个新时代的语言变革(李进喜,2008)。在应用跨文化语言时,使用者要充分了解其反映的心理和文化特征,促进其向有益的方向发展,降低网络文化帝国主义的可能性,以促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机会的平等。


  作者:吕梦君

  第2篇:浅析网络语言在广告传播中的运用与规范


  一、何为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专指互联网环境下,网民之间交流使用的一种语言符号系统,即人们在互联网上进行情感沟通、信息交流或信息处理的交际语言符号。


  二、在广告传播中构成重要影响的网络语言是哪一种


  有分析指出,网络语言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二是与网络有关的特别用语;三是网民在聊天或是BBS上的常用语,也就是“口头语”。在广告传播中构成重要影响的是第三种。


  三、网络语言的特点


  (1)简介表达的需要是网络语言诞生的动机。


  (2)虚拟网络是网络语言诞生的土壤。


  (3)自由随性是网络语言自带基因。


  四、网络语言环境的现状


  (一)快节奏传播给广告人带来的高压


  互联网环境下,尤其是新媒体的出现,一个基层广告人经营的传播平台需要每天更新品牌的文字信息、图片信息或者视频信息。撰稿时广告人一边忧心文字是不是够吸引人,又要坚持和产品与品牌的联系,每天都在文字的炼狱中煎熬。这种快节奏传播的高压之下,很难达到传统媒体广告人对文案的写作水准,字字推敲,一个文案的产生也许只需要几個小时甚至几十分钟。优秀的广告文案是一种大投入,小产出的模式,网络传播环境下,自产的优秀广告文案太少,所以网络语言成了文案人员的一根救命稻草,以求得短暂的关注与浏览量。话题营销意味着高投入,高风险的产出,于是没有条件“创造”的人,就只能制造与跟随已有的话题了。这就是为什么当下无论是营销还是广告,都充斥着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信息爆炸让广告人以网络语言博眼球


  信息爆炸的时代,吸引消费者注意逼迫广告人使尽浑身解数,合理的运用网络语言不仅能紧跟时代的步伐,使得广告富有生命力和与时俱进的特点,还能加强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关注度,上升产品的知名度。


  在应用中需要注意的是,广告人不能为了流行而乱跟风,不要被流行所束缚,文字应该是服务于广告的,是广告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通过网络流行语的使用将产品宣传具有流行元素,从而调动目标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将自身的广告传播、广告产品变为网络语言,使网络语言和广告传播保持一种良性循环,从而事半功倍。


  (三)新元素的注入推动网络语言迅猛发展


  现在的社会生活更新的速度飞快,人们在面对新鲜元素的注入时肯定都怀着强烈的表达欲望来表明自己的立场。网络语言的传播速度如此之快,基本都归功于微博、微信等众多传播平台的“煽风点火”。如果广告人能够合理地应用网络语言,会使它在广告传播中更具传播价值和发展空间。存在即是合理,也许不是所有的广告都适合用网络语言作为广告文案,也不是所有的网络语言都能作为广告词,但是只要广告人正确的把握网络语言的使用规律,就一定能发挥网络语言的最大效用。


  五、网络语言在广告传播中的运用与规范


  (一)不要视网络语言如洪水猛兽,存在即合理


  不同于汉语语言语法运用的严谨,网络语言诞生在宽容开放的虚拟网络世界,无拘无束,随性自然。它的语法、风格都不可以现有语言规范来考量。存在即合理,对于这种语言形式,我们应该尽量持积极宽容的态度。另外,任何语言都是在实践中发展、成熟的。真正充满活力的网络语言是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社会的公认程度越高就越有生命力。


  (二)网络语言的选择和使用必须符合广告对象的定位


  网络语言具有—定的族群性,使用范围受知识结构、性别、年龄、职业、和地区等的影响,所以使用网络语言做广告时必须考虑其适用范围,考虑广告本身的定位。如果你将“凡客体”的广告运用在受众为大叔大妈的产品上,那肯定起不到很好的宣传效果,这边是针对性。张冠李戴,或者遍地撒网的这种海淘型的宣传模式,不过是花费了宣传费用,却起不到预想中的效果。


  (三)广告传播中的网络语言必须符合企业形象和品牌文化


  在网络语言广告运用的实践过程中,必须考虑网络语言的多变性和品牌长久性的矛盾。品牌是产品和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累积的印象,它的最终形成在于消费者对它的透彻认知。网络语言作为网络文化的表现,具有大众文化消费性、快餐化、娱乐化等诸多特点,这与很多品牌所追求的高端精英文化理念是相悖的。品牌的成长一定是存在风险的,如果由于品牌理念盲目的倾向于大众文化而致使品牌形象在大众印象中的模糊和品牌文化的低俗,从而导致忠实顾客的流失,那么对于企业则是巨大的损失。


  六、结语


  必须承认的是,当下的互联网环境中确实存在很多新课题。网络语言如何在广告传播中运用和规范就是其中之一。那些品位低下、胡编乱造、生搬硬套的网络语言乱象的确存在,但应看到它也有着传统语言所不具备的富有个性、生动风趣、形象幽默等特点。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是多元存在的构成,作为虚拟世界的网络也是如此;生活在世界中的人要能雅俗共赏,畅游在网络中的人也需要如此。相信随着相关网络法规的不断完善,网络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相信通过全社会共同的引导和规范,网络语言必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和活力,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而带来不可思议和令人震惊的语言新变革。


