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112期刊网!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计算机论文 > 计算机网络 > 日本新媒体艺术的分类研究

日本新媒体艺术的分类研究

日期:2023-01-24 阅读量:0 所属栏目:计算机网络


摘 要:日本的新媒体艺术自上世纪中叶进入国际视角被广泛认可以来,以其独特魅力活跃于当代艺术舞台,目前已走在世界前列。新型的艺术种类仍在不断派生,以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广泛贴近人类的社会生活。作为信息技术和文化产业强国,日本的新媒体发展及对科学技术的研发,艺术创作的独特视角,包括展示方式都很值得国内艺术界来借鉴。

关键词:日本; 新媒体艺术; 艺术种类
     新媒体艺术,其创作涉及众多领域,涵盖诸多门类,借助当代科技的最新成果,以新的视觉经验、新的沟通形态与互动方式,扩展了人类丰富的审美体验,改写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并推动着社会文明步入一个发展的新纪元。日本新媒体艺术从早期摄影术的发明,到电视与录像装置等技术的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的普及化,科学技术彻底地改变了人类既有的生活型态与思维模式,更提供给当代新媒体艺术家最大想象的可能。[1]日本新媒体艺术家很好的把科学与艺术相结合,发展了多门类的艺术形式,以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广泛贴近人类的社会生活。
1 光效应艺术
    光效应艺术也称“光学艺术”或“视觉艺术”,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是通过光学感觉引起“错视”的抽象艺术,是建立在抽象派与波普艺术反叛基础上的一种新的风格流派。日本是亚洲最早进行光效应艺术设计教育的国家,错视研究居世界前列。日本平面设计大师龟仓雄策、早川良雄及福田繁雄在创意视觉创作方面都曾与错视结缘,但日本“当代错视大师”的称号却非北冈明佳莫属。北冈明佳广泛研究错视,包括对几何的幻想,运动和其他视觉现象包括完成视觉或知觉透明度,被日本艺术界称作“日本错视研究第一人”。他最有影响力的错视作品是2003年创作的《蛇形旋转》,之后的《乌龟》《眼睛的冒险》也颇为轰动,并撰写了包括《被欺骗的视觉》、《错视入门》、《人为什么被错觉欺骗?》等超过十本关于视觉错觉或幻觉设计的著作。
2 动态雕塑
    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物体,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观念的改变,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也都出现在现代艺术视野动态雕塑改变了时空观,使雕塑向多维度时空方面的探索成为可能。
    当代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动态雕塑家之一伊藤隆道,艺术探索近50年的历程中,创作出多个系列百余件作品,展示于万国博览会、雕刻之森博物馆及世界各地,并多次获得国际奖项。在上海举办的“动的空间艺术展”中国首次动态雕塑展上,展出了伊藤隆道30余件动态雕塑作品,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动态雕塑和环境相融合,随着光影而变幻移动,映射出交错变化的抽象景象。作品巧妙运用了各种不规则的圆、方、几何体线雕图案,在动力的推动下,不时变换着情趣盎然的艺术造型。[1]伊藤隆道在其雕塑作品中运用结构、解构、重构等方式,精致而又巧妙地将艺术、科学和技术有机地整合,使雕塑与空气、音乐、光影、造型、景观甚至观者之间相互流动的韵律中实现出一种抽象与现实的独立意味。
3 激光和全息摄影艺术
3.1 激光艺术
  激光的产生是100多年来科学家深入研究电现象,电磁现象和光现象的结晶。在全息立体显示中,激光和艺术开始发生关系,互相渗透。1968年,日本艺术家宇佐美圭司利用激光和丙稀板组合创作了一件复合媒介作品。在1970年日本大阪举办的世界博览会上,激光成为了日本各主要场所的重要技术之一。日本国家电子管弦乐队也运用激光产生的奇幻背景来增强演出效果。1970年前后,激光进入了音乐、歌舞、电影、雕刻、绘画、摄影等艺术领域;它以出类拨萃的:“特技”紧紧地扣住了艺术家的心弦;它与艺术的结合产生了新颖的“激光艺术”。1976年,京都新闻社旗下的文化团体兴建了京都激光展览馆,专门用于激光艺术的展示和收藏。在类似天文台的巨蛋里,激光在一瞬间投射出变幻多端的彩色影像,如同万花筒一样,让人身置恍惚之境。激光的艺术化就以这种方式开始展现,激光视觉展示和音乐、戏剧表演的结合对这个领域的艺术创作作出了鲜明的贡献。
3.2 全息摄影
    全息摄影又称全像摄影,是光学技术。早期试验表明可以充分利用色散和散射等现象为作品添加新奇效果。摄影师利用光波的干涉特性研究出了具有立体效果的全息摄影技术,在记录物体上的反光强度的同时,也记录了位相信息。这种利用激光光波的干涉将影像与再现影像记录下来的全息摄影,可以让观者观看到各个侧面,但摸不到真实的物体。三田村畯右是国际知名的全息摄影艺术家,他的作品《水中的太阳反射装置》首先将透过型全息胶片放置在镜面上使其转换成反射型,然后将其放在装有波动装置的水槽深处,形成一件全息环境装置作品。从房顶投射下来的白光通过反射成为再生光,透过水将原本格子状的物体变成球体生成的虚像。同时,全息的彩虹反射在墙壁上,而水纹将映射在房顶上,由于波动装置的作用而摇摆不定,形成了一种由全方位空间和幻觉图像组成的宛如海市蜃楼的魔幻世界。
4 影像艺术及影像装置艺术