  作者:董旭

  第3篇:中等技校语文教学中的网络语言应用探究


  网络和手机的普及,使学生使用的语言远不是纯粹教学引导下使用的传统语言,诸如“酱紫”、“偶”、“蛇精病”,“我也是醉了”、“你造吗”随时可闻,这些词汇和句子正在取代规范的表达成为中等技校学生的日常交流用语,这是一种潮流,更是一种叛逆。如果网络语言应用于教学中,就像是一把双刃剑,一面更加冲击传统的语言规范,一方面也确实存在着益处。中等技校语文教师,该如何恰当地在教学中使用网络语言,这是一门精深课题。


  一、网络语言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价值


  (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中等技校的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不大,尤其是如果教师的语言应用死板,学生更是兴致缺失。网络语言具有简洁幽默的特征,形象地表达思想,符合学生张扬个性和猎奇的需求,如果能够恰当使用网络语言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有显著提高。比如,当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睡觉或者做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儿时,教师可以引用网络语言“时间都去哪儿了”并且匹配以夸张的动作表演,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回到课堂上,并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


  (二)强化教学内容的形象性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巧妙应用网络语言,不仅能缩小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代沟,让学生眼中的教师鲜活起来,也能够强化教学内容的形象性,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与理解。比如,在教学《掌握演讲的基本方法》时,讲到马云的《爱迪生欺骗了世界》,教师可以使用网络语“B2B”讲马云创办阿里巴巴网站,开拓电子商务应用。于是,学生对简洁眀了的网络语言,专业术语,会形成一个鲜明的印象,能很好地把握演讲语言的典雅规范和通俗易懂的特点。


  二、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负面影响


  然而另一方面,如果强化了学生的网络语言应用,会对传统的语言规范形成强烈冲击,导致语言应用的失败,粗词劣语泛滥。


  (一)不利于学生认知语文的规范性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课文学习,让学生能够典雅地应用语言,培养正确的审美能力以及对中文的热爱情感。实现学生应用语言的恰如其分,学生就必须对语言规范形成具体的认知,否则是缘木求鱼。然而,网络语言具有较强的随意性,无论读音、组词还是语法,都形成不了规范性。在读音方面,声韵调混合,打破了读音的规范性,比如把非常读作灰、把美国读成米国等;在组词方面,滥造词,替代原来的规范词汇,比如,用虾米代替什么,用木油代替没有等;在语法方面,混用汉语和英文,打破了语言的独一性,比如你out了、走先886等。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让学生明白网络语言的局限性,语文教学的目的则不能顺利实现。


  (二)有碍于学生提升语言技能


  网络语言相对于传统语言来说,通俗简洁,无論读书阅读,还是说写,网络语言都直白很多,传统语言则较为含蓄。于是,学生便会乐于沉浸在浅中,减少与枯燥的接触。长此以往,学生说话或行文没有任何美感和逻辑不说,甚至于在语义上都有些表达不清,语言传递信息的功能大大弱化,学生通过语文课程提升自己的语言技能成为空谈。此外,长期沉浸在网络语言中,学生对世界的认知方式会简化,甚至绕过思维的环节,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以及价值观的形成。由此,教师需要对自己应用网络语言加以限制。


  (三)负面作用于学生的审美能力


  经过调查,目前中等技校的学生多喜欢阅读由网络语言写成的文学作品,一方面是贴近生活,一方面是崇尚新奇。然而,网络文学毕竟有着自身的局限性,写作网络文学的作家,多年轻而缺少阅历,因此写出的作品也不会有精神的思想内蕴,缺少民族文化与精神气,形式上多是一些套路,内容上则多玄幻,并且,传统语言文学作品中具有的音乐美等也被弃置一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对网络文学作品的局限性予以指正,学生的审美能力便会趋于恶化。


  三、语文教师教学相关策略


  (一)形成正确的网络语言使用观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使用网络语言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但也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语言使用观。在使用网络语言进行表达时,需要采用文明用语,减少粗俗鄙陋。很多中等技校的学生以为,在虚拟的世界中,不需要遵循一些用语规范,因为自身的庸俗不会被看见,其实不然,虚拟世界也喜欢文明有礼的人,尤其是如果成习惯,学生可能把网络世界用语带进真实生活中,这会强化自身的不堪。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规范使用网络语言。


  (二)正确处理网络流行语


  教师需要以从容的心态面对网络流行语的广泛性:一方面,把网络流行语中的不规范之处作为案例呈现给学生,比如错别字和语病,让学生进行自我修正,对网络语言的规范性形成一个认知,然后促进规范语言的应用;另一方面,对于一些在规范框架之内的有创造性的网络流行语,例如杯具、北京瘫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接受,然后应用在日常交际中,强化交际的趣味性。


  学生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激发想象、开发创造潜能,发展个性。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提高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了学生的职场口才水平,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作者:高小琼