    20世纪60年代,电视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迅速占据了图像时代的统治地位。与此同时,现代艺术的发展趋势,使得对录像的历史性选择,从工具意义上的文献记录变成为具有自觉意义的艺术实践。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促成了录像这一新媒介艺术的诞生,这在艺术史上的意义,正如影像艺术之父、现代艺术大师白南准所宣告的:“正如拼贴技巧取代了油画一样,阴极射线管将一定取代画布。”[2]除了使观众在视觉上与作品产生交互之外,艺术家还积极地利用其装置化功能将观众地影像作为作品的一部分,与作品形成一个整体。影像装置在影像本身的属性之外更包含了装置所特有的品质,但又绝不止于是二者之和。这体现在特定位置与路径上,观者身体的到来是充满意义的,不仅是一种体验,更成为与装置作品处于同一时空中的一个参与者、完成者。
    在这一领域,日本的代表艺术家有山口胜弘、岩井俊雄、Dumb Type等。山口胜弘是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艺术生涯跨越1940年代后期直到现在,以他无休止的好奇心,用新媒体和新的艺术表达方式,阐释了对未来愿景。岩井俊雄于1995年创作了互动影音装置作品《钢琴一作为一种影像媒介》,另一代表作品《其它时空.白软糖监视器》是位于日木东京丸之内区的一座白色公共雕塑,雕塑中隐藏的摄影机纪录着过往行 人的行为点滴。“Dumb Type”是世界最先锋的表演艺术团队,展现的是从未有过的视听感知体验。最具代表性的获奖作品是由计算机控制激光盘和声音组成的名为《恋人》的影像装置作品。大屏幕上,相互失去联系的5个裸体男女伴随着间断的声音,身体的时隐时现的跳着舞从一个墙面移向另一个墙面,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对艾滋病的恐惧气氛。从创立之始就以全球化的视野进行创作的“Dumb Type”,为当代传统艺术领域开创出新的方向。
5 计算机虚拟现实艺术
    计算机图形处理对于新媒体艺术的贡献是无可比拟的,服务于静态动态及交互艺术,使艺术构想得意实施。上个世纪末,可视化技术将计算机图形艺术推向顶峰。仿真三维并藉由实时交互的技术帮助艺术家用以往不能想象的方式来发挥自己创造性的思维。目前,日本的新媒体艺术作品多运用虚拟现实技术,通过三维多媒体的虚拟世界,可以实现时空任意的游历。平川纪道在东京国立美术馆观展出的作品《全球方位(Global Bearing)》奠定了日本数字媒体的国际地位。观展者可以通过转动安置在地上的摇杆指到某一个方位,在大屏幕上显现出所指的地球另一端的地图,当不停的改变摇杆的角度,屏幕上的地图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该作品赋予了人们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人类所居住的星球。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熟知地球上的每一寸土地的困惑。另一艺术家加烟将裕创作的作品《IBVA》展示出了更惊奇的试验,作品用计算机显示器显示出人脑在各种状态下的视觉形式,将人体的信息与网络环境形成联动,另把声音转为MIDI信号也传入网络,使得远在异处的身体信息转化成交互的声音与图像,展示出了一个幻化的艺术世界。
6 人工生命艺术
    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工生命交叉了计算机与生态学两大学科,是对生命的过程和行为进行模拟仿制的研究领域,比如习性、感知、行为动作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工生命试图用观察演算的方法来解释生命的含义,这种对生命形式的探求正是当代艺术家所关注的,使得人工生命技术逐渐的被应用于新媒体艺术的前沿
    1996年5月在奈良举办了第五届人工生命研究会。此次国际学术会议在日本召开的意义极大,更标志着日本成为亚州此领域的中心。欧美艺术家对人工生命艺术的尝试证明了人工生命技术与艺术创作的可行性,从此激发了日本当代艺术家对人工生命领域的专研兴趣,田中浩也、纳富诚、安藤高弘、铜金裕司等艺术家的作品在国际性大展上展露头角,使日本的人工生命艺术一直活跃于新媒体艺术领域。铜金裕司在人工生命艺术领域是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与数字媒体艺术家藤幡正树在2003年合作了《类兰花03》,展示了几种兰花被接上电源线,使观众更好地感受它们脚下移动台产生的各种震动,理解植物的适应性和稳态。2007年,铜金裕司又与作曲家藤枝真守合作创作了《我生命中的芭菲尔》,收集植物的声音,使人们能感觉到当面对外界压力的时候,植物生理状态和人类脑电波的变化模式是相同的,使人类与植物更为亲近,以此来唤醒人类对自然的深情和对整个生命空间的保护。艺术家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示了人类对本体的反思。
7 结语
    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推动着新媒体艺术形式的加速衍生发展,日本在新媒体艺术这一领域,围绕人类感官、人工生命和生态环境方面的话题越来越渗透整个艺术领域。艺术家们注重在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空间内进行新媒体的实验,旨在使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一个充满了浓厚的人文主义关怀,活跃的、积极的新媒体艺术大环境已显雏形,对并全球视野下的新媒体艺术推进有着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王萱. 科学与艺术的交融. 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05):40-42.
[2] 资讯. 大美术. 2007(06):131-134.
[3] 邹安,李振化. 无形的影像艺术对有形的陶瓷艺术的影响 . 文教资料,2009(12):79-81.
[4] 皮力. 中国当代录像艺术. 当代艺术与投资,2009(09):15-17.
  