  第4篇:试析网络语言出现的原因


  电脑网络作为新的媒体,影响了人们许多方面的生活,也影响了人们的语言生活。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电脑的普及,网络的进一步平民化,中国网民人数的增加,作为一种语言变体,网络语言也越来越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传统媒体产生着更大的影响。现阶段人们对网络语言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有从表现形式和生成方式角度进行的研究,如于根元(2001)、何洪峰(2002)从广义上对词汇进行了研究,将其分为五种类型,郑远汉(2002)从狭义角度将其分为七种类型;有从网络语言的含义角度进行的研究,如劲松、麒可(2000)认为,广义的网络语言是与网络时代、e时代出现的与网络和电子技术有关的另类语言,狭义的网络语言是指自称网民、他称网虫的语言;有从网络语言的性质上进行的研究,如邝霞(2000)、刘海燕(2002)认为网络是一种新的特定的社会方言;郑远汉(2002)则认为网络语言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它不同于社会流行语;王钢华(2002)认为网络语言是语言在网络上的变异;有从变体的角度进行研究,如王鸿雁《汉语网络语言变体探析》(2005);有从规范化的角度进行的研究,如安志伟《对网络规范化的几点思考》(晋中学院学报2005);有从新词产生的角度进行研究,如宋兴甫《浅析菜鸟》(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有的从网络语言对其它方面的影响,如《网络语言流行对书面语言的影响》。但这些研究大都是非系统的和相对松散的。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怀特曾经在《文化科学》中指出,“所有的文化都基本依赖符号,尤其是依赖发音清晰的语言而产生并永存”“因此,文化是依靠超体质语境的符号表达出来的事物和事件”。事实证明,语言以最典型的形式在自身中表现了文化活动,是文化的表达符号。而网络语言是语言的一种变体,它是不分国界和民族的。


  网络语言是人们在网络交流中所运用的工具,通常以屏幕文字、音频及视频进行信息的传递和沟通。很多人认为,网络语言通过链接改变了传统知识结构,整合优化了原有的语言习惯,丰富了原有的文化和词语,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交流方式,提高了效率;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网络语言现在还是一种很不成熟的语言,因其在存字数量,输入法,打字速度等的限制,导致了人類许多灵巧的语言方式将逐渐丧失,从而使语言缺乏创造力而变得苍白,幼稚。然而网络语言在人们激烈的争论中凭借其生动的表达内容,新颖的表达方式而迅猛发展,应该说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


  例如新词新语,新词新语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文化,网络中的新词新语也不例外。作为一种语言变体的网络语言,在随着网络日渐风行的同时,也开始从网格中走出来,并走向大众,走向普通人。最流行的应该是随着超级女声而大为传播的PK了。


  我们先看一下PK,PK来源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来源于网络游戏,早期网络游戏不支持组队,通常是单个玩家杀机器人,或者两个玩家之间的单挑。为了将玩家杀机器人区别于玩家杀玩家,故将两个玩家之间的对决称为PK(PersonalKilling),后引申变化为任何比赛中的单对单的对决,即单挑。二是理解为“PlayerKiller”,即“玩家杀手”,是在游戏中杀死其他玩家的胜者,三是动词“PlayerKill”,指玩家杀戮怪物、互相战斗的行为。如果结合《超级女声》这个节目里的实际情况,即两名实力相当的选手一对一大比拼,赢的人晋级,输的人淘汰,PK应该是英文“PlayerKill”的简称。


  PK和DVD、OK、干部、革命一样是一个原形词,即指借用外语词原有的字母词模,以表达其本来意义的一种翻译手法,在语用学里叫做异文。原形词有其积极的意义,其具有规范、经济、塑造和文化功能,主要是可以发展国际间的交流、节省言语功率消耗和激活丰富的文化意味的视觉冲击。PK的流行就在于其具有积极的文化语用价值。


  一、时代性和新潮性


  相比汉语来说,使用PK替代相关的同义词使语言更新潮更时髦更活泼,迎合了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追求时尚的心理,反映了他们求新求美的价值取向。


  二、简洁性和经济性


  现代社会是一个讲速度的社会,年轻人办事讲求方便快捷。一个PK有多个相关的含义,使用起来简单迅捷,不必多加思考,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快节奏,也符合年轻人的需要,所以受到追捧和欢迎。


  三、委婉性和含蓄性


  用PK代替汉语中同义但属贬义色彩的词,语言显得委婉和含蓄。文化是人们一切生活的缩影,是人类社会的存在方式。PK的流行是超级女声风靡的结果,但更是PK本身所蕴含意义和现代人生存的一致性的展示。PK游戏里的生存法则,信奉的是“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是竞争最惨烈的单挑,而现代人也处在这种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生活中,内心里有一种共鸣,生活中人人都可能充当PK者,被PK似乎随时都可能在你我之间上演。可以说“生命不息,PK不止”。同时,它体现了一种顽强的个人生存价值的展示,这种状态是你死我活的单打独斗,是无视他人和社会感受的自我展示。


  如今网络已经普遍,什么样的人物几乎都可以接触到网络。正是这一条件,促成了网络语言的兴起。初步研究发现,目前网络语言基本包括四类:


  语音谐音类,比如“9494”代表“就是就是”,“7456”表示“气死我了”,“酱紫”表示“这样子”;符号象形类,比如“@_@”在网上就代表一个戴眼镜的人;英汉缩略类,比如“cu”表示“seeyou”;诙谐指代类,如“保重”在网上的意思就是“保持体重”,“公司总裁”其实是公司“总在裁员”的意思……随着新的网络语言不断被发明、流行,很多新形式其实非常难以归类,描形摹状,惟妙惟肖。如果你愤怒,你可以选出一个横眉竖目的脸谱发过去,心情好时则可以选择哈哈大笑的卡通形象。还有许多符号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网络语言种类繁多,很难一一列出,其中的意味、酸甜苦辣就得网民们自己去慢慢品了。当你对朋友所说的话或所做的事感到很满意时,一个简单的J(微笑)可以涵盖你所有的心情,同样,一个L比一大堆语言更有说服力,他甚至能让你的朋友看到你生气的表情,而Zzzz……是不是让你似乎听见了对方因疲惫而发出的呼噜声?


  表情达意,自由灵活。最常用的数字语言中的爱情密码:1314520(一生一世我爱你),59420(我就是爱你)等等,只要对方能够明白你的意思,在网上任何表达方式都是合理的。


  言简意赅,快捷便利。你对朋友的言谈举止感到吃惊时,OMG代替了ohmygod,朋友分手,更是简单到了cu(seeyou)的程度。


  扬长避短,栩栩如生。英文e-mail的意思是电子邮件,“伊妹儿”的音译使原本苍白的字面变得生动又美丽,活脱脱一个人见人爱的大美女。同样,如果说对方“你真是一个丑瓜”,就会显得直白,而用“青蛙”“恐龙”是不是更加贴切,形象?网络语言还包括很多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起初主要是网虫们为了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就形成特定语言了。比如说,“BB”的意思就很复杂了,它可能是宝贝、孩子,情人,也可能是和你说分手—BYE—BYE。


  网络语言是时代变迁的记录,更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它彰显了当代年轻人的思维习惯和言语方式,也传达出属于这个时代、年轻人专属的人文精神。语言从本质来讲,是一个阶层或群体与其它群体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网络语言不仅仅是时髦的标签,更是一种身份的认同,年轻一代对网络语言的热衷,标新立异与叛逆的精神跃然纸上,这充分折射出他们渴望被社会关注、理解和认同的迫切心情。网络语言的前卫性,标示了网络族群与传统文化的疏离趋势,网络语言的简约性,暗含着对传统教育方式的反抗,网络语言的直观性,表达出他们对社会批判的率真,网络语言的叛逆性,折射出他们积极融入成人社会的渴望。


  作者简介:郑一晴

  第5篇:建立网络语言档案及语料库的必要性探析


  网络语言是指在网络交流过程中产生的、具有特定含意和一定流行性的词汇、短语及字符组合。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应用,网络语言也更加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并从虚拟世界向现实社会延伸,对汉语规范使用和传统交流方式带来巨大冲击。因此,建立汉语网络语言档案及语料库,对网络语言进行存档、梳理、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1网络语言的基本特征


  网络在充分实现话语权、带来传播新纪元的同时,也将语言的功能发挥到了极致。网络语言在演变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


  实用性:网络语言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实现网络交流的便利快捷,因此,网络语言问世之初就具有强大的实用功能,弥补了汉语在键盘输入上的“先天不足”。如用“BT”表示“变态”,用“88”表示“再见”,都在很大程度上免除了汉字输入效率不高之苦,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表现出超强的实用性和生命力。


  复杂性:网络语言的使用和传播主要依存于网络人群,还有大量的手机用户,海量的使用者导致其来源极其复杂。如提取中文词组首写拼音字母“FB”表示“腐败”,以英语缩写“GF”表示“girlfriend即女朋友”,来源于BBS的表意语汇“潜水、灌水”,来源于谐音演化的组合词汇3Q(与thankyou谐音,表示谢谢你),来源于网络购物的“亲”,来源于网络游戏的“厉害了word哥”,都表明了网络语言的来源复杂、无章可循。


  颠覆性:网络语言具有简约、创新、生动、诙谐的特点,使用者即兴创造、随意发挥,传播者心领神会、推波助澜,他们不但不会考虑汉语言规范,还给语言的规范使用带来了颠覆性冲击。如“喜大普奔”是“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四个成语的缩略用法,“酱紫”是“这样子”的谐音替代,“粉丝”是fans的音译替代,都颠覆了汉语的规范用法,其表达的内涵与字面意思根本不搭界。


  流行性:在新媒体广泛使用的今天,网络热词一旦出现,常常是顷刻间就占领微信朋友圈、横扫微博话题榜,刷屏能力令人瞠目。如2016年,一个失恋的青年无意中录了一段视频放在网上,不料其带有地方口音的内心告白“难受、想哭”,被演绎成“蓝瘦、香菇”,迅速受到网友追捧,各种表情包等衍生内容也随之大量传播,开启了一次网络世界的全民调侃。


  开放性: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因此,网络语言的创造和传播也是开放的,每个人都是一个可以发挥作用的端口,网络语言也成为“时代的镜子”,为我们观察社会变迁和公众心态的走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窗口。同时,开放性也决定了网络语言的良莠混杂,部分网络语言庸俗、低俗、媚俗,如“你妹”“蛋疼”等,应当给予抵制和净化。


  交互性:网络科技与传统媒体的主要不同,在于其具有互动、响应的性质[1]。这也使得网络语言具有两个方面的交互性。一是在网民之间交互,如第一个人用“激动ing”表示“正在激动中”,其他人马上就会跟进、模仿,创造出“伤心ing”“失望ing”等。二是在网上和网下交互,如一位富豪在饭桌上谈创业时说,“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先挣他一个亿”。这现实中的一幕被录成视频传到网上后,“小目标”的说法立刻刷爆了互联网社交平台,这样的交互,模糊了网络与现实的边界。