  
本文链接:http://www.qk112.com/lwfw/jsjlw/jsjwl/238236.html

论文中心更多

发表指导
期刊知识
职称指导
论文百科
写作指导
论文指导
论文格式 论文题目 论文开题 参考文献 论文致谢 论文前言
教育论文
美术教育 小学教育 学前教育 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体育教育 英语教育 数学教育 初等教育 音乐教育 幼儿园教育 中教教育 教育理论 教育管理 中等教育 教育教学 成人教育 艺术教育 影视教育 特殊教育 心理学教育 师范教育 语文教育 研究生论文 化学教育 图书馆论文 文教资料 其他教育
医学论文
医学护理 医学检验 药学论文 畜牧兽医 中医学 临床医学 外科学 内科学 生物制药 基础医学 预防卫生 肿瘤论文 儿科学论文 妇产科 遗传学 其他医学
经济论文
国际贸易 市场营销 财政金融 农业经济 工业经济 财务审计 产业经济 交通运输 房地产经济 微观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其他经济 发展战略论文 国际经济 行业经济 证券投资论文 保险经济论文
法学论文
民法 国际法 刑法 行政法 经济法 宪法 司法制度 法学理论 其他法学
计算机论文
计算机网络 软件技术 计算机应用 信息安全 信息管理 智能科技 应用电子技术 通讯论文
会计论文
预算会计 财务会计 成本会计 会计电算化 管理会计 国际会计 会计理论 会计控制 审计会计
文学论文
中国哲学 艺术理论 心理学 伦理学 新闻 美学 逻辑学 音乐舞蹈 喜剧表演 广告学 电视电影 哲学理论 世界哲学 文史论文 美术论文
管理论文
行政管理论文 工商管理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企业管理论文 成本管理论文 人力资源论文 项目管理论文 旅游管理论文 电子商务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质量管理论文 物流管理论文 经济管理论文 财务管理论文 管理学论文 秘书文秘 档案管理
社科论文
三农问题 环境保护 伦理道德 城镇建设 人口生育 资本主义 科技论文 社会论文 工程论文 环境科学