  2网络语言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


  首先,网络语言为传统汉语注入了新鲜血液。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历史总在淘汰与时代脱节的语言,也必然会起用大量新的词汇和语句。互联网以新生事物的身份,凭借新的技术,深度干预了现实生活,同时也提升了语言的传播空间、扩大了语言的传播范围,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部分网络语言融入传统语言是一种必然。如,娱乐圈爆出“文章出轨姚笛”的消息后,马伊琍在微博上以“恋爱容易,婚姻不易,且行且珍惜”作为回应,其句式在网上和网下迅速流行,被公众套用成“花钱容易,赚钱不易,且花且珍惜”“学习容易,考试不易,且学且珍惜”等。一段时间后,“且行且珍惜”完全融入到大众的生活,成为一句日常用语[2]。这是公众的自然选择。


  其次,网络语言折射出当代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诉求。网络语言源于生活而发于网络,创新性、灵动性非常强,用词、语气不同于书面语,大都较为幽默诙谐,使得人们乐意接受和传播。网络本身具有虚拟、自由、互联等特性,本身就是人们“吐槽”的理想场所,尤其是进入自媒体时代后,公众连接网络更加便捷,操作更加简单,因此,网络成为人们表达意见、宣泄压力的首选通道,网络语言也成为映射社会心态的一面镜子,为文化研究和社会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依据。如2014年网络流行语“你懂的”,源自全国政协发言人回应有关周永康被调查的提问,反映了社会公众对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共同期望。


  最后,网络语言对语言规范和社会心理带来了一定的冲击。网络交际的语境是匿名性的,人们可以无所顾忌地发泄心中的不满和压抑,不必考虑各种社会因素的制约,这也使网络成为不良情绪、低俗用语的载体,诸如TMD(他妈的)、SB(傻逼)等进行人身攻击、污辱的用语屡见不鲜,对社会心理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冲击。网络语言失去了传统媒体编辑、校对人员的“把关”,对语言规范带来了很大伤害。如2017年首个流行语“我可能××了假×”,套用成“我可能喝了假酒”“我可能花了假钱”尚能说通,而演绎成“我可能睡了假觉”“我可能过了假节”,按照汉语规范来讲则根本不通。


  3建立网络语言档案及语料库的现实意义


  现代社会的档案工作作为一项开放的、科学的专门事业,已经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实践,不仅具有查考价值,而且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长远的历史价值。对于已经在人们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正呈现强劲发展势头的网络语言,档案工作应将其纳入视线,有所作为。语料库是存放实际使用中真实出现过的语言材料的数据库,是以电子计算机为载体承载语言知识的基础资源。建立网络语言档案及语料库,对网络语言进行分析和处理,使之成为有用的资源,至少具有以下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为网络语言研究提供材料支撑。我国的网络语言研究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伴随着网络语言的产生而产生,讨论重点从最初的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问题、网络语言的规范问题,不断深入,成果丰硕[3]。今天,网络语言研究的重点已经转向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与网民社会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等更深更高层面。建立网络语言档案及语料库,将为这些有益的研究提供丰富的材料和资讯。


  二是为网络时代留存寶贵的文化记忆。网络语言的发展从最初的“恶搞”或自我表达,已经多方位地渗透到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如网络热词“坑爹”“被就业”“蒜你狠”等,无不与人们所关注的政治、经济、社会热点紧密相联。网络语言与社会文化心理相契合,形成了语言、媒介与传播的互动,反映了当前的文化特征,甚至参与挑战和重构了人的现代意识。留存网络语言,就为记忆和研究网络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提供了依据。


  三是为推进汉语言与网络语言的融合发挥积极作用。网络语言优化了原有语言习惯,丰富了原有词语和句式,提高了交流的效率,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交流方式。尽管其对汉语言的规范使用产生了冲击和压力,但经过正确引导,最终会达到共存共赢的效果。民间语汇补充、进入主流的官方语言,是语言发展的常有现象。作为我国汉语言规范的权威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近年来每次改版都会收纳网络新词,如先后收录了“雷人”“宅”“山寨”“草根”等,这应当视为网络语言为汉语言发展做出的贡献。当然,《现代汉语词典》也拒绝收录“剩男”“剩女”等具有歧义、歧视色彩、庸俗化倾向的网络流行词汇。建立网络语言档案及语料库,将为汉语言吸纳消化那些向上、向善的网络语言提供丰富素材。


  四是为净化网络语言环境发挥正本清源的作用。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和社会文明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据2015年6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公布的《网络低俗语言调查报告》显示,按照原发微博提及量排行,“尼玛”“屌丝”“逗比”“叫兽”等低俗词汇的转发率竟然最高,均超过千万次。这不能不令人正视网络语言的污染问题。部分网民肆无忌惮地使用污言秽语,发泄不良情绪,使得某些网络用语带有粗鄙、暴力倾向[4],聚集了社会戾气,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社会危害性极为突出,应当及时依法治理。建立网络语言档案及语料库,可以对网络语言甄别归类,加以扬弃,正本清源,引导广大网民尤其是青少年自觉抵制污秽语言,自觉使用文明规范用语。


  作者:许卓凡

  第6篇:英汉网络语言模因传播的对比研究


  网络语言这一特殊的语言形式,以其传播力强的特点,广为学者研究及讨论。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实际上就是一种模因。1976年,牛津大学教授Richard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最早提出了“模因”的概念。他将“meme”定义为人类的文化信息单位。基于跨文化环境,本文将模因论作为本文理论基础,以推特及微博为语言环境,比较中英网络语言。从何自然(2005)对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两种方式,以及五种子类型。


  一、网络语言模因子类型探析


  (一)内容相同形式各异——模因基因型


  表达同一信息的模因在传播过程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其内容却始终同一。Blackmore(1999)在分析模因进化时指出,这类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被称为基因型。


  1.相同信息直接传递


  在某些语境中,语言模因会在完全不改变形式及内容的情况下直接复制及传播(吴俊凝,2013),包括各种引文、转述,以及日常交谈引用的名言、警句等。电影《少林足球》中,有一句台词“做人如果没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啊?”,后被微博网友用来调侃国足:“不要小看国足,做人如果没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微博上,由于热门话题的升温,常常有模因也爆红网络,如,“你咋不上天呢”、“来啊,互相伤害啊”。美国街头文化中,“fam”作为新生词,被用作"family"的单数形式,相比“squad”一词多指一群朋友,“fam”则指向一个个体,它会出现在如“What’supfam"等句中。


  2.相同信息异形传递


  该模因尽管在复制过程中形式上有所变异,与原始形式有所差别,但这些变化并不影响原始信息和模因的含义。如:“拜拜了”和“就是就是”会以“886”,“9494”代替;在微博上,“蓝瘦香菇”,“笔芯”及“猴赛雷”传播很广泛。在英语语境中,同样,“luvu”会被用来指代“loveyou”。


  (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模因表现型传播


  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Dawkins,1982)可以将复制、传播模因过程的行为表现看作是模因的表现型。这种类型的模因采用同一表现形式,但分别按需要表达不同的内容。人们在复制这些模因的过程中只保留其形式,而换以各种新的内容反复传播。


  1.同音异义横向嫁接


  这类模因在保留原来结构的情况下,以同音异义的方式横向嫁接,最終意义及信息会因此改变。如“杯具”一词原义为盛水的器具,后因与“悲剧”谐音,成为网络流行语:中国就像一个大茶几,茶几上放着13亿杯具。推特上,有人称流行歌手JustinBieber为“JustinBeaver”,以此来讽刺其发型像河狸。


  2.同形联想嫁接


  这种模因的语言形式在传播过程中不发生变化,但由于不同场合,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联想。如在某洗发水广告中,成龙在形容用过该洗发水的发质弹性强时,说:“Duang的一下”。随后,“Duang”便被在互联网上用来形容有弹性的声音,或形容好玩的事物。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游泳选手傅园慧接受CCTV采访,被问起是否保存了实力时,她说道:“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意为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而在网络传播的不同语境下,微博网民将这一意义拓展,如意为“推动企业的力量”。


  3.同构异义横向嫁接


  该模因在传播时结构和形式都不变,但模因中的某些部分会被其他内容取代。例如,在微博上,网民称喜欢文化艺术的青年为“文艺青年”,即文青。随后,“X青”这种用法便被用来形容有着特殊爱好或特征的年轻人,如,喜欢摇滚音乐的被称为“滚青”,而没有太多特点的被称为“普青”。


  同构异义横向嫁接的模因不限于单个词语,有时是语句。如达斯·维德模仿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推特,产生出讽刺意味:


  特朗普:Thesecurityofournationisatstake!


  达斯·维德:Thesecurityofourgalaxyisatstake!


  二、结语


  模因在英汉两种语言环境中都有其自身的特点,由于文化及社会活动的差异,其表现形式也随语言不同而变化。但两者本质上在不同模因子类型的传播过程中,都具备该类型的特点。


  作者:李婷婷

  第7篇:网络语言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1前言


  在语文课程体系中,作文教学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语文新课标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作为一种新兴语言现象,在现代媒体广泛运用背景下形成的网络语言,具有新颖、活泛、杂碎等鲜明特点,在校园文化中逐步占据一席之地,已经成为学生语言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1],语文教师应加以有效规范和引导。


  2现代网络语言的界定和特点


  网络语言简称网语,是伴随网络发展而新兴起来的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一种语言形式。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现实生活所用的网语多属狭义范畴,主要分为如下类型:


  1)符号或图形类型,含有QQ表情、字符组合等;


  2)谐音替换类型,含有拼音、汉语言文字及外语谐音替代等;


  3)缩略简称类型,含有汉语言文字缩略、拼音缩略等,如XE表示“邪恶”,RY表示“人妖”,LJ表示“垃圾”;


  4)会意类型,如“S”即是表达拐弯抹角之意;


  5)转义借称类型,如“灌水”就是指大量乱发帖子的意思。


  网语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


  1)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幽默诙谐,更富有较强人情味;


  2)敢于标新立异,不断刷新人的耳目;


  3)言简意赅且经济简练,符合现代网络交际的即时性、简洁性特征;


  4)错别字较多,用语欠规范,在语法上简略化、随意性倾向较重[2]。


  3网络语言对于作文教学的双重影响


  网语虽然新奇、怪异、混乱,缺乏规范性和约束力,但是具有极强的传播性和渗透力。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现代儿童生性活泼,接受力较强,识别力却欠佳,因而网语对他们来说,“双刃剑”的特点更为明显。其正面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有利于丰富语言知识,不断增强语言的积累和表达能力。


  2)生动有趣,活跃思维,为人乐于接受,容易为作文着色添彩。如有学生写道:“我的同桌是一台286(脑筋转得慢),确是内存不足……”既贴切形象,又新颖有趣。


  3)在网络虚拟空间里,没有了权威压力和传统束缚,思维自由度较大,活泼性较强,网语的丰富涵养和有效滋润,有利于培养语言创新能力,形成语言的个性化风格。


  其负面作用体现在:网语一味地求新求快,“怪、错、乱”等现象严重。小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自控力和辨识力较差,长期模仿和使用,容易形成浮躁心理,助长用语不规范、随意生造、无意篡改等不良言行习惯。这对于读写教学而言,既是扑面而来的挑战,又是无以规避的考验[3]。


  4网络语言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网络作文教学是一项有利于教学相长的实践课题。在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应本着“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指导思想,不避困惑、为我有用,能够赢得令人期待的实际效果。


  开展网络作文教学,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习作情趣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不在于强制,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小学生群体,他们对于情趣化教学始终有着一种强烈的依赖情怀。习作教学是语文课程活动中的“半壁江山”,既是重点又是难点。现代网络技术具有直观性、实物性、模拟性和跨越性强的优势功能,有利于把许多不易感知的事物现象纳入感知范围,为激发学生情趣和促进写作教学源源不断地注入一些活力元素。


  如教学“我眼中的秋天美”习作课时,笔者指导学生课前利用网络资源途径,认真搜集一些关于描写“秋景秋色”的语言和图片,自行研读与欣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形式,说一说自己眼中的秋天美在哪里。接着播放录像音像资料,那金黄的银杏树叶、娇艳的红枫叶、丰硕的果园、繁忙的农田以及欢声笑语的热闹景象,令人有如临其境之感。阅读并学习这些“多彩课本”中的“大自然语言”,享受一场视听“盛宴”,学生情不自禁地纷纷议论起来。然后从“抓住事物特点”“有序观察”“把握结构”等方面略加指导,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习作活动之中[4]。


  开展网络作文教学,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素材积累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没有丰富的作文素材,学生如何能够写出成功的作文呢?唐代杜甫强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其义重在强调“阅读与写作”之间的互动辩证关系。小学生缺乏相应的有意注意力,即使对事物现象进行了有意观察,也会像过眼云烟似的难以留下痕迹。面对习作,他们最大的困惑还是不知道写些什么,如何入手下笔,尤其是如何把内容写得真实具体一些;即使写出来了,也经常出现“无病呻吟”“素材贫血”现象。究竟如何帮助学生“找米下锅”呢?笔者在平时与学生一起建立一个“习作素材仓库”,运用超文本方式把文字、声音、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资料链接起来,构建一个丰富多元、储备海量、不断扩容的超媒体系统。在习作活动中,学生可根据实际需要从中自主选择素材。


  如教学“我喜爱的小动物”习作课时,可从“素材仓库”中提炼出松鼠、兔子、小猴等许多动物的图片文字(外形与生活习性介绍等)资料,而且学生可在快放、缓放、定格、回放中反复地点击与欣赏,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获取比较翔实的素材。既有利于加大对习作素材的“滚动式”积累,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开展网络作文教学,有利于实现小学生的习作优化如果说习作情趣和素材积累是基本条件的话,实行习作优化才是真正走上成功之路。在网络语言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支撑下,小学生通过网络寻取所需信息后来构思习作,他们自我确定写些什么,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如何写得具体、形象而生动;让他们根据实际构思并结合网络信息,在充分想象基础上进行人机对话,有利于丰富习作思想,活化习作思维,有利于把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培养语言素养和习作素养打下基础。


  在学生落笔成文并且提交之后,教师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习作或语言进行示范评改,在全班范围内实行习作资源的共享。通过开展以激励为主的习作评价活动,一方面肯定他们的成绩和亮点,另一方面指出其中的明显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然后让他们自行修改,潜移默化中实现优化习作的目标。尤其对于网络语言“入侵”学生作文而形成的“语言公害”现象,如“GG”“MM”“菌男”“偶”等,要给予适时、适量而又适度的引导和帮助,教会他们自觉筛选网络语言;善于把规范性语言与网络语言进行比较,激励与引导他们把优雅字词和经典语句等充分运用到习作中,让规范、严谨、凝重、高雅推动学生习作的优化进程。


  开展网络作文教学,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习作提升汉语言文字有着数千年的创新与发展历史,“没有创新,就没有语言文字的传承与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网络语言同样属于语言的创新和发展。有一些生动、贴切的网络新词汇,如“浮云”“给力”“你懂的”等,符合汉语言文字的表达规范,会逐步融入汉语的基本词汇之中。然而从普遍情况来看,当今网络语言是汉语言文字的一种变体现象,没有比较完整规范的体系,绝大多数网语还没有被大范围的汉语使用者“约定俗成”而普通认识和接受。


  当前网络语言的泛滥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语言使用的混乱和粗俗,让一些语言初学者陷入难辨真伪的困惑。比如小学生作文中经常出现一些网络中出现的所谓“新词”,让教师着实有点儿应接不暇。当询问是怎么回事的时候,学生自己其实并不知道其真伪。如何净化学生的“语言空间”呢?在写作教学过程中,可要求不得出现网络语言;把学生习作中出现的网络语言集中起来评讲,在有效识别后该使用的使用,该禁止的禁止;限定流行网络用语的数量范围等,以此促进规范习作的逐步提升。


  5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以积极的心态,注重加强对网络语言的引用和研究,逐步引导学生客观公正地對待网络语言的学习与引用,不断优化学生习作环境,尽量减少网语负面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规范用语的良好习惯。


  作者:管秀先

  第8篇: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之我见


  互联网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鲜事物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学习、工作等等都离不开网络,网络语言就是网络媒体广泛运用的背景下所产生的新事物和新文化,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初步形成了鲜明的个性化特征。网络语言具有意义不固定,发展快,前景很广阔等等特性,正是由于如此,社会上对此也存在多种观点,说法各一,我将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探讨,谈谈我自己的亲身见解。


  首先,要弄清楚语言以及网络语言的性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思维工具,文字是建立在语言基础上的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我们从以上权威的定义来看,应该可以推断,网络语言在实质上应该是一种辅助交际工具,它并不具有完全的语言的特征。


  网络语言大体上可以分成两类:第一类是和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拓扑,病毒、防火墙等,相当于语言中的书面语。


  第二类是网络使用者用于交际的常用词语,是网民在网络环境下,使用民族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语言现象。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里,网民间的沟通和交流与现实生活中的沟通和交流存在很大的不同,它更自由和随意。只要能表达自己意思,自己的情感,有创新意识的网民就开始在网上大胆的使用各种符号、方言,从而也导致了网络语言出现口语化、粗俗化、不规范化的局面,也就相当语言中的“口头语”:美眉、大虾、斑竹、菜鸟、粉丝等。其中第一类网络语言由于其专业化的特点,使用范围限于专业人员,第二类网络语言出现在日常网络聊天交流中。


  其次,网络语言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网络语言对教学最大的影响在于阅读和写作上。


  一.网络语言对阅读的影响。


  传统的阅读方式是书籍阅读,阅读的过程更强调朗读、吟诵、和咀嚼,然后在这样的精读中获取精神养料,并完成读写能力的互动,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使用者为了提高交流速度,很少运用长句子、复杂句子,而多用短句。而今天的孩子正处在网络诱惑包围之中,这正是孩子们今天语文学习和我们进行语文教学必须面对的现实条件。与传统阅读相比,网络阅读不仅仅是阅读载体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词汇语法的变化,如果网络阅读完全代替传统阅读,这样是很可怕的,因为这就将意味着传统的中断乃至终结。这并不是没有可能的,所以我们在继续对学生进行传统阅读训练的同时,也应该主动指导学生正确地进行网络阅读。在网络阅读中,网络语言除了词汇语法的变化外,同样受到输入法与经济原则的影响,二者需要实效性,传统过程中的读书笔记、资料卡片、圈点勾画等等方式都已经不需要了,而网络阅读有着其自身的一套方法,比如,如何选择阅读着需要的信息?如何搜索相关的主题?如何在电脑上编辑储存这些信息?等等。例如,以前查找需要的资料,必须翻阅大量的书籍,在短时间内很难找齐这些资料,如今输入关键字,可以有成千上万的有效信息供你参考,这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如何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网络对写作的影响。


  (1)对写作方式的影响:目前的学生都有一种观点,中国的书法要失传了。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电脑与网络普及,电脑的产生改变了输入和储存的方法,而网络的普及直接影响了语言的发展。


  (2)对写作内容的影响


  有人把网络语言概括为“网络语言=汉字+數字+符号+外文+其它”,如今在学生的作文中经常出现,屡禁不止。而教师由于年龄以及生活工作条件的差异,很难掌握不断更新的网络语言,而学生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网网络又会同传统的教学争时间,这样,传统作文内容与网络内容形成矛盾,现在的学生流行写几种文章:小资心情:十几岁的学生文章中经常出现的词汇是房间,静静,悠闲,咖啡,西餐,品味等等;古怪诗词或歌词;游戏功略,网络游戏的复述,简介,人物以及情节。


  (3)对写作效率的影响


  当学生写作主题可以搜索并拷贝,当学生利用电脑可以把手写作文由输入变为粘帖,当你发现你的学生在作文中旁征博引,诗词歌赋信手拈来的时候,而这一切可能在几分钟内完成,写作在效率上大大优于传统写作方式。这些特点,应该引起语文教师的关注。我们应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写作,让他们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现代媒体技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三.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


  首先,网络语言是语言发展必然出现的现象,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它。网络语言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现在出现的某些不协调现象是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应该会朝着更良性更规范的方向发展。网络语言的发展补充了现代汉语浩瀚的词汇。科技的发达,网络技术的日益更新,网络语言花样百出,促使了现代汉语词汇的更新,传统的词汇结合带有新生产力方向的网络语言,使现代汉语的语言体系更加完备。网络语言的兼容性也突显了现代汉语的发展的方向。现在的网络语言正如“五四”时期的北京大学,传承了“兼容并包”的优良传统,吸收了各种语言,揉之而用。


  其次,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实行“拿来主义”。许多家长和老师对学生使用网语一直持否定态度,其实大可不必。同时家长、教师也应该对网语有所了解,加强学生老师、家长之间的沟通,这样就不仅不会全盘否定它,而且还能通过这一特殊的语言互相了解,从而促进民族语言的发展。


  再次,我们还要注意使用网语的环境。现实生活中的正式场合应该尽量避免使用网络语言。因为网语毕竟是以网络为生存前提的,而网络与现实还是有区别的,它们的接触以至于相互融合需要时间的考验,网络语言能否进入通用语要经过自然选择,如果不分场合不看对象,随便滥用网络语言,就会影响社会交际活动。


  作者:蔡兆顺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jsjwl/237427.